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一次蓄意行動,在日本,連自己人都稱行動為「官制的倭寇」

2020-12-14 一派之辭

話說1874年,日本以1871年八瑤灣事件殺害琉球人為由出兵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這件事史稱牡丹社事件。隨後中日兩國展開了外交風波。日本稱這次事件為「臺灣出兵」或是「徵臺之役」。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也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之一。

此次事件的主角,琉球王國,自明朝起為中國的藩屬國,其國王接受中國之冊封。由於中國長期拒絕日本進行貿易,琉球居間進行「中國絲綢—日本白銀」轉口貿易獲得巨大利益,因此引起日本的不滿和覬覦。

話說,日本靠海軍起家的薩摩藩自古就有兼併琉球的打算。1609年,薩摩派遣將近三千名兵力,攻入琉球王都首裡城,但德川幕府命令薩摩藩保留琉球王室,以便利用琉球對中國貿易。然而琉球王國自此喪失獨立自主性,亦受薩摩藩支配,奄美群島也被薩摩藩佔領。自此琉球處於一式二主狀態,一方面接受中國冊封並進行朝貢貿易,同時國政受到薩摩藩的控制。

隨著倒幕運動的不斷開展,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上表「大政奉還」,江戶時代結束。隨後的明治維新又導致大量武士失業,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於是西鄉隆盛等人提出「徵韓論」,主張以海外擴張來解決內政問題。但未獲得日本內閣多數閣員支持,最後造成參議西鄉隆盛等徵韓派官員下野。原因大概就是朝鮮是個獨立的國家,風險較大。於是乎日本朝廷為了安撫士族情緒,遂有出兵臺灣之議。

但出兵總得找個理由吧。於是乎八瑤灣事件就成餓了一個好藉口。1871年10月18日 一艘琉球國宮古島向那霸上繳年貢的山原號,回航時遭遇颱風,漂流至臺灣東南部八瑤灣,船有66人登陸。被當地高士佛社人好心收留,但因雙方語言不通以及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讓琉球人感到害怕,於是偷偷跑離高士佛社。高士佛社族人打完獵後回部落時卻發現琉球人已消失不見,這對高士佛社族人是非常沒有禮貌的,再加上害怕琉球人知道部落的位置後會派兵攻打部落,使得部落的族人因要保護家園而去追偷跑的琉球人將其殺害。而逃過一劫的人則在當地漢人楊友旺、楊阿才營救下前往臺灣府,由清政府官員安排轉往福州琉球館,乘船歸國。史稱八瑤灣事件。這本身是一個普通的事件,因為此類事件在當時不時發生,按慣例皆由中國政府撫恤並送回琉球王國,與日本政府無涉。

但琉球在日本人眼裡是屬於薩摩藩鹿兒島的。並且1872年日本政府還單方廢止琉球王國,設置「琉球藩」。這就使得日本有理由出兵了。

1873年日本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向清朝總理衙門提起此事時,大臣毛昶熙答覆:「二島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日本拿出被害者中有四位小田縣漁民的證據,又追問「貴國既然已知撫恤琉球民,為何不懲辦臺番?」,毛以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來回應,副島便言:「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這個毛昶熙也有點「二」,回答道:「生番系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聽了這話,日方便高高興興地向「無主番界」出兵了。

既然決定出兵了,那就得準備準備。日本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蕃地事務局都督」,向英、美等國租用輪船,僱用美國軍事顧問李仙得,準備對臺灣出兵,並事先派遣樺山資紀、水野遵來臺調查。

似乎一切都準備好了。但在出兵前夕,英美等國卻轉變態度表示反對,聲明中立並拒絕租借船艦給日軍。日本政府迫於外交壓力決定停止此次行動,大久保利通並親自到長崎下令罷兵。但西鄉從道拒不受命,以「已經準備妥當」為由斷然率領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臺灣。這充分表現出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個原型,即「下克上」。

1874年5月12日,日軍於社寮登陸。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臺灣原住民有小規模對抗,互有傷亡。5月22日,日本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遭到斯卡羅人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斯卡羅人撤兵,牡丹社首領阿祿古父子身亡。

經此一役,多數採觀望態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使得日軍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日軍在佔領後焚燒村屋並撤回社寮營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投降。

之後日軍移營龜山長期駐紮,卻因氣候與衛生因素飽受瘧疾等熱帶疾病之苦,死者達561人。561名的病死者更達實際戰死者的數十倍之多。

日本此舉大大震動了清朝當局。同治帝隨即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以巡閱為名來臺,主持臺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李鴻章調唐定奎率領的淮軍主力十三營六千五百人赴臺,準備作戰。當年農曆九月中旬以後到十月間陸續抵臺,使得雙方戰力情勢逆轉,這使得沈葆楨的談判地位因此頓時提升了許多。

又加上此時日軍因熱病侵襲,病死的人又增加到650人,耗軍費1260餘萬日圓,這使得日本政府感到難以持續。於是日本政府派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赴清廷交涉。

當時沈葆楨及李鴻章對情勢進行判斷後得出,日本急於謀和,實因情勢窘迫的結論。因此大清帝國起初態度強硬,軍機大臣文祥公開表示,對於日本方面要求的軍費賠償表示:「一錢不給」。

但大久保商請英國公使威妥瑪強勢介入,形勢有些逆轉。於是清日兩國在1874年10月31日籤訂北京專約,共有三條:

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恤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

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不能再受兇害。

在這幾條中,中國方面不言賠償兵費,卻說會「撫恤」和「購買道路房屋」。其實這算是在保存顏面的情況下的息事寧人。

但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條約中有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字句;這使得日本據此認定中國清朝政府不否認琉球是日本的屬地。進而繼續進行「琉球處分」。1879年迫使琉球國王尚泰移住東京,派軍警進駐琉球,廢止「琉球藩」改設「衝繩縣」(就是現在日本的衝繩縣),但清朝並未放棄琉球宗主權對日本提出抗議。1880年,在前美國總統格蘭特調解之下,日本提議及外務省底線將割琉球群島以北歸日本,南邊的宮古、八重山島屬大清,清朝政府則提出北邊的奄美群島歸日本,中間的琉球群島歸琉球國,南邊的八重山群島歸大清,最後並未成案。

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臺灣割讓給日本,清朝無力繼續過問琉球問題,這一切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這是一次無名且蓄意的軍事行動,是日本不斷擴張的一部分。就連日本著名文史學家司馬遼太郎曾評論這次出兵完全是無名之師,可稱為「官制的倭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稱古代日本人為「倭寇」,看完這個字你就明白了!
    東漢時期,日本派使者朝拜光武帝劉秀,劉秀見到日本使者又矮又小,有些蔑視日本,就冊封日本國王為倭王,稱日本人為「倭人」或「倭奴」(就像稱呼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一樣),奴有鄙視其不開化的意思。葡萄牙布道士稱他們為「山公騎狗打群架」,意思就是一群山裡農夫騎著像狗一樣大的馬相互打架。
  • 倭寇都是日本人嗎?
    這些海商平時為對付官兵剿捕(可能也幹些海盜勾當),都是武裝貿易;他們的同夥除了中國人,還有葡萄牙人、日本人、馬來人等。面對這夥詭異的強人,餘姚縣令害怕承擔責任,倉促以「倭賊入寇」上報。一本葡萄牙人撰寫的旅行著作稱,這次洗劫的原因是葡萄牙人借錢給中國人,借款者到期沒有償還,還逃之夭夭,憤怒的放貸者糾合幾十人洗劫了村莊。
  • 中國最能打仗的省份,秦始皇用8年時間徵服了他,讓倭寇聞風喪膽
    明初以來,日本惡霸和浪人經常勾結中國海盜騷擾沿海,人們對他們十分痛恨,稱他們為"倭寇"。與此同時,方國珍和張士誠的餘黨也逃到海上,與倭寇勾結。他們從事非法貿易,牟取暴利,有的海盜還穿著倭寇的衣服,掛著倭寇的旗幟,到處燒殺搶掠,十分猖獗。次年3月,她率領6000多名狼兵奔赴浙江抗日前線。
  • 從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這期間日軍都有哪些重要侵略行動?
    盧溝橋事變作為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開始,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此都耳熟能詳。但是,現在很多學者都主張抗日戰爭應該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應該按照14年算。九一八事變,對中國人來說也很熟悉,畢竟每年的9月18日這天,各個城市都要拉響防空警報,以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而大部分人對於1931年到1937年這段歷史就非常模糊,好像這期間就沒有什麼重要事情發生一樣。
  • 鄭成功確實出生於日本,但他不是倭寇,收復臺灣的他是民族英雄!
    所謂倭,就是日本,這個字最早起於唐之前,唐宋開始官方改稱為日本至今,明朝因為日本海盜集團為禍沿海,這個倭字又被拿出來用,此時已經明顯有了輕蔑貶低之意。 既然稱為倭寇,照著字面解釋自然就是來自日本的海盜了,然而實際情況往往並不是這樣。按照明史關於倭寇的記載,官方給出一個這樣的數據:「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
  • 龜船大炮狂轟日軍倭寇
    【環球軍事報導】戰爭史詩巨製《鳴梁海戰》即將於11月28日登陸全國院線,12艘戰船戰勝日軍330艘龐大艦隊的「海戰奇蹟」是如何實現的?61分鐘海戰場面又如何震撼?一直吊足廣大影迷胃口。影片中,當年這場經典戰役裡殘酷的白刃戰、12比330以少勝多的取勝過程,在視覺呈現和細節還原上都做到了極致。
  • 倭寇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強?倭寇其實都是中國人?
    雖然有一種甚囂塵上的觀點稱「倭寇裡絕大多數是中國人」,但原始的史料告訴我們,在倭寇肆虐東南沿海的二百年裡,大多數時候,都是百分百的日本真倭,只有嘉靖年間的一個時間段,才有部分中國人參與。即使如此,哪怕放在中國人汪直做倭寇「老闆」的年代裡,真正破壞力大戰鬥力兇悍的,依然是其中的「真倭」。那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 為啥抗戰期間,日本士兵喜歡給中國小孩發糖果?日本教科書這樣說
    隨後便在日本國內展開大化改新運動,不僅學習中國的官制與法律,還將儒家思想引入中國,學習中國的漢字創造出日文,就連其京都平安京的建築樣貌也是仿照洛陽古城。在此期間由於中國的強盛,日本一直對中國稱臣納貢。而到了中國的明朝時期,日本國內處於戰國時代,各方勢力混戰不休。 許多日本國民為了生存便開始做海盜,侵擾明朝東南沿海邊境,明政府派戚繼光組建戚家軍一舉滅了沿海的倭寇。而日本也在1590年時由豐城秀吉完成了全網的統一,結束了混戰的局面,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
  • 日本無條件投降始末,投降前,日本首相一直在打太極,就連岡村寧次也...
    ,但是鈴木迅速召開記者會,假裝強硬宣布: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以美國為首的盟國堅決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雙方互不相讓,為促使日本投降,美國政府決定將研製出的原子彈投放到日本本土,進行實戰實驗,當即數十萬的日本人化為灰燼,即便是這樣,日本仍堅持不投降,隨後,美國又暗示:日本天皇的去留由美國人說了算,日本人就不要再努力爭取了,並威脅道,再不投降就把日本秘密談判,為保全天皇而犧牲民眾的事公之於眾,擔心暴亂的鈴木這才答應立即投降
  • 以斬首行動為線,談談我國古代的特種部隊
    虎賁,勇士之稱也。我國是最早將群架發展成為一門藝術的國家,並有無數的先賢為此著書立說。如《六韜》、《孫子兵法》等。長期的探索加實踐使得古人深深的意識到打造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對戰局有著深遠的影響。根據史學家研究,虎豹騎大概分為兩支,虎騎和豹騎,虎騎是重騎兵,負責戰陣衝擊,豹騎是輕騎兵,負責掩護虎騎的行動並追擊敵軍。虎豹騎的存在為曹操統一北方發揮了重要作用,南皮之戰,擊殺袁譚;北徵烏桓,平定北方疆界;長坂坡之戰,擊敗了擁有關羽和張飛的劉備軍隊;渭水之戰,大破馬超的西涼騎兵。
  • 二戰中造成日本人最大傷亡的攻擊行動,不是原子彈襲擊而是這個行動
    二戰史上,日本是第一個發動侵略戰爭的軸心國,也是最後一個投降的軸心國。世人皆知,在1945年日本遭受了2顆原子彈的攻擊,之後不久日本帝國主義便宣布投降;然而實際上造成日本人最大傷亡的攻擊行動,不是原子彈襲擊,而是在投放原子彈71天前的東京大轟炸。
  • 他起日本名字會日語,13歲起為日軍效力,日軍投降時看到他都懵圈
    「鈴木三郎」可是個標準的日本名字,事實上,「鈴木三郎」的真名叫陳敏學,他是中國人,會日語,13歲他就潛伏在日軍大本營當翻譯,做翻譯的同時,他冒著生命危險不斷給遊擊隊提供情報,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公開搶劫日軍的縣城,連鞋襪都搶光,日軍卻只能忍受
    日軍改變政策在抗日戰爭中一直都是日本軍隊如何的殺戮和掠奪,使得我們對他們更加的痛恨,對其更是進行了非常頑強的抵抗。所以日軍決定換一個方式來試試看,就決定用剛佔領的沁源縣作為嘗試,可是沁源縣的百姓和八路軍在日軍進攻這裡之前人就已經走了,因為很多糧食物資沒有辦法帶走就給藏了起來。
  • 二戰期間最成功的一次斬首行動,美軍一戰令日本聯合艦隊群龍無首
    二戰期間交戰雙方高級將領死傷無數,而高級將領的傷亡又會沉重打擊敵方軍隊的士氣,1943年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就成功的策劃了一次針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的襲擊,堪稱二戰期間最成功的一次斬首行動。
  • 偽軍恭敬稱日軍為「太君」,是什麼意思?就連日本人也不清楚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危險的一次,在面臨著亡國滅種的風險下,中國人團結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人的侵略,書寫了壯麗的篇章,但由於當年國民素質普遍低劣的情況下,我國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很多漢奸和偽軍,而中國和法國也成為了在二戰歷史上建立偽政府,並且偽軍數量遠遠要超過侵略軍的國家之一。
  • 歷史上滿族先民與日本人的三次碰撞
    以此為開端,倭國開始與高句麗直接的軍事對抗。好太王十四年(404),「而倭不軌,侵入帶方界……王幢要截湯刺,倭寇潰敗,斬煞無數。」十七年(407),好太王「教遣步騎五萬……王師□□合戰,斬殺湯盡。所獲鎧甲一萬餘領,軍資器械,不可稱數。」為懲處百濟私下與倭國聯盟,好太王再次派軍南下,合戰百濟與倭兵,又給予其沉重的打擊。
  • 倭寇的來源:日本人不喜歡倭寇這個詞彙,在自己的史書中改為和寇
    不言而喻,這裡的「倭寇」與中世的倭寇並不一樣,它的意思可以說是「日本侵略軍崩潰」。「倭」這個詞指日本,雖然沒有錯誤,但是必須注意「倭」是來自外國的他稱,不是日本人自身的自稱,而且這個他稱當中似乎多少帶有輕視的感情,也可以認為相當於目前美國人、英國人鄙視日本人為「Jap」的稱呼一樣。 「倭」字的使用,一看中國歷代的正史,就會更加明確。
  • 被逼做了日軍翻譯的陳光顯,不改愛國心,獨自潛伏擊殺日軍高官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應該都曾留意過一件事,那就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人們常可以在日本侵略者的陣營中看到很多中國面孔。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中國面孔可並非都是屬於漢奸之流的,也有屬於被逼無奈的中國百姓的。
  • 中日之間的五次大戰,日本最慘的一次,日軍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中日第一次大戰,白江口之戰,發生在盛唐時期,可想而知,日本失敗而終,並且倍的很慘烈,4倍於唐軍的日軍輸的連褲子都不剩。但對日本卻是連連失利。二次東徵日本,元朝都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這次戰爭不是說日本當時候有多強,是因為元朝受很多條件的制約,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都有關係。 萬曆朝鮮戰爭
  • 諜戰特工:他是警察,在一次抓捕行動中犧牲,穿越到了民國!
    哈嘍~我是你們的「中華小說庫」,希望你們可以喜歡哦,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說是:諜戰特工:他是警察,在一次抓捕行動中犧牲,穿越到了民國!一、《諜海獵影》內容簡介:方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警察,在一次抓捕持槍重犯行動中,中彈犧牲,穿越到了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