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韓戰裡,南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由於自1950年10月25日後,戰場上唱主角的是志願軍和美軍,這兩支主場作戰的軍隊反而淪為配角得不到重視,似乎充當起了背景板的角色,地位頗有些尷尬。
雖說不挑大梁,但朝軍和韓軍卻也不是擺設,既然是軍隊就有其戰鬥力,況且這是在他們自己國土上進行的一場殊死較量,從打仗動力方面來說也不成問題。
兩軍真實戰鬥力如何,關於朝軍小院之前已有寫過,今天來說一說韓軍。
韓戰過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和朝鮮人民軍一樣,韓國軍隊戰鬥力也是在動態變化之中,韓軍到底是背景板還是硬骨頭,同樣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是韓軍獨自面對朝鮮人民軍進攻時期,時間大致是從1950年6月25日到7月10日左右。
這個階段,韓軍基本是被朝鮮人民軍吊打,連戰連敗之下,韓軍事實上已接近崩潰。
大家對韓軍的印象部分來源於此,這是一支談不上戰鬥力的軍隊。
這一時期的韓軍戰鬥力確實渣渣,不過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是有原因的。
在韓戰爆發之前,美國並不重視韓國的防禦,此時它和盟友的戰略重心在於歐洲,不打算大規模介入遠東事務,因此美軍在遠東的軍費和兵力是在被不斷削減中的。
美軍如此,它一手扶持的韓軍待遇就可想而知了。
雖說韓軍也有八個師團10萬餘人的兵力,但火力貧弱得可憐,他們沒有坦克,只有40輛裝甲車,76mm口徑以上火炮只有90門。
而它的對手朝鮮人民軍在開打時擁有76mm以上火炮1600餘門,280多輛坦克裝甲車輛,還有直接參戰的飛機。
這是美國幫助韓國建軍的思想所導致,因為要防備李承晚經常鼓吹武力統一朝鮮,美國只打算幫韓國建立一支能維持一下治安、打打遊擊隊的軍隊,免得他發動戰爭刺激到蘇聯。
根據1950年6月美軍顧問的評估報告,認為韓軍戰備嚴重不足,全軍缺乏訓練,雖有8個師級編制,但有名無實,不具備師團級協同作戰能力。
這差不多就是這個時期韓軍的真實戰鬥力,尤其就戰爭爆發的時間點來看,朝軍還挑了個對自己絕對有利的好時間。
韓軍共有八個師的兵力,在1950年6月25日這天,三八線正面只有四個師,其他軍隊正在後方的山區掃蕩遊擊隊,並且6月23日韓軍結束了最高戰備,前線又有四分之一的人員還在放假休息。
韓軍兵力在戰場正面事實上大打折扣,面對兵強馬壯,擁有坦克和飛機的朝鮮人民軍,戰敗是正常的結果。
反面來看,朝軍在戰事爆發之初是握有天時地利人和絕對優勢的,但朝軍也並不是一觸即潰。漢城戰役打了3天,全面劣勢的韓軍仍然給朝鮮人民軍造成6000多人的傷亡,且主力沒有被殲滅,如果不是李承晚逃跑心切,不顧一切炸掉漢江大橋,韓軍還能保存下更多兵力。
不止是漢城戰役,在之後的水原、大田,韓軍都被擊敗,但朝軍並沒有獲得預想中的推進速度。
當然這裡面有美軍參與的原因,但在大田美軍只來得及投入了一個缺兵少彈的第24師,戰爭機器還沒有來得及開動起來,要是沒有韓軍,是無力單獨阻滯朝軍那麼久的。
事實就是朝鮮人民軍在25天的時間裡從漢城打到了大田,只前進了200多公裡,連釜山的一半距離還沒到。沒能在20-30天內佔領釜山,朝鮮的計劃就已經失敗了。
雖然如此,也不能掩蓋初期韓軍戰鬥力貧弱的事實,沒有美國撐場子,先天不足的韓軍縱能在局部抵擋一陣,也無法改變被有歸國朝鮮官兵助陣和蘇聯武器裝備的朝鮮人民軍平推的結果。
第二階段是在志願軍入朝前後到運動戰結束的這段時間。
隨著美軍大規模介入,韓軍得到喘息之機後,也開始了反擊。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補充大量損失的兵員,經過一波爆兵,韓軍人數急劇擴充到30萬,至於兵源就不那麼講究了,平民在種地時就會被強拉入伍,教一下怎麼使槍就被塞入軍隊。
首先跨過三八線的也是韓軍而不是美軍,韓國10月1日的「國軍日」就來自於此。這時兩軍的士氣逆轉,崩潰的成了腹背受敵的朝軍,韓軍復仇心切,推進速度比美軍還快。其中韓1師可算是個代表,這個師最早裝備坦克,一路向北猛進,率先進入平壤的就是他們。
如果按照戰場結果來看,韓朝兩軍互相調轉了一下,但並不能就此說韓軍的戰鬥力也水漲船高了,事實是由於補充了大量新兵又缺乏訓練,這個時期韓軍整體還不如原來能打。
從美軍開始介入到志願軍入朝前,也不過短短3個多月時間,韓軍從損失過半到猛增到30萬之眾,加上戰場形勢的急劇變化,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資源給新兵進行訓練,這些人此前大多從未摸過槍,更有許多是強拉來的壯丁,匆匆訓練一兩個星期就被送上前線,您想,這戰鬥力怎麼保證?
被吹爆的高歌猛進其實只是仗勢欺人而已,這個惡果很快將在對陣志願軍時表現出來。
跟著外國軍隊四處追打朝軍是一回事,對志願軍又是另一回事,兩者戰鬥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手換成志願軍後,韓軍暴露了真實戰鬥力,也成為志願軍的重要打擊對象。
志願軍想一口氣吃掉美軍一個師極為困難,吃掉韓軍一個師卻很容易。
第一次戰役,韓2軍3個師面對突然出現的志願軍直接被打懵,全軍崩潰,番號也被撤銷。
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的德川奔襲戰,38軍發起總攻4小時後,韓7師就告灰飛煙滅;42軍同時亦輕鬆擊潰寧遠的韓8師。
戰役結束後美國廣播電視臺播報:
「大韓民國軍隊第2軍團被殲滅,在中國軍隊的猛烈攻擊下,在不到24小時之內業已完全被消滅,不復存在,再也找不到該部隊的痕跡了。」
第三次戰役,42軍突破三八線,直撲濟寧裡,與66軍配合不到一天就吃掉了韓2師+韓5師3個主力團,也就是一個師的韓軍又這麼報銷了。
第四次戰役橫城反擊戰,35小時內韓軍第8師3個團全部及第3、第5師各一部又被消滅,被俘韓軍達7300餘人,是歷次戰役最多的一次。
第五次戰役,3個韓國師防守昭陽江天險,志願軍20軍以60師突破昭陽江,搶佔五馬峙,切斷韓軍退路。韓軍突圍無門,韓3師、9師幾乎全部被殲,不久被撤銷番號。
總之,每次戰役都有韓軍成建制被消滅。這一時期的韓軍在志願軍靈活多變的戰術和勇猛頑強的穿插戰術下完全不是對手,差不多就是個軟柿子,隨便怎麼捏,這就是新兵佔比過高且未經訓練的後果。
不過此時的韓軍也有個特點,在他們所稱的名將指揮下,部分韓軍還保持著一定戰鬥力。
比如白善燁指揮下的韓1師,這個師在初期面對朝鮮人民軍攻勢時就表現出了戰鬥力,遲滯住了它的當面之敵人民軍15師。
在第二次戰役的清川江戰役裡,韓1師面對志願軍強大攻勢,採用了很聰明的且戰且退戰法,沒有演變成崩潰的災難,這正是得益於白善燁的指揮,他使韓1師在撤退時還保留著戰鬥力,也讓這個師免遭被圍殲。這與被志願軍38軍和42軍分別在一天內殲滅的韓7師、韓8師形成天壤之別。
此外還有韓6師,這個師當時的師長是金鐘五,韓6師在朝軍發動進攻時頂住了人2師的進攻一度守住了春川,因此得名「春川的磐石」。
運動戰期間韓6師一度被分散使用,因此損失慘重。不過它休整後又恢復了戰鬥力重返戰場。
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最悲壯的180師,就是被美軍兩個師和韓6師一起逼入絕境,苦戰後耗盡最後一絲氣力。
58師的華川阻擊戰對手裡也有韓6師,他們在陣地戰中的表現讓美軍驚呼「韓國人回來了」。
除了這幾個師,其餘韓軍表現乏善可陳,或許是由於熟悉環境,他們的撤退速度快得驚人,以致志願軍想要完成對他們的合圍倒也並非易事。
韓軍的災難性表現當然影響到美軍,韓軍的迅速崩潰經常導致整條戰線出現巨大漏洞,比如美2師就是因為左翼韓軍7、8師的災難性表現失去了退路陷入重圍。
歷任美軍指揮官都對這一時期韓軍的不堪表現嚴厲指責過,李奇微在回憶錄裡講得很直接:
我的第二師在中國人的攻勢面前首當其衝,遭受重大損失,這全是由於大韓民國第八師倉皇撤退所造成的。當中國軍隊出現在大韓民國軍隊陣地上時,許多韓國士兵頭也不回地飛快地逃命!
第三階段是韓軍重生階段,這個時間大致是在1951年6月開始的。
美軍在幾次戰役中深受韓軍所累,既要提供裝備還得保護韓軍,又要打仗又要防備這個拖油瓶,實在不堪重負。
此時大規模的運動戰役已經結束,停戰談判是大勢所趨,美國不可能長期在朝鮮部署幾十萬大軍,未來還是要靠韓國自己的軍力維持住三八線,所以增強韓軍戰鬥力就是給美國自己減壓,美軍開始重視整訓韓軍。
簡單來說就是,對韓軍進行系統化、正規化的訓練,讓拉來的壯丁成為真正的軍人。
1951年10月初,美國建立起的韓軍新兵訓練體系開始運轉,首批訓練了1萬多人。
除了士兵,更重要的是軍官。為此美國選拔數批不同軍種的韓軍骨幹軍官赴美培訓20周,一共培訓了2000多人,這些人對韓國軍隊影響非常大,在戰後更成為了韓國社會中堅,可以說影響至今。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增加韓軍的火力,這主要表現在炮兵上。
由於韓軍此前較為拉胯的表現,美軍此前始終不敢發展韓軍炮兵,怕他們遇到風吹草動就丟下大炮跑路當運輸大隊長,因此只給韓軍每個師團配備了一個輕型105mm炮兵營,相比之下美軍每個師有1個155mm炮兵營和3個標準105mm炮兵營,火力支援遠強於韓軍。
韓軍也長期苦於炮火不足,故此一直要求美軍給自己替換火炮。尤其是155炮,這種火炮的射程能有效壓制中朝軍隊的蘇制122毫米炮,能極大提升韓軍火力。
同一時期,美軍也開始整訓韓軍炮兵,炮兵學校在光州被建立起來。第二年3月,美軍批准韓軍師團炮兵調整為和美軍同樣標準。
得到美軍加強的韓軍,在這一階段才算是真正的重生。
一切要拿戰績說話,在之前一直被志願軍當軟柿子捏的朝軍,竟然能擋住志願軍進攻了。
朝鮮戰場上,關於韓軍有個梗——「皇協軍比皇軍的骨頭還硬」,這說的就是後期的韓軍。因為韓軍是在本土作戰,他們的戰鬥意志遠比美國人強烈,因此有些時候他們比美軍更兇狠。
具有代表性的一戰就是白馬山戰役。
此戰發生於1952年10月6日,志願軍王牌第38軍在9晝夜的時間裡向韓第9師團防禦的白馬山發起28次進攻。
按照以往作戰經驗,韓軍整條戰線應該早就崩潰了,但這次不一樣,原本籍籍無名的韓9師在此戰中死戰不退,雖然損失極大但仍能繼續戰鬥,並給38軍也造成重大傷亡。久戰不決後,志願軍只得撤出戰鬥,白馬山戰役也首創志願軍敗給韓軍的記錄。
當然白馬山戰役之前有個比較重要的事情:被編入突擊隊的38軍114師340團7連文化教員谷中蛟叛變投敵,讓是否按計劃發起進攻陷入兩難。考慮再三,38軍認為自身對此戰準備很充分,谷中蛟職位不高,能提供給敵人的情報尚影響不到戰略全局。另外就是從敵人的角度考慮,韓軍此前的表現讓38軍不認為這個無甚名氣的韓9師能抵擋萬歲軍的雷霆攻勢。
事實證明完成整訓的韓軍不像以前那樣一觸即潰,他們按照李奇微的磁性戰略進行防禦,在陣地戰中稍一接觸即做撤退,隨即以155mm炮火向讓出的陣地猛烈開火,這種火炮剛在兩個月前被美軍批准調整到韓軍每個師團編制內的炮兵。
這樣的戰術讓剛佔領陣地的志願軍遭到嚴重傷亡,增援上不去,陣地上的戰士只能撤下來,韓軍同時發起反擊再奪回陣地,在白馬山頂兩軍展開拉鋸戰,10天的戰鬥裏白馬山易手24次,最終韓9師團守住了這個戰略要地。
憑藉白馬山戰役,讓韓9師得到「白馬部隊」的稱號。
對了,這個韓9師的師長,正是上面提到過曾擔任韓6師師長的金鐘五。
緊接著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韓2師與美7師輪番進攻,後又調來韓9師,遭到重創的美7師乾脆撤出了戰場,由3個韓國師擔負進攻。
美國拿韓軍當炮灰的行為在韓軍中引起軒然大波,但韓軍的表現並不寒酸,他們更熟悉東方人的思維,並不好對付,許多志願軍戰士也感嘆「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偽九師在白馬山同三十八軍硬拼學會防守,偽二師在上甘嶺跟十五軍死磕學會了進攻。」
在戰爭後期,美軍想回家,他們覺得「韓國由韓國人來保衛」,不願再做無意義的炮灰,所以韓軍開始取代美軍充實到一線,成為防線的主力。李承晚則不想停戰,韓國的軍力此時已大大膨脹,戰鬥力的提高更讓李承晚蠢蠢欲動,一直不甘於守住三八線,妄想著再次向北推進,統一朝鮮半島。
這種背景下,就是最後的金城戰役了。
毋庸置疑,金城戰役以志願軍勝利告終,達成了戰前「再給南朝鮮軍以打擊,極為必要」的目標。
雖然還是打不過志願軍,但韓軍在金城戰役的表現已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白善燁此時已官至大將,他在防線被突破後接手韓2軍指揮,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韓軍在遭受第一輪打擊後敗退回二線,重新組織後就能立刻發起反撲,在山頭和志願軍進行拉鋸,在部分地區還取得了戰果,比如太靠前的180師面對韓5師的反撲,最後不得不撤出黑雲吐嶺和白巖山,在867高地上還遭到了敵軍的機降包抄。
從結果來看,此戰志願軍拉平了一個160多平方公裡的戰線突出部,是大勝仗,但並沒有給韓軍造成毀滅性打擊。
金城戰役韓軍4個師受到重創,不過此時韓軍兵力已達59萬之多,嚴格來說還真算不上傷筋動骨,而且根據軍史來看,我軍也付出了不小傷亡。對比之前韓軍對志願軍的戰績就知道,這時候的韓軍已不是當初的背景板角色,在長久的戰爭訓練+美國的大力援助之後,其戰鬥力進步飛速。美軍已把三分之二的前線陣地交給了韓軍負責。
正如白馬山到上甘嶺再到金城戰役,後期的韓軍在遭重創後還能繼續戰鬥,再未出現此前經常發生的全線崩潰,這是韓軍戰鬥力大為提高的表現。原因除了美軍的整訓,還在於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後規模變小,韓軍所消耗的兵力減少後,士兵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訓練並在前線輪換得到戰鬥經驗。
整體來看,先天不足的韓軍在戰爭中也不是一無是處。從1950年1951年,韓軍起初單獨面對朝軍時偶有亮點但難掩實力不濟,這是美國戰略所導致;戰爭爆發後的急劇擴軍反而讓其戰鬥力難以保證,主要看將領是否得力。運動戰期間面對志願軍,韓軍整體表現還不如初期,整天搞得盟友提心弔膽,這也拜對手所賜;雖說戰爭讓軍隊成長,但韓軍真正成長起來還是要依靠美軍,這正是美韓關系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