古代中日爆發過兩次大戰,第一次日本安分900年,第二次元氣大傷

2020-12-18 騰訊網

說起中日之間的戰爭,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近代發生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後來的抗日戰爭。其實遠不止如此,由於國土面積狹小,自古以來,日本就覬覦我國遼闊的土地。

並且,從日本的起源神話中不難看出,日本是一個好戰、喜歡四處擴張的民族。日本起源神話裡,最初大地尚未凝成,全世界還是一片水面,上面是漂浮著的類似蜉蝣一樣的東西。後來,眾天神派出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下凡創造大陸。

兩位神仙站在雲端的浮橋上,用神矛插入海中攪動海水,之後將矛從海裡拿出來,矛尖上滴下來的海水便凝聚成了陸地,這就是最開始的日本島。後來兩人又通過結合,相繼創造誕生了日本其它諸島。

之後,兩人的兒子須佐之男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但他覺得日本島的面積還是太小。於是,就用鋤頭砍掉了朝鮮半島多出去的那一塊,然後將其拉到了日本諸島,這就是今天的小津港到杵築的御崎這一段海岸。

不難看出,日本神話裡就充滿了對外擴張的野心,朝鮮就是他們的首要目標,畢竟這也是東亞離它們最近的鄰國,當然,日本妄圖吞併朝鮮,無非還是為了染指我國的土地。

神話歸神話,真實歷史上的日本也沒有少對朝鮮發動過侵略戰爭。自1910年到1945年期間,朝鮮便一直處在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統治下,相比我國的14年抗戰,朝鮮的35年顯然要苦大仇深的多。

也是因為朝鮮,中日兩國曾在歷史上交過兩次手,兩次都是幫助朝鮮抵抗日本的侵略。第一次大概在唐朝初年,唐高宗李治建唐後,秉承了隋朝的遺志,想要平定東北部的高句麗部族。雖然每次出兵都獲得了勝利,但仍無法徹底統一歸化高句麗。反倒使得高句麗和附近的百濟和靺鞨結成了同盟,3個部族結成同盟後,對當地的唐朝藩屬國新羅發起了瘋狂報復。

新羅部族就是如今朝鮮半島人種的源頭,他們被侵佔後,自然不會束手待斃,便向唐王朝求助。當時唐朝並未直接支援新羅,而用的是圍魏救趙的計策,直接攻打高句麗和百濟的本部,想逼他們從新羅撤軍。

這3國聯盟也不是省油的燈,正面對抗不過大唐的軍隊,便向大洋彼岸的日本求助,日本一直對朝鮮有想法,自然欣然答應,很快日本海軍就抵達了朝鮮半島。然而,即便是加上日本,也哪是唐朝的對手。

在白江口這個地方,400多艘日本頂級「戰船」雲集,準備跟唐軍決一死戰。然而,其跟唐軍的船隻比起來,顯得簡陋又寒酸。最終,唐軍大破日本海軍,不管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把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日本吃了這個大虧後,從此900年裡沒敢進犯過我國,而是一直偷學我國的文化和技術,韜光養晦起來。

直到900年後,時間來到明朝萬曆皇帝年間。日本當時是豐臣秀吉的幕府掌權,經過多年來的國內幕府戰爭,這一時期的日本軍事實力達到了封建時代的巔峰。於是,日本骨子裡的好戰基因又被激發,變得自大又不安分。

於是,他們又打起了朝鮮的主意。這次,豐臣秀吉親自帶兵出徵,一個月的時間就打到了朝鮮的都城腳下。當時的朝鮮國王李昖向明朝求援,萬曆帝派了李如松和戚繼光率4萬精兵前往支援,成功阻擊了日軍進攻平壤的計劃,日軍見拿不下平壤,只好撤軍。

原本以為就這樣告一段落,沒想到,第二年,日軍又捲土重來,率海軍和陸軍共計14萬再次入侵朝鮮。朝鮮又一次將希望寄予大明,大明也沒有坐視不管,又加了3萬精兵,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這場戰爭最後以豐臣秀吉病死,沒了最高指揮官的日軍撤軍而告終,看起來像是大明和朝鮮的軍隊贏了。其實不然,三方損失都很慘重。對於日本,直接導致了豐臣秀吉幕府元氣大傷,最終倒臺,德川家康上位,而德川幕府,正是日本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幕府,為日本後來走向資本主義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對於朝鮮,則是滅了國後再度復國,一片廢墟,也沒好到哪去。

而對於明朝,經濟和軍事力量被大幅度削弱,導致北邊後金的崛起,最後吳三桂打開北部國門,放後金軍隊入關,所謂的後金,就是清朝滿族人的前政權,創建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清太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入關後,後來的故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了,明朝覆滅,清朝建立,間接導致了我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可以說,這一切蝴蝶效應的源頭,正是這歷史上的第二次中日大戰。

相關焦點

  • 中日之間的五次大戰,日本最慘的一次,日軍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歷史上中日爆發了5次戰爭。分別為: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 論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中國方面表現的差異
    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曾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政治的格局。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就中國而言,兩次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那麼,再這兩次戰爭中,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 爆發於唐朝的中日第一次戰爭,為何直接讓日本臣服一千年?
    歷史上日本和中國進行過5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那你知道中日第一次戰爭是哪一次嗎?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中日第一次大戰,唐朝時期發生的白江口之戰那是公元663年8月,這個時期。
  • 1937年,那位肚子疼的日本新兵,引發中日大戰後的結局怎麼樣?
    大家還記得七七事變爆發的導火索是什麼嗎?1937年7月7日,駐紮在盧溝橋的日軍未經過我國許可,擅自在中國的駐地附近展開軍事演習,同時還聲稱他們有一名新兵下落不明,懷疑他或許是在中國領土內失蹤的。為此,日本提出要進入現如今的盧溝橋鎮搜查這名日本新兵的下落。對於這樣毫無由來的污衊和心懷叵測的要求,中國駐防部隊自然是沒有答應的。之後日本侵略者悍然對我駐軍發動進攻,七七事變由此爆發。七七事變也被稱為「盧溝橋事變」,它的爆發標誌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因此七七事變在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 5次中日戰爭,持續千餘年時間,日本人只贏了兩次
    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歷史上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唐朝的時候就曾派遣遣唐使東渡求學,他們不斷地吸取著中華中的文化力量,作為自己成長的陽光和活力,讓自己逐漸變得強大。因此,談起這中日兩國的關係,根據能夠找到的文字記載,就已經存在了長長的兩千年之久。
  • 第一次吃討厭 第二次就迷戀的神奇食物 你品嘗過第二次麼?
    所謂納豆 ,其實是起源我國古代的一種美食,早在秦漢時期就有記載,納豆是由黃豆通過枯草桿菌發酵製成的一種豆製品,具有黏性,氣味較臭,味道微甜,有著十分豐富的營養價值,至於為什麼納豆在我國沒有流行開來反而在日本長盛不衰
  • 八一三戰役,中日第一次空前大戰,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還擊,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於是「淞滬會戰」正式打響,這次戰役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這次戰役中日雙方投入戰鬥的人數共有100萬之多。
  • 跟一輝一共PK過兩次,第一次冰河完敗,第二次應該算是贏了!
    在實力強弱中,冰河和一輝應該是明顯強於其他人的,一輝的小宇宙爆發時雖然強於另外四人,但是我個人覺的,冰河還是最厲害的,冰河一開始的設定就是很強的,而一輝則是非常的自信,他認為四個人中,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 唐朝以來,中日之間爆發了數次戰爭,中國敗了兩場
    中日兩國並沒有接壤,不像中朝關係那麼緊密。但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也是非常久遠。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從漢魏時期開始兩國就有了正式的交往,《後漢書·東夷傳》曾記載了倭國奉貢朝賀,尤其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大和國統一了日本,中日之間形成朝貢關係。
  • 中國明朝時期曾經暴打日本!
    中國和日本的恩恩怨怨上千年,無論是唐朝還是明朝,或者清朝到近代都糾纏不清,終其原因日本侵略成性,今天我們講述的是發生在400多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戰爭,也就是是萬曆三大證之一,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
  • 一個小人物引發的歷史,抗戰時期,提前導致中日淞滬大戰的原因!
    大家好,爆發於1937年的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雙方共投入兵力超過一百萬人,其中中國軍隊的傷亡就高達三十萬人。那麼這次戰役爆發的直接導火索又是什麼呢?
  • 第二次中日戰爭:忽必烈是怎麼輸給日本的?
    南宋高度發達的文化吸引著日本的上層社會,當時日本人「哈宋」比現在中國人「哈韓」要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頭號「宋粉」幕府三代將軍源實朝甚至想放棄在日本的榮華富貴,造一艘大船去文化大國南宋終老。於是,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派遣使者經高麗(王建結束「後三國時代」建立高麗王朝,不是上篇所講的高句麗了)向日本朝廷遞送國書通報大蒙古國的建立,要求日本向新帝國臣服朝貢(國書的大致意思就是告訴日本,宋那個老小子已經不行看,現在中原老大哥是我大蒙古國了,你們識相點,趕緊過來叫聲爹,以後跟著老子吃香的喝辣的,還有啊,高麗跟我雖說是君臣關係,可是人家嘴巴甜,跟我是情同父子,你以後不要再欺負他了,否則老子削你
  • 看看巔峰時期德國的疆域,才知道兩次大戰讓德國傷了元氣
    歷史上,德國曾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把歐洲乃至世界攪得天翻地覆。當然,德國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德國人丟掉了大量的土地。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了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領土縮水幅度超過三分之一。其實看看巔峰時期的德國疆域,才知道兩次世界大戰真的讓德國傷了元氣。我們先來看看巔峰時期的德國疆域。
  • 蔣介石掃平地方軍閥讓日本頭疼:1930年4月1日中原大戰爆發在即
    蔣介石掃平地方軍閥讓日本頭疼:1930年4月1日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宣誓討蔣,中原大戰爆發在即。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代表的國民中央政府,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一場大混戰。
  • 簡單了解一下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第一次中日戰爭)
    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襲擊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23日,日本陸軍進攻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迫使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中日政府同時宣戰,中日甲午戰爭開始。這場戰爭持續近9個月,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9月17日):這一階段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 元氣騎士的古代傳送門怎麼解鎖
    元氣騎士古代傳送門在解鎖玩所有家具後才能開啟,我們第一次通關後,可以解鎖吊炸天模式,我們第二次通關後,用三根羽毛解鎖試煉之地,通關第三次,
  • 元氣騎士古代傳送門怎麼進
    元氣騎士古代傳送門怎麼進?不少玩家在玩這款遊戲的時候不知道如何進入古代傳送門,這裡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篇關於元氣騎士古代傳送門進入方法,還不清楚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 盤點中日拳王四次大戰!熊朝忠徐燦最男人,鄒市明和烏蘭最慘
    巧的是,我國僅有的幾位拳王都和日本的拳王打過世界戰,加上最近烏蘭與田中恆成的比賽,中日拳王之間已經足足打了四次大戰,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第一次,熊朝忠VS內藤大助。2009年5月26日,熊朝忠作為挑戰者赴日本東京挑戰當時蠅量級世界第一的內藤大助,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世界拳王的擂臺之上。
  • 1933-1945中日經濟大戰史記
    然而中德軍事合作開啟後,國民政府經過1930年中原大戰,1931年廣州事變及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經濟備戰長期擱置。 直到1933年,孔祥熙憑藉在中德軍事合作的優異表現。擔任財政部長;拉開了中日兩國經濟戰的序幕。
  • 萬曆援朝結束後,日本明明元氣大傷,為何卻自認並沒有輸?
    但也著實不含糊,畢竟從明初開始,朝鮮就已經成了明朝的藩屬國,所以本著「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的大原則,當即就指派宋應昌、李如松等人帶著四萬明朝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朝鮮進發。但由於兵力所限,在碧蹄館之戰後,明朝和日本都未再次進行大規模作戰,而是陷入了一個僵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