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板還是硬骨頭,韓戰中,韓國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2021-01-19 騰訊網

上個世紀的韓戰裡,南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由於自1950年10月25日後,戰場上唱主角的是志願軍和美軍,這兩支主場作戰的軍隊反而淪為配角得不到重視,似乎充當起了背景板的角色,地位頗有些尷尬。

雖說不挑大梁,但朝軍和韓軍卻也不是擺設,既然是軍隊就有其戰鬥力,況且這是在他們自己國土上進行的一場殊死較量,從打仗動力方面來說也不成問題。

兩軍真實戰鬥力如何,關於朝軍小院之前已有寫過,今天來說一說韓軍。

韓戰過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和朝鮮人民軍一樣,韓國軍隊戰鬥力也是在動態變化之中,韓軍到底是背景板還是硬骨頭,同樣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是韓軍獨自面對朝鮮人民軍進攻時期,時間大致是從1950年6月25日到7月10日左右。

這個階段,韓軍基本是被朝鮮人民軍吊打,連戰連敗之下,韓軍事實上已接近崩潰。

大家對韓軍的印象部分來源於此,這是一支談不上戰鬥力的軍隊。

這一時期的韓軍戰鬥力確實渣渣,不過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是有原因的。

在韓戰爆發之前,美國並不重視韓國的防禦,此時它和盟友的戰略重心在於歐洲,不打算大規模介入遠東事務,因此美軍在遠東的軍費和兵力是在被不斷削減中的。

美軍如此,它一手扶持的韓軍待遇就可想而知了。

雖說韓軍也有八個師團10萬餘人的兵力,但火力貧弱得可憐,他們沒有坦克,只有40輛裝甲車,76mm口徑以上火炮只有90門。

而它的對手朝鮮人民軍在開打時擁有76mm以上火炮1600餘門,280多輛坦克裝甲車輛,還有直接參戰的飛機。

這是美國幫助韓國建軍的思想所導致,因為要防備李承晚經常鼓吹武力統一朝鮮,美國只打算幫韓國建立一支能維持一下治安、打打遊擊隊的軍隊,免得他發動戰爭刺激到蘇聯。

根據1950年6月美軍顧問的評估報告,認為韓軍戰備嚴重不足,全軍缺乏訓練,雖有8個師級編制,但有名無實,不具備師團級協同作戰能力。

這差不多就是這個時期韓軍的真實戰鬥力,尤其就戰爭爆發的時間點來看,朝軍還挑了個對自己絕對有利的好時間。

韓軍共有八個師的兵力,在1950年6月25日這天,三八線正面只有四個師,其他軍隊正在後方的山區掃蕩遊擊隊,並且6月23日韓軍結束了最高戰備,前線又有四分之一的人員還在放假休息。

韓軍兵力在戰場正面事實上大打折扣,面對兵強馬壯,擁有坦克和飛機的朝鮮人民軍,戰敗是正常的結果。

反面來看,朝軍在戰事爆發之初是握有天時地利人和絕對優勢的,但朝軍也並不是一觸即潰。漢城戰役打了3天,全面劣勢的韓軍仍然給朝鮮人民軍造成6000多人的傷亡,且主力沒有被殲滅,如果不是李承晚逃跑心切,不顧一切炸掉漢江大橋,韓軍還能保存下更多兵力。

不止是漢城戰役,在之後的水原、大田,韓軍都被擊敗,但朝軍並沒有獲得預想中的推進速度。

當然這裡面有美軍參與的原因,但在大田美軍只來得及投入了一個缺兵少彈的第24師,戰爭機器還沒有來得及開動起來,要是沒有韓軍,是無力單獨阻滯朝軍那麼久的。

事實就是朝鮮人民軍在25天的時間裡從漢城打到了大田,只前進了200多公裡,連釜山的一半距離還沒到。沒能在20-30天內佔領釜山,朝鮮的計劃就已經失敗了。

雖然如此,也不能掩蓋初期韓軍戰鬥力貧弱的事實,沒有美國撐場子,先天不足的韓軍縱能在局部抵擋一陣,也無法改變被有歸國朝鮮官兵助陣和蘇聯武器裝備的朝鮮人民軍平推的結果。

第二階段是在志願軍入朝前後到運動戰結束的這段時間。

隨著美軍大規模介入,韓軍得到喘息之機後,也開始了反擊。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補充大量損失的兵員,經過一波爆兵,韓軍人數急劇擴充到30萬,至於兵源就不那麼講究了,平民在種地時就會被強拉入伍,教一下怎麼使槍就被塞入軍隊。

首先跨過三八線的也是韓軍而不是美軍,韓國10月1日的「國軍日」就來自於此。這時兩軍的士氣逆轉,崩潰的成了腹背受敵的朝軍,韓軍復仇心切,推進速度比美軍還快。其中韓1師可算是個代表,這個師最早裝備坦克,一路向北猛進,率先進入平壤的就是他們。

如果按照戰場結果來看,韓朝兩軍互相調轉了一下,但並不能就此說韓軍的戰鬥力也水漲船高了,事實是由於補充了大量新兵又缺乏訓練,這個時期韓軍整體還不如原來能打。

從美軍開始介入到志願軍入朝前,也不過短短3個多月時間,韓軍從損失過半到猛增到30萬之眾,加上戰場形勢的急劇變化,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資源給新兵進行訓練,這些人此前大多從未摸過槍,更有許多是強拉來的壯丁,匆匆訓練一兩個星期就被送上前線,您想,這戰鬥力怎麼保證?

被吹爆的高歌猛進其實只是仗勢欺人而已,這個惡果很快將在對陣志願軍時表現出來。

跟著外國軍隊四處追打朝軍是一回事,對志願軍又是另一回事,兩者戰鬥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手換成志願軍後,韓軍暴露了真實戰鬥力,也成為志願軍的重要打擊對象。

志願軍想一口氣吃掉美軍一個師極為困難,吃掉韓軍一個師卻很容易。

第一次戰役,韓2軍3個師面對突然出現的志願軍直接被打懵,全軍崩潰,番號也被撤銷。

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的德川奔襲戰,38軍發起總攻4小時後,韓7師就告灰飛煙滅;42軍同時亦輕鬆擊潰寧遠的韓8師。

戰役結束後美國廣播電視臺播報:

「大韓民國軍隊第2軍團被殲滅,在中國軍隊的猛烈攻擊下,在不到24小時之內業已完全被消滅,不復存在,再也找不到該部隊的痕跡了。」

第三次戰役,42軍突破三八線,直撲濟寧裡,與66軍配合不到一天就吃掉了韓2師+韓5師3個主力團,也就是一個師的韓軍又這麼報銷了。

第四次戰役橫城反擊戰,35小時內韓軍第8師3個團全部及第3、第5師各一部又被消滅,被俘韓軍達7300餘人,是歷次戰役最多的一次。

第五次戰役,3個韓國師防守昭陽江天險,志願軍20軍以60師突破昭陽江,搶佔五馬峙,切斷韓軍退路。韓軍突圍無門,韓3師、9師幾乎全部被殲,不久被撤銷番號。

總之,每次戰役都有韓軍成建制被消滅。這一時期的韓軍在志願軍靈活多變的戰術和勇猛頑強的穿插戰術下完全不是對手,差不多就是個軟柿子,隨便怎麼捏,這就是新兵佔比過高且未經訓練的後果。

不過此時的韓軍也有個特點,在他們所稱的名將指揮下,部分韓軍還保持著一定戰鬥力。

比如白善燁指揮下的韓1師,這個師在初期面對朝鮮人民軍攻勢時就表現出了戰鬥力,遲滯住了它的當面之敵人民軍15師。

在第二次戰役的清川江戰役裡,韓1師面對志願軍強大攻勢,採用了很聰明的且戰且退戰法,沒有演變成崩潰的災難,這正是得益於白善燁的指揮,他使韓1師在撤退時還保留著戰鬥力,也讓這個師免遭被圍殲。這與被志願軍38軍和42軍分別在一天內殲滅的韓7師、韓8師形成天壤之別。

此外還有韓6師,這個師當時的師長是金鐘五,韓6師在朝軍發動進攻時頂住了人2師的進攻一度守住了春川,因此得名「春川的磐石」。

運動戰期間韓6師一度被分散使用,因此損失慘重。不過它休整後又恢復了戰鬥力重返戰場。

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最悲壯的180師,就是被美軍兩個師和韓6師一起逼入絕境,苦戰後耗盡最後一絲氣力。

58師的華川阻擊戰對手裡也有韓6師,他們在陣地戰中的表現讓美軍驚呼「韓國人回來了」。

除了這幾個師,其餘韓軍表現乏善可陳,或許是由於熟悉環境,他們的撤退速度快得驚人,以致志願軍想要完成對他們的合圍倒也並非易事。

韓軍的災難性表現當然影響到美軍,韓軍的迅速崩潰經常導致整條戰線出現巨大漏洞,比如美2師就是因為左翼韓軍7、8師的災難性表現失去了退路陷入重圍。

歷任美軍指揮官都對這一時期韓軍的不堪表現嚴厲指責過,李奇微在回憶錄裡講得很直接:

我的第二師在中國人的攻勢面前首當其衝,遭受重大損失,這全是由於大韓民國第八師倉皇撤退所造成的。當中國軍隊出現在大韓民國軍隊陣地上時,許多韓國士兵頭也不回地飛快地逃命!

第三階段是韓軍重生階段,這個時間大致是在1951年6月開始的。

美軍在幾次戰役中深受韓軍所累,既要提供裝備還得保護韓軍,又要打仗又要防備這個拖油瓶,實在不堪重負。

此時大規模的運動戰役已經結束,停戰談判是大勢所趨,美國不可能長期在朝鮮部署幾十萬大軍,未來還是要靠韓國自己的軍力維持住三八線,所以增強韓軍戰鬥力就是給美國自己減壓,美軍開始重視整訓韓軍。

簡單來說就是,對韓軍進行系統化、正規化的訓練,讓拉來的壯丁成為真正的軍人。

1951年10月初,美國建立起的韓軍新兵訓練體系開始運轉,首批訓練了1萬多人。

除了士兵,更重要的是軍官。為此美國選拔數批不同軍種的韓軍骨幹軍官赴美培訓20周,一共培訓了2000多人,這些人對韓國軍隊影響非常大,在戰後更成為了韓國社會中堅,可以說影響至今。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增加韓軍的火力,這主要表現在炮兵上。

由於韓軍此前較為拉胯的表現,美軍此前始終不敢發展韓軍炮兵,怕他們遇到風吹草動就丟下大炮跑路當運輸大隊長,因此只給韓軍每個師團配備了一個輕型105mm炮兵營,相比之下美軍每個師有1個155mm炮兵營和3個標準105mm炮兵營,火力支援遠強於韓軍。

韓軍也長期苦於炮火不足,故此一直要求美軍給自己替換火炮。尤其是155炮,這種火炮的射程能有效壓制中朝軍隊的蘇制122毫米炮,能極大提升韓軍火力。

同一時期,美軍也開始整訓韓軍炮兵,炮兵學校在光州被建立起來。第二年3月,美軍批准韓軍師團炮兵調整為和美軍同樣標準。

得到美軍加強的韓軍,在這一階段才算是真正的重生。

一切要拿戰績說話,在之前一直被志願軍當軟柿子捏的朝軍,竟然能擋住志願軍進攻了。

朝鮮戰場上,關於韓軍有個梗——「皇協軍比皇軍的骨頭還硬」,這說的就是後期的韓軍。因為韓軍是在本土作戰,他們的戰鬥意志遠比美國人強烈,因此有些時候他們比美軍更兇狠。

具有代表性的一戰就是白馬山戰役。

此戰發生於1952年10月6日,志願軍王牌第38軍在9晝夜的時間裡向韓第9師團防禦的白馬山發起28次進攻。

按照以往作戰經驗,韓軍整條戰線應該早就崩潰了,但這次不一樣,原本籍籍無名的韓9師在此戰中死戰不退,雖然損失極大但仍能繼續戰鬥,並給38軍也造成重大傷亡。久戰不決後,志願軍只得撤出戰鬥,白馬山戰役也首創志願軍敗給韓軍的記錄。

當然白馬山戰役之前有個比較重要的事情:被編入突擊隊的38軍114師340團7連文化教員谷中蛟叛變投敵,讓是否按計劃發起進攻陷入兩難。考慮再三,38軍認為自身對此戰準備很充分,谷中蛟職位不高,能提供給敵人的情報尚影響不到戰略全局。另外就是從敵人的角度考慮,韓軍此前的表現讓38軍不認為這個無甚名氣的韓9師能抵擋萬歲軍的雷霆攻勢。

事實證明完成整訓的韓軍不像以前那樣一觸即潰,他們按照李奇微的磁性戰略進行防禦,在陣地戰中稍一接觸即做撤退,隨即以155mm炮火向讓出的陣地猛烈開火,這種火炮剛在兩個月前被美軍批准調整到韓軍每個師團編制內的炮兵。

這樣的戰術讓剛佔領陣地的志願軍遭到嚴重傷亡,增援上不去,陣地上的戰士只能撤下來,韓軍同時發起反擊再奪回陣地,在白馬山頂兩軍展開拉鋸戰,10天的戰鬥裏白馬山易手24次,最終韓9師團守住了這個戰略要地。

憑藉白馬山戰役,讓韓9師得到「白馬部隊」的稱號。

對了,這個韓9師的師長,正是上面提到過曾擔任韓6師師長的金鐘五。

緊接著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韓2師與美7師輪番進攻,後又調來韓9師,遭到重創的美7師乾脆撤出了戰場,由3個韓國師擔負進攻。

美國拿韓軍當炮灰的行為在韓軍中引起軒然大波,但韓軍的表現並不寒酸,他們更熟悉東方人的思維,並不好對付,許多志願軍戰士也感嘆「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偽九師在白馬山同三十八軍硬拼學會防守,偽二師在上甘嶺跟十五軍死磕學會了進攻。」

在戰爭後期,美軍想回家,他們覺得「韓國由韓國人來保衛」,不願再做無意義的炮灰,所以韓軍開始取代美軍充實到一線,成為防線的主力。李承晚則不想停戰,韓國的軍力此時已大大膨脹,戰鬥力的提高更讓李承晚蠢蠢欲動,一直不甘於守住三八線,妄想著再次向北推進,統一朝鮮半島。

這種背景下,就是最後的金城戰役了。

毋庸置疑,金城戰役以志願軍勝利告終,達成了戰前「再給南朝鮮軍以打擊,極為必要」的目標。

雖然還是打不過志願軍,但韓軍在金城戰役的表現已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白善燁此時已官至大將,他在防線被突破後接手韓2軍指揮,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韓軍在遭受第一輪打擊後敗退回二線,重新組織後就能立刻發起反撲,在山頭和志願軍進行拉鋸,在部分地區還取得了戰果,比如太靠前的180師面對韓5師的反撲,最後不得不撤出黑雲吐嶺和白巖山,在867高地上還遭到了敵軍的機降包抄。

從結果來看,此戰志願軍拉平了一個160多平方公裡的戰線突出部,是大勝仗,但並沒有給韓軍造成毀滅性打擊。

金城戰役韓軍4個師受到重創,不過此時韓軍兵力已達59萬之多,嚴格來說還真算不上傷筋動骨,而且根據軍史來看,我軍也付出了不小傷亡。對比之前韓軍對志願軍的戰績就知道,這時候的韓軍已不是當初的背景板角色,在長久的戰爭訓練+美國的大力援助之後,其戰鬥力進步飛速。美軍已把三分之二的前線陣地交給了韓軍負責。

正如白馬山到上甘嶺再到金城戰役,後期的韓軍在遭重創後還能繼續戰鬥,再未出現此前經常發生的全線崩潰,這是韓軍戰鬥力大為提高的表現。原因除了美軍的整訓,還在於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後規模變小,韓軍所消耗的兵力減少後,士兵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訓練並在前線輪換得到戰鬥經驗。

整體來看,先天不足的韓軍在戰爭中也不是一無是處。從1950年1951年,韓軍起初單獨面對朝軍時偶有亮點但難掩實力不濟,這是美國戰略所導致;戰爭爆發後的急劇擴軍反而讓其戰鬥力難以保證,主要看將領是否得力。運動戰期間面對志願軍,韓軍整體表現還不如初期,整天搞得盟友提心弔膽,這也拜對手所賜;雖說戰爭讓軍隊成長,但韓軍真正成長起來還是要依靠美軍,這正是美韓關系所決定。

相關焦點

  • 勇猛善戰還是不堪一擊,韓戰中,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勇猛善戰還是不堪一擊,韓戰中,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韓戰,將世界三個舉足輕重的大國捲入了戰爭,蘇聯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一直在背後給中國和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美國也知道蘇聯在背後捅刀子,但是看破不說破,既然你背後搞小動作,那麼我召開聯合國會議,派人直接參戰朝鮮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句,任何國家所有的政治行為和軍事行為都是建立在本國利益之上的
  • 韓戰中,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如何?
    說起韓戰,主要參戰國的說法不盡相同。中國稱之為抗美援朝,仁川登陸後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志願軍在打。但是在朝鮮的紀念館中,好像是朝鮮人民軍作為主力,志願軍只是輔助。韓國人感覺自己受到了侵略,美國人稱韓戰為被遺忘的戰爭,多數人根本不想提起這場美國建國以來唯一一次沒有獲勝的戰爭。
  • 韓戰志願軍打的如此艱苦,朝鮮軍隊哪裡去了?戰鬥力如何?
    關於韓戰,我們的關注點絕大部分都是中國志願軍身上,那麼朝鮮人民軍在那3年裡幹嗎了呢?戰鬥力又是怎樣呢,今天就來聊一聊朝鮮人民軍的事。 首先要知道,發起朝鮮半島戰爭的是北朝鮮,金日成想要統一朝鮮半島,1950年初就來曾到北京和毛主席商討統一朝鮮半島的事。
  • 三天攻下漢城,朝鮮軍隊戰鬥力讓韓國震驚,這與毛主席一決定有關
    此時,朝鮮半島南北民族矛盾已經徹底激化,處於絕對的敵對狀態,任何一個衝突都極有可能導致朝鮮半島戰爭的爆發。在李承晚不斷挑釁時,金日成顯得更有耐心,因為金日成之前一直在東北堅持抗日,他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這磨練了他的意志,更積累了經驗,他比李承晚更懂得如何去打仗!
  • 韓戰爆發後,看似強大的南韓軍隊,怎麼就不堪一擊呢?
    一直到1950年,雙方再也不願意偷偷摸摸這麼幹了,直接爆發了韓戰。至於誰先開的第一槍,已經成為了一筆爛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而之前叫囂聲也不弱的韓國,卻表現得堪稱災難,根本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 韓戰初期威風凜凜,後來又被美國打趴,北朝鮮戰力到底如何?
    也就是說,南韓和北朝鮮之間的矛盾從這一刻起就註定了,兩邊都希望自己完成統一朝鮮半島的大業。在發生了2000多起爭端後,韓戰終於爆發,在戰爭初期北朝鮮軍隊威風凜凜,幾乎快把南韓趕下了海,但是後來美國介入戰爭後北朝鮮軍隊又被打趴了。從勇猛善戰到不堪一擊,在韓戰中,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 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為何會戰鬥力極強,殲敵60000多人
    那麼,朝鮮人民軍為何會在戰爭初期爆發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呢?除了朝軍官兵實戰經驗比韓軍多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朝鮮人民軍的武器裝備超過韓國軍隊。而且,朝鮮人民軍的武器對韓軍形成了壓倒性的態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到底是誰挑起了韓戰?朝鮮?韓國?還是它們背後的蘇聯與美國
    與此同時,根據1945年初的《雅爾達協議》,美英蘇在12月決定由美蘇英中四國對朝鮮進行為期五年的託管,但不論是朝鮮人民,還是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共產黨和以李承晚為首的右翼勢力都反對託管。當然了,金日成後來在史達林的示意下又轉而支持託管。應該說,不論美國還是蘇聯,它們都只是想獨控朝鮮,並不想真正地把朝鮮分為南北兩個國家。但李承晚堅決反對託管,並積極準備單獨選舉和單獨建國。
  • 韓戰爆發時,朝鮮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何能打得韓國落花流水?
    1950年,韓戰爆發。在美國介入之前,朝鮮軍隊勢如破竹,韓國全境,除了釜山之外其餘都被朝鮮軍隊佔領。倘若不是美國及時出手,韓國這個國家也壓根不會存在到現在。那麼,朝鮮到底有什麼實力,能差不點滅掉韓國?
  • 中國志願軍入朝打的那麼艱苦,朝鮮人民軍在幹嘛?戰鬥力如何?
    ——雨果 韓戰時期,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 當時,朝鮮半島南北分立之時,在我國和蘇聯的支援下,北朝鮮得以建立起一支較為完備的武裝力量。蘇聯是大力支援北朝鮮武器裝備,從槍枝、火炮,到軍用卡車、坦克、飛機,是應有盡有,如北朝鮮就曾用40噸稀有金屬從蘇聯換回150輛T-34/85坦克和幾個師的裝備。
  • 韓戰美軍統帥:韓軍隊把中國志願軍看成天兵天將
    戰爭,是人類在浩瀚文明中最具有兩面性的發現,它固然有著自己的目的與好處,但它殘酷兇狠的一面也時時刻刻擺在所有人面前,人類在他的面前,顯得是如此的渺小與無力。在抗美援朝戰爭裡,中國人民志願軍奮勇作戰,多次完成了以少打多的戰役,就連當時的美軍統帥李奇微都說:「南朝鮮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天兵天將。」
  • 韓戰後期,韓國軍隊非常頑固,美國人想投降都不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韓戰中的韓國兵都是慫包的角色,一打仗就逃跑,抓都抓不住,連美國人都氣得牙痒痒。 不過,這只是在戰爭初期的現象,尤其是那些倉促成立的韓國部隊,沒有得到足夠的訓練,在跟驍勇善戰的中國志願軍作戰時,確實不堪一擊。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韓國軍隊的整體素質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 麥克阿瑟的慘敗教訓,韓戰中,輕視敵人,是對自己的大不敬
    最終還是決定出兵幫助朝鮮度過難關,同時也是為中國正確國際上的地位以及聲望,為新中國打開通往國際的大門。其實在麥克阿瑟的眼中,對於中國軍隊的認識其實並不完全。因為麥克阿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美國遠東軍司令,但是卻從未來過中國戰場,也未成和中國軍隊接觸。
  • 韓戰爆發時,朝鮮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什麼打得韓國落花流水?
    仁川登陸的成功,「聯合國軍」的勢如破竹,眼看即將打到鴨綠江岸的幾乎已不可逆轉的趨勢,使眼前這場韓戰幾乎成了他個人展示軍事天才的舞臺。麥克阿瑟顯然忽視了年輕的新中國和她的軍隊,忽視了這是一支從來不畏懼任何強大對手的軍隊。遲於麥克阿瑟登上戰爭舞臺的彭德懷,絲毫不遜於這位「西方戰神」。
  • 韓戰初期,北朝鮮軍隊有多厲害?美軍參戰也被打得連連敗退
    新中國成立後,歷經百年戰亂,早已破敗不堪的中國終於迎來了新生,全國上下一片歡愉,無論是金戈鐵馬的軍隊統帥,還是飽受摧殘的勞苦大眾,都對和平生活充滿了希冀。然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朝鮮卻深陷戰爭的漩渦,蘇聯和美國相繼從南北朝鮮撤軍後,南北朝鮮圍繞著祖國統一問題,爆發了韓戰。
  • 韓戰初期,朝鮮究竟有多少兵力,為何能將韓國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1950年6月25日拂曉,韓戰全面爆發! 在戰爭初期,由於當時韓國國防軍的大部分軍隊尚未進入到戰備狀態,因此在面對朝鮮人民軍的猛烈進攻時,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南朝鮮軍節節敗退,僅在三天後,即27日,南韓首都漢城就失守了。
  • 韓戰中:人民軍先期攻勢如潮,美軍登陸仁川後態勢立變
    朝鮮半島北部領導人,要統一整個朝鮮半島,在獲得了蘇聯政治和軍事支援後,於1950年6月25日,率先發起了對朝鮮半島南部的軍事進攻,於是,就爆發了震驚全球的韓戰。在T-34坦克、1943型152mm榴彈炮、米格-15戰機等蘇制強大火力掩護下,開戰僅72小時,韓國首都漢城就在風雨縹緲的態勢最終失守。
  • 美國軍隊指揮官眼中的韓戰:中國軍隊最難以徵服!
    1950年6月25日,歷時三年的韓戰爆發。9月15日,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與韓國軍隊一起開始大規模反攻。曾經參加過太平洋戰爭與日本軍隊交過手的原美國陸軍第二步兵師5117團上校指揮官在書中回憶,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軍隊雖然表面上看似十分兇猛」,但那是「一種無助的歇斯底裡的瘋狂的最後發作」,而在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一支完全不同的亞洲的軍隊」,他們依靠「精神力量」,用「十分接近納粹初期的閃擊戰」一次一次挫敗了「美國將軍們」的宏偉計劃。
  • 韓戰爆發初期,為何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直接碾壓南朝鮮軍隊
    今天咱們就要說到韓戰的正題了,那就是戰爭終於爆發了。在1950年6月25號的凌晨,北朝鮮的共產黨軍隊突然攻入了南朝鮮。韓戰自此正式爆發,北朝鮮方面的最初投入的部隊有七個師和三個獨立分隊,總計有八萬九千人。北朝鮮的指揮官把他們的八萬九千人分成了六個密集的縱隊,沿著朝鮮半島上北緯三十八度線這一道邊界,南朝鮮人在戰略戰術上完全實現了突然襲擊的目的。
  • 韓戰到底是誰引起的?為什麼韓國執意不肯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韓戰發生之前,引起這場戰爭主要者還是日本,在1910年以後,朝鮮就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在中國抗日期間,很多穿著日本衣服的人,很多都是朝鮮人,基本上屬於朝鮮奸細的人,但是也有很多抗日的朝鮮人跑到中國境內進行繼續抗日,但是也很多人也參加了日本的軍隊,這些人在侵略中國的時候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