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報》19日報導,科學家表示,由於地球自轉速度持續減緩,2018年全球範圍內的強地震有可能會大幅增加,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赤道附近。
科羅拉多大學學者Roger Bilham和蒙大拿大學學者Rebecca Bendick在10月美國地質會年上發表論文,指出地球自轉速度與地震活動高度相關:儘管地球自轉速度波動極小,對地球每天長度的變化影響只有幾毫秒,卻可能會導致地下能量的大規模釋放。
論文中,二人研究了全球範圍內1900年以來發生的7級及以上地震後發現,自1900年以來的100多年中,有5個時期的強震數量超過以往,平均一年發生25至30起強地震,而其他時候每年僅為15起。而地震的巔峰期,正是出現在地球自轉速度連續減緩五年之後,就是強震大增的時期。「簡單說就是,地球給了我們5年的強震前預警期。」Billham說。
在過去超過4年中,地球的自轉速度已經開始進入周期性的減緩,也就是說,明年可能就會進入強震增加的時段。「在明年,我們會看到強地震的顯著增加,而今年已經初露端倪——今年內,全球範圍內已經出現了6起嚴重地震,2018年很有可能超過20起。」研究人員表示。
截至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尚未發現地球自轉速度減緩何以會導致強震增加的原因,但他們推測,可能是地核運動導致地球自轉速度和地震活動的改變。
「這可能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Bendick在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表示,但縱觀地球自轉的規律,這其實很容易解釋:人類已知地球自轉基本以幾十年為一個規律的周期,在這個周期中,地球的轉速先變慢後變快,而其他的季相變化(如強厄爾尼諾效應)也會影響地球的自轉。
但是,至於自轉周期如何影響地震活動的發生,必須從地球更深處——地球的核心位置開始觀察。
據Quartz網站介紹,地核由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構成,內地核由實心的鐵鎳組成,而外地核由鐵、鎳等物質構成的熔融態或近於液態的物質組成。在地核之外,是一個非常粘稠的地幔以及外部的地殼。地震發生在地殼部位,但是地殼是漂浮在地幔之上。
兩名研究人員推測,在一些偶然的情況下,地幔會與地殼之間連接得更加緊密,而這就會影響到外地核內液體流動的方式。而這種混亂將會進一步導致地球磁場的變化,進而影響地球的自轉,將每天的長度改變幾微秒——這一微小的變化只能被原子鐘測到。
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地震數量可能將會增加,但是預測地震發生的具體地點仍然困難。Bilham表示,他們發現最容易受到地震影響的地區應該在赤道附近即地球的熱帶區域,而目前這一地區的約有十億人口。
發現巨大斷裂層
溫哥華面臨毀滅性海嘯衝擊
講真,生活在溫村,真的寧靜美好,但是頭上懸著一個「大地震」的靴子,讓人不能時時淡定。近日又傳出在阿拉斯拉沿岸發現一條巨大的斷層,一旦發生地震,形成的海嘯可能對加美沿岸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一項研究新發現,美國和加拿大沿岸有一條巨大的斷裂層,可能發生類似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當時造成超過15000人死亡。
研究人員對該區域板塊構造和俯衝的地震勘測中,發現阿拉斯加沿岸海底有一條90英裡長的巨大斷裂層,可能導致美國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區身陷海嘯巨浪風險中。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這個斷層地震激發的海嘯,可能和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造成破壞性海嘯的特點相似,當時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奪走了15000多人的生命。
當時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發生9.1級地震,引發形成高達40.5米高的巨浪海嘯。
雖然目前認為阿拉斯加發生海嘯可能性很低,但這次研究人員、地震學家安妮·貝塞(AnneBécel)表示,這一發現「表明阿拉斯加這個地區特別容易發生海嘯。」
貝塞強調,這個阿拉斯加沿岸海底這個巨大的斷裂層發生地震,一旦形成海嘯,不僅阿拉斯加處於危險之中,而且還會波及更多的北美海岸,以及夏威夷和太平洋地區的其他地區。
北美沿岸和阿拉斯加是世界上最大的構造板塊(tectonic plate)所在地區,這裡的太平洋板塊正在北美板塊下面俯衝,造成斷層帶和火山。
研究人員擔心,這條90英裡長的斷層帶可能會造成海嘯,因為由於不斷向上移動,創造足夠的推力形成一個巨大的波浪。
拉蒙特多赫蒂地質學家唐娜·希林頓(DonnaShillington)表示:「由於這個巨大斷層帶,板塊凸出的外部可以獨立移動,可能更有效形成海嘯。」
「如果移動的部分靠近海面,就會形成更大的巨浪。」
大溫海嘯高危區
不管BC省沿岸什麼時候發生海嘯,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如果海嘯襲來,我們的命運將會是怎樣。
根據BC省學生於2012年作的研究顯示,一旦海嘯襲來,列治文、三角洲大部分地區可能會像海綿寶寶一樣泡在水下。
然而,如果海嘯襲擊大溫地區,假設海平面上升了5米,下面的地圖就可以看出海嘯對大溫地區的衝擊到底有多可怕:
南三角(Tswassen&Ladner)的命運將和列治文一樣,而北三角洲也幾乎沒有生存的機會。
白石和素裡中南部的Cloverdale也將遭受嚴重破壞。
素裡的Mud Bay, East Newton & Fraser Heights也將面臨重大打擊。
Lougheed地區和皮特草甸沿岸及楓樹嶺一半也會被水淹
高貴林和穆迪港沿岸逃過海嘯衝擊的機會也不會太大
新西敏、本拿比和溫哥華沿著Marine Drive這一帶和市中心的海濱街道了將遭受重大打擊。
只有蘭裡看起來最安全。
地震洪水海嘯,都是列治文滅頂之災。
一項報告顯示,大溫低陸平原目前的15座堤壩中,僅有一座可以抵擋特大洪水……
而省府指出,由於氣候轉變,本來500年一遇的大洪水,現在會以50年一遇的頻率出現。
菲沙盆地議會(Fraser Basin Council)去年啟動低陸平塬洪水管理策略(Lower Mainland Flood Management Strategy ),將整合各級政府機構的力量,為防治洪水早作綢繆。
洪水管理策略的第一階段在2014至2015年推出,將模擬各類洪水氾濫場景,再評估現有防洪系統與政策有哪些薄弱的環節,經費50萬元。第二階段在2016年開展,將重開發出一套地區防治洪水策略。
菲沙盆地議會主席Colin Hansen指出,這一策略的有效期可能長達20年。他同時指出,加高堤壩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防治洪水方法,各地都加高堤壩,最後洪水不能疏導,也解決不了問題。
他表示,採取疏導方法,也不能聽任地方政府各自為政,需有所統籌,各城鎮互相配合。
上圖為內陸平原堤壩狀況。紅線:符合標準堤壩,綠線:不符合標準堤壩,藍線:沒有堤壩的低地水岸。
根據歷史紀錄,菲沙河谷最大的洪災在1894年爆發,由於融雪太過急速,導致河水水位迅速暴漲,結果由列治文至哈裡遜(Harrison),都出現洪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