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坎戰役日軍輸得很慘。這場戰役一開始雙方都沒當回事,沒想到越打越大,日本把能用的兵力無乎用了個遍,最後,打光了關東軍的精銳,輸掉了戰役;這場戰役還有個弔詭的地方,就是雙方都沒有宣戰,但卻打得難解難分,讓美國人樂開了花、笑歪了嘴;也正是這場戰役,讓日本下決心調整戰略方向,轉過頭和美國人在太平洋上死磕,讓蘇聯人高興了許多年。這場戰役的時間是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
諾門坎,位於現今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西南部,西面為哈拉哈河及外蒙古,東面為阿爾山市,距海拉爾以南約200公裡。諾門坎戰役表面上是因為諾門坎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引起的,所以又叫哈拉哈河戰役;實際上我認為這是雙方在投石問路,互探底線。蘇聯參戰的主力是第五十七特別軍,後來升格為第一集團軍,總指揮是朱可夫上將;日軍參戰的主力是日本關東軍,指揮官是植田謙吉大將、荻洲立兵中將、小松原中將。
一、日、俄這倆貨怎麼在諾門坎這個沒人知道的地方打起來了
為了一個叛徒,蘇聯加強了防衛
從1934年開始,蘇聯在內部開始了大規模的「肅反運動」,這場運動波及蘇聯全境,遠東地區當然不能倖免,幾乎是人人自危。當時的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遠東局局長留希科夫陸軍大將就因為懷疑自己馬上要遭到「清洗」,提前腳底抹油開溜了,他跑到中國東北投靠了日本。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遠東局局長、陸軍大將,這可是不得了的頭銜,掌握的秘密更是難以想像。莫斯科為了以防萬一,決定加強邊境的防衛,他們在張鼓峰一帶挖戰壕,拉電線,加人員。
實際上蘇聯一直沒把遠東的情況當回事,他們的重心在歐洲,所以這些防範工作也做得漫不經心,增加的人員也不過幾十個而已。他們一方面覺得在遠東不會發生大的戰爭,另一方面,他們一直在追求和日本和平相處,減輕東邊的壓力。
日軍很看不起蘇聯軍隊
日本人可不這麼想。他們一直看不起蘇聯軍隊,因為他們在日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所以在他們眼裡,這些沙俄白人看著兇巴巴的,實際都是紙老虎。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就參加過日俄戰爭,他更是這樣認為,在他眼裡,日軍一個師團能打三個蘇軍師,日軍士兵一人能打十個老毛子。植田謙吉在日俄戰爭中斷了一條腿,這是個標準的軍人,一生為了打仗,連老婆都沒娶,他馬上要退休了,非常想在離開前大幹一場,來個青史留名。
另外日本人也知道蘇聯剛經歷了大清洗,許多優秀的軍事指揮員被殺了。蘇聯紅軍以前是五位元帥,現在只有兩位,十五個集團軍司令也只剩下兩個,八十五個軍長殺了五十七個,師長、旅長被捕或被殺的佔七成,現在是蘇聯軍隊戰鬥力最低的時期。所以日本人堅信,這一次可以狠狠地教訓一下蘇聯軍隊,為馬上要開始的武漢會戰減少北方的顧慮。
立功心切,兩家在張鼓峰打了一場糊塗戰
1938年7月29日,日軍以蘇軍佔領張鼓峰一帶「界限不明地區」為由,對蘇聯紅軍展開了小規模攻擊。當時日軍大本營不希望早早就和蘇聯開戰,但是,到7月31日,日軍已經把佔領張鼓峰的蘇軍打跑了,這一戰,蘇軍傷亡超過400人,日軍傷亡不到200人。日軍大本營看到事情既然鬧到這個地步,只好下指示要求:「望前線將士堅守邊界,切忌越軌行動。」實際上大本營還是不希望把事鬧大,免得影響其它方面的行動。
蘇聯紅軍當然不願意吃這個虧,他們馬上調來是個三個步兵營、坦克戰車150輛、火炮60門、飛機130架;而日軍在前線只有四個步兵大隊。8月6日起,蘇聯紅軍對張鼓峰的日軍展開了三天的猛攻,奪回了以前的陣地。由於擔心補給線太長和預備兵力太少,蘇軍也沒有再把事態擴大;而日軍因為要打武漢會戰,實在不願意北邊再出么蛾子。所以兩家都撤離了張鼓峰,就這麼草草收兵了。一直關注張鼓峰戰事的蔣介石看到這一戰就這麼虎頭蛇尾的結束了,氣得直罵:老毛子真是孬種!他還指望北邊大打起來,減輕武漢的壓力。
日本決定強硬以對
張鼓峰地區的衝突實際上以日軍失敗收場,這讓日本關東軍怎麼受得了,他們覺得「堂堂大日本皇軍」怎麼能輸給沒有戰鬥力的蘇聯紅軍呢?他們總結經驗,得出的結論是:打這場仗的第十九師團是駐朝鮮的軍隊,要是關東軍打,結果就不一樣。於是,在1939年4月,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籤發了一個題為「滿蘇國境糾紛處理綱要」的重要文件,在其中第四條中明確規定:「各部隊在執行邊境偵察、巡邏任務時,為達目的可攻入蘇聯境內。在國境線不明確的地區,防衛司令官有權自主進行國境線的認定。不論兵力多寡,在衝突過程中必求勝利。」這是明目張胆地要把事情弄大,關東軍準備隨時出手。
二、一個小小的近似民間的械鬥,把「諾門坎」搞得舉世聞名
兩個偽軍先打了一架
諾門坎西邊的河是哈拉哈河,南北走向,河西邊基本是沙漠和石頭山,河東岸是水草肥美的草原。西岸的蒙古牧民到東岸放牧,常常會和東岸牧民發生衝突;因為兩岸都是中國的地盤,所以在清朝時,為了平息這個蒙古部落間的小矛盾,雍正皇帝把東邊的一小塊草原劃給西岸部落。矛盾就這樣解決了,問題是1924年蘇聯用陰謀詭計把外蒙古給弄出去了,於是哈拉哈河兩岸的歸屬矛盾又出現了。
1939年5月4日。一支外蒙古的馬隊渡過哈拉哈河來到東岸,恰好遇到偽滿洲國興安北警備軍第七團第三騎兵連,他們也是蒙古族,但是他們有責任守護自己的牧場。連長貢布扎布中尉還是警備軍總司令烏爾金中將的女婿,膽大的不得了,他下令開槍。一頓亂槍,把河西外蒙的馬隊打回去了。這些外蒙人都是蘇聯人保護的,當然要回去告狀,於是外蒙人的蘇聯老大哥開來了裝甲車,一通亂轟,把偽滿洲國騎兵連打跑了。
偽滿洲國的兵是個什麼東西大家都知道,他們鼻青臉腫地找負責海拉爾地區防禦的是關東軍第二十三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中將告狀。小松原道太郎當過日本駐蘇聯使館武官,當年就是刺探蘇聯軍隊情報的,對蘇聯軍隊很了解。他知道蘇聯在遠東的軍事力量一般,也知道蘇聯沒把遠東當作什麼不得了的戰略要地,所以,小松原立即派出200名日本騎兵和幾輛九五式輕型坦克,在騎兵聯隊聯隊長東八百藏中佐帶領下,向哈拉哈河東岸殺了過來。為了鎮住蘇聯人,小松原還派了幾架轟炸機簡單地炸了一下陣地。結果當然很美好,幾個小時就把河東岸的敵人打跑了。
為小弟出頭,關東軍和蘇聯幹上了
過程和結果都與預料的一樣,小松原有點飄飄然了,他想起《綱要》裡的規定:在國境線不明確的地區,防衛司令官有權自主進行國境線的認定。不論兵力多寡,在衝突過程中必求勝利。現在就是這種狀況啊,就是說自己是可以做主要不要狠狠打一戰。日軍內部向來有以下克上的傳統,上級從戰略上考慮,覺得不能幹的事,下級從升遷立功方面考慮,要把事搞大,再由宣傳輿論一吵,最後指揮的軍官還加官進爵。「九一八」事變後,石原莞爾升官就是例子。小松原決定,派出師團的絕對主力、山縣武光大佐任聯隊長的第六十四步兵聯隊和東八百藏騎兵聯隊一起出擊,一舉消滅哈拉哈河東岸的蘇聯紅軍和外蒙古聯軍。
其實蘇軍高層早就得知諾門坎出現的小戰鬥,他們在猶豫要不要真的打一戰,但是必要的防備還是要做的,看看事情的發展吧。莫斯科下令距離戰場最近的第十一坦克旅、摩託化步兵第三十六師秘密開拔到哈拉哈河地區,第五十七特別軍司令部也前移到距哈拉哈河125公裡的塔木察格布拉格。前線兵力加強到三千人左右。這些都是日軍不掌握的,他們還是相信以前的偵察:蘇軍只有不到四百人。所以,他們這一次派出的兩個聯隊共2300人是足夠多的了,日軍把攻擊日期選在5月28日;打法是:山縣武光大佐率領主力部隊實施正面進攻,東八百藏中佐率領騎兵中隊和戰車中隊進行側後包抄。
要幹一仗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蘇聯遠東軍的空軍部隊決定出去看看,他們在5月22日出動150架飛機來到諾門坎,打算扔幾顆炸彈玩玩,沒想到日軍關東軍的空軍更猛,他們的飛行員基本都身經百戰,早就憋得不耐煩了,加上日軍的飛機明顯比蘇軍部老舊的伊爾15先進,一頓空戰,蘇軍的飛機全部報銷。這更加讓小松原放心,他確信馬上開始的戰鬥將是一場輕鬆愉快的勝利。
日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1939年5月27日午夜,進攻的日軍就迫不及待地出發了,東八百藏中佐率領著他的一個騎兵中隊和裝甲車中隊開往哈拉哈河,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開始還比較順利,沒有什麼能擋得住他的,當他突進到蘇軍核心陣地時,一下子驚呆了,面前是一堆堆蘇軍的坦克和一排排的大炮,而蘇軍的坦克都特別厚實,和他們一比,日軍的坦克就如同紙糊的一樣。東八百藏後悔了,但是都到這個地步,不打也不行,他硬著頭皮發起了進攻。蘇軍的大炮和坦克一起開火,不一會工夫,日軍的坦克全部成了廢鐵,騎兵的馬要麼被打死,要麼被驚跑,到第二天上午, 東八百藏的聯隊差不多1000人,只剩下不到50人。午飯時間,這50人也沒有飯吃,他們在東八百藏的帶領下發起了最後一次衝鋒,結果是全軍覆沒,東八百藏陣亡。
山縣武光的聯隊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5月23日清晨出發,到28日才來到預定陣地,搶佔了一個地圖上標為「742」的小高地,還沒有喘口氣,就招來一頓炮擊,蘇軍的所有火炮都對著這個小高地轟。這個高地還一點水都沒有,可憐的山縣聯隊士兵,一個個渴得嗓子冒煙,還不停的挨炸。5月29日上午,終於看見了蘇軍和外蒙騎兵,兩方開打。山縣武光苦惱地發現,這哪裡是400人,十倍也不止啊。到5月31日上午,小松原電令山縣武光撤回,山縣武光趕緊乘著黑夜帶著殘部跑了回來。出發時還是浩浩蕩蕩的1600多人,回來是連傷病一共不到400。
三、為了大幹一場,日軍關東軍亮出來家底,要畢其功於一役
吃了這麼大一個敗仗,小松原中將簡直氣得要死,他給關東軍的報告主要意思就是自己輕敵了,想再打一次扳回來。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大將也覺得是輕敵造成的,一開始他也沒太當回事。雖然敗了,好在損失不大,再打回來就是。這一次,他要好好地排兵布陣,一舉拿下勝利。考慮到小松原不很服氣,為了照顧小松原的面子,也為了利用小松原不服氣的勁頭,植田還是以小松原的第二十三師團為主進行下一步兵力的調遣。
6月20日,他下令:第二十三師團和第七師團第二十六聯隊、第二十八聯隊一個加強大隊調往諾門坎一線;第二飛行集團前出海拉爾一線;駐紮在公主嶺的第一戰車團調往諾門坎一線,以對付蘇聯的裝甲部隊。此時在諾門坎前線的日軍兵力為:四個步兵聯隊外加一個加強大隊、東八百藏騎兵聯隊剩下的大半個騎兵聯隊;兩個坦克聯隊;兩個炮兵聯隊;兩個工兵聯隊;一個汽車聯隊;一個飛行集團。總計:步兵36000人、坦克182輛、裝甲車51輛、大炮112門、汽車400輛、飛機180架。可以說除了步兵,關東軍的其他家底基本都在這裡了。
日軍信心滿滿,他們覺得這次一定能打個漂亮的翻身仗。為此,他們還邀請了德國和義大利的軍事專家來觀戰,好讓盟友看看自己是怎麼收拾老毛子的。這時最興奮的應該是第二十三師團長小松原了,他只是一個師團長,加上飛行集團,現在他指揮的可是一個集團軍的兵力啊,能不興奮嗎。而這時最清醒的是第七師團師團長園部和一郎陸軍中將,他在出發前告訴各聯隊都把軍旗留下,因為日軍軍旗都是天皇親自授予,軍旗在則編制在,軍旗亡則編制亡。後來事實證明,也只有第七師團,雖然人打光了,編制還是留了下來。
四、朱可夫出場
蘇聯的最高統帥部對前期諾門坎的戰事非常不滿,尤其是在兵力和火力都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還損失慘重。他們預計日軍會捲土重來,所以誰去諾門坎指揮這場戰役就是個重要的問題。統帥部想到了正在明斯克軍區任副司令的朱可夫。6月1日,一份命令朱可夫上將立即到國防人民委員會報到的電報傳到朱可夫手中,把朱可夫嚇了一跳,因為太多的高級將領就是這樣消失的。
懷著忐忑的心情,朱可夫來到莫斯科。接見他的是伏羅希洛夫元帥。沒有任何套話,簡單介紹完諾門坎的情況,伏羅希洛夫元帥就問朱可夫:「你能立即動身飛到那裡,並在必要時接管部隊的指揮嗎?」這當然行,朱可夫立刻答應,並堅決服從。最讓朱可夫高興的是伏羅希洛夫說:你將得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朱可夫明白,前線的戰事沒有止境,可以無限制地擴大。有哪一個想建功立業的將軍不願意打這樣的戰呢?
到了諾門坎,朱可夫立即接管了第五十七特別軍,他對部署做了調整:軍部設在哈拉哈河西岸,東岸建設大量永久性防禦工事。他要以河東陣地為基礎對日軍縱深進行殲滅性打擊。同時,各種重武器、飛機源源不斷地從各地運了過來。本來,在諾門坎作戰,補給線過長是蘇軍的問題,現在他們用鐵路和汽車解決了這個問題。日軍所依賴的補給方便,卻因為運輸困難,似乎成了他們的弱點。6月下旬,零星的小的戰鬥就不斷打開了。
五、日軍做事從不改小人作風,幹了再說,說了也不一定算
偷襲是日軍的法寶
朱可夫這麼大張旗鼓地進行部署,日本人當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想到了偷襲,這是他們打贏日俄戰爭的法寶。說幹就幹,關東軍司令部下令嵯峨徹二中將指揮的第二飛行集團偷襲蘇軍的塔木察格布拉格空軍基地,這個基地裡蘇軍的飛機最多。如果一舉打掉蘇軍的空軍,將來作戰日軍就有空軍優勢。但問題是兩家都沒有宣戰,還有外交關係呢,理論上來說,他們倆在為各自的小弟幹戰。
偷襲的計劃如果上報大本營,一定不會被批准,關東軍決定先斬後奏。為了不出意外,他們把原計劃轟炸時間從6月30日提前到6月27日,把生米做成熟飯。偷襲是成功的,6月27日凌晨,57架轟炸機和80架戰鬥機把外蒙古境內的塔木察格布拉格機場炸了個底朝天,停機坪上蘇軍的飛機全部報銷,機場彈藥庫、油庫也中彈爆炸,整個機場一片火海,地面上到處都是飛機殘骸,油庫的大火直衝雲霄!
這種越境攻擊是違反國際法的,抗議是外交官的事,朱可夫面對著癱瘓的機場和滿地狼藉的飛機,除了大罵手下軍官無能、不警惕之外,只能想辦法讓國內再運來飛機,好在蘇聯還真的不缺飛機。在日本,他們因為美國的封鎖,飛機、坦克這些大傢伙非常稀缺,因為國內材料緊缺、產能有限,越打越少。
沒道德底線的生物戰
為了取得戰場上兵力優勢,日軍還動用了「731」部隊,他們在哈拉哈河裡投進大量炭疽、傷寒、霍亂菌等生物病毒。但這一次蘇軍提前知道了消息,他們嚴令部隊不得喝戰場的水,為了解決飲水問題,專門做了個飲水暗渠。反倒是日軍自己,因為要保密,許多下層軍官都不知道這回事,何況士兵。許多士兵就這樣被自己給毒死了,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六、小松原的進攻
包抄部隊無功而返
準備得差不多了,小松原決定:安岡正臣中將率領戰車、坦克部隊正面進攻,他自己帶領主力第二十三師團、第七師團的幾個步兵聯隊渡河到西岸,進行兩翼包抄,一舉打垮朱可夫的軍隊。觀戰的德國顧問不理解,為什麼機動能力強的部隊強攻,行動慢的步兵聯隊長途運動去包抄。日本人告訴他們:你們不了解皇軍的能力。7月1日黃昏,小松原的進攻開始了,由於保密工作做得不錯,蘇軍沒有覺察出來。
雖然行動有些磕磕碰碰,好歹日軍按計劃到了西岸。當他們7月2日出現在蘇軍後方陣地時,真的把蘇軍嚇的要死,因為他們在河西岸只有3000人左右,明顯不是這將近2萬人的日軍對手。蘇軍主力部隊都在河東岸,本打算向縱深打擊,鬼知道這些日本人怎麼就偷偷摸摸跑到了距離朱可夫的指揮所只有幾公裡遠的地方。
戰鬥打響了,蘇軍保衛指揮所的兵力加上外蒙的一個分隊,不到五百人,他們得到的命令是:寸土不讓,死守待援!這五百人依靠巴音查山,拼死堅持了兩個小時,全軍覆沒。也正是這兩個小時,給了蘇軍寶貴的組織反攻的時間。朱可夫下了四道命令:第一是空軍不惜代價炸毀日軍渡河的浮橋,這樣就斷了河西岸日軍的補給,也斷了他們的後路;第二是炮兵向巴音查高地無差別炮擊,反正在那裡打阻擊的幾百人己全部犧牲;第三是後方各地的裝甲部隊全部出擊,反攻河西岸的日軍;第四是河東部分部隊撤回抗擊。
朱可夫的命令得到忠實地執行。日軍見浮橋被炸,指揮所立刻慌了;戰場上剛殲滅蘇軍阻擊部隊的日軍還沒來得及高興,突然下起了炮彈雨,各種口徑的炮彈把日軍炸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好不容易,炮擊停止了,遠處又出現了大批蘇軍坦克,這些坦克又大又結實,沒什麼能阻擊它們進擊、碾壓。這些坦克在日軍陣地橫衝直撞,一度距離小松原的指揮所只有八百米,小松原及一幫軍官都抱著指揮刀準備隨時自盡。
沒辦法,吃盡了苦頭、受盡了驚嚇的小松原連夜修好浮橋,撂下數千日軍屍體逃回了東岸。
主攻部隊被打回老家
小松原的包抄部隊渡過河後,朱可夫為了加強西岸的防禦,下令把東岸的部分部隊撤回西岸。7月2日,擔任主攻的安岡正臣中將一看,這是包抄得手了啊,不然蘇軍怎麼後撤呢?他立即下令所有戰車、坦克部隊全速前進,向東岸的蘇軍陣地發起進攻。戰車、坦克炮得快,可苦了跟在後面的山縣聯隊和工兵聯隊,他們一路猛跑也趕不上戰車。
蘇軍精心布置的防禦還是很有預見性的,他們在3000米縱深裡布下許多的攔截鋼網,日軍的坦克戰車一進去,履帶就被卡住,沒法動彈。坦克兵出來人工解鋼絲網,又被蘇軍的迫擊炮轟得鬼哭狼嚎,嚇得蜷縮在坦克裡。好不容易趕上來的工兵分隊累得要死,正好攤上給坦克解困的活,又被打死不少。就這樣折騰到天黑,戰車坦克就是沒法突破防線到達對岸,和包抄部隊匯合。
為了打掉蘇軍這些讓人頭疼的火炮,晚上,第四坦克聯隊指揮官玉田美郎大佐帶領一部分戰車繞過蘇軍正面,從邊上偷偷地摸到蘇軍火炮陣地。一頓猛攻加突擊,把蘇軍整個打蒙了,許多還在帳篷裡睡覺的蘇軍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報銷了,那些白天威風無比的122毫米榴彈炮、152毫米榴彈炮全部被毀,偷襲取得圓滿成功。
亞洲歷史上的坦克大戰
日軍主攻的坦克戰車部隊引起了朱可夫的注意,他命令雅可夫列夫少將的第十一坦克旅前往迎擊,又命令索維伊少將的裝甲第七旅迂迴包抄切斷日軍坦克的退路。就這樣,亞洲史上最大的坦克對決發生了。說他們是坦克對決不確切,應該是蘇軍的坦克在碾壓撞擊日軍的小坦克。因為日軍的坦克都是10噸以下的,裝甲最厚也就1公分,最強的指揮車八九式中型坦克也只有13噸,這已經是日本坦克的極限了;蘇軍的坦克都是30噸的T-28重型,剛一交手,日軍指揮官吉丸清武大佐的八九式指揮坦克就被蘇軍一輛T-28坦克咬住,T-28上的76毫米坦克炮一下就打炸了吉丸清武大佐和他那牛逼的八九式坦克。
這戰沒法打。蘇軍不用開炮,他們就這麼橫衝直撞就把日軍那些在中國戰場所向披靡的小坦克撞成廢鐵。有的坦克被撞變形了,裡面的成員還沒死,但也出不了這變形的廢鐵堆,他們就眼睜睜地癱在地上看著,那些還能動的坦克只是在四處躲蘇軍的坦克,整個戰場上,就像貓捉耗子一般:蘇軍的T-28坦克忙著把日軍坦克一輛一輛掀翻在地,然後衝上去把它們碾壓成鐵皮。
儘管這些小坦克在蘇軍那裡不堪一擊,可是在日軍這兒都是寶貝,他們國內為造這東西,幾乎掏空家底。一頓亂戰,成立才半年的第一戰車團就被消滅了一半,嚇得日軍參謀本部趕快下令:戰車部隊立刻撤出諾門坎。主攻部隊就這樣打了一仗就撤回老家了。戰後,朱可夫說日軍坦克只有一個詞:落後。
空戰、夜襲加集團衝鋒,小松原想盡了辦法
面對蘇軍頑強的防禦,小松原只好祭起空戰、夜戰加集團衝鋒的戰術。本以為打掉了老毛子的飛機,沒想到他們立刻補充了二百多架更先進的戰鬥機。幾次空戰下來,第二飛行集團一大半兵力就沒了。嵯峨徹二中將說什麼也不幹了,飛機損失是小,那些飛行員可是寶貝,死一個少一個,沒法補充。
夜襲加集團衝鋒更沒有取得任何戰果。蘇軍弄來了許多照明設備,只要日軍夜晚一來,他們就打開照明設備,把戰場搞得如同白晝;他們借著亮光抗擊一會就撤,天一亮就是炮擊,把陣地上的日軍全部轟下去。如果白天衝鋒,蘇軍新裝備的「波波沙」衝鋒鎗就是小型機槍,人手一把,把衝鋒的日軍打得屍橫遍野。蘇軍還安排了大量狙擊手,他們時不時一聲冷槍就報銷一個日軍,搞得陣地上的日軍躲在地下不敢出來。
最大規模的炮戰
進攻的日軍陷入了進退兩難、被動挨打的地步。不得已,在1939年7月12日,植田命令小松原停止進攻,原地休整。對最近的戰鬥進行階段性分析,植田得出結論:蘇軍炮兵太厲害。於是他把整個東北能找到的大口徑炮全部拉到諾門坎,連旅順要塞的大炮都弄來了,想和蘇軍對轟。單是運這些大炮和彈藥,就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他們可不像蘇軍有大量的汽車、火車,他們全靠牛拉馬拽加人推。折騰好幾天,終於在前線集結了82門大炮。植田又從各地把剩餘的兵力調來,前線人員再次達到八萬。
朱可夫也沒閒著,他看出日軍沒有罷手的意思,就把情況匯報給莫斯科。史達林決定狠狠打掉日軍的幾個師團,這樣東線才能安穩,他好安心進行西線的準備。於是,朱可夫的部隊升格為第一集團軍,朱可夫任司令。又從國內給朱可夫調派了大批援兵,僅陸軍就增加了兩個摩託化步兵旅、一個機槍旅、一個坦克旅;空軍從歐洲調來了六個飛行團,使得諾門坎前線的參戰戰機達到了581架。朱可夫的總兵力達到12萬。
植田想儘快結束戰鬥,他不想攻到河西了,只想把河東岸的蘇軍打跑。從7月23日開始,炮兵開始了對蘇軍的炮擊,但是他們的射程不夠,效果並不好;蘇軍當然沒有這些問題,他們的150大炮射程30多公裡。幾天炮戰下來,日軍消耗了全東北所有的炮彈,所有的火炮被炸的、壞的、炸膛的達到五分之四。蘇軍的火炮又大、打得又遠、彈藥又充足,日軍只要打一發炮彈,蘇軍十幾發炮彈就打了過來,日軍的炮兵指揮畑勇少將都被炸死在前線。
打不下去了,幾天下來,炮兵打沒了,陸軍死傷一片。植田看出不妙來,他知道失敗是遲早的事,現在就是希望把戰爭的烈度降下來,也許可以拖得久一點,說不定形勢有什麼變化。於是關東軍司令部下令:「立即停止進攻,佔領東岸戰線,構築陣地,準備持久戰。」一開始信心滿滿的小松原也看到失敗的前景,他更理解上級的意圖。先停下來吧。
七、朱可夫的反攻
所有的準備都為了反攻
戰爭已經打了兩個多月,一直都是日軍進攻,蘇軍防守。現在日軍停了下來,朱可夫卻不這麼想,他理解史達林的意圖,要狠狠教訓一下狂妄的關東軍。為了麻痺敵人,他一面經常派出部隊和日軍打一些小的戰鬥,一面做出一副堅持到明年的樣子。日本大本營也上當了,他們看到蘇軍不斷地進行過冬的準備,還給士兵發小冊子教怎麼度過寒冷的冬天,斷定蘇軍暫時不會發動大的戰鬥,那就明年再說。東京的大本營決定從前線抽調兵力補充到諾門坎前線,前線部隊也擴編為第六軍,任命原來在宜昌的第十三師團師團長荻洲立兵中將為第六軍司令官,司令部就設在離諾門坎最近的海拉爾。
日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戰要拖到來年,而實際上,朱可夫在謀劃著發動一場排山倒海的大反攻,他要把反攻打得完美無缺,這樣,史達林同志才能安心謀劃歐洲的事情。為此,朱可夫準備了充足的兵力、武器,所有方面都幾倍於日軍。他的反攻兵力為南、北、中三個機械化裝甲集群,中央集群從中間突破,南北集群從兩翼包抄,圍殲日軍。反攻的日子選在8月20日,這天是星期天,日軍軍官有周末逛海拉爾的愛好,那裡有他們喜歡的快樂世界。
日軍成了待宰的羔羊
8月20日5時45分,蘇軍的反攻開始,幾百門大炮一起開火,所有飛機全部出動,一時間日軍陣地成了阿鼻地獄,炸彈與炮彈齊飛、硝煙與晨曦一色。整整三個小時的火力準備,基本把日軍陣地的防禦摧毀,接著就是裝甲集群出擊,其實他們早就進入了出擊陣地,到達陣地也就是一支煙的功夫。八萬日軍根本就沒有還擊能力,他們很快就被蘇軍分割在一個個的包圍圈中,陷入了即無外援、有無補給的境地。就是能補給,日軍也沒有東西補給,因為朱可夫把日軍的後勤基地給炸了,現在日軍的後勤基地連一發子彈都沒有。
這仗怎麼打?這仗沒法打。日軍只能一次次在各自的包圍圈中做決死衝擊,他們的軍長荻洲立兵枯坐在海拉爾的指揮所一言不發,關東軍司令官植田大將還召集參謀討論怎麼辦,討論半天,只有死命衝擊一條路,能活幾個算幾個。戰場上,日軍那些將軍大佐們都頭纏白布和士兵一起往外衝。一直到8月26日,日軍再也組織不了大的衝鋒,已經衝出去的就衝出去,沒有衝出去的只能等死,他們也沒有彈藥了。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沒有一個日軍投降,這或許讓日軍大本營稍微有點面子。
8月30日,日軍前線指揮所的小松原中將帶著500名疲憊不堪的士兵殺出了一條血路。小松原中將活了下來,但他後來又到自己師團墓地自殺了。
9月16日,戰役結束,蘇軍也沒有繼續猛打,他們撤了回去。因為日本和蘇聯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再說日軍真的沒有力量再打了,他們的陸軍的確很不怕死,但是武器差遠了,尤其是重武器和裝甲武器。
八、總結一下
日軍大本營認為:諾門坎戰役是日軍建軍以來最大的失敗。日軍戰死官兵超過18000人。蘇軍戰死官兵7974人、受傷15251人。9月24日,日軍在火葬從戰場收集到的屍體時,不小心引爆了屍體口袋裡的手雷,兩名負責火葬的士兵又被炸死。
日軍失敗在兩個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們的重武器比不過蘇軍,火炮射程不遠、裝甲如同玩具,不過就是這些破銅爛鐵,他們在中國大地上卻順風順水,可見當時我們的工業有多差;另外一個原因,是日軍太輕敵了,他們總是拿日俄戰爭來類比這次戰役,他們對這場戰役的重視程度直到最後都沒有上升到必要的高度。
後來日軍還想打,他們氣勢洶洶地從各地調兵到諾門坎,沒想到蘇聯和德國在8月23日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下把日軍給閃的,心裡對德國一萬匹「XXX」掠過。沒法子,他們也只好和蘇聯互不侵犯一下了。接著他們的大本營把梅津美治郎調到關東軍任司令,然後,專心致志地到南太平洋打美國人去了。
朱可夫藉此一戰揚名立萬,開始了他開掛人生。一將成名萬骨枯,從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