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數千年來,東亞一直是中國的東亞。
說這句話不是吹牛逼。
周朝在「牧野之戰」滅商以後,為了儘快消化勝利果實,便把同族親戚和功臣封到各地立國,成立了一堆諸侯國。
但周天子不是活雷鋒,人家的土地也不是充話費送的,憑什麼白送給諸候呢?所以諸侯國享受到立國的權力,還要承擔朝貢的義務。
所謂朝貢,就是諸侯在規定的時間內,帶著本地土特產去拜訪周天子,一方面表達諸候對周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周天子對諸侯的承認,那些土特產相當於納稅。
換句話說,諸侯要續籤合同,周天子負責蓋章。
通過這種互動的關係,周天子和諸候組成周朝的國家一體化,不論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引起整個體系的崩盤。
齊桓公等春秋霸主的工作,就是在體系崩盤以後,號召大家要尊重周天子,恢復一體化的國家體系。
到漢朝的時候,國家已經統一了,不過皇帝依然要把兒子封到各地,小範圍保留了分封和朝貢的習俗,所以漢朝成為「統一+分封」的混合國家。
漢朝和周朝不同的地方在於,周朝的外交範圍是親戚和封國,而漢朝和很多外國發生了關係。
漢朝如何處理複雜的外交關係呢?
這種事對於實力差不多的小國是大麻煩,但是對於漢朝來說根本不是事,看看周圍小國的體量、人口和經濟,怎麼打交道還用說嗎?你們心裡沒點B數?
還不趕緊過來叫爸爸。
於是,周天子和諸候的朝貢體系,被漢朝放大到國家層面,形成東亞的國際朝貢體系。
從此以後,不管中國王朝如何更替,周邊小國如何變化,這種大哥和小弟的關係一直保持下來,甚至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小弟也越來越多。
比如唐朝的藩屬國有70多個,鄭和下西洋後的明朝,藩屬國擴大到150多個,即便是閉關鎖國的清朝,朝鮮、越南、琉球依然是附屬國。
整整數千年裡,中國的強大國力猶如磁鐵,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在東亞這片地方,只要中國說不行,那就是真的不行。
說一句東亞是中國的東亞,沒毛病吧。
所以說,東亞一體化是自古以來的東西,不是這幾年冒出來的新概念。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
數千年來中國主導的東亞一體化,到底有什麼用?
二、
我們要知道一個常識,沒有外力介入的時候,東亞的國際秩序只能中國來主導。
原因之前已經說了。
打開地圖就可以看到,中國的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資源多豐富,這不僅是強大國力的基礎,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再看日本、朝鮮、越南等小國,不論國際關係或者經濟交流,都離不開中國的國力和市場。
如果讓日本或者朝鮮主導東亞國際秩序,就是典型的小馬拉大車,明顯帶不動嘛。
所以中國主導東亞國際秩序,是娘胎裡帶來的基因,改都改不了。
在數千年的朝貢體系裡, 中國一直是當之無愧的大哥,東南亞、朝鮮、日本等國家是小弟。
中國給小弟們定下規矩,一年或者三年帶著禮物來朝拜一次,然後中國會回贈豐厚的禮物,價值往往是貢品的幾倍到幾十倍。
很多人說,中國是賠本賺吆喝。
這種人眼裡只能看到錢,根本沒有看到朝貢帶來的國際變化。
既然小弟們願意認中國為大哥,並且送上土特產做貢品,那就意味著中國確立了國際話語權,日積月累,國際話語權又讓中國有了神性。
這玩意有多厲害,看看美國就知道了。
二戰後的幾十年裡,美國就是因為有國際話語權,讓美國頭上的光環越來越閃耀。
於是,美國的習慣就是世界價值觀,美國的音樂就是世界潮流,好萊塢的電影不管多爛票房都能大賣......總之,美國放個屁都是香的。
這就是國際話語權帶來的國際地位。
朝貢體系裡的中國也一樣,別看中國回贈的禮物很豐厚,但都是些瓷器、絲綢、書籍、藝術品等等。
這哪裡是送錢,明明是文化輸出啊。
周邊小國得到中國的回贈,帶回國內就是珍寶,小國皇帝還經常拿出來炫耀,暗示自己朝裡有人,讓大臣們別動歪心思。
中國回贈的物品,無形中又增加了權力溢價。
結果就是......中國賣1塊錢的東西,周邊小國能炒到100塊,而且有錢還買不到。
得不到的總是在騷動,越買不到的越想買,小國皇帝不論是賞賜大臣,還是到市場拋售,本質上都是中國文化的二次擴散。
也就是說,中國回贈貢品價值十倍的東西,往往能產生百倍的效果。
這樣幾千年過來,中國的文化、風俗、器具已經深度滲透周邊國家,打造出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泛儒家文化圈。
而在泛儒家文化圈裡,所有國家和人民都有同一種意識形態、信奉類似的價值觀、用一樣的東西、讀一樣的書。
他們交流起來是沒有任何障礙的。
這不就是一體化的大市場麼?各國人民做生意不要太方便,哪怕是不參與大航海的明朝,胡建人和東南亞做生意都嗨的飛起。
你能說朝貢回贈沒用嗎?
從長遠來看,中國回贈的東西越多越好啊。
而且朝貢體系不是簡單的進貢回贈,而是通過進貢回贈的儀式,重新打造了東亞的國際價值觀。
簡單說就是:國家之間平等相處,共同富裕。
對,就是國家平等相處,中國雖然是國力強盛的大哥,但不會仗勢欺人,更不會平白無故佔別國的土地。
在朝貢體系裡,中國做為大哥會制定規矩,包括不能互相打仗、要和睦相處、有困難找大哥等等。
比如越南發生政變,皇帝被趕下臺,中國要幫助老皇帝復國。
比如日本攻打朝鮮,中國要出兵和日本作戰,保護朝鮮的和平,但是戰爭結束之後中國軍隊馬上撤走。
中國做這些事都是免費的,從來不會和川普一樣,到處收保護費。
中國的任務就是維持秩序。
不讓每一個小弟受到欺負,自己也不去欺負小弟,大家團結在一起好好過日子。
我們常說,中國沒有侵略基因,原因就在這裡。
古代中國主導的朝貢秩序,和現代美國主導的殖民秩序,完全是不同的東西,這也是東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別。
而在兩種秩序之間來回跳車的,只有日本。
三、
日本和英國很類似,都是在遠離大陸的海島上,唯一不同的是歐洲大陸碎成渣渣,東亞大陸是統一的中國。
於是,英國可以搞離岸平衡手,日本不行。
數千年來,擺在日本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入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
偏偏日本覺得離大陸遠,中國打不到,便在朝貢體系裡進進出出,感覺有利就申請進來,想獨立自主就斷掉關係。
後來中國也煩了,去你丫的,不帶日本玩了。
這是發生在明朝的事。
但是日本小國寡民,脫離東亞大陸能有什麼出息,憋了好多年實在扛不住,動起侵略大陸的念頭,於是就有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戰爭。
萬曆皇帝命令李如松「抗日援朝」,把豐臣秀吉趕回去,日本也迎來德川幕府,這時候的日本有點自暴自棄的意思,中國不跟我玩,我也不和他玩,哼。
幾十年後,中國和日本都閉關鎖國。
再後來,洋人來了。
日本被迫開國,並且在1868年發起明治維新,走上工業化的進程,國力蒸蒸日上,成為東亞第一個成功轉型的國家。
隨著國力進步,日本發現中國大哥已經落伍了,連自古以來的藩屬國都守不住,如何保護東亞國家的安全?
不如把中國趕下大哥的寶座,由日本重新建立東亞秩序。也就是說,日本想取代中國在朝貢體系裡的地位。
國際關係都是這樣。
做大哥的年老體衰,不能給小弟們提供保護,那就不要怪小弟做二五仔。
於是,日本暗搓搓的擴張勢力範圍,先是佔領琉球設立衝繩縣,又在1895年用《馬關條約》佔領臺灣和朝鮮,沿著西太平洋把中國包圍起來。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日本的擴張史,基本是蠶食中國的藩屬國,然後集中力量向中國挑戰。
而且《馬關條約》的影響遠遠被低估了。
表面上來看,中國賠償日本的2.3億兩白銀,87%被日本用作軍費,為將來的繼續擴張做準備,剩下的錢,日本還建立了金本位貨幣制度,開始融入國際貨幣體系。
日本走出崛起的關鍵一步。
但是深層次來看,日本佔領朝鮮,中國失去最後一個藩屬國,說明一個問題:數千年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國際秩序,崩潰了。
這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最大的損失。
每一種秩序想建立起來都很難,不僅要國力強盛武德充沛,還要文化繁榮長期輸出,經過幾代人才能勉強建立秩序,而秩序崩潰可能只需要一場戰爭。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建立的東亞國際秩序崩潰了,日本動手重建。
當時日本國內有兩種想法。
一種是日本幫助朝鮮和中國進步,三國人民同文同種,在西方白人侵略的大背景下都是自己人,理應聯合起來對抗白種人。這種想法在中日朝都有很深的基礎,他們甚至認為,日俄戰爭是黃種人戰勝白種人。
另一種是日本佔領朝鮮和中國,用龐大的東亞殖民地供養日本,日本成為強國以後獨抗白種人。
這種想法基本是幻想,日本殖民東亞成為強國以後,還能不忘對抗白種人的初心?
屠龍少年不是那麼好做的。
更何況,以日本的體量來挑戰白人世界,皇國興廢在此一舉?簡直是開玩笑。
最重要的是,這種想法就是用東亞人民的血汗,完成日本的大國夢想,我們就要問問,東亞人民同意了嗎?
日本憑什麼?
但是日本軍方在國內博弈中獲勝,選擇了殖民東亞重建秩序的道路,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
緊接著,二戰爆發。
日本趁歐洲各國無力插手東亞、美國沒有參戰的機會,迅速侵略中國半壁江山,並且佔領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等國家,建立起擁有1億人口的日本帝國。
日本在東亞侵略戰爭如此迅速,有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提出的口號:「亞洲人的亞洲。」
我們都知道,這是日本在鬼扯。
但是二戰期間,很多亞洲人真的相信,日本趕走白種人能帶來亞洲的繁榮,甚至很多中國人也相信,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是真的。
事實證明,帝國主義都是一路貨色。
凡是想用殖民方式建立國際秩序的,無一不是伴隨著血淚和殺戮,然後用別國人民的屍骨,滿足本國的欲望。
英、法、俄、美、日本,無不如此。
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麥克阿瑟進入東京,日本徹底戰敗投降,二戰結束了。
然而,東亞淪為美蘇博弈的戰場,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東亞國際秩序,依然沒有建立起來。
四、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為了防止法西斯國家死灰復燃,曾經想過閹割日本,也就是讓日本去工業化。
如果美國真的抹掉日本工業,日本差不多回到農業社會了,還談什麼國運。
但是美國望著東北角的蘇聯,沉思良久,要不還是算了,重新武裝日本收為己用吧。
正好韓戰爆發,美國給了日本海量的訂單,日本的工業機器重新運轉,幾年功夫就從二戰的泥潭裡走出來,到80年代成為東亞唯一的發達國家,號稱可以買斷美國。
這個事我們回頭專門說,今天的重點不在這裡,所以具體數據就不列了,我們把道理說清楚就行。
那時的東亞是什麼局面?
中國經過30多年積累,正在承接西方的產業轉移,還遠遠沒有成為製造業大國,更不用說成為世界工廠。
半島分裂成朝鮮和韓國,兄弟倆分別站隊美蘇互相較勁。亞洲四小龍富的流油,但也只有富了,承擔不起東亞的國際責任。
東南亞更不用說,慘的一腿。
放眼東亞,只有日本是產業完備、資金充足的發達國家,於是日本在東亞直接投資,想用經濟把東亞重新整合起來。
這就是赤松要的「雁行模式。」
日本做為發達工業國家,屬於領導東亞發展的雁頭,亞洲四小龍是新興工業國家,可以重點發展資本密集產業,屬於雁身。
至於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還沒有完全擺脫農業國的身份,主要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屬於雁尾。
雁尾基本是提供原材料和產品傾銷的角色。
這個「雁行模式」談不上好或不好,只能說很實際。因為日本確實是東亞最發達的國家,中國國力也承擔不起領導東亞的責任。
但是「雁行模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日本只是經濟和技術發達,而國內有美國駐軍,日本根本決定不了國家的命運,又何談領導東亞呢?
第二,「雁行模式」把各國的位置定死了,基本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日本永遠是雁頭,中國和東協永遠是雁尾。
如果按照「雁行模式」一直都下去,那麼美國是爸爸,日本是兒子,東亞各國是孫子。
不過90年代日本的經濟泡沫破裂,日本進入長期低迷狀態,所謂重整東亞也成為鏡花水月。
就在日本經濟崩盤的1990年,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提出「東亞經濟集團」的倡議,提議東協和中日韓建立貿易集團,共同對抗歐洲和北美的挑戰。
1998年,第二次東協10+3領導人會議成立「東亞展望小組」,專門研究東亞合作問題,3年後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長期目標。
東亞自古就是一體的,走到這一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20年過去,開會談判不計其數,不管「東亞共同體」還是「東亞一體化」都沒成功,甚至每次有進展的時候,都會功敗垂成。
為什麼?
美國不讓啊。
五、
最近幾十年來,東亞秩序一直是美國在主導。
美國繼承英國的衣缽,接過又大又粗的攪屎棍,日常工作就是在全世界挑撥離間,讓每個國家都不能團結起來。
只有其他國家不團結,力量才分散,美國的地位才穩固。一旦某幾個強勢國家抱團,美國恐怕要愁白了頭。
美國的攪屎策略就是——眾建諸候少其力。
所以......美國怎麼可能放任東亞一體化?
如果東亞的國際秩序重新建立起來,美國的國際霸權就要失去一大塊,那世界霸主還是世界霸主麼?
我們之前說過,東亞國際秩序崩潰的原因是中國衰落,其他小國沒有重建東亞國際秩序的實力,這才讓美國鑽了空子。
可中國已經不是曾經的中國,經過70年艱苦奮鬥,那個自古以來的東亞大國又回來了。
只要中國不願意給美國跪下當狗,必然會撬動美國的東亞國際秩序。
而重新站起來的中國,想要得到與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必然要重建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
於是,中國和美國的衝突在所難免。
當然,中國要重建東亞國際秩序,不是古代的朝貢體系,而是和平交往的國際關係。
這是中國和東亞儒家文化圈獨有的東西。
中國慣用的國際秩序是互相尊重、獨立發展,歐美國家慣用的國際秩序是軍事經濟殖民,用大多數國家的貧弱換取本國的富貴。
事情走到此時,又回到我們之前說過的話題:中國和美國的對抗,歸根結底是價值觀的對抗。
現在韓國想取得軍隊的戰時指揮權,日本想成為正常國家,哥倆都對美國煩透了,但是由於實力不足,不能和美國公開叫板。
唯一能挑戰美國的是中國。
什麼時候中國掀翻美國在東亞的鐵王座,韓國和日本想跟進就容易的多,而只要韓國和日本跟進,其他東南亞國家也來了。
總之一句話,誰贏,他們幫誰。
到那個時候,東亞一體化才有的談,中國才算回到自古以來的位置,民族復興才算完成。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事情說起來只要幾句話,可真要做起來,幾乎要用幾十年。
且有的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