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期嘉賓:
永靖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幹部 張惠林
永靖縣於2006年成立了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展開挖掘保護工作,在近十幾年的時間裡普查、挖掘出了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十五項,其中國家級三項:永靖儺舞(七月跳會)、生鐵冶鑄技藝、古建築修復技藝;省級兩項:河州北鄉秧歌、永靖財寶神;州級兩項:河州羊皮鼓舞、永靖告比文化;縣級十六項:永靖宴席曲、永靖花兒、羊皮筏子、王臺鎮塔坪村葬禮、永靖擀氈技藝、塔什堡李氏手法正骨復位療法、永靖傳說故事、永靖嘛呢經、永靖幀子繪畫技藝、永靖儺面具製作技藝、永靖賢孝、永靖禮生、永靖彩繪、永靖鼓子、永靖王氏打鐵花、河州北鄉小親王棍法。
永靖儺舞(七月跳會)
永靖儺舞戲,民間俗稱「七月跳會」。跳會是為當年五穀豐登、酬神還願,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富平定。故豐收年跳會,歉收年則不跳會。流傳於甘肅省永靖縣西部山區的楊塔、王臺、紅泉和三塬等鄉鎮漢族聚居村,至今延綿不斷。
永靖跳會由下廟、獻盤、獻牲、會手舞、發神舞、面具戲、賽壇等祭祀儀式組成。以永靖儺儀、儺舞、儺戲為主要標誌的儺文化,是數千年多種文化的積澱,是多元宗教、民俗、音樂、舞蹈、面具藝術等的複合文化體,至今活躍在山村的「文化空間」,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
2005年6月,永靖縣儺舞隊代表甘肅省參加了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活動,第一次把鄉儺搬上了國際舞臺,並榮獲「展演銀獎」和「踩街活動優秀表演獎」,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2006年,永靖縣被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儺舞之鄉」稱號,儺舞戲進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永靖縣被命名為「中國儺文化之鄉」、「聯合國民歌考察採錄基地」,儺文化已成為永靖縣一張耀眼的縣域文化「名片」。
生鐵冶鑄技藝
據王氏家譜載,永靖太極川古城王氏,原系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白土坡王家大村人,元末明初,朱元璋派大將鄧愈、馮勝等追擊北潰元軍,由於軍備需要,王氏始祖王宣、王訓等奉陝甘總督撫差調,從山西調蘭修建黃河浮橋鎮遠橋。橋成後,由王氏壟斷在甘肅的鑄造行業專利。王宣、王訓二公後遷太極川上古城,歷傳二十餘代,近六百年。
王氏鐵器鑄造的工藝流程主要分七步:設計、制模、合模、化鐵、澆鑄、拋光打磨、彩繪。
永靖王氏鐵器鑄造的代表性產品是古典法器,其風格古樸,造型精美,工藝水平超群,它既是傳統手工翻砂工藝的活標本,又是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美術等學科難得的文化載體,是現存全國最原始傳統之手工技藝類項目。
古建築修復技藝
白塔木匠源遠流長,人才輩出。早在西漢年間,這裡就出了不少木工大匠。東晉時期,在絲綢古道的黃河渡口修建了炳靈寺唐述窟和凌空棧道,以及雕梁畫棟的窟簷。西晉時期,修建了黃河「天下第一橋」——「河歷」橋。吐谷渾時期,又在黃河上修建了「飛橋」,唐時,在炳靈寺修建「大佛閣」……
改革開放後,白塔木匠又重振雄風,修建了如敦煌上下寺、月牙泉月牙閣、「四庫全書」文溯閣、天水伏羲廟、麥積山、崆峒山、會寧會師樓、臨夏大拱北、蓮花山九角蓮花殿、張掖大佛寺、拉卜楞寺、塔爾寺……
白塔工匠古典建築歷史悠久,範圍廣大,數量眾多,形式多樣,種類齊全。近千年來,建築持續不斷。
下一步,永靖縣加強對國家級、省級項目的傳承創作、傳播推廣,鼓勵地方文化流派及風格樣式創新。大力扶持民族民間歌舞藝術,搶救保護和挖掘整合民族音樂舞蹈資源,推出一批主題民族音樂舞蹈作品。實施加快建設永靖縣非遺文化博覽中心。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入選項目建設和新項目儲備。加強對王臺、川城、新寺等少數民族特別是土族文化的挖掘保護,打造「非遺永靖」國家品牌。
來源:甘肅農村廣播
原標題:《【那山那水我代言】文化遺產 永久傳承》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