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不僅僅入侵了中國,他們還進攻太平洋島嶼以及東南亞各國,甚至連印度他們都進攻過。日本作為二戰的發起國之一,囂張無比。日本是一個島國,他的戰略資源有限,就想著徵服世界,為己所用。他們狂妄自大,還曾經攻擊過美國這樣的軍事大國,對中國就更不用說了。我國人民一提起二戰的日軍來,都深惡痛絕。
日軍進攻過蘇聯和印度,都是只打了一仗就結束了,結局都是日本人戰敗。日軍進攻蘇聯是在諾門坎,故後來大家稱其為諾門坎戰役,日軍在這場戰役之中敗得極其慘。蘇軍在朱可夫大將的指揮下,運用陸空一體化立體打擊,將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日軍的裝備遠不及蘇軍,不要看日軍在中國非常囂張,裝備遠勝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但是和蘇軍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日軍的坦克雖說讓中國軍隊非常頭疼,但是在蘇軍看來都不是事,日軍坦克在蘇軍看來簡直跟紙糊的一樣,日軍坦克甚至能被蘇軍坦克給壓扁,因此日軍損失慘重也就不是什麼意外的事了。
但還有一場對印度的戰爭,日軍敗得得更加的慘,慘得簡直不忍直視,十萬日軍最後只剩下了二三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非戰鬥死亡,大多都是餓死、戰傷不治而死、感染疾病而死。這就是英帕爾戰役。
日軍在向印度英帕爾地區進軍時,途徑的環境非常惡劣,通常是小樹林,泥濘一片,走一步掉只鞋那種,這還不算飛蟲、螞蝗對人的襲擾,惡劣的環境對日軍的戰鬥力產生了極大的削弱。當年中國遠徵軍從緬甸撤軍回國時就是走的原始森林,當時走的是野人山,死傷慘重,看來日軍並沒有吸取杜聿明的教訓。
在環境方面遭遇的困難,英帕爾戰役類同清緬戰爭,當初很多清兵也因環境因素減員過半,就連富察傅恆都因此喪命。
很多朋友可能覺得清軍無能,其實清緬戰爭清軍打得還算可以,在那種環境下兩軍對陣,副將軍、總兵、提督病死,傅恆帶病回京後也死掉了,因病兵員減半,面對的還是遠超清軍火器水平並且常年徵戰的緬軍,而緬軍不在一地爭短長的機動策略叢林戰又打得非常聰明,所以,清軍能跟緬軍打能平手就很不錯。
清緬戰後有軍機大臣提及緬軍火器問題,但你和乾隆說火器,他跟你聊騎射,沒法溝通,軍機大臣只能不了了之。
那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因素能夠對強大的部隊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呢?
是「毒霧蒸騰繚繞的綠色地獄。」
同樣的毒源所引發的疾病,包括但不限於瘧疾、痢疾、霍亂、流感、傷寒等,統統都是傳染病,一傳十十傳百那種,尤其素有部隊剋星之稱的傷寒,一旦爆發,基本上整個軍隊就算是廢了,否則日本人傻呀,好不容易打到家門口卻不進攻,也真夠憋屈。
那對得病的士兵進行隔離不就行了嗎?
戰場隔離?別逗了。
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最嚴重呢?雨季,雨後的叢林對人來說極具威脅,對日軍來說有兩大影響:
雨季到來,溫度更高,叢林毒霧蒸騰,無處藏身;
水流湍急,後勤補給,輸送不易,日軍口糧從每噸6兩,減到每頓0.3兩,也就是3錢。英印聯軍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部分日軍口中還有青草殘留······
由於日軍的後勤補給線拉得非常長,戰後英軍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通向英帕爾地區的公路上一輛輛為日軍送給養的車輛長得看不見尾,還有便是車上的食物和彈藥、燃料絲毫未動,除了司機死了,其他的東西都挺好。
英帕爾戰役發生於1944年的3月~7月,從具體天數上來看,這場戰役持續時間不足5個月,但就是這5個月,日軍損失了5萬名士兵和大量的資源。那麼這些士兵和資源換來了什麼呢,抱歉,什麼都沒有,不僅沒有攻下印度,反而使得駐守緬甸的主力軍第15軍喪失了戰鬥力,成為了殘軍。這使得在緬甸地區盟軍的實力對比日軍的實力發生了逆轉,盟軍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日軍賠了夫人又折兵。除此之外,英帕爾戰役真的讓日本陸軍跌了個大跟頭,堪稱是「日本陸軍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爭。
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慘敗的原因
1、戰略失誤:日軍進攻印度的英帕爾,是一個冒險之舉,是絕對的投機主義。
進攻英帕爾,其實日本人的冒險之舉,是戰略的失誤,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伎倆。1944年的西歐戰場,德國已經如夕陽西下,被蘇聯趕著往回跑,蘇軍已經進入戰略大反攻,蘇軍的十次反突擊打的希特勒毫無招架之力。而當時的日本,雖說在強撐,但在盟軍強大的實力和充足的資源供給面前,日本人的失敗「肉眼可見」。
進攻印度,是日德「臨死」前的掙扎,是「螞蚱抗拒秋天來臨前的蹬腿」蹬腿之後便完蛋了。
奇蹟正所謂是奇蹟,原因在於發生的數量少,如果每一次都能創造奇蹟,那就不是奇蹟了,那真的就是實力超群了。可是,日本也好,德國也罷,還沒有做到絕對的一枝獨秀,沒有做到真正的實力超群。那麼,失敗,就是在所難免的了,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2、補給問題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日本軍隊進攻印度的英帕爾地區,原本是要快速解決戰鬥,因為雨季到來後,戰爭會非常的艱難。
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補給問題。起初,他們趕了一群活畜,意思是要給人減輕阻力,畢竟,印緬邊境,有著太多的高山和叢林。到了地方,活畜就可以當乾糧吃了。
但結果很悲催,槍炮一響,活畜嚇得四散奔逃,蹤影難覓,總不能讓軍隊漫山遍野去抓豬羊吧!據說,這是他們的司令官和成吉思汗學的,但很失敗。成吉思汗人家可是遊牧民族起身,下面的人從士兵到將軍那個不能把豬羊看好,偏偏你日本人歷史上也沒見養過大規模的活畜,這就是邯鄲學步了。再說當時還是冷兵器時代,冷兵器佔到了武器的大多數,活畜不會在交戰時因受到驚嚇四散而逃。
而,從緬甸日軍基地往英帕爾運送補給,也非常的不容易,一是道路艱難,二是盟軍在空中的火力實在駭人,三是英印師17師抄了日軍33師團的後路。
於是,日軍大隊人馬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快速攻克英帕爾,要麼只能吃草了。
結果,日軍在英印部隊的抵抗下,無法快速拿下,因此開始忍受飢餓、瘧疾、傷寒等。補給跟不上,不僅僅造成了食物的缺乏,後期的槍枝彈藥和藥品也是嚴重不足,就此,日軍大量被餓死,病死。
而英印部隊在美國45架「達科他」式運輸機的支援下,食物充足,醫藥充足,啥都不缺,要啥有啥。
一個幾個月內挨餓吃草的軍隊,要能打過一個裝備齊全、吃飽喝足的軍隊,那概率是低到不能再低了,就是零了。
3、日軍司令官指揮是有問題的。
英帕爾戰役的日軍最高指揮官叫牟田口廉也,此人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曾經在盧溝橋事變時衝鋒在前。他曾時常對人說到:「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射擊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責任。」這是在給自己的臉上貼金,炫耀自己。
這是典型的抬高了自己。在來印度英帕爾以前,牟田口廉已經是中將了。如果英帕爾戰役順利,他就會升為大將了。
但此人過於自負,而且不體恤下屬,屬於絕對的志大才疏一類人,除了作戰比較勇敢,在謀略方面確實一般,否則也不會有趕活畜上戰場的事了。
戰役之前,他是主張開戰的,當他的參謀長以補給不易為理由反對英帕爾戰役時,他說道:「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能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取。」
辦法是好辦法,是以戰養戰的策略,但短期攻不下來怎麼辦?,但是這位志大才疏的指揮官可想不了這麼多了,畢竟還是給即將過生日的日本天皇送上一份大禮重要,有可能的話,自己還能晉升大將。
後期,因為補給不足,前線指揮官懇求牟田口廉也派人送補給,他回復道:「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言下之意就是「吃草吧,我們民族從來都是吃草」!這也是一個奇葩了,前面的士兵賣命的在打仗,他們聽到指揮官這麼說話,他們內心會怎麼想。
在碰到打仗疲憊不堪的軍人擦肩而過時,騎在馬上的牟田口廉也常常大發雷霆大罵道:為什麼不給老子敬禮?
士兵們累得要命,都快餓暈了,哪裡有敬禮的精力,哪裡有敬禮的功夫?能跟你一樣在指揮所喝著日本清酒,吃著料理?
牟田口廉也的指揮也是一塌糊塗,輕敵冒進,並被人抄了後路。向英帕爾南北夾擊,又遲遲實現不了。
最終,整個部隊在饑寒交迫並且缺少彈藥下走向了失敗。
戰略上輕易開戰,戰術上冒進,忽略了補給,被人抄了後路,空中支援也被盟軍強大的空軍壓制,這樣的軍隊,在奇葩指揮官的指揮下能打勝仗,那才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