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題目中的這兩個結論都不準確,蘇軍在1939年的這場戰役中最恰如其分的結果描述應該是「慘勝」,之所以承認蘇軍最終獲勝,是因為首先提出停火的確實是日本人:1939年9月9日,日本駐蘇大使東鄉向蘇聯提出了在諾門坎停戰的要求,莫斯科就坡下驢,一周後雙方籤訂停戰協議。很明顯,如果日本人在戰場上佔據著優勢,那麼以他們的瘋狂性格不可能厚著臉皮求和。
諾門坎戰役有一個特殊性,就是雙方的前線將領都不太甘心,而政府高層卻又同時不想再打下去了。日本方面,關東軍在8月底曾經又調集第2師團、第4師團和第7師團的二線部隊,以及一大批特種兵聯隊或者中隊,準備發動新的攻勢扭轉戰局;蘇聯方面,朱可夫亦有能力追殺甚至全殲被打殘了的第23師團,但最終分別被兩國統帥部所阻,某種意義上說,諾門坎戰役是一場「意猶未盡的戰爭」。
就兩軍損失來說,百科上關於日軍總計損失兵員19000人的數字肯定是不準確的,關東軍為了面子,以及不刺激日本軍部和國內民眾的情緒,很明顯地瞞報了傷亡情況。根據近年來那個什麼狗屁社逐漸暴露出來的信息,日軍在諾門坎戰場上拋屍不下18000具,如此按常理計算傷亡總數也將超過40000人。因為前期參戰主力第23師團和後期主力第六軍各部,在戰役進程中都進行了多次補充,是不能以其額定編制人數來統計損失的。
比如諾門坎戰役日軍主要參戰部隊第23師團,原本就是個三聯隊制的警備師團,滿編人數為15140人,而戰損高達11980人,紙面傷亡比例已經超過80%,如果不是期間經過多次補充,那麼這個警備師團幾乎就不復存在了。同時,關東軍另外幾個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若干獨立守備隊、第一戰車團、獨立炮兵和高射炮部隊、陸航部隊均有不同程度的傷亡,還部包括偽「興安守備軍」被打殘的一個騎兵師,凡此種種,即便不計入戰時補充兵員,19000人的傷亡數字也對不上號。
其中第23師團的第64步兵聯隊,在8月27日一天的戰鬥中傷亡即達69%,配合其作戰的野炮第13聯隊情況也好不哪裡去,戰至29日下午4點,第64聯隊長山縣大佐眼見突圍無望,下令焚燒軍旗和電臺密碼本,隨後率殘餘軍官自殺,整個聯隊部只有一個傳令兵逃了出去。據說這是二戰時期日軍第一次「奉燒」聯隊旗,可見日軍步兵已達山窮水盡的地步,至於戰報裡的輕描淡寫則很容易理解,在關內戰場這種它們也沒少幹。
日本人傷亡慘重是必然的,蘇軍在戰役中僅炮彈就消耗了31000噸(日軍全部彈藥僅為2000餘噸),在一馬平川的滿蒙平原上,就算蘇軍的訓練水平較差,其飛機和火炮的射擊命中率也還是基本靠譜的,海拉爾的野戰醫院裡,日本傷兵已經是人滿為患。到1939年8月31日,小松原中將的第23師團被上萬噸炮彈已經整整轟擊了11天,師團部的命令是:突圍,足以說明日軍面臨的絕望形勢。
而蘇軍傷亡總數在25000人到26000人也是比較合理的,與日軍的傷亡比例1:1.6,並且損失了大量技術兵器,包括近700輛軍用汽車和近400輛裝甲車輛,200多架作戰飛機以及大口徑火炮80餘門。而日軍則損失戰車裝甲車30餘輛、30餘門重炮、作戰飛機180餘架,這個數字對比說明,一方面日本關東軍的裝備確實遠遜蘇軍,另一方面能夠在撐下來沒有崩盤,說明日本人只能拿人命去填,戰場上身綁炸藥去炸戰車的「肉彈」不在少數,否則以日軍的陸空火力水平,蘇軍不可能損失那麼多的技術兵器。
蘇軍之所以在7比1的裝甲優勢、6比1的火炮優勢、3比1的兵力優勢下損失慘重,跟蘇芬戰爭的情況差不許多,主要是「後大清洗時期」軍隊的戰鬥力還沒有恢復過來,拔苗助長的高級指揮員水平不濟,臨時提拔的基層軍官經驗生疏,以及普通戰士的缺乏訓練。若非有朱可夫這樣的優秀指揮官掌總,恐怕傷亡數量還要增大,但是要注意,絕不能拿1939年的蘇軍跟1944年的相比,部隊的戰鬥力那是在實戰中打出來的。
所以對日本來說,從「九一八事變」挑起戰爭開始,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大的虧,況且關內戰場正是如火如荼,實在無力跟蘇軍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只能認栽,那就是敗了,這個沒什麼好爭論的。諾門坎戰後,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參謀長磯谷廉介雙雙下崗轉入預備役,陸軍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參謀系統遭到徹底清洗,相當一批戰敗軍官和被俘釋放的士兵被逼自殺,這些足以說明日本陸軍對失敗的惱羞成怒,而蘇軍那邊,一口氣授予了70人以「蘇聯英雄」的稱號,這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嗎?
但是在如此兵力兵器和後勤的巨大優勢下,蘇軍未能全殲日軍第23師團和徹底擊潰荻州立兵第六軍,並且付出了重大代價,贏得並不是那麼痛快淋漓,所以當然不能稱之為「大勝」,用「慘勝」來詮釋是比較準確的。
蘇日停戰後的第二天,蘇軍在歐洲方向開入波蘭,這也解釋了史達林為什麼也決定停火的原因,軍事上的情況大體如此。而從政治意義上看,此戰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二戰初期的囂張氣焰,而且使日本政府和軍部在「北進」的國策上明顯猶豫起來,很簡單,諾門坎戰場上被打疼了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