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作為世界上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令當時許多國家心嚮往之,他們不遠千裡前來學習。
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歷史上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唐朝的時候就曾派遣遣唐使東渡求學,他們不斷地吸取著中華中的文化力量,作為自己成長的陽光和活力,讓自己逐漸變得強大。因此,談起這中日兩國的關係,根據能夠找到的文字記載,就已經存在了長長的兩千年之久。
縱觀歷史長河,戰爭與和平常常糾纏不休,兩者關係猶如相愛相殺的伴侶,綿綿不絕。而中國和日本之間,也不免了伴隨著各種糾葛,曾經發生了五次中日戰爭,日本只取得了百分之四十的勝率。
這些戰爭都是什麼時期發生的呢?有著什麼樣的經過呢?
第一次戰爭: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發生在軍隊力量強盛的盛唐時期。強盛時期的唐朝,有著精銳的軍隊,把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讓日本最終慘敗。
要知道,當時和唐朝軍隊迎面而戰,日本啟用了遠超唐軍的軍隊力量,依然不敵,被唐朝軍隊打得找不到了北。
《舊唐書》記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那時候的日本軍事力量落後,使用的刀具不是武士刀,而是太刀。簡單說來就是而是中原直刀的鐵刀,也是漢朝的環首刀。但日本也從這次的失敗戰爭中,吸取了教訓,明白自己的不足,需要自強才能改變境界,因此派出了學者來到唐朝學習,因此至今,日本仍然保留了很多唐朝時期的習慣。
第二次戰爭:元日戰爭
這次戰爭,元朝敗北。元日戰爭發生在忽必烈時期,持續了七年時間,從1274年到1281年結束。戰績傲人的忽必烈,可是曾經一路北上打到了俄羅斯,誰會想到居然兩度敗給了小小的日本。這讓忽必烈驕傲的內心大受打擊,打破了神話般的蒙古鐵騎。
這場元日戰爭的失敗,可以說是敗給天氣,元朝的軍隊在戰爭中,經歷了特級颱風的強烈襲擊,颱風所到之處,一片狼藉,颱風毫不留情地摧毀了船隻,讓元朝軍隊元氣大傷,天氣不助力的時候,失敗仿佛就在眼前。
第三次戰爭:萬曆朝鮮戰爭
歷史的鏡頭不斷推移,來到了明朝。在萬曆年間。萬曆二十年,即1592年,這年3月,在日本豐臣秀吉的指揮下,十四萬軍隊遠跨海洋,想要實現心裡的理想,邁出了對外擴張的一步。那時候的豐臣秀吉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信心滿滿,因為他可是用武力統一了日本,認為把明朝打下來根本不是事。
豐臣秀吉為了到達中國本土,決定穿過朝鮮攻打明朝,朝鮮明確的拒絕了豐臣秀吉的提議,惹怒了豐臣秀吉,認為這是朝鮮瞧不起自己,是挑釁和漠視。因此不可一世的豐臣秀吉在當年4月,正式對朝鮮展開了戰爭。
抵抗不了日本軍隊強大進攻力量的朝鮮,轉頭向明朝,萬曆皇帝請求支援幫忙。萬曆皇帝深知日本進攻的目的地是大明,保朝鮮就是保自己,於是不等著日本打到家門口,萬曆便出兵了。明朝的出手,讓日本的勢頭得到了制止,隨後雙方進行了議和。
在1597年1月,仍然不死心的豐臣秀吉選擇了再次進攻,因為靠戰爭起家的豐臣秀吉不相信自己就此失敗,便集結十四萬日本軍入侵朝鮮。朝鮮再向明朝求救,明朝出兵,日本軍隊節節敗退。1597年8月,豐臣秀吉在京都抑鬱而亡。
這場戰爭明朝由此勝利。
第四次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這場戰爭的失敗,讓後來的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馬關條約》。這場戰爭爆發於1894年,甲午年。日本靠著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逐漸開始對外擴張,盯上了早已岌岌可危的清朝,清朝明顯不敵日軍。也讓清政府割讓了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等,甲午戰爭的失敗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時也讓很多人就此反思,想要改革。
第五次戰爭:抗日戰爭
距離最近的一次和日本的戰爭,抗日戰爭被認為是改變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一場戰爭。
雖然在戰爭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與重大的犧牲,但經過了中國頑強的抵抗,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天皇裕仁「終戰詔書」向同盟國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浴血堅持,錚錚鐵骨,前赴後繼,也讓人民覺醒,落後就要挨打。
所以,跨越千年的中日戰爭,最後落下了帷幕,只有珍惜現在的和平,才能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