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人類在浩瀚文明中最具有兩面性的發現,它固然有著自己的目的與好處,但它殘酷兇狠的一面也時時刻刻擺在所有人面前,人類在他的面前,顯得是如此的渺小與無力。
在抗美援朝戰爭裡,中國人民志願軍奮勇作戰,多次完成了以少打多的戰役,就連當時的美軍統帥李奇微都說:「南朝鮮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天兵天將。」
為什麼美國的統帥會這樣評價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又是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才讓韓軍隊把自己當做是天兵天將呢?
抗美援朝
橫城反擊戰中的「天兵天將」
李奇微的這句:「南朝鮮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天兵天將。」
實際上是對抗美援朝戰役中,橫城反擊戰一戰的描述。在了解這次戰役前,我們要先大致梳理下抗美援朝戰爭的來龍去脈。
簡單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蘇聯與美國共同幫助被日本侵佔的朝鮮半島進行恢復建設,並建議朝鮮半島成為一個擁有同一政權的國家。
但在兩國的計劃裡有著種種的不和之處,最後只能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身處北方毗鄰中國的朝鮮民主主義國家,一個是三面環海的大韓民國,兩個國家在美蘇兩國的各自幫扶下摩擦不斷,三十八度線附近更是時時刻刻都在產生矛盾,最後終於爆發戰爭。
戰爭初期,朝鮮軍隊佔據上風,一度進軍到韓國的漢城,這時美國與其他國家組建了「聯合國軍」開始幫助韓國,並且不斷騷擾我國邊境,為此我國決定派兵支援朝鮮,保衛領土,打擊美國霸權主義,抗美援朝戰爭就此開始。
整個韓戰分為五個階段,讓李奇微表示中國人民志願軍是韓國人眼中「天兵天將」的橫城反擊戰就發生在第四階段中。
韓戰
1951年1月25日,美軍統帥李奇微指揮「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開始以漢城為主要進攻方向的大規模反攻。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決定展開戰略,將一部分兵力放在「聯合國軍」進攻的途中進行阻攔,牽制「聯合國軍」的進攻。
同時將自己軍隊的主力放在東面,逐漸誘敵深入,最後開始反攻。
「聯合國軍」見到西面戰場的人民志願軍與人民軍殊死抵抗,便以為他們的主力就在西面,所以在東面逐漸放鬆警惕,這時東面的志願軍與人民軍也知道機會來了,於是在夜間利用穿插迂迴的戰術深入敵營,用四個軍與兩個軍團的兵力輕鬆取勝。
據統計兩天一夜的戰鬥裡,共計殲敵一萬兩千餘人,俘虜韓軍隊士兵七千餘人,俘虜美國士兵五百餘人。這次戰役也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裡,俘獲敵方士兵最多的一次。
在這次戰役裡,美軍統帥李奇微直接地表達了對韓國軍隊的態度,稱他們見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隊伍,直接丟盔棄甲、不戰而敗,還將中國人民志願軍比作韓軍隊眼中的「天兵天將」。
這固然有對韓隊的調侃,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作戰能力之強,所以才會讓韓軍隊有著那樣的敬畏之心。
那中國人民志願軍又有怎樣的實力才會讓他們覺得是「天兵天將」呢?
中國人民志願軍
「天兵天將」並非浪得虛名
說起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第一次殲滅戰,他們的對手就是一隊韓國的軍隊,這次殲滅戰就是被稱為「抗美援朝第一槍」的雙水洞殲滅戰。
1950年10月底時,韓隊開始追擊潰退的朝鮮軍隊,一路向著鴨綠江方向大搖大擺的挺近,絲毫沒有感覺到危險的來臨。其實在這時,志願軍第40軍118師已經悄悄來到了兩水洞地區,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10月25日時,韓軍隊開始繼續挺進,他們由兩路縱隊組成,分別有一個營和一個炮兵中隊的兵力。韓軍隊乘車由溫井向北鎮進軍,一路上他們都十分放鬆警惕,根本沒想到會遭遇人民志願軍的打擊。當他們行駛到兩水洞地區時,人民志願軍開始對這支隊伍進行進攻。
他們採用了「攔頭、截尾、斬腰」的作戰方法,並依託有利地形,從兩翼同時展開進攻。在一小時的激戰過後,人民志願軍全殲韓軍隊。據統計,此次戰役共殲滅韓軍隊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中隊,繳獲槍枝163支、火炮12門、汽車38輛。
而除卻這些物資上的所得,更重要的是,這次戰役打響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第一槍,壯大了人民志願軍得聲勢,也讓韓軍隊開始畏懼這些從鴨綠江對岸走過來的「天兵天將」。
抗美援朝
在兩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裡,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了無數的奇蹟與軍事史上令人嘆為觀止的戰役,而有一場戰役更是被改版成京劇、戲劇來表演,在這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真的成為了韓軍隊眼中從天而降的「天兵天將」,猶如一柄利刃直接插入韓軍隊的心臟,這就是有名的「金城戰役」。
在金城戰役發生時,實際上韓戰已經迎來了自己的終章,雙方已經開始準備議和並籤訂條約,美軍也開始疲軟希望能結束戰鬥。但韓軍隊的領導人卻不甘心如此,準備破壞協議,自己放手一搏。這才有了金城戰役這次韓戰中規模最大的陣地戰。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世人都懂,而在戰爭裡,一旦敵方失去了自己的指揮者,也就好似沒有了領頭羊,自然戰鬥力大減。在金城戰役之初志願軍68軍203師的任務是全殲韓國軍「白虎團」,也就是首都師團第一聯隊。
韓戰
203師的首長決定派遣一個偵察排組成班,在主力進攻前深入敵後,將他們的指揮系統打亂,從而配合正面戰場的戰鬥。
於是一個13人組成的小隊開始了行動,由副排長楊育才擔任作戰指揮。由於隊伍人數少,目標小,小隊很快就接近了白虎團的指揮中心。在凌晨時分,小隊對經過的韓國車隊發起突襲,成功後又繼續前進,順利抵達第一聯隊指揮部所在地。
此時的韓軍隊首領都在為前線幾乎膠著的戰事發愁,殊不知危險已經來到他們身邊。隨著一聲槍響,戰士們衝入營帳,將沒有防備的韓軍長官盡數擊斃俘虜,打出了漂亮的一仗。
正是這一場場漂亮的戰鬥,才會讓韓軍隊見到中國軍隊就如同看見天兵天下凡一般。而除卻一場場勝利戰鬥的光輝事跡,讓韓軍隊將志願軍當做「天兵天將」的原因還包括面對困境時志願軍身上體現出的令人震驚的作戰能力。
抗美援朝
「天兵天將」的背後也有自己的辛酸
在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時,由於種種原因,人民志願軍深陷敵人的包圍,為了調整局勢,志願軍決定將主力後撤,「聯合國軍」看準形勢,開始準備反撲,打算一舉消滅在朝鮮作戰的人民志願軍。
為了能保住大部隊,為調整修養提供時間,彭德懷下令63軍在鐵原阻擊聯合國軍的進攻。
63軍經歷幾次戰役後,能繼續作戰的不過兩萬人,而「聯合國軍」有足足五萬人,加之他們補給充足,彈藥充足,在這樣的懸殊差距下,63軍起碼要堅持十幾天才能給大部隊爭取時間,可以說是在所有人看來這都是必輸的一場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
鐵原地勢平坦,「聯合國軍」看準地形優勢,直接採取近乎滅絕式的飛機轟炸,僅用一小時就向志願軍陣地發射了4500噸炮彈,鐵原一度變成「血原」。
漸漸地,彈藥打光了,士兵開始節約彈藥,幾個人用一把槍。士兵打光了,那就讓所有人都上戰場,無論是炊事班還是警衛員,只要能打仗都要上前線,就在這樣近乎絕境的情況裡,鐵原被守住了。
63軍軍長傅崇碧下了前線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兵」。因為整個63軍真的要打光了,最後只剩下幾千人活了下來,在頒獎臺上,有的部隊只有一個人能活著站在臺上領獎。
鐵原阻擊戰,只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戰爭,但卻不是唯一一次我們付出慘痛代價的戰爭,正是這一次次用血與淚鑄成的勝利,才讓中國人民志願軍成為了韓軍隊眼中的「天兵天將」。
朝鮮戰場
就連美軍都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感到好奇,究竟是什麼支撐著他們在戰鬥,哪怕是靠著「雪水加炒麵」也要把勝利兩個字書寫在歷史上,他們或許永遠都不會理解,在這頑強隊伍的背後有著的是中國人用生命凝練出的民族之魂。
中國人民志願軍,靠著一次次用性命換來的勝利告訴了全世界,我們雖然沒有數量眾多的大炮、槍枝,我們雖然沒有精良的補給裝備,但我們仍舊是一支難以被戰勝的隊伍,只要有人想要犯我領土、侵我主權,那我們就必將化作「天兵天將」,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而奮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