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哥薩克騎兵11萬人連8千日軍都打不過還被日軍全殲?

2021-02-13 世界通史
哥薩克人的兇猛是歐洲聞名的,當年也曾經讓大清軍隊聞風喪膽。

當年拿破崙就說:假如我要是擁有哥薩克騎兵,我就能所向無敵,稱霸世界。

納粹頭子希特勒也對哥薩克人欣賞有加,他說過,一個哥薩克,相當於兩個斯拉夫人。

事實上,拿破崙跟哥薩克人無緣,希特勒隊伍中卻得到了不少哥薩克人。

哥薩克人雖然兇殘勇猛,但他們都是些沒有什麼底線的人。二戰中他們出於對史達林的恐懼和對希特勒的崇拜,紛紛倒戈加入到納粹的陣營中去。

希特勒甚至對他們非常信任,讓他們組成了一支獨立的部隊——"哥薩克第一騎兵師"。

包括13000名哥薩克人和4500名德國人,這支隊伍一度讓南斯拉夫30萬遊擊隊員心驚膽寒,控制了南斯拉夫三分之二的國土。

哥薩克騎兵除了作戰勇猛,還有個著名的特點就是兇殘,對於反抗的南斯拉夫村民,他們會毫不留情地把整個村莊掃平,殺個片甲不留。

其實哥薩克跟戰鬥民族一樣,都是些欺軟怕硬的傢伙,遇到弱小的對手,他們神靈活現,威猛無比;遇到強大的對手,他們就像洩氣的皮球。

用國人的話說,就是見鬼弄,見神慫。

再具體地說,當年的沙俄軍人兇殘吧?在大清國軍隊面前可以說是威風八面,但到了更兇殘的日本軍隊跟前,就什麼脾氣也沒有,只能是甘拜下風。

換句話說,日本軍隊就是沙俄軍隊(也包括哥薩克人)的剋星。

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旅順的203高地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空前慘烈的爭奪戰,瘋狂的戰鬥民族遇到了更瘋狂的大和民族,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這個不到5平方千米的高地上,雙方展開了殊死搏鬥,僅日軍就留下了6萬多具屍體,俄羅斯軍隊全軍覆沒。

戰鬥結束後,日軍總指揮乃木希典受到天皇嘉獎,俄軍總指揮斯捷塞爾被沙皇法庭判處死刑。而日俄戰爭,最終也以俄羅斯的慘敗宣告結束。

說到這裡有人會不服,拿二戰期間的諾門坎戰役說事,其實諾門坎戰役日本根本就沒有拉開架勢打,只算是一場局部衝突。

第一,日本沒有向蘇聯宣戰,按照日本的做派,只要不是偷襲,肯定要宣戰。日本軍部並沒有制定計劃向蘇開戰。

第二,戰爭是因為日軍進攻蒙古,蘇聯出手,日軍矛頭並非單純針對蘇軍。

第三,日軍參戰是小股部隊,在第一次衝突中一共投入了1056人。這是打大仗的節奏嗎?

第四,蘇聯很短的時間之內投入進了10萬兵力,四個飛行團,上千輛坦克裝甲車。日軍實際出動的兵力只有2.5萬人。

第五,諾門坎戰役,軍部大本營根本就不同意,不願意增兵。

當關東軍司令部調兵遣將向諾門坎前進,企圖戰勝蘇軍的時候,但在攻勢發起前的9月3日被日軍大本營阻止。軍部的電報是"立即主動結束諾門坎戰事,停止一切戰鬥行動"。

第六、蘇聯方面派朱可夫指揮戰鬥,在此戰中投下了相當於史達林格勒戰役的一半數量的炸彈,總傷亡卻超過日軍一倍。

諾門坎戰役,日本的確是失敗了,但是是失敗在了戰略上。從戰役本身來看,蘇軍傷亡比日軍慘重的多。

二戰中日軍的戰鬥力和士氣遠遠超過德軍,但德國在蘇德戰爭中的前期把蘇聯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如果不是美國援助,史達林早就撐不下去了。日軍如果認真地拉開架勢去打,日本和德國能搞好配合(事實上卻是互相添堵拆臺),形成東西夾擊之勢,蘇軍基本不具備撐過去的可能性。

日軍跟哥薩克騎兵的較量發生在日俄戰爭期間,是奉天會戰中的黑溝臺日軍防禦戰。

說實話,當時那場戰鬥跟203高地爭奪戰相比,激烈程度差的太遠。

這場戰役是日俄戰爭中少有的沙俄進攻、日軍防守的戰役之一,日軍動用兵力54000人,沙俄投入兵力96000人,最後的結果是日軍死傷9300人,沙俄死傷10600人,乍一看是基本打成了平手,然而事實上,日軍前期對應龐大的沙俄軍隊的,不過只有8000兵力。沙俄軍隊則主要由哥薩克騎兵組成。

當時日軍擺出了死守的架勢,在黑溝臺一旦構築了防禦工事。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在戰壕中配備了重機槍,大口徑、遠射程的加農炮。

一般來說,防守部隊就是可以以一敵三的,因此日軍不需要投入跟對方一樣的兵力,就能完成任務。

而且,騎兵在這樣的陣地戰中是處於明顯的劣勢的,或者說是狡猾的日軍巧妙地誘敵深入,抑制了哥薩克騎兵的長處。

如果日軍騎兵跟哥薩克騎兵在開闊地機動起來死磕,肯定是會吃虧的,因為對方人多勢眾。

在10萬哥薩克騎兵向黑溝臺日軍陣地挺近的時候,日軍首先派出兩個大隊的騎兵,主動去挑戰對方,而主力卻在工事中按兵不動。

就在哥薩克騎兵接近日軍的時候,日本騎兵佯裝打不過掉頭就跑。對方興奮不已,乘勝追擊。

哥薩克騎兵被"勝利"衝昏頭腦長驅直入,剛好進入日軍精心布置的伏擊圈,進入日軍射程之內。

這時,日軍戰地炮聲齊鳴,槍聲大作,哥薩克騎兵措手不及、紛紛倒下,兵力損失很大。

接下來的戰鬥過程不用多說,是標準的防禦戰,消耗戰。

以防禦見長的日軍,經過了精心準備,又來了4萬多援兵,10萬哥薩克騎兵始終沒有突破他們的防線,只得鎩羽而歸。

日軍之所以取勝,主要是因為自己是防禦戰,佔據主動,火力上也佔據優勢。

哥薩克騎兵雖然人多,但他們的作戰方式幾近於冷兵器時代,更加喜歡近戰。他們當然也都配有步槍,畢竟沙俄國力還是很強大的,但重武器相對不多。騎兵在行進中,步槍根本就沒法順手使用,所以只能被動挨打。

把日本兵跟哥薩克騎兵掉個個兒,給哥薩克騎兵配備上先進的重機槍等武器,讓日本人來放手進攻,這仗一樣不好打,日本人一樣會付出旅順口那樣的血的代價,跟勇猛不勇猛關係是有,但真的不大。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哥薩克騎兵11萬人連8千日軍都打不過還被日軍全殲?
    日軍和哥薩克騎兵發生的一場較量,在日俄戰爭期間。 這場戰役是沙俄進攻日本防守的一場戰役,日本動用兵力54,000人。沙俄投入了96,000人。沙俄的主要軍隊由哥薩克騎兵組成,日本軍隊則擺出了誓死抵抗到底的架勢。
  • 哥薩克騎兵11萬人為何連8千日軍都打不過,還被日軍全殲?
    騎兵集團衝鋒也一樣,前邊的倒下了,後邊照常衝鋒,行呈前卜後繼的悲壯局。但面對躲在深壕壁壘中的八千步兵,莫說還有輕重機關槍和炮,僅步槍也不算少。當時步槍一次壓彈五發,八千支步槍就是四萬發,打它五個齊射。連人帶馬陣前就躺下一片,這些屍體在陣前又形成絆腳石,使下次衝鋒不能很快組織。給敵人留下足夠時間。八千人在當時已是不小戰鬥力,騎兵的衝擊力得不到發揮,反而形式弱點,所以日軍取得勝利。
  • 曾令人聞風喪膽的哥薩克騎兵,以數倍兵力對陣日軍8千,為何慘敗
    如果此次戰爭失敗,或許日本還不會有機會擁有一席之地。因此,日本是抱著必勝的信念,打這場和沙俄的硬仗。當時沙俄是老牌強國,既野蠻又傲慢,戰爭開始之前完全沒把日本看在眼裡。別看舊時代的沙俄是個喜歡打仗的國家但是並不善戰。
  • 湘軍的堡壘壕溝戰術曾打遍天下無敵手,為何面對日軍就不靈了?
    當時的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派出了當時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帶領的湘軍,當時湘軍的堡壘壕溝戰術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問鼎中原,在短時間內就徹底消滅了太平天國的政權,其實這套打呆仗戰術在那時已經有兩百年的歷史了,但是隨後這套戰術在面對日軍的時候卻沒有一絲絲作用,這是為什麼呢?打呆仗戰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複雜壕溝、堡壘轉進攻為防禦,長時間耗費對方的有生力量,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而要白刃戰?
    李三萬摘要:《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獨立團的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開炮直接用火力來解決,而是要和騎兵連來一場白刃戰,白白增加傷亡呢?《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獨立團的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開炮直接用火力來解決,而是要和騎兵連來一場白刃戰,白白增加傷亡呢?
  • 3萬人突襲日軍騎兵旅團,大獲全勝,敵兩個騎兵聯隊損失慘重
    提到騎兵,很多人比較容易想到《亮劍》之中李雲龍的騎兵連,實際上想要養活一個騎兵連並不容易,很多人在分析中,對李雲龍所部能否擁有一個騎兵連產生很大的疑惑,但不得不說在突圍作戰中,以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勇猛衝鋒,直至壯烈犧牲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 日軍騎兵拼刀法?八路軍不呈匹夫之勇,機槍收割日軍
    作者:慎獨 電視劇《亮劍》中,八路軍獨立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血戰的場面讓人熱血沸騰。電視劇演繹的劇情,真實地反映了八路軍騎兵的血性風採。在抗戰中,我軍騎兵曾多次大戰日軍騎兵。總體來說,由於日本條件更好,大規模培育良馬,加上訓練有素,日軍騎兵佔上風的時候稍多,但也不是次次都能佔便宜。
  • 近2萬日軍被蘇軍痛打,日軍少將死法太窩囊,不好意思公開
    在抗日時期,有不少日軍高級將領死法窩囊,如有著日本「軍神」之稱的飯冢國五郎,在擺拍照片的時候被中國士兵擊斃,死法讓人想起都好笑,還有另一位死法特別窩囊的日軍少將。更可悲的是他的運氣還很差,1939年7月1日,岡本德三跟隨日軍小林少將一起到了中國蒙古的哈拉哈河東岸,當時日軍為了在這裡防禦蒙古軍隊和蘇軍,小林少將率部近2萬人。當時日軍在東岸駐紮和蒙古軍和蘇軍在西岸,一次在巡視過程中出現矛盾,雙方開火,當時蘇軍在坦克偵查,在交火過程中佔了便宜,殺了不少日軍士兵,日軍小林少將不甘心吃虧。
  • 當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馬其頓方陣,真沒法破解?專家一語道破玄機
    在荷馬時代之前,人們打仗都是亂七八糟的,往上衝就完事了。但馬其頓方陣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狀態,它具有嚴格陣法。公元前333年秋,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軍隊以最多四萬人的兵力跟波斯皇帝的13萬軍隊對打,結果靠著馬其頓方陣,很快波斯人的左翼被攻破,接著又跟騎兵配合合為了希臘僱傭兵。波斯人只能逃竄,但無奈的是已經完了,波斯人被全殲。
  • 兩種秘密武器,幫四野打遍天下無敵手
    這支部隊從1945年抗戰勝利後出關時的10萬人發展到1949年平津戰役時的102萬人,不到4年兵力增長10倍以上,創造了人民解放軍擴軍的「吉尼斯紀錄」。那麼,林總的四野為何全軍最強呢?兩種秘密武器,幫四野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兩種秘密武器分別是:火炮和坦克。說到四野的火炮,軍迷朋友們最有印象的電影自然是大決戰中炮轟錦州的鏡頭了。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中,唯一的純騎兵部隊是日本陸軍第四旅團,旅團長為小原一明少將,全乘馬建制,1945年日軍投降時,該旅團在河南偃城,他的主要對手是八路軍的129騎兵團。
  • 《雪山飛狐》中,苗人鳳為什麼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
    《雪山飛狐》中,苗人鳳之所以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是出於三個原因:其一,苗人鳳要以「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個稱號激出仇人胡一刀;其二,苗人鳳內心對自己的武功是極度自信的,認為自己用「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個稱號也沒有什麼過分之處;其三,苗人鳳故意以「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個稱號來激勵和鞭策自己,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了仇人胡一刀
  • 抗日戰爭我軍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騎兵就幾乎不再被應用於戰場,也只有東方戰場還有它的些許身影,那時候的歐洲戰場早已經是各種裝甲,大炮所主導的天下了,哪裡還有騎兵的用武之地?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倒是也不排除日軍不開槍可能。當時,日軍騎兵使用了6.5毫米的有坂子彈,它的穿透力是要強過普通子彈的,一旦雙方展開了混戰,是不排除拿著槍的日軍,對自己人開了槍的可能的。再者,栓動式步槍的彈容量很小,換彈方式複雜,速度也慢,加上又是在馬上,換起來也麻煩,或許這子彈還沒上膛,對方就已經站到你面前了。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最早使用騎兵打仗的國家之中就有我國,在古代,騎兵也是我國的主要兵種之一,創造了很多應用在騎兵上的戰術,騎兵的地位在古代可以說是舉足輕重,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輕騎兵擁有高機動性,在很多情況下,輕騎兵依靠其高機動性可以快速實現迂迴包抄,即使馬失前蹄,不小心輸了也不用擔心,馬有四條腿,打不過還可以跑。
  • 抗戰時期,日軍一個師團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幾十師打不過他們一個師團
    ——科林伍德(英) 抗戰時期,我們和日軍的幾場大規模的會戰,基本上都是以我們的失敗而結束。並且,這些大會戰日軍都是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戰勝的我們。 咱們,就拿著名的武漢會戰來說,當時我們動用了70的師的兵力投入到會戰中,而當時日軍只投入了7個師的兵力就把我們打敗了。
  • 策應平型關大捷,斬首日軍指揮部,八路軍的騎兵隊還有哪些傳奇?
    文/商學野 在人類的冷兵器戰爭中,騎兵是當之無愧的陸戰之王。自古以來凡是疆域遼闊的帝國,一定有名垂史冊鐵騎助陣,例如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土耳其的奧斯曼騎兵、埃及的馬穆魯克、俄羅斯的哥薩克騎兵等。
  • 抗戰打到1945年,我軍越戰越勇,與日軍硬碰硬也打得有聲有色
    為此,駐防在山東魯中地區的日軍動員了10萬人的兵力,向山東根據地的濱海、魯中為重點的根據地進行掃蕩,意圖為日軍大本營從本土遷到我國掃清障礙。 因為抗日戰爭進入到第8個年頭,山東省全境除了幾個主要的大城市,比如青島、濟南等還在日偽軍的控制之下,幾乎大部分縣城,以及許多地區已經成為了八路軍的根據地,日偽軍的活動範圍被逐漸壓縮,平時只敢龜縮在大城市裡。 王建安雖然知道日偽軍有10萬之眾,但此時日偽軍的戰鬥力,完全沒有他們剛剛侵略中國時的兇猛。
  • 《亮劍》中孫德勝騎兵連殊死一戰時,為何日軍有槍也沒有開槍?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騎兵的歷史在我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國古代的騎兵人數也不容小覷,有很多關於騎兵的戰術,騎兵的地位在古代可以說是舉足輕重,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高機動性是輕騎兵的特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戰場上,一旦將軍下了指令,輕騎兵就可以快速對敵方實現迂迴包抄,即使馬失前蹄,不小心輸了也不用擔心,馬有四條腿,打不過還可以跑。
  • 「土八路」全殲日軍「武士道」精銳170人,26個日軍跳火自焚
    有老百姓曾見過他們操練,一個鬼子一槍把扔在空中瓦罐打得粉碎;一個鬼子沒有瞄準,抬槍就將空中飛過了一隻烏鴉打下來。這些鬼子常走出炮樓,到周圍村莊掃蕩,奸淫擄掠,殺人放火,罪行累累。作為交通要衝,日本侵略軍的一個防備重點,這座外圍據點,地形選擇和工事配備,甚至友鄰支援,都相當完備。進攻這樣的堅固防禦要塞必定會是一場硬仗、惡戰。我軍由於武器裝備處於劣勢,不得已打夜戰。
  • 哥薩克民族的傳統兵器——哥薩克騎兵軍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哥薩克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建立重大戰功;同時也有一些人趁機反叛蘇聯的統治。哥薩克騎兵是出色的輕騎兵,但他們不守紀律,也不願下馬作戰,從而限制了他們在戰場上的發揮。他們對老百姓冷酷無情,以致整個歐洲,無論敵友都對他們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