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項制度,維護了3000年的東亞國際關係,卻被日本一戰推翻

2020-12-15 溫乎

一、

數千年來,東亞一直是中國的東亞。

說這句話不是吹牛逼。

周朝在「牧野之戰」滅商以後,為了儘快消化勝利果實,便把同族親戚和功臣封到各地立國,成立了一堆諸侯國。

但周天子不是活雷鋒,人家的土地也不是充話費送的,憑什麼白送給諸候呢?所以諸侯國享受到立國的權力,還要承擔朝貢的義務。

所謂朝貢,就是諸侯在規定的時間內,帶著本地土特產去拜訪周天子,一方面表達諸候對周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周天子對諸侯的承認,那些土特產相當於納稅。

換句話說,諸侯要續籤合同,周天子負責蓋章。

通過這種互動的關係,周天子和諸候組成周朝的國家一體化,不論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引起整個體系的崩盤。

齊桓公等春秋霸主的工作,就是在體系崩盤以後,號召大家要尊重周天子,恢復一體化的國家體系。

到漢朝的時候,國家已經統一了,不過皇帝依然要把兒子封到各地,小範圍保留了分封和朝貢的習俗,所以漢朝成為「統一+分封」的混合國家。

漢朝和周朝不同的地方在於,周朝的外交範圍是親戚和封國,而漢朝和很多外國發生了關係。

漢朝如何處理複雜的外交關係呢?

這種事對於實力差不多的小國是大麻煩,但是對於漢朝來說根本不是事,看看周圍小國的體量、人口和經濟,怎麼打交道還用說嗎?你們心裡沒點B數?

還不趕緊過來叫爸爸。

於是,周天子和諸候的朝貢體系,被漢朝放大到國家層面,形成東亞的國際朝貢體系。

從此以後,不管中國王朝如何更替,周邊小國如何變化,這種大哥和小弟的關係一直保持下來,甚至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小弟也越來越多。

比如唐朝的藩屬國有70多個,鄭和下西洋後的明朝,藩屬國擴大到150多個,即便是閉關鎖國的清朝,朝鮮、越南、琉球依然是附屬國。

整整數千年裡,中國的強大國力猶如磁鐵,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在東亞這片地方,只要中國說不行,那就是真的不行。

說一句東亞是中國的東亞,沒毛病吧。

所以說,東亞一體化是自古以來的東西,不是這幾年冒出來的新概念。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

數千年來中國主導的東亞一體化,到底有什麼用?

二、

我們要知道一個常識,沒有外力介入的時候,東亞的國際秩序只能中國來主導。

原因之前已經說了。

打開地圖就可以看到,中國的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資源多豐富,這不僅是強大國力的基礎,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再看日本、朝鮮、越南等小國,不論國際關係或者經濟交流,都離不開中國的國力和市場。

如果讓日本或者朝鮮主導東亞國際秩序,就是典型的小馬拉大車,明顯帶不動嘛。

所以中國主導東亞國際秩序,是娘胎裡帶來的基因,改都改不了。

在數千年的朝貢體系裡, 中國一直是當之無愧的大哥,東南亞、朝鮮、日本等國家是小弟。

中國給小弟們定下規矩,一年或者三年帶著禮物來朝拜一次,然後中國會回贈豐厚的禮物,價值往往是貢品的幾倍到幾十倍。

很多人說,中國是賠本賺吆喝。

這種人眼裡只能看到錢,根本沒有看到朝貢帶來的國際變化。

既然小弟們願意認中國為大哥,並且送上土特產做貢品,那就意味著中國確立了國際話語權,日積月累,國際話語權又讓中國有了神性。

這玩意有多厲害,看看美國就知道了。

二戰後的幾十年裡,美國就是因為有國際話語權,讓美國頭上的光環越來越閃耀。

於是,美國的習慣就是世界價值觀,美國的音樂就是世界潮流,好萊塢的電影不管多爛票房都能大賣......總之,美國放個屁都是香的。

這就是國際話語權帶來的國際地位。

朝貢體系裡的中國也一樣,別看中國回贈的禮物很豐厚,但都是些瓷器、絲綢、書籍、藝術品等等。

這哪裡是送錢,明明是文化輸出啊。

周邊小國得到中國的回贈,帶回國內就是珍寶,小國皇帝還經常拿出來炫耀,暗示自己朝裡有人,讓大臣們別動歪心思。

中國回贈的物品,無形中又增加了權力溢價。

結果就是......中國賣1塊錢的東西,周邊小國能炒到100塊,而且有錢還買不到。

得不到的總是在騷動,越買不到的越想買,小國皇帝不論是賞賜大臣,還是到市場拋售,本質上都是中國文化的二次擴散。

也就是說,中國回贈貢品價值十倍的東西,往往能產生百倍的效果。

這樣幾千年過來,中國的文化、風俗、器具已經深度滲透周邊國家,打造出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泛儒家文化圈。

而在泛儒家文化圈裡,所有國家和人民都有同一種意識形態、信奉類似的價值觀、用一樣的東西、讀一樣的書。

他們交流起來是沒有任何障礙的。

這不就是一體化的大市場麼?各國人民做生意不要太方便,哪怕是不參與大航海的明朝,胡建人和東南亞做生意都嗨的飛起。

你能說朝貢回贈沒用嗎?

從長遠來看,中國回贈的東西越多越好啊。

而且朝貢體系不是簡單的進貢回贈,而是通過進貢回贈的儀式,重新打造了東亞的國際價值觀。

簡單說就是:國家之間平等相處,共同富裕。

對,就是國家平等相處,中國雖然是國力強盛的大哥,但不會仗勢欺人,更不會平白無故佔別國的土地。

在朝貢體系裡,中國做為大哥會制定規矩,包括不能互相打仗、要和睦相處、有困難找大哥等等。

比如越南發生政變,皇帝被趕下臺,中國要幫助老皇帝復國。

比如日本攻打朝鮮,中國要出兵和日本作戰,保護朝鮮的和平,但是戰爭結束之後中國軍隊馬上撤走。

中國做這些事都是免費的,從來不會和川普一樣,到處收保護費。

中國的任務就是維持秩序。

不讓每一個小弟受到欺負,自己也不去欺負小弟,大家團結在一起好好過日子。

我們常說,中國沒有侵略基因,原因就在這裡。

古代中國主導的朝貢秩序,和現代美國主導的殖民秩序,完全是不同的東西,這也是東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別。

而在兩種秩序之間來回跳車的,只有日本。

三、

日本和英國很類似,都是在遠離大陸的海島上,唯一不同的是歐洲大陸碎成渣渣,東亞大陸是統一的中國。

於是,英國可以搞離岸平衡手,日本不行。

數千年來,擺在日本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入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

偏偏日本覺得離大陸遠,中國打不到,便在朝貢體系裡進進出出,感覺有利就申請進來,想獨立自主就斷掉關係。

後來中國也煩了,去你丫的,不帶日本玩了。

這是發生在明朝的事。

但是日本小國寡民,脫離東亞大陸能有什麼出息,憋了好多年實在扛不住,動起侵略大陸的念頭,於是就有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戰爭。

萬曆皇帝命令李如松「抗日援朝」,把豐臣秀吉趕回去,日本也迎來德川幕府,這時候的日本有點自暴自棄的意思,中國不跟我玩,我也不和他玩,哼。

幾十年後,中國和日本都閉關鎖國。

再後來,洋人來了。

日本被迫開國,並且在1868年發起明治維新,走上工業化的進程,國力蒸蒸日上,成為東亞第一個成功轉型的國家。

隨著國力進步,日本發現中國大哥已經落伍了,連自古以來的藩屬國都守不住,如何保護東亞國家的安全?

不如把中國趕下大哥的寶座,由日本重新建立東亞秩序。也就是說,日本想取代中國在朝貢體系裡的地位。

國際關係都是這樣。

做大哥的年老體衰,不能給小弟們提供保護,那就不要怪小弟做二五仔。

於是,日本暗搓搓的擴張勢力範圍,先是佔領琉球設立衝繩縣,又在1895年用《馬關條約》佔領臺灣和朝鮮,沿著西太平洋把中國包圍起來。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日本的擴張史,基本是蠶食中國的藩屬國,然後集中力量向中國挑戰。

而且《馬關條約》的影響遠遠被低估了。

表面上來看,中國賠償日本的2.3億兩白銀,87%被日本用作軍費,為將來的繼續擴張做準備,剩下的錢,日本還建立了金本位貨幣制度,開始融入國際貨幣體系。

日本走出崛起的關鍵一步。

但是深層次來看,日本佔領朝鮮,中國失去最後一個藩屬國,說明一個問題:數千年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國際秩序,崩潰了。

這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最大的損失。

每一種秩序想建立起來都很難,不僅要國力強盛武德充沛,還要文化繁榮長期輸出,經過幾代人才能勉強建立秩序,而秩序崩潰可能只需要一場戰爭。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建立的東亞國際秩序崩潰了,日本動手重建。

當時日本國內有兩種想法。

一種是日本幫助朝鮮和中國進步,三國人民同文同種,在西方白人侵略的大背景下都是自己人,理應聯合起來對抗白種人。這種想法在中日朝都有很深的基礎,他們甚至認為,日俄戰爭是黃種人戰勝白種人。

另一種是日本佔領朝鮮和中國,用龐大的東亞殖民地供養日本,日本成為強國以後獨抗白種人。

這種想法基本是幻想,日本殖民東亞成為強國以後,還能不忘對抗白種人的初心?

屠龍少年不是那麼好做的。

更何況,以日本的體量來挑戰白人世界,皇國興廢在此一舉?簡直是開玩笑。

最重要的是,這種想法就是用東亞人民的血汗,完成日本的大國夢想,我們就要問問,東亞人民同意了嗎?

日本憑什麼?

但是日本軍方在國內博弈中獲勝,選擇了殖民東亞重建秩序的道路,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

緊接著,二戰爆發。

日本趁歐洲各國無力插手東亞、美國沒有參戰的機會,迅速侵略中國半壁江山,並且佔領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等國家,建立起擁有1億人口的日本帝國。

日本在東亞侵略戰爭如此迅速,有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提出的口號:「亞洲人的亞洲。」

我們都知道,這是日本在鬼扯。

但是二戰期間,很多亞洲人真的相信,日本趕走白種人能帶來亞洲的繁榮,甚至很多中國人也相信,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是真的。

事實證明,帝國主義都是一路貨色。

凡是想用殖民方式建立國際秩序的,無一不是伴隨著血淚和殺戮,然後用別國人民的屍骨,滿足本國的欲望。

英、法、俄、美、日本,無不如此。

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麥克阿瑟進入東京,日本徹底戰敗投降,二戰結束了。

然而,東亞淪為美蘇博弈的戰場,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東亞國際秩序,依然沒有建立起來。

四、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為了防止法西斯國家死灰復燃,曾經想過閹割日本,也就是讓日本去工業化。

如果美國真的抹掉日本工業,日本差不多回到農業社會了,還談什麼國運。

但是美國望著東北角的蘇聯,沉思良久,要不還是算了,重新武裝日本收為己用吧。

正好韓戰爆發,美國給了日本海量的訂單,日本的工業機器重新運轉,幾年功夫就從二戰的泥潭裡走出來,到80年代成為東亞唯一的發達國家,號稱可以買斷美國。

這個事我們回頭專門說,今天的重點不在這裡,所以具體數據就不列了,我們把道理說清楚就行。

那時的東亞是什麼局面?

中國經過30多年積累,正在承接西方的產業轉移,還遠遠沒有成為製造業大國,更不用說成為世界工廠。

半島分裂成朝鮮和韓國,兄弟倆分別站隊美蘇互相較勁。亞洲四小龍富的流油,但也只有富了,承擔不起東亞的國際責任。

東南亞更不用說,慘的一腿。

放眼東亞,只有日本是產業完備、資金充足的發達國家,於是日本在東亞直接投資,想用經濟把東亞重新整合起來。

這就是赤松要的「雁行模式。」

日本做為發達工業國家,屬於領導東亞發展的雁頭,亞洲四小龍是新興工業國家,可以重點發展資本密集產業,屬於雁身。

至於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還沒有完全擺脫農業國的身份,主要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屬於雁尾。

雁尾基本是提供原材料和產品傾銷的角色。

這個「雁行模式」談不上好或不好,只能說很實際。因為日本確實是東亞最發達的國家,中國國力也承擔不起領導東亞的責任。

但是「雁行模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日本只是經濟和技術發達,而國內有美國駐軍,日本根本決定不了國家的命運,又何談領導東亞呢?

第二,「雁行模式」把各國的位置定死了,基本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日本永遠是雁頭,中國和東協永遠是雁尾。

如果按照「雁行模式」一直都下去,那麼美國是爸爸,日本是兒子,東亞各國是孫子。

不過90年代日本的經濟泡沫破裂,日本進入長期低迷狀態,所謂重整東亞也成為鏡花水月。

就在日本經濟崩盤的1990年,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提出「東亞經濟集團」的倡議,提議東協和中日韓建立貿易集團,共同對抗歐洲和北美的挑戰。

1998年,第二次東協10+3領導人會議成立「東亞展望小組」,專門研究東亞合作問題,3年後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長期目標。

東亞自古就是一體的,走到這一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20年過去,開會談判不計其數,不管「東亞共同體」還是「東亞一體化」都沒成功,甚至每次有進展的時候,都會功敗垂成。

為什麼?

美國不讓啊。

五、

最近幾十年來,東亞秩序一直是美國在主導。

美國繼承英國的衣缽,接過又大又粗的攪屎棍,日常工作就是在全世界挑撥離間,讓每個國家都不能團結起來。

只有其他國家不團結,力量才分散,美國的地位才穩固。一旦某幾個強勢國家抱團,美國恐怕要愁白了頭。

美國的攪屎策略就是——眾建諸候少其力。

所以......美國怎麼可能放任東亞一體化?

如果東亞的國際秩序重新建立起來,美國的國際霸權就要失去一大塊,那世界霸主還是世界霸主麼?

我們之前說過,東亞國際秩序崩潰的原因是中國衰落,其他小國沒有重建東亞國際秩序的實力,這才讓美國鑽了空子。

可中國已經不是曾經的中國,經過70年艱苦奮鬥,那個自古以來的東亞大國又回來了。

只要中國不願意給美國跪下當狗,必然會撬動美國的東亞國際秩序。

而重新站起來的中國,想要得到與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必然要重建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

於是,中國和美國的衝突在所難免。

當然,中國要重建東亞國際秩序,不是古代的朝貢體系,而是和平交往的國際關係。

這是中國和東亞儒家文化圈獨有的東西。

中國慣用的國際秩序是互相尊重、獨立發展,歐美國家慣用的國際秩序是軍事經濟殖民,用大多數國家的貧弱換取本國的富貴。

事情走到此時,又回到我們之前說過的話題:中國和美國的對抗,歸根結底是價值觀的對抗。

現在韓國想取得軍隊的戰時指揮權,日本想成為正常國家,哥倆都對美國煩透了,但是由於實力不足,不能和美國公開叫板。

唯一能挑戰美國的是中國。

什麼時候中國掀翻美國在東亞的鐵王座,韓國和日本想跟進就容易的多,而只要韓國和日本跟進,其他東南亞國家也來了。

總之一句話,誰贏,他們幫誰。

到那個時候,東亞一體化才有的談,中國才算回到自古以來的位置,民族復興才算完成。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事情說起來只要幾句話,可真要做起來,幾乎要用幾十年。

且有的等呢。

相關焦點

  • 宋成有:16世紀以來西方衝擊下日本的嬗變與東亞國際格局
    (2)官僚吸納制度不同。中國始自隋代的科舉取士制度為歷朝沿用,自下而上地吸納人才,補充官僚隊伍。至明清時代,科舉制度專以「四書」「五經」為據,無涉西學,故中國士人對之了無興趣。相形之下,日本自平安時代以後,廢除貢舉制度。在武家政權之下,武士成為統治階級,傲視農工商。至近世,豐臣秀吉推行兵農分離策與石高制,武士脫離農業生產,追隨領主寄生於城下町,雙方形成「奉公」與「御恩」的交換關係。
  • 日本重回亞洲,中美關係波瀾再起!RCEP:千年來中國主導的東亞貿易...
    東亞生產網絡在2008年之前存在一系列缺陷:一是本土市場相對狹小而且相互割裂;二是經濟上被供應鏈串成一體但是政治上被域外勢力分而治之、無法團結;三是貨幣錯位,即融資以日元為主,而出口收入則以美元為主,從而為周期性的貨幣金融危機埋下伏筆。如今RECP這一自貿協定將整個東亞生產網絡囊括進來,標誌著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大一步,也標誌著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東亞生產網絡的樞紐。
  • RCEP體現了東亞對於多邊主義貿易制度的支持
    周晉竹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 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結束了長達八年的談判,正式籤署協議。
  • 宋偉 高敏傑:實力結構、歐盟經驗與東亞困局——兼論中國的東亞...
    由於美蘇兩國擁有相對於其他國家的超強實力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協調導致了國際關係的總體緩和,以及在衝突有可能升級時制止衝突,提供維護國際穩定所需要的公共產品。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指出的,「美國在東亞的利益就是要保持東亞經濟的開放性和尋求在東亞構建那些能夠培育溝通、透明和達成協議的地區制度性安全安排,只是美國必須小心,讓這些安排補充而不是排擠它在該地區的關鍵的雙邊關係」。面臨著中國可能主導地區合作進程的形勢,美國方面十分注意的一點就是防止日本和中國聯合起來促進某種緊密的地區一體化進程。
  • 歐戰的旁觀者與參與者: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
    甲午戰爭的慘敗使西方從此更加輕視中國,從對中國的評價是東亞帝國轉變為東亞病夫。甲午戰爭的慘敗也使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降到了谷底,清朝面對列強從極度自傲變成了極度自卑,慈禧太后甚至還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毫無節操的話。總之在一戰以前,中國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沒有建立起平等、正常的外交關係,而是一直處在極度自大與極度自卑兩者不停轉換之間。
  • 雲研討︱不止於「朝貢」:長時段下的東亞傳統國際秩序與社會
    基於這個出發點,5月15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宋元明清制度、文化傳承與融合研討班」主辦的第六場雲端學術會議,以「宋元明清:東亞傳統國際秩序與社會」為主題展開討論,本場會議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烏雲高娃、羅瑋主持。
  • 東亞超級聯賽"牽手"國際籃聯 籤訂一項10年協議
    (原標題:東亞超級聯賽「牽手」國際籃聯) 新快報訊
  • 五四運動背後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
    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 東亞朝貢體系在中華帝國與周邊國家交往中的作用
    由於國力的強盛,中華帝國成為東亞朝貢體系的核心,形成了一種前現代的國際關係體系。  東亞朝貢體系成為維護中原王朝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也為華夏民族對外關係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雖然偶有因中原實力衰弱而遭到挑戰的情況,但總體上沿用了兩千多年,成為貫穿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系。下面筆者將介紹東亞朝貢體系的起源、發揮的作用以及一些反例。
  • 中國古代朝貢關係研究評述
    從這個意義上,研究已經成為歷史的非西方世界的地區性體系或國際秩序,不僅具有重構一個完整和客觀的世界歷史之學術性意義,對於重新建立一個更加合理和完善的國際新秩序無疑也有重要的「溫故知新」作用。國內外學界歷來重視對古代中國朝貢關係的研究,即是因為朝貢制度曾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傳統關係的主要形態,進而成為近代以前以中國為中心之整個東亞地區的一種基本國際關係形態。
  • 中國3分鐘 | 全球最大的自貿區為何誕生在東亞?
    中國3分鐘 | 全球最大的自貿區為何誕生在東亞?中國3分鐘「回應國際關切,傳播中國聲音」。 《CHINA MOSAIC》是一檔由中國網全力打造的全球新聞時事中英文評論節目。
  • 中美對抗下中國國際貿易力量在上升,中日韓經貿關係新格局何處去?
    2020年8月上旬,中國外交高層罕見連續發聲,就中美關係以及中國外交戰略進行重大宣示,不僅表達了中國希望構建穩定的中美關係的意願,並且承諾將繼續推進"後疫情世界"的合作。 與中國積極釋放善意,堅持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出發穩定國際局勢不同,美國川普政府正加速對華經濟"脫鉤",意欲將中美關係推向"新冷戰"。美國加劇中美關係對抗,致使中美關係進入最為複雜的局面。
  • 我是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關於唐代東亞區域的國際關係...
    我是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關於唐代東亞區域的國際關係
  • 「王霸思想」與魏晉南北朝東亞國際關係的演變
    陳康令:《禮和天下:傳統東亞秩序的長穩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第185頁。陳軒:《魏晉南北朝時期東亞國際關係的演變》,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37-39頁韓昇:《「魏伐百濟」與南北朝時期東亞國際關係》,載《歷史研究》,1995年3月,第39頁。
  • 東亞超級聯賽獲國際籃聯認證,將在東亞地區舉辦「籃球亞冠」
    東亞超級聯賽CEO馬特。北京時間8月20日,國際籃聯公布了一項為期10年的協議,為東亞超級聯賽(以下簡稱EASL)在東亞地區及菲律賓舉辦職業俱樂部冠軍聯賽提供全面認證及支持。這一聯賽將於2021年10月啟動,前兩個賽季的小組賽將採取主客場賽制,次年2月進入4強賽階段並決出冠、亞、季軍。在2023年,EASL的參賽隊伍將增加至16支,EASL的賽事也將納入其他職業聯賽的賽程中。
  • 中華日本學會2017年會探討日本視域中的東亞問題
    人民網訊 10月21—22日,中華日本學會2017年年會暨「日本視域中的東亞問題」學術研討會在長春舉行。此次會議由中華日本學會、東北師範大學主辦,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東北師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東亞研究院)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協辦。
  • 「臺獨」作的妖,閃了自己的腰 | 東亞奧協依章取消2019年臺中市東亞青年運動會
    國際奧委會明確表示,不會考慮批准對中華臺北奧委會現有名稱做任何修改。即便如此,臺灣部分勢力仍不收斂,繼續推進所謂「公投」。為維護東亞體育界的團結、穩定、和諧以及奧林匹克運動的健康發展,東亞奧協理事會對上述情況進行了研究,依據章程,就取消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進行了表決並作出了上述決定。
  • 東亞奧協取消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國臺辦回應
    東亞奧協取消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國臺辦:維護「奧運模式」是國際體育界共識24日,東亞奧協在北京召開理事會特別會議,決定取消原定將在臺中舉辦的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對此,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作出回應指出:東亞奧協決定取消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原因在於臺灣一些政治勢力和「臺獨」分子,在民進黨當局的縱容下推動所謂「東京奧運正名公投」,公然挑戰「奧運模式」,使這次運動會面臨極大的政治風險和政治幹擾。我們歷來反對以政治幹預體育,對所謂「正名公投」的挑釁,多次表達了堅決反對的立場。國際奧委會也高度關注,並致函中華臺北奧委會表明態度。
  • 【士派學術】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系列——國際秩序變遷...
    這一(半)殖民制度安排為日後各西方殖民者各自劃定租界,同時又為清王朝基本保持獨立和主權奠定了基礎。半殖民秩序在中國維持了大約50年後逐漸被日本打破。作為非西方世界中第一個初步實現現代化,同時又認定東(北)亞還應該回到一個等級國際秩序的日本是當時東(北)亞國際秩序的真正挑戰者。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同時,它也是承載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正是藉助漢字獨一無二的傳播功能,才得以在東亞範圍內廣為流播且綿延不絕。費正清曾言:「倘若沒有漢字的影響,東亞必然不會成為世界文明中如此獨特的一個整體。」 據史料記載,漢字與中國文化一道很早就傳入了東亞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