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蒙古騎兵算是十三世紀最重要的一股力量。蒙古人正是依靠它,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部落變成了橫掃歐亞大陸的彪悍民族。
此外,蒙古騎兵還涉足了遙遠的南方,但是,卻在安南這裡遭遇了三次敗仗。1252年,蒙古軍隊遠徵大理。這些習慣陸戰的兵馬,竟然能乘坐筏子順利渡過水流湍急的金沙江進入雲南境內。所以,雙方軍事力量的差距是很明顯的,大理軍隊很快敗下陣來。
第二年,蒙古軍隊的統帥抓住了大理國王段智興,將大理納入了蒙古版圖。
那麼,蒙古帝國為什麼要遠徵大理呢?
原來,他們在南徵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頑固勢力:南宋王朝。這股勢力他們一直攻佔不下,使得蒙古的統治者只能採用圍剿的方式,對南宋王朝形成合圍之勢。但是,他們攻佔大理後,還有一個安南。只有取下安南,蒙古帝國才能將南宋王朝包圍起來,佔據有利之勢。
所以,為了儘快攻佔安南,蒙古帝國決定採用「先禮後兵」的方式,先派人去勸降。當勸降遭拒後,他們委任兀良合臺為主帥,發兵三萬攻打安南,正式揭開蒙古帝國與安南戰爭的序幕。安南軍隊第一次面對強悍的蒙古軍隊,雖然,擺出了步象騎兵的混合陣勢,但還是被輕鬆擊潰。
之後,蒙古大軍很快攻取了安南的首都升龍,入城後卻發現城內早已空虛,沒有任何糧食。所以,蒙古軍隊僅待了九天,就因為斷糧撤退了。但是,在退軍途中,他們卻遭到了安南軍隊的伏擊,損失慘重。此戰告捷,對於安南人來說可是一場大勝。為此,陳仁宗還寫詩讚美:「白髮老頭兵,常談元豐事。」
後來,蒙古軍隊忙於徵討南宋,便沒時間顧及這個小小的安南。等到忽必烈統一中原後,他再次注意到了這個小國家,決心將其佔為己有。1285年,元軍兵分六路進入安南。在這次討伐的軍隊中,特意增加了善於在南方作戰的將領,比如:李恆,他擔任過張弘範的助手,協同指揮過崖山戰役。
而且,元軍的人數比上次還要多,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這次的兵馬足足有五十萬。在正面戰場上,安南軍隊自然不是元軍的對方,他們很快被擊潰,元軍佔領了首都升龍。但是,堅守城池並不簡單,「安南軍雖數敗散,然增兵轉多;元軍軍睏乏,死傷亦眾,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
之後,元軍忍受不了安南軍隊的偷襲,只能再次退兵。在撤退的過程中,軍隊遭受了安南軍隊的伏擊,李恆身中毒箭,毒發身亡。而主帥脫歡只能躲在銅管中,避免敵人的亂箭。
由此可見,元軍撤退得十分狼狽!
然而,忽必烈並不甘心,他再次集結軍隊,重新南徵。
這一次,他集結了江淮、江西、湖廣等省份的軍隊共七萬人,還有雲南兵六千人、黎族兵一點五萬人,於1287年12月再次徵討安南。
這一次的統帥還是脫歡,他兵分三路進入安南,其中兩路從廣西、雲南境內出發,沿著白藤江進犯安南。而安南軍隊還是沿用前期的作戰方略,主動放棄升龍,將戰場轉移到郊外,切斷元兵的糧食供應,迫使他們斷糧而退。
因此,白藤江戰役是此戰的關鍵。安南軍隊早早做好準備,他們砍伐了沿江兩岸的樹木,將他們削尖,插入江水中。當元兵的船隻駛過時,安南軍隊進行出其不意的攻擊,將他們的船隻趕到暗樁位置。等潮水下落時,船隻撞到了暗樁,被困其中。
之後,安南軍隊再次發動攻勢,全殲了元朝水軍。此役安南軍隊大獲全勝,成為了安南人相互傳頌的壯舉。安南大將張漢超在《白藤江賦》中,稱讚其為「再造之功,千古稱美」。由此可見,白藤江戰役證實了一件事:安南能夠擊敗龐大的蒙古帝國。
其實,對於蒙古人來說,安南確實很難對付,這跟安南政府的規定有關。
安南政府曾要求臣民:「凡國內郡縣假有外寇至,當死戰;或力不敵,許於山澤逃竄,不得迎降。」而且,安南雖然也有投降派,但總體卻比較強硬,可以跟同一時期的日本幕府相比較。日本幕府依靠「神風」阻擋了蒙古人的進攻,而安南則依靠實戰趕跑了敵人。
此外,蒙古騎兵除了輸在安南人拼死抵抗上,還輸在「天時、地利、人和」上。西方著作《多桑蒙古史》中就有記載:蒙古騎兵第一次撤退是因為「熱不能堪」,第二次撤退是因為「盛夏霖潦,軍中疾作,死傷者眾」,第三次撤退是因為「軍中將士多被疫不能進」。
都知道,安南的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溼度大、雨季明顯。每年的五月到十月為雨季,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四月為旱季。而蒙古騎兵多生在北方,他們不喜歡雨季,所以,出兵時機會選在下半年,即:安南正處於冬天旱季的時候。但是,戰事一旦焦灼,就會被拖延至次年的雨季。
這時,蒙古騎兵就要忍受疾病的困擾,吃盡苦頭。
然而,我們不能說蒙古騎兵的失敗完全來自於天氣,但他們「逆天而行」的行為卻是不可取的。還有,安南的地形比較複雜,有很多山地、高原,這裡不是一馬平川的大草原,不是騎兵作戰的理想場所。所以,蒙古統治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出徵的將士沒有以騎兵為主,而是以步兵為主。
正因為如此,蒙古軍隊的糧食供應只能依靠國內,且必須做到「糧草先行」,而不是「羊馬隨行」。但是,這條漫長且脆弱的補給線,必然會成為蒙古軍的軟肋,制約著蒙古軍的發展。此外,忽必烈是崇尚窮兵黷武之人,他強行徵民兵去打仗,導致很多土地荒廢,根本生產不了多少糧食。
僅剩的一點糧食被送往前線,使得國內情況很不樂觀,就連最富饒的江南一帶,都是「群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因此,百姓沒有糧食吃,肯定會起來反抗。從至元二十年到至元二十六年,境內出現的叛亂不少於四百次,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之後,元朝政府看到如此多的叛亂,不得不抽調部分兵力前去鎮壓,因此,削弱了南徵安南的軍事力量。而且,安南屢戰不下,朝廷內部早已有了反對的聲音。
後來,直到忽必烈離世,新任統治者才立即停止南徵,專心改善國內民生。
因此,小小的安南硬是抗下了蒙古軍隊強大的進攻,一次次化險為夷,直到蒙古人主動放棄進攻。當然,安南國內也並不樂觀。史料記載,此時的安南存在「往年大軍在此,燒毀屋舍,開發先人墳墓,骸骨零露」的情況。但是,在強大的蒙古軍隊面前,能夠保持自主統治,已經很了不起了。
參考資料:
【《元史·卷四至卷十七:本紀第四至第十七》、《大越史記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