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性地將韓戰看作是一場完整的戰爭,但是在美國人的眼中,韓戰卻被看作兩場戰爭。
第一次是美國保護了自己的同盟韓國,打敗了朝鮮軍隊,取得了勝利;而第二次則是北上侵略朝鮮,威脅到了中國邊境,最終與抗美援朝,越過鴨綠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交戰,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這個觀點是美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軍事戰略專家貝文·亞歷山大在他的著作《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中提出來的。貝文作為韓戰的親歷者,提出這樣的主張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一時之間,貝文的理論就傳遍了整個美國。
自獨立戰爭以來從來沒有吃過敗仗,心高氣傲的美國人不得不承認,他們戰敗了。
在美國人熱衷的戰爭電影中極少出現直接描述韓戰的電影,這恰恰證明了美國人內心對這場戰爭的遺忘與牴觸,不可一世的美利堅合眾國擊敗了強大的英國,德國,日本,西班牙,這些發達的殖民帝國沒有任何一個能夠擊敗美軍。
但是剛剛成立僅僅一年的新中國,這個幾乎一窮二白的國家居然擊敗了強大的美國,這是高傲的美國人所無法想像的。這也就是韓戰在美國知名度極低的原因:美國人根本不敢面對自己的失敗。
那麼條件艱苦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到底憑著什麼擊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呢?答案只有兩個字:精神。
在整個抗美援朝過程中最艱難的一場戰鬥莫過於長津湖之戰。
當時作為美軍王牌的海軍陸戰隊第一師被當作先鋒部隊駐紮在了長津湖附近,正當他們紮好帳篷準備睡覺之時,他們驚恐地發現四周突然出現了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大量志願軍戰士,在經歷了一整晚的血戰之後,美軍終於得到了喘息之機,但是志願軍和美軍都沒有想到,接下來將會爆發的,是整個朝鮮戰場上最殘酷的一場戰役。
志願軍的第九兵團十五萬人包圍了美軍兩萬餘人,從人數對比上看,這一戰全殲美軍幾乎是勢在必得的。但是遺憾的是,我軍的火力配置與美軍相差十分的懸殊,我們能夠調動的最普遍的重武器——輕型迫擊炮在朝鮮零下30度的嚴寒中,幾乎發揮不出什麼效力,炮彈都變成了啞彈。
更要命的是,志願軍戰士們的冬衣完全無法適應這樣的氣候,而後勤也常常跟不上供應,大量的戰士們在冰天雪地中饑寒交加,吃一口炒麵就一口雪是戰地飲食的常態。大量的戰士被凍傷,甚至因為嚴寒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將熱血灑在了遠離家鄉的土地上。
但是即使是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條件下,志願軍也沒有分毫的退縮,死死地圍住美軍毫不鬆口。最終,美軍陸戰一師的師長違背了上級讓他繼續進攻的命令,率領軍隊倉皇撤退。
在之前,我也和大家一樣,一直生活在這樣衣食無憂的環境中,我真的很難想像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著我們英勇的志願軍將士們一遍一遍地向敵人噴出的彈雨中衝鋒,一次又一次的忍受寒風的摧殘還能夠保持著堅強的戰鬥意志。
但是當我看了閱讀了一本描寫韓戰的書之後,我豁然開朗了:
什麼樣的軍隊能被稱之為人民的軍隊,我想答案已經不證自明了。在前線最艱苦的時候,我們可愛的戰士們記掛的依然是在後方的人民,為了人民的利益不受到侵犯,為了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保家衛國的鬥爭中。
他們中的有一些人從此以身許國,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灑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他們再也沒有能夠回到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這種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這種無時無刻不在心裡裝著人民的精神,這種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正是我們的戰士能夠煥發出無窮力量的最深層,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這裡,我發自真心的推薦一本給我帶來極大震撼的書給大家,軍事史學家李峰先生的曠世巨著,《決戰朝鮮》。這本書對戰爭場面描寫之細緻,對人物形象塑造之生動,深深地打動著我。特別是書中對長津湖戰役的描寫,首次閱讀時就讓我紅了眼眶。這本書記述的大多是對事實的描寫,而這事實背後蘊藏的精神,真的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地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動。
我知道,生活中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直會糾纏著我們;我也知道我們大家平時工作的都很累。但是我在這裡再次真誠的建議大家,無論生活的壓力多麼巨大,無論工作多麼繁忙,一定請抽出時間,好好閱讀這本難得的作品。我相信志願軍的精神和事跡,一定會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一定會為我們指引勝利的方向。勝利必將屬於偉大的中國人民!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永垂不朽!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遠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