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的綜合國力達到了頂峰,軍事實力世界第一,還有壟斷的核武器。最重要的是,有兩洋保護的美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涉及本土,都是在別人拼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再參戰奪取勝利果實,可謂是嘗盡了戰爭的甜頭!
除此之外,當時的美國還擁有著全球一半的工業生產能力,僅鋼材的年產量就高達8000萬噸。在當時,放眼全球,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敢和美國比肩!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強大、不可一世的美國,在韓戰初期,竟然沒能旗開得勝,反而接連吃了好幾場敗仗。這究竟是為何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在韓戰中,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軍的武器裝備比起來,那可真的是天差地別。舉個例子,當時美軍的一個軍就擁有作戰坦克430餘輛,而我軍入朝作戰的時候,一輛坦克都沒有。此外,美軍的一個師還有數百門火炮,而我軍一個師僅有12門小山炮。
除了軍備落後之外,我志願軍在後勤補給上面也遠遠落後於美軍。就拿單兵吃的口糧來說,美國大兵吃的是罐頭,喝的是可樂,而我軍只有炒麵和白雪。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我軍與美軍的差別!
但儘管如此,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我軍還是完勝了美國軍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美軍在韓戰初期連吃敗仗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有以下4個原因!
第一、輕敵大意
當時的朝鮮人民軍和我志願軍被稱作是「第三世界」的軍隊,而這裡所謂的「第三世界」,指的是那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在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地位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
而在西方人眼中,「第三世界」國家的軍隊是根本達不到職業軍隊之標準的。中國雖然是一個大國,但經歷了近百年的戰爭洗禮,已經是積貧積弱,百廢待興!就像《決戰朝鮮》一書中說的那樣:「誰都不知道拿破崙眼中的這頭睡獅,還能不能醒來!」
正因如此,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美國,自然瞧不起朝鮮人民軍和我中國人民志願軍了。不過事實證明,美軍也將因為他們的輕敵大意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第二、情報失誤
除了輕敵大意之外,當時美軍還犯了一個巨大的情報失誤。當然,這也和他們思想上的輕敵有關。
我們知道,當時美軍的偵查技術非常先進,並利用其在朝鮮戰場上搜集了海量的原始情報,但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將這些搜集而來的海量情報加以分析、提煉併合理利用。最後,既沒能判斷出朝鮮人民軍會大規模進攻南方,也沒能準確判斷出我志願軍入朝作戰到底是真是假。
如此一來,美軍便在戰術上失去了主動性,最終被朝鮮人民軍和我志願軍打得措手不及。
在兩軍對壘的時候,除了軍事對抗之外,『情報戰』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倘若不能嚴謹對待情報,那麼必將走向失敗。
第三、美軍其實是紙老虎
在很多人看來,當時(1950年)的美軍是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指揮有度的強大軍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這其實也才是美軍在朝鮮戰場初期接連失敗的根本原因!
當然,或許你會感到疑惑:「你在上文不是還列數據說明美軍的強大了嗎?怎麼現在又說美軍不強大了呢?此外,當時的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打敗了日軍,怎麼現在就變成了一支缺少訓練、且指揮無度的軍隊了呢?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其實還真不是!在二戰勝利僅5年後,勝利時的那支精銳美軍早就不復存在了!
原因也很簡單!由於二戰剛結束,且美國又壟斷了核武器,因此美國當局便認為已經沒有必要花費巨大的經費去養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了。就算是以後發生了局部戰爭,美軍也能依靠飛機大炮取得勝利。
因此出於這種考慮,於是美國便開始大規模的復員裁軍。
據相關史料記載:二戰結束之初,美軍有1200萬人,但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美軍平均每天就有15000人脫下軍裝。到了1947年的時候,全軍就只剩下了150萬人。
而除了軍隊人數上的縮減外,在軍費上的支出也非常少!因此這樣看起來,看似強大的美軍,其實就是一隻「紙老虎」。
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曾在回憶錄中承認:「美國想獨自佔領朝鮮,可惜兵力展開速度跟不上,登陸朝鮮就不能及時的登上全日本。」
但事實上,這不過是老杜的託詞而已。在太平洋戰場上,雖然最後是美軍取得了勝利,但日軍在太平洋諸島嶼的防守戰中打得異常兇狠,給美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比如在塞班島戰役中,美軍就付出了死傷2萬人的代價;在硫磺島上又死傷2萬;衝繩島更慘,死傷超過4萬餘人,就連當時美軍進攻部隊的司令官『布克納爾』中將都被日軍一門殘存的獨炮炸得粉碎。
因此,如此打下去,還不知道美軍要死多少人!當然,事實證明,最後日本終於撐不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美國的馬歇爾還搞了一個登陸日本九州的「奧林匹克作戰計劃」,而這一作戰計劃需要付出的代價是——100萬美國大兵的傷亡!
所以你看,其實那時候的美軍,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強大,相反,它就像是一隻紙老虎,一場狂風暴雨,便能讓它粉身碎骨!
第四、多方差異
就軍隊素質層面來說,美國的四大軍種裡,陸軍是朝鮮戰場上的主力部隊,承擔著主要的作戰任務,當然也承擔著主要的傷亡。
按理說,既然陸軍責任大,那麼編制、軍備、戰鬥意志等方面都應該是最強的吧!
但其實不然!
先來說編制!陸軍在編制上存在著嚴重的缺編!比如當時的一個步兵團,原本按標準編制應該是由三個步兵營加一個坦克連組成,但實際上卻只有兩個步兵營。此外,為了節省軍費開支,索性就撤銷了坦克連,號稱機械化的美國步兵團竟然連一輛坦克都沒有!
而這直接導致了在1950年初,陸軍現役部隊有59萬人,一共10個師,但只有一個空降師可以隨時投入戰鬥,其餘9個師,則需要進行相應的補充和準備。
再來說一下裝備情況!
這一點,我們以步兵的反坦克火箭筒為例!當時美軍裝備的是已經過時了的老式反坦克火箭筒,而且彈藥由於存放時間太久或方式不當等原因,很多都已經失效了。而當碰到朝鮮人民軍裝備的蘇聯最先進的T34坦克時,這種反坦克火箭筒就沒啥用了,因此美軍也在這方面吃了不少啞巴虧!
當時的美軍,甚至還一度出現了「T-34恐慌」的現象。
最後一點便是糟糕的人員情況!
在二戰後的大裁軍中,很多優秀的軍官和士兵已經退伍復員了,只有極少數的軍官選擇留在部隊,繼續服役。由於人數少,因此這些人便自然而然成為了軍隊中的寶貝,被調到高層機關去坐辦公室了。
而這些人之所以會選擇留在部隊,其多半是因為沒有在外面找到一個好工作,因此就只能選擇在部隊中混日子。那些指揮各級基層部隊的軍官,都普遍存在著超齡、身體素質差等情況。
俗話說:「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指揮官如此,應徵入伍進來的士兵更是如此。根據美軍統計:在當時,有超過43%的人在智力和作戰能力的測試中,屬於最低的兩類等級,只是勉強能夠符合入伍的資格而已。
就連當時美國的『五星上將』布雷德利(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都說:「陸軍讓人懷疑能否有能力打敗白雪公主的七個小矮人」。
所以這樣看來,美軍其實在各方面都沒有做好迎接一場硬仗的準備,但最後還是被強制拉到了朝鮮戰場上。所以正因如此,美軍在戰爭前期連吃敗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本文的全部內容了!
參考文獻:《決戰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