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大公網
「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實體會議於20日晚間在美國華府召開,部分蔡當局官員則以視訊在臺北參與。會議聚焦在全球健康安全、供應鏈合作、5G乾淨網絡、能源等議題,會中簽署合作「了解備忘錄」,為對話建立更深與更廣的合作奠基。
赴美參與會議的蔡當局經濟主管部門「次長」陳正祺會後聲稱,美國國務院次卿在會中讚揚臺灣科技表現,要與臺灣展開科技合作協議諮商。而這是在8月美國衛生部長訪臺,就醫療抗疫合作籤署「備忘錄」後再次確定合作項目。我們可以樂觀期待,陸續應有更多合作項目,在籤署合作「備忘錄」後逐一展開。
然而,部分臺灣人民對臺美對話產生了美麗的憧憬,認為這項對話是「美臺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或「自由貿易協議」(FTA)的前兆,在美方派出層級如此高的官員與會,且態度「友善」下,接著應該就是恢復TIFA會談,再來就該是臺美FTA了。
這種美麗的期待非常自然,但並不務實。原因是美國在川普總統上臺後,對透過FTA追求全球化的看法已和過去20年不同。這種只設定貿易規則,但不管貿易結果的「世貿模式」已被川普政府認定對美國不利。因此,美國政府將利用強大的議價能力,在美國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強烈要求貿易對手開放市場,避免貿易利益偏向對手;即使川普下臺、拜登上臺也無法脫離這種「川普主義」的約束。
事實上,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拜登已提出未來和美國籤署FTA的三個條件:一是要投資美國勞工,二是要確保勞工和環境保護主義者參與貿易協議諮商,三是不會借懲罰性貿易激怒「盟友」。這使得和美國籤署FTA的難度提高許多,沒有相當發展程度和自信的國家或地區大概都不會和美國輕啟諮商,臺灣地區弱勢產業都習慣受到保護,且不管藍綠當局都是選票至上,都很難滿足美方要求。故近期內要和美國籤署FTA,甚至有顯著進展的TIFA,應都屬於高難度。
更何況,臺美真要談判起來,美國會要求一個接近百分之百涵蓋率的超高質量FTA,蔡當局真的已準備好要接受農民和弱勢業者示威抗議的「洗禮」嗎?
因此,「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可視為美方回饋臺灣開放瘦肉精牛豬的「善意」,也可視為美方要拉攏臺灣成為「印太戰略夥伴」的姿態,更可充分利用它來強化「臺美合作關係」,但想要有美臺FTA來將餅做得更大,則要靠更多其他的努力,以及不怕選票流失的魄力。大家都想搭上FTA班機快樂遨遊四海,但請問:「安全帶」扣緊了嗎?
(作者杜震華為華梵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轉載自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