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日之間的戰爭,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近代發生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後來的抗日戰爭。其實遠不止如此,由於國土面積狹小,自古以來,日本就覬覦我國遼闊的土地。
並且,從日本的起源神話中不難看出,日本是一個好戰、喜歡四處擴張的民族。日本起源神話裡,最初大地尚未凝成,全世界還是一片水面,上面是漂浮著的類似蜉蝣一樣的東西。後來,眾天神派出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下凡創造大陸。
兩位神仙站在雲端的浮橋上,用神矛插入海中攪動海水,之後將矛從海裡拿出來,矛尖上滴下來的海水便凝聚成了陸地,這就是最開始的日本島。後來兩人又通過結合,相繼創造誕生了日本其它諸島。
之後,兩人的兒子須佐之男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但他覺得日本島的面積還是太小。於是,就用鋤頭砍掉了朝鮮半島多出去的那一塊,然後將其拉到了日本諸島,這就是今天的小津港到杵築的御崎這一段海岸。
不難看出,日本神話裡就充滿了對外擴張的野心,朝鮮就是他們的首要目標,畢竟這也是東亞離它們最近的鄰國,當然,日本妄圖吞併朝鮮,無非還是為了染指我國的土地。
神話歸神話,真實歷史上的日本也沒有少對朝鮮發動過侵略戰爭。自1910年到1945年期間,朝鮮便一直處在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統治下,相比我國的14年抗戰,朝鮮的35年顯然要苦大仇深的多。
也是因為朝鮮,中日兩國曾在歷史上交過兩次手,兩次都是幫助朝鮮抵抗日本的侵略。第一次大概在唐朝初年,唐高宗李治建唐後,秉承了隋朝的遺志,想要平定東北部的高句麗部族。雖然每次出兵都獲得了勝利,但仍無法徹底統一歸化高句麗。反倒使得高句麗和附近的百濟和靺鞨結成了同盟,3個部族結成同盟後,對當地的唐朝藩屬國新羅發起了瘋狂報復。
新羅部族就是如今朝鮮半島人種的源頭,他們被侵佔後,自然不會束手待斃,便向唐王朝求助。當時唐朝並未直接支援新羅,而用的是圍魏救趙的計策,直接攻打高句麗和百濟的本部,想逼他們從新羅撤軍。
這3國聯盟也不是省油的燈,正面對抗不過大唐的軍隊,便向大洋彼岸的日本求助,日本一直對朝鮮有想法,自然欣然答應,很快日本海軍就抵達了朝鮮半島。然而,即便是加上日本,也哪是唐朝的對手。
在白江口這個地方,400多艘日本頂級「戰船」雲集,準備跟唐軍決一死戰。然而,其跟唐軍的船隻比起來,顯得簡陋又寒酸。最終,唐軍大破日本海軍,不管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把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日本吃了這個大虧後,從此900年裡沒敢進犯過我國,而是一直偷學我國的文化和技術,韜光養晦起來。
直到900年後,時間來到明朝萬曆皇帝年間。日本當時是豐臣秀吉的幕府掌權,經過多年來的國內幕府戰爭,這一時期的日本軍事實力達到了封建時代的巔峰。於是,日本骨子裡的好戰基因又被激發,變得自大又不安分。
於是,他們又打起了朝鮮的主意。這次,豐臣秀吉親自帶兵出徵,一個月的時間就打到了朝鮮的都城腳下。當時的朝鮮國王李昖向明朝求援,萬曆帝派了李如松和戚繼光率4萬精兵前往支援,成功阻擊了日軍進攻平壤的計劃,日軍見拿不下平壤,只好撤軍。
原本以為就這樣告一段落,沒想到,第二年,日軍又捲土重來,率海軍和陸軍共計14萬再次入侵朝鮮。朝鮮又一次將希望寄予大明,大明也沒有坐視不管,又加了3萬精兵,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這場戰爭最後以豐臣秀吉病死,沒了最高指揮官的日軍撤軍而告終,看起來像是大明和朝鮮的軍隊贏了。其實不然,三方損失都很慘重。對於日本,直接導致了豐臣秀吉幕府元氣大傷,最終倒臺,德川家康上位,而德川幕府,正是日本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幕府,為日本後來走向資本主義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對於朝鮮,則是滅了國後再度復國,一片廢墟,也沒好到哪去。
而對於明朝,經濟和軍事力量被大幅度削弱,導致北邊後金的崛起,最後吳三桂打開北部國門,放後金軍隊入關,所謂的後金,就是清朝滿族人的前政權,創建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清太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入關後,後來的故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了,明朝覆滅,清朝建立,間接導致了我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可以說,這一切蝴蝶效應的源頭,正是這歷史上的第二次中日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