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為何都失敗?
忽必烈對日本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後一代遣唐使之後,日本已經數百年未通中國,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於增加元帝國的權威性,對忽必烈鞏固權力頗為有利;第二,當時元帝國正在對南宋發動最後的進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貿易夥伴。從切斷其外援的角度,獲得日本的臣服頗為重要。
-
蒙古族學者解讀《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
還有一些人《元世祖出獵圖》中有一個專司舉哈喇蘇力德者為依據「元朝皇帝們不曾中斷其供奉察幹蘇力德和哈喇蘇力德的習俗」。果真如此嗎?我從以下各個方面分析本圖的畫面內容究竟能證明什麼問題上提出不同的意見,供各位專家學者參考,並希望批評指正。
-
忽必烈為何沒能滅掉日本?日本打撈3艘沉船,發現奇怪事實
然而,連續兩次東徵日本卻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為何沒能滅掉日本呢?等到現代,日本打撈3艘沉船之後,發現奇怪事實,才揭開了那一段歷史的真相。 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 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日遂不可避免。 然而,在每次大刀闊斧出發之後,連續兩次都遭遇了大颱風。
-
忽必烈為什麼打不過日本?
高麗當時也派人去和日本交談,卻沒有得到任何回復。在元朝沒有建立前,忽必烈就派人和日本通好,可惜日本拒絕了,元朝建立後,又兩次派人和日本溝通,結果還是一樣的答覆,拒絕。忽必烈之所以攻打日本,還是看上裡邊的財富,忽必烈第一次打仗的目的很明確,原本想利用高麗,試探日本實力,其實就是希望馴服日本,讓日本對自己俯首稱臣。
-
尋找元軍水師大敗的真相,日本學者水底考古:「神風」非主因
公元13世紀,驍勇善戰的蒙古軍橫掃歐亞,除了印度版圖,島國日本也無法納入。歷史記載,元世祖忽必烈覬覦日本,但兩次揮軍徵戰都損傷慘重。後世分析指,蒙古人不擅海戰,還遭遇要命颶風侵襲,所以日本人在過去一段長時間,深信是「神風」拯救日本。
-
【讀歷史】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忽必烈是因何而死
他麾下的鐵騎甚至向西到達了中亞、東歐的黑海,而他的繼承人又發動了兩次徵西戰爭,由此為世界歷史上面積第二大的帝國奠定了基礎。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他的遺囑,三子窩闊臺繼承為可汗,四子託雷擔任監國。窩闊臺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汗位。兩年後,託雷的長子蒙哥被選為了可汗。而蒙哥之後,就是忽必烈當上可汗。
-
忽必烈出兵日本的深層動機
就算不能完全徵服日本,在東亞地區故意製造緊張對抗態勢,也方便忽必烈把高麗更緊密地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現在,這個現成答案,需要有人來告訴忽必烈。據說,這個主動為忽必烈分憂的人,是一個叫趙彝的高麗人。《元史.日本傳》載:元世祖之至元二年,以高麗人趙彝等言日本國可通,擇可奉使者。趙彝在《高麗史》中被歸入了《叛逆傳》。
-
許世友指揮渡海作戰:戰士畏懼海戰患心病,許司令親自解戰士心結
01 前言解放軍的第一場渡海作戰,所面對的困難多如牛毛,許世友將軍是如何完成解放軍首次渡海作戰任務的呢?02長山島海戰長山島海戰,是許世友將軍一生中,第一次指揮的渡海作戰,也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跨海作戰
-
清軍艦隊三次渡海攻臺,都曾被大風擊退
這不是與當年日本吹噓的「神風」一模一樣嗎?施琅三次渡海攻臺,均被暴風擊垮鄭氏水軍將戰爭勝利寄託於大自然現象,看上去十分可笑,但卻有著非常現實的依據——清朝水師此前曾三次渡海攻打臺灣,均在臺灣海峽內被大風擊垮,幾乎完全重演了當年元朝水軍攻打日本失敗的覆轍。
-
蒙古徵日失敗新解:忽必烈早有危機感,沒有颱風,日本也未必會輸
日本的蒙元徵日史料館大軍出發前,忽必烈對各位徵日將領說了一番話,此話在《新元史·日本傳》中有記載。這段話表明忽必烈已經意識到蒙古軍隊的危機,主要叮囑了兩件事情:第一, 忽必烈要求元軍進入日本以後要少造殺孽,不要濫殺百姓。第二, 忽必烈擔心各位將領不和,要求他們齊心協力,行動一致。
-
解放軍第一次渡海作戰是誰指揮的?不是葉飛,也不是韓先楚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解放軍的第一次渡海作戰,也是許世友在山東指揮的,這就是長山列島戰役。這是山東全省解放的最後一仗,也是許世友第一次指揮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
-
204 元軍來襲,從日本歷史角度看忽必烈遠徵日本
東亞歷史第204篇:日本的平安、鎌倉、室町及南北朝時代。 文永五年(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遣使臣攜帶國書來到日本,要求日本對蒙古稱臣納貢。日本一向與宋朝和好,並且仰慕宋朝文化,北條時宗決定不理睬野蠻的蒙古人。蒙古使者枯侯數月沒有任何音訊,只得回去。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故事:蒙古兩次東徵日本
第一次蒙古東徵日本忽必烈繼承汗位時,蒙古還處於鼎盛時期,正四處擴張,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吞滅南宋,不過顯然對日本也頗有興趣,曾數次遣使赴日,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關係,但也帶著點威脅其臣服的意味。,代價當然就是對馬島和壹岐島幾乎等於棄子,在蒙古兩次東徵中,都淪為了其前線基地,飽受蹂躪,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對馬島之魂》會聚焦於對馬島,因為它確實是兩次戰爭中承受苦難最多的地區。
-
忽必烈遠徵東瀛,日本龍三角陰森恐怖,大軍懷疑被外星人消滅
但是,這不是百慕達魔鬼三角,而是位於地球的另一端,太平洋深水中1300萬平方公裡的區域,日本魔鬼三角,當地漁民習慣的稱這個魔鬼三角為龍三角。至元十一年(1274年)也是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忽必烈動員伐日本。三月就準備,在高麗仿照南宋渡海的樓船,以便載運軍兵糧草,不料高麗的造船技術不夠水準,仿照不成,只好仍舊採用高麗的舊式船艦連夜趕造,元軍一萬五千人乘九百多條船。
-
第二次中日戰爭:忽必烈是怎麼輸給日本的?
於是,兩人將蒙古國書交給高麗,由他們轉交給日本。「紅與黑」回國後,忽必烈很不爽,「下詔切責」並寫信罵了高麗一頓,此後,元廷又先後五次向日本派遣使節,要求對方當自己的馬仔。在日本,歷史已經進入了武家政治時代。源平合戰結束後,建久三年(1192年)源賴朝受封徵夷大將軍,在關東的鎌倉地方建立了日本第一個武家政權——鎌倉幕府。
-
忽必烈時期元朝版圖多大
忽必烈時期元朝版圖多大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向東到日本、向南到泰國、向西到天山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原本打算遠徵日本,為什麼劉伯溫出面勸阻?
直接的原因很簡單,前有車、後有轍,劉伯溫之所以極力勸阻,首要的就是從元朝忽必烈身上吸取了兩次徵日行動接連失敗的前車之鑑,他向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希望日本能夠主動臣服,可惜的是三次外交都以失敗告終,日本並沒有對忽必烈的要求做出回應。後來,當時執政的鎌倉幕府,竟然下令斬殺了忽必烈的使者。而此時元軍的鐵蹄,已經掌控了大面積的地盤。北方的蒙古草原,南方的長江北線,西方的中亞腹地,東方的王氏高麗,這些領土都已經成為了元朝的囊中之物。
-
【研究成果】解讀《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下)
有些評論家「左方彎弓射雁的騎士,卻為全畫焦點的所在,畫中所有人物的目光,全部凝聚於渠箭矢離弦的剎那」。雁在哪兒?這不是超越畫中所看到的條件嗎?在圖中應該有箭矢離弦的剎那間的目標。但圖中無這目標,這不大相宜狩獵圖創作題材吧!隨從皇帝學狩獵本領的少年不可能是普通民子,從這個角度判斷推測得知,這位少年可能是忽必烈之兒太子。
-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忽必烈是因何而死
文/飛煌老師(現/貨、外/匯、天/然/氣分析師帶你穩健盈利,交流hf122346)從輩分上來說,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是他的四子託雷的第四個兒子。他麾下的鐵騎甚至向西到達了中亞、東歐的黑海,而他的繼承人又發動了兩次徵西戰爭,由此為世界歷史上面積第二大的帝國奠定了基礎。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他的遺囑,三子窩闊臺繼承為可汗,四子託雷擔任監國。窩闊臺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汗位。兩年後,託雷的長子蒙哥被選為了可汗。而蒙哥之後,就是忽必烈當上可汗。
-
13世紀蒙古徵高麗、日本及其影響
總之,北條政權與南宋有密切的經濟關係,幕府上層結成親宋勢力,堅決拒絕蒙古的要求,致使忽必烈通好日本的希望以失敗而告終[26]。 雖說忽必烈詔諭日本失敗,但是,忽必烈派出的蒙古、高麗使臣對日本的州郡、風土人情等有了了解,這對元朝進攻日本也起到了一定的幫助。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兩次派兵出徵日本。 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金方慶和洪茶丘在高麗加緊督造大小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