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韓戰,主要參戰國的說法不盡相同。中國稱之為抗美援朝,仁川登陸後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志願軍在打。但是在朝鮮的紀念館中,好像是朝鮮人民軍作為主力,志願軍只是輔助。韓國人感覺自己受到了侵略,美國人稱韓戰為被遺忘的戰爭,多數人根本不想提起這場美國建國以來唯一一次沒有獲勝的戰爭。
韓戰的背後好像是中美主力決戰,那麼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如何呢?其實還是很強的,至少比當時的韓國軍隊強太多,因為朝鮮人民軍融合了日本、蘇聯、中國三大1軍事體系,戰鬥力不容小覷。韓戰初期一個多月就攻佔了大半個朝鮮半島,美國初期投入戰場的四個師完全不夠用,一直等到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被一分為二,才失去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日本殖民時代,日本在朝鮮實行義務兵役制,大量的朝鮮人被迫接受軍事訓練,為日本的侵略戰爭服務。先後有20多萬朝鮮士兵被日本徵召,16歲以上的朝鮮男子都必須接受軍事訓練,後來的朝鮮人民軍也有保留類似日本軍隊的編制。
朝鮮當局以蘇聯為師,不僅派軍事人員去蘇聯學習,韓戰中蘇聯還派遣三千多名軍事顧問,為朝鮮訓練官兵、出謀劃策。韓戰開始前,蘇聯向朝鮮運送了包括飛機、坦克在內的大量武器裝備,以至於朝鮮人民軍在戰爭初期如入無人之境,韓國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
朝鮮被日本佔領之後就有不少朝鮮人逃到中國來,很多人加入了東北抗日聯軍及後來的野戰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貢獻了力量。當朝鮮準備完成統一的時候,中國從精銳的第四野戰軍中抽調了三個朝鮮族師五萬多人加入了朝鮮人民軍,這些官兵好好指揮將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可惜朝鮮人民軍採取的是蘇聯式軍事思想,依靠陸軍、空軍協同,一個個陣地穩步推進,雖然將韓國軍隊壓縮在釜山一線,但是平推的戰損更大,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卻更少。仁川登陸前,朝鮮人民軍消滅了美軍6000多人、韓軍7萬多人,自身傷亡5萬多人。朝鮮人民軍不宣而戰,但是平推的戰法沒有發揮出奇襲的效果。
志願軍入朝之後,戰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運動迂迴圍殲戰成為前兩次戰役的主題。中國的軍事理論講究在減少戰損的基礎上出其不意,儘量避免陣地攻堅戰。剛入朝的志願軍沒有飛機、坦克重武器,北撤途中的朝鮮人民軍看到是比較失望和擔心的,但是前兩次戰役的勝利讓他們看到了志願軍的實力,就連美國人也說,中國軍隊如果有現代化的裝備,聯合國軍早就被趕下海了。
儘管志願軍後來接管了戰場,但朝鮮人民軍仍然能夠獨當一面,面對美軍絲毫不落下風,著名的「血染嶺」便是從四野抽調的朝鮮師。總體來說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很強,只不過蘇聯的打法並不適合朝鮮人民軍。很多人說朝鮮人民軍是換了衣服的解放軍,實際上朝鮮人民軍是一支袖珍版的蘇聯紅軍。
最明顯的戰例就是漢城戰役,朝鮮人民軍在人數優勢、火力優勢、突然襲擊的情況下,三天才佔領漢城,而且還沒有全殲倉促應戰的韓國軍隊。很多陣地陷入了朝鮮士兵並不擅長的白刃戰,朝鮮人民軍在漢城戰役中傷亡6000多人,稱得上是戰損嚴重,原本突襲的閃電戰變成了攻堅大混戰。
若是解放軍指揮初期的漢城戰役,其結果大不一樣。首先運動包抄將漢城之敵團團圍住,之後利用「同根同源」的喊話讓一部分守軍起義,之後利用優勢火力壓制,迫使部分守軍投降,對最後的頑抗之敵就地殲滅。原解放軍的第6師就利用奇襲全殲了開城的南朝鮮守軍,可見朝鮮人民軍雖然很強,但是缺乏適應韓戰的作戰思路,以至於未能發揮奇襲的效果。
其次北朝鮮對國內親日派和地主的清洗很不友好,北朝鮮人一旦與日本殖民者有過牽扯,則必死無疑。對於一個新生的人口不多的小國來說,應當爭取國內一切有利於統一的人。韓戰前的大清洗,將超過200萬北朝鮮人驅趕到三八線以南,他們對朝鮮人民軍的牴觸甚至超過了韓國軍隊。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不知道策反了多少軍隊,就連抗美援朝志願軍中也有不少的國軍起義部隊,而且屢立戰功。
因此雖然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很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發揮到極致!最後求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