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丑》的出現,給目前充斥著商業娛樂電影行業的現狀打了一針強心劑。
《小丑》上映時,正是馬丁批評目前的英超電影只是一個主題公園,而不是一部真正的電影,仿佛是在質疑馬丁的觀點一樣。
「小丑」的出現,無疑為商業超英電影的審美逐漸疲憊提供了另一條道路,也為馬丁交出了一份高分的滿意答卷。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中有一個事物作為引導線索就足夠了,比如電影《寄生蟲》中的景觀石。
但就《小丑》而言,其中貫穿始終、顯而易見的「意象」就有三個,表現出了「小丑」的覺醒和反抗。
象徵著力量和權利的「槍」
「槍」在情節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槍」的第一次出現,在亞瑟的廣告牌被搶後的第二天,他去公司上班,同事蘭道以讓亞瑟能夠保護自己為由給了他一把槍。
亞瑟說:「我不應該有槍。」這句話值得細細品味。
一方面,從字面上理解,亞瑟認為「小丑」這個給大家帶來歡笑的職業不應該有槍,這為後來的情節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影片中每一次槍響,都意味著亞瑟對生活的反抗,所以,這句話隱含的信息是,此時的亞瑟在心裡依然不想也不敢去反抗。
結合蘭道後來被塑造的形象來看,他是出於關心亞瑟的目的而給了他一把槍,這一點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手槍裝在一個紙袋裡,紙口袋一般用來裝食物,如果你想隨身攜帶一把槍,它不會被裝在紙袋裡,槍裡的子彈也不會被隨機的放在紙袋裡。
如果買了槍就會有一個盒子專門裝子彈,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這把槍的合法性。因此,將一把來歷不明的非法槍枝塞給亞瑟也就說得通了。
那麼,整部電影中「槍」的意象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槍」在電影中代表著力量和權力,第一次出現槍時,亞瑟從對力量的抵制到接受,直到第二次出現槍,亞瑟拿著手槍把玩,這種轉變是亞瑟享受權利的過程。
這時亞瑟已經發生了變化,已經獲得了權利的亞瑟,他把槍對準了電視機裡的人,對準了母親經常坐的沙發,對準了幻想中的自己。
與拿槍之前在母親面前表現出的善良的樣子,這時的亞瑟顯然已經開始墜入深淵,究其原因,亞瑟本身就存在著不可被化解的黑暗面。
在無法改變現狀的現實中,黑暗的一面就像困在籠子裡的野獸,但在獲得了力量之後,情況就不同了,因為獲得了力量也就獲得了選擇的權利,為野獸打開了籠子。
它在牢籠裡覬覦獵物已久,一旦離開籠子就不再抑制嗜血的欲望。
在亞瑟做小丑表演時,槍已經是第三次出現了,手槍不小心從亞瑟的身上掉了下來,後來他被老闆開除了,暗示著力量迫使著亞瑟的生活不得不發生了變化。
手槍在電影中第四次出現是亞瑟射殺了三個醉漢,此時,亞瑟手持權力,在用武力結束對他生命的壓迫的同時,也用權力打開了他心中的野獸。
權力賦予亞瑟選擇的權利和選擇的機會,他一旦做出選擇,他就不能再回頭看,忍一時也許他還可以暫時恢復正常生活。
但是,一直這樣忍耐苟且下去,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
亞瑟渴望向全世界證明他的存在。這時,他有了反抗的資本,於是他做出了選擇,並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
第五次槍出現在亞瑟的彩排上節目表演的時候,他原本打算用這支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亞瑟決定用改變的力量終結自我。
這裡的力量重點表達的仍然是選擇權,沒有人能決定如何出生,甚至很少有人能選擇自己的死亡。
亞瑟無法決定自己的生命和成長過程,也無法選擇如何生活,但至少現在他可以決定如何死亡。
槍的第六次出現是在亞瑟射殺莫瑞的時候,莫瑞為了增加表演效果,不斷打斷亞瑟的笑話,惱怒的亞瑟向莫瑞和觀眾抱怨社會的不公正。
亞瑟在激動之下,用這把本來是要殺死自己的槍殺死了莫瑞,這更像是一種諷刺,力量總是迫使亞瑟做出選擇。
亞瑟逐漸進入了混亂和瘋狂,但在失去了道德約束後,他最終在這個困境中實現了自我價值。可以說,這種強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亞瑟所期望的結果。
力量和權利給了小丑一個新的生命,力量最終變成了他自己,亞瑟本性並不是大惡之人,但逆來順受也不是來自他的善良,而是因為他太軟弱。
他邊緣化,他被嘲笑,他沒有能力,他沒有手段,他沒有勇氣反抗不公和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所以,他只能選擇逃避和忍受。
當他擁有權力和力量的時候,他有選擇的權利,而他做出選擇就是反抗。
象徵著人格和選擇的「鏡子」
除了亞瑟回到公司整理東西的場景,鏡子的場景在電影中總共出現了五次。
第一次是在開幕式上亞瑟為自己化妝,第二次是亞瑟殺完人,一個人躲在廁所裡跳舞,第三次是亞瑟和湯馬斯韋恩在廁所對峙的時候,第四次出現是亞瑟為了莫瑞秀再次化妝,第五次出現在亞瑟在莫瑞秀的化妝間候場時。
從電影畫面的角度來看,幾乎整個電影都發生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大量封閉的構圖會造成一種壓抑感。
如果不通風,觀眾在視覺上很容易「窒息」,鏡子表面會給人一種空曠的視覺錯覺,在封閉的空間中放置一面鏡子也成為觀眾的視覺休息點。
其中,亞瑟在鏡子中出現的兩個場景中都在跳舞,而亞瑟一般在心情舒適的時候跳舞,鏡子給人一種空間上的空曠感和亞瑟的心情也能一一對應。
影片中的鏡子清晰地象徵著亞瑟的人格和思想的兩面性,也象徵著亞瑟是在安於現狀苟且生活,還是與現狀抗爭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困境中掙扎。
鏡像為虛,象徵著亞瑟對未來美好憧憬和期待,實像為實,真實的鏡像象徵著亞瑟不斷下墜的人生低谷。
亞瑟的鏡像是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裡,導演把亞瑟模糊的身體聚焦在鏡子上,事實上,他已經多次暗示了亞瑟的選擇。
亞瑟是精神病患者?但在整個劇情中,並沒有太多的場景展現亞瑟的精神狀態。「笑」不是精神疾病的病理特徵,笑的原因是神經損傷,這應該是亞瑟幼年時被媽媽的男友虐待時受的傷。
影片中通過幻想中的蘇菲強調了亞瑟內心的想法,他希望被人們尊重、被人重視和被人需求,此時亞瑟的心理也與《計程車司機》中的主人公非常相似。
兩人都在臭氣燻天的城市裡沉浮,都希望通過做這些事情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即使有些事情已經超出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
象徵著氛圍和心理的「舞蹈」
除了鏡子和關於蘇菲的幻覺,舞蹈也是反映亞瑟心理狀態的重要細節。
亞瑟每次起舞的風格和鏡頭運動方式都不一樣,一是為了讓每一個舞蹈都與眾不同,這樣觀眾就不會有審美疲勞,二是為了渲染不同的氛圍。
在幫媽媽洗澡後,亞瑟的第一支獨舞出現了,他在客廳裡陷入了幻想,這次舞會的氣氛是輕鬆愉快的,畢竟,亞瑟沉浸在與女神共舞的幻想中。
第二支獨舞是在亞瑟殺人逃逸後,跑到廁所躲起來,這裡的舞蹈畫風是舒緩、唯美的,恰好符合亞瑟當時的心態。
在第三段舞蹈中,亞瑟為了莫瑞秀染綠了自己的頭髮,這一段的他的情緒是放鬆的,對應了亞瑟放下了心中的負擔。
第四段在亞瑟前往車站的樓梯上,這段舞蹈給人的感覺很有力量,伴隨著動感的背景音樂,電影的節奏達到了一個小小的節點。
第五段是出現亞瑟在幕後等待候場的時候,在場景的後面,同樣是舒展和放鬆的情緒,亞瑟自由舞動的四肢,除了給人一種獨特的美,也給人一種扭曲和瘋狂的感覺。
第六段出現在亞瑟被狂熱者解救後,舞蹈風格與第二段相似,這象徵著他的重生,實現自我價值釋放自我,不再被掩蓋。
第七段在影片的結尾,當亞瑟從精神病院的病房中逃跑時,類似於第四段,形成了首尾呼應。
從亞瑟的不合理行為和語言,以及精神病患者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行為的特點來看,這種行為可能是亞瑟某種無法控制的病理特徵。
原始社會的舞蹈也具有宗教祈禱、通靈、表達感情、求愛等功能,除了傳達亞瑟的不同感受之外,它還賦予了影片一種宗教般的莊嚴與神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舞蹈是體現亞瑟精神疾病的一種手段,與刻意渲染主角的瘋狂和痛苦相比,舞蹈是極具藝術性的,也相較於大多數精分電影免於流俗了。
作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以及威尼斯電影節三大電影節之一金獅獎的超級英雄電影,《小丑》可以說是開創了同類電影的先河。
而電影中小丑的角色也深深紮根於觀眾的心中,看完之後,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思考和解讀,諷刺了現實世界中很多不好的現象。
有些人可能認為是社會把亞瑟變成了這個樣子,其實,讓亞瑟發瘋的不是社會,而是他骨子裡就是會變瘋的人。
「Joker」既可以理解為講笑話的人,也可以理解為被笑話的人,影片中一個接一個的笑話,實際上是對亞瑟人生的無情嘲諷,更凸顯了亞瑟這個人物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