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日戰爭:忽必烈是怎麼輸給日本的?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當蒙古國書送到京都的時候,日本朝廷嚇尿了,作為傀儡中的戰鬥機,天皇不敢擅自答覆,只好趕緊把這燙手的山芋送給幕府。

自白江口戰後,日本變成了中國的好學生,將唐朝的制度、文化、藝術、生活習慣統統照搬了過去,甚至造了一座縮小版的長安城——平安京。而隨著安史之亂,中國由盛轉衰,晚唐到五代,國家分裂,內亂不止,中日之間的交流也就停止下來。直到趙構在臨安城站住腳跟,建立南宋,海洋貿易興起(南宋無疑是個帶有海洋文明特色的大陸國家),明州(寧波)至博多(福岡)貿易路線打通,中日之間才又有了良好的交流渠道。南宋高度發達的文化吸引著日本的上層社會,當時日本人「哈宋」比現在中國人「哈韓」要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頭號「宋粉」幕府三代將軍源實朝甚至想放棄在日本的榮華富貴,造一艘大船去文化大國南宋終老。

(平安京復原模型)

可惜,好景不長,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強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歐亞,併吞八荒,建立起空前絕後的蒙古帝國。公元1259年8月11日,憲宗蒙哥死於合州釣魚山下,其弟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登基稱帝,是為元世祖。世祖繼位後,繼續發動對南宋的徵伐,同時,任用耶律楚材在內的女真及漢人士大夫,開始重建以蒙古為核心的東亞朝貢體系。

就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南宋能繼續抵抗,與海上交通往來無阻有關。日本與南宋關係友好,雙邊貿易穩定增長,若能將日本拉入元朝陣營,切斷宋日聯繫,必將有利於徵宋。於是,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派遣使者經高麗(王建結束「後三國時代」建立高麗王朝,不是上篇所講的高句麗了)向日本朝廷遞送國書通報大蒙古國的建立,要求日本向新帝國臣服朝貢(國書的大致意思就是告訴日本,宋那個老小子已經不行看,現在中原老大哥是我大蒙古國了,你們識相點,趕緊過來叫聲爹,以後跟著老子吃香的喝辣的,還有啊,高麗跟我雖說是君臣關係,可是人家嘴巴甜,跟我是情同父子,你以後不要再欺負他了,否則老子削你,你信不?!)。

可是,作為附屬小國的高麗並不想捲入元日衝突,充當元朝的馬前卒,便以海上風高浪急為由恫嚇元使,當時的元使黑的和殷弘(這兩個哥們可以寫部小說叫《紅與黑》了)確實很水,竟然真的表示寶寶慌了。於是,兩人將蒙古國書交給高麗,由他們轉交給日本。「紅與黑」回國後,忽必烈很不爽,「下詔切責」並寫信罵了高麗一頓,此後,元廷又先後五次向日本派遣使節,要求對方當自己的馬仔。

在日本,歷史已經進入了武家政治時代。源平合戰結束後,建久三年(1192年)源賴朝受封徵夷大將軍,在關東的鎌倉地方建立了日本第一個武家政權——鎌倉幕府。初代將軍源賴朝死後,幕政逐漸落入了幕府外戚北條氏手中(這是真北條,跟戰國時代的關東北條不同,關東那家是冒名的)。可憐賴朝公機關算盡,連自己的親弟弟外加開幕功臣源九郎義經也痛下殺手,最終卻還是子嗣斷絕,將大好江山留給了妻族北條家(成也北條,敗也北條)。

此時日本的掌權者是幕府執權北條時宗,這個小夥子年紀雖然不大,但卻極為勇斷,十五歲就平定了幕府大將軍宗尊親王(後嵯峨天皇的二皇子,三代將軍實朝死後,將軍家絕嗣,幕府執權北條氏決定迎接京都天皇的皇子擔任傀儡將軍,此後成為定製)的「叛亂」,站到了日本權力的巔峰。

當蒙古國書送到京都的時候,日本朝廷嚇尿了,作為傀儡中的戰鬥機,天皇不敢擅自答覆,只好趕緊把這燙手的山芋送給幕府。正處於青春期的小夥子時宗一看國書,覺得蒙古人太無禮,根本不予理睬,大日本國怎麼能做蠻夷之國的小弟,背棄友好鄰邦大宋?況且自己好歹也是個「官N代」,怎麼也不能向暴發戶低頭啊。而國內的武士們對大日本神國非常有自信,覺得自己國家神比人還多(日本神道教有種說法叫「八百萬神」,認為萬物皆有靈,所到之處皆有神。),分分鐘要超神的節奏,也均表示支持時宗殿下。

於是,日本國上下緊密團結在以北條時宗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幕府和國家領導人周圍,堅決貫徹日本式「華夷觀」、神國思想、武威意識,對蠻夷蒙古韃子侵略南宋的帝國主義行徑表示強烈譴責,對其招撫日本的行為進行堅決抵制,堅持國家獨立與領土完整,必要時將團結國內一切力量,對貪婪的元朝野心狼迎頭痛擊。

忽必烈見日本小國竟然對自己多次伸出的「橄欖枝」不予理睬,完全不把自己當回事,登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睜開眉下眼,咬碎口中牙,下決心武力徵伐日本,把大汗的尊嚴找回來!

至元十一年也是日本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年),大元世祖皇帝忽必烈(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忽必烈接納漢人劉秉忠的建議,從《易經》「大哉乾元」四字中取大元作為新國號,所以這裡開始要稱大元了。)開始動員對日作戰了。由於當時中國造船中心——南方的宋還在英勇抵抗(大宋忠勇敢戰之士以血肉之軀獨自對抗半個亞洲的武力長達四十多年,實在是令人肅然起敬!縱使最後敗死崖山,仍然是我民族歷史上可歌可泣之英雄篇章。),忽必烈不得不命令高麗仿照南宋的樓船限期建造900艘戰船。

(中國樓船)

不幸的是,當時的高麗製造完全無法與南宋製造相提並論。一方面,元朝與南宋連綿不斷的戰爭給高麗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忽必烈為了收集軍糧,幾乎將高麗搜刮地一乾二淨,全羅道的百姓甚至只能吃草度日了,這次又要他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建造那麼多巨大的戰艦,困難可想而知,偷工減料也就難以避免。另一方面,高麗的造船技術確實不行,仿照也做不到,只好採用高麗的舊式戰船連夜趕工。

不管怎樣,船總算是湊合著造好了,這一年的十月初三,徵東都元帥忻都、右副帥洪茶丘、左副帥劉復亨統帥由蒙、漢、高麗三族組成的侵日元軍兩萬餘人乘坐高麗戰艦舳艫相接地穿過對馬海峽,向日本進發。

十月初五,元軍到達對馬島,對馬島地頭(鎌倉時代負責管理莊園的地方豪強)宗馬允助國召集八十餘武士與登陸元軍先頭部隊展開激戰。由於敵眾我寡,對馬守軍被全殲,對馬島失守。十四日,壹岐島失守。十六日,元軍進至肥前沿海地區(肥前,日本古令制國之一,屬於西海道,俗稱肥州,位於九州島西北部,如今的佐世保軍港就在此地。),斬殺日軍數百人。十九日,元軍抵達博多灣,並於次日在博多登陸,與日軍展開激戰。

元軍來勢突然,而且當時交通不便,元軍到來的消息無法及時傳到遙遠的鎌倉,所以當時在九州前線的日軍並沒有做好應戰準備。並且,元軍的武器裝備及作戰方式都是日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我們來簡單舉幾個例子:

一、當時元軍使用的弓箭射程達220米,且箭頭上塗有毒藥,而日軍僅100米。

二、當時元軍已經大量裝備火炮以及震天雷,日軍從未見過,《太平記》中記載:「擊鼓之後,兵刀相接,拋射出球形鐵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車輪,聲震如霹靂,光閃似閃電,一次可發射兩三個彈丸,曰本兵被燒害者多人,城上倉庫著火,本應撲滅,但無暇顧及。」

三、元軍使用鑼鼓作為進退號令,日軍從未見過,日軍戰馬也不習慣,往往聞聲驚跳。

四、元軍軍紀森嚴,每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各為一個戰鬥隊,每隊設一長率領,組織極為嚴密,而日軍仍然使用單騎搦戰,來將通名的老法。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節節敗退。戰至傍晚,日軍殘軍退守太宰府水城(也稱大宰府,日本人使用漢字比較隨意)。作為進攻方的元軍對日軍的勇猛善戰、悍不畏死也有所忌憚,且當時日軍數倍於元軍,而元軍經過一整天的戰鬥,兵疲矢盡,死傷不少,左副帥劉復亨還受了傷。於是,元帥忻都決定,全軍撤退到船上過夜。

可是有的時候啊,人一旦點背真的是想死的心都有。就在當天晚上,忽然颳起了颱風,而且越刮越大,原來平靜的海面上霎那間巨浪滔天,暴雨如注。停泊在博多灣裡的「高麗造」元軍戰船被風浪打得七顛八倒、七葷八素、七上八下,900艘大小船隻一夜之間成了一大片狼藉不堪的破木殘片,兩萬在陸地上威風八面的元軍不是淹死就是衝到岸上被日本武士砍了頭,竟是全軍覆沒了。而元軍統帥忻都等人見勢不妙,就連夜乘倖存的船隻逃回了國內。

這下反倒是日本人驚呆了,都還沒搞清楚狀況就稀裡糊塗贏了,從小兵到大將,大家紛紛表示日本神國就是叼。

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倖存者大部分在日本成了奴隸。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文/莫爺)

轉自「時拾史事」微信公眾號(historytalking),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唐朝以來,中日之間爆發了數次戰爭,中國敗了兩場
    中日兩國並沒有接壤,不像中朝關係那麼緊密。但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也是非常久遠。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從漢魏時期開始兩國就有了正式的交往,《後漢書·東夷傳》曾記載了倭國奉貢朝賀,尤其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大和國統一了日本,中日之間形成朝貢關係。
  • 5次中日戰爭,持續千餘年時間,日本人只贏了兩次
    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歷史上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唐朝的時候就曾派遣遣唐使東渡求學,他們不斷地吸取著中華中的文化力量,作為自己成長的陽光和活力,讓自己逐漸變得強大。因此,談起這中日兩國的關係,根據能夠找到的文字記載,就已經存在了長長的兩千年之久。
  • 中日之間的五次大戰,日本最慘的一次,日軍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歷史上中日爆發了5次戰爭。分別為: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 論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中國方面表現的差異
    在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曾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政治的格局。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就中國而言,兩次戰爭的結果是不同的,那麼,再這兩次戰爭中,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 忽必烈與「斬秋風」
    因此忽必烈一直覬覦日本,他曾多次命令其附屬國高麗派使節去日本,1267年,高麗派遣起居舍人潘阜攜帶蒙古國書和高麗國書到日本,居住六個月,無果而歸。1268年正月,受忽必烈派遣的高麗使節到達日本太宰府,向日本朝廷和鎌倉幕府等遞交了《大蒙古國皇帝奉書》等,但是沒有得到回信,1269年2月,忽必烈派遣四艘船,約70多人的人大型使節團到了對馬,但是日本方面拒絕接待使節團,在與日本方面爭執之際,使節等把對馬島民塔二郎和彌二郎帶走歸去。
  • 忽必烈出兵日本的深層動機
    所以,每任大汗登基,必發動一輪新的對外徵服戰爭,以示威武不輸先皇,紅利人人有份。忽必烈自然也躲不過這一輪「任職考核」。大元帝國的觸鬚還可向何方伸展?南宋前線已呈膠著狀態,再往南,安南、佔城、緬國和爪哇,現在還鞭長莫及,西面和北面,是左右手蒙古宗王的傳統勢力範圍。老實說,忽必烈的選擇餘地實在不大,答案呼之欲出:對日本動手,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 忽必烈為何沒能滅掉日本?日本打撈3艘沉船,發現奇怪事實
    據史料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1274 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 年),先後兩次發動了東徵日本的戰爭。兩次東徵被日本合稱為「蒙古襲來」或「元寇」。在當時,元朝已經滅掉了西夏政權,也踏平了大金王朝,又西徵花剌子模國,東亞、中亞、東歐,奪取天下霸權指日可待。
  • 【讀歷史】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忽必烈是因何而死
    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國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雖然不是嫡長孫,但最後還是繼承了汗位,是第五位可汗,因為後來在位時改了國號所以也同時是末代大汗。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是一位歷史上著名傑出的軍事家。他先是一個一個地打敗了其他部落統一了蒙古,在1206年成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之後又發動對外的擴張侵略戰爭,徵討了西夏、金國、花剌子模等周圍各國,使疆域版圖不斷擴大。
  • 古代中日爆發過兩次大戰,第一次日本安分900年,第二次元氣大傷
    說起中日之間的戰爭,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近代發生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後來的抗日戰爭。其實遠不止如此,由於國土面積狹小,自古以來,日本就覬覦我國遼闊的土地。
  • 忽必烈為什麼打不過日本?
    元朝和日本隔海相望,日本又孤絕海外,兩國之間的矛盾是怎麼出現的?
  • 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為何都失敗?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滅亡金朝之後,又迫使朝鮮半島稱臣,志得意滿之下定都於大都(北京)。他即位後很快開始進攻日本。
  •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忽必烈是因何而死
    文/飛煌老師(現/貨、外/匯、天/然/氣分析師帶你穩健盈利,交流hf122346)從輩分上來說,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是他的四子託雷的第四個兒子。之後又發動對外的擴張侵略戰爭,徵討了西夏、金國、花剌子模等周圍各國,使疆域版圖不斷擴大。他麾下的鐵騎甚至向西到達了中亞、東歐的黑海,而他的繼承人又發動了兩次徵西戰爭,由此為世界歷史上面積第二大的帝國奠定了基礎。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他的遺囑,三子窩闊臺繼承為可汗,四子託雷擔任監國。窩闊臺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汗位。兩年後,託雷的長子蒙哥被選為了可汗。
  • 太平洋戰役的失敗,甲午中日戰爭後便初現端倪,日本究竟怎麼了
    19世紀的日本,我們不可否認其發展之迅猛,並且有諸多「優點」。但如果你仔細研究,把這些所謂的「優點」放大到歷史的長河中,它何其不是後來戰爭所失敗的必要因素呢?甲午中日海戰從1895年的甲午中日海戰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戰爭勝利的天平一直傾向於日本——這個遠東的小國。
  • 204 元軍來襲,從日本歷史角度看忽必烈遠徵日本
    東亞歷史第204篇:日本的平安、鎌倉、室町及南北朝時代。 文永五年(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遣使臣攜帶國書來到日本,要求日本對蒙古稱臣納貢。日本一向與宋朝和好,並且仰慕宋朝文化,北條時宗決定不理睬野蠻的蒙古人。蒙古使者枯侯數月沒有任何音訊,只得回去。
  • 甲午中日戰爭如果清朝堅持打下去,日本必敗,奈何清朝最終養虎為患
    這幾乎是一種慣性,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明朝時期的朝鮮之役和清朝甲午中日戰爭無不從朝鮮開始。 一個家族的人為當兵送行合影留念 緊接著中日甲午戰爭開始了,日本人在這場戰爭中可謂是孤注一擲,將全部的寶壓在這場戰爭中,據說當時日本天皇為了把錢給軍隊,每天只吃一頓飯,而當時的慈禧過一次壽就要花費幾千萬兩白銀
  • 高考熱點——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1.日本挑起戰爭19世紀末,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口本藉機派大軍人侵朝鮮。1894年7月.日本軍隊悍然在朝鮮半島海域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戰爭。不久,中日海軍在黃海展開決戰。清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戰艦中炮、彈藥用盡的情況下,下令全速撞擊日「吉野」艦,壯烈殉國。2.
  • 學者:忽必烈兩次對日本渡海作戰均失敗(圖)
    學者:忽必烈兩次對日本渡海作戰均失敗(圖) 2014-12-15 11:30:25來源:揚州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都本偉毫不掩飾他對忽必烈的敬重,並列舉了他在「武功」方面的成就:南徵大理,借路吐蕃,結束了雲南數百年的分裂狀態,將西藏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建立別具特色的帝師制度,是忽必烈為祖國統一事業所作的重大貢獻;而南下伐宋、平定叛王之亂等則完成和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大統一……統一中原、收服朝鮮之後,忽必烈於1274年和1281年發動了兩次徵服日本的渡海作戰。
  • 日本浪人刺殺李鴻章,欲圖擴大甲午中日戰爭!日本首相:愚蠢至極
    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到來,很是高興。這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派出的最有分量的談判代表。伊藤博文認為,以李鴻章目前在清國的地位,完全有能力代表清政府籤下這一戰後條約。而日本自1894年,發動的甲午中日戰爭,也將在很快就會收穫豐碩的果實。
  • 甲午中日戰爭(清)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兩次工業革命在日本交叉進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國內在社會轉型期有各種矛盾,因此以天皇為首的統治集團急於在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
  • 教學設計及說課稿-《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要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誌、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湧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籤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幹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2)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影響。3.情感目標:(1)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決定了中國海軍的命運,而且決定了此後近半個世紀中日關係的格局。(2)愛國官兵的英勇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