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悟道 修行必須得吃素嗎?

2021-02-10 雲南道教網

作者 / 龍泉道人

近日閒來無事,上網閒逛時偶然看到一檔臺灣電視臺做的節目,名曰《不可思議的世界》,一看標題便被吸引。其實也因為本人正在搜集一些關於靈異世界的材料,為拙作《走進未知世界》作準備。所以,看到有類似的節目,自然點開觀賞。說實在的,這些節目做得很好,至少讓那些對靈異世界感興趣的朋友對此有所了解。

當然,我要談的不是節目本身,而是一位嘉賓所說的一句話。節目嘉賓是一位乩童,其為濟公活佛的代言,時常為人查事解決問題。當主持人問他當乩童之後是否需要素食,他回答:濟公活佛喝酒、吃狗肉,還每天抽幾包煙。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是否素食,而是齋心,修心才是修道的關鍵。此話一出,讓我茅塞頓開。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修行人,有學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奉耶教的,還有很多其他宗教。其實,無論哪個宗教,只要能認真修行並堅持下去,必定能成就正果。是否成正果與宗教無關,又或者說,是否能成就正果,與是否素食關係不大,而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能修道成真的,恰恰是心,如果我們能將慈悲心修得如三清天尊那麼大,修得如同如來那麼大,那麼我們也能得道登真。然而,究竟有多少人能將心修那麼大呢?

古往今來,多少人隱於叢林之中,與世隔絕,潛心修行,不知最終有否得道;有的人隱匿於紅塵之中,濟世度人,卻能得道飛升,天童接引,其原因何在?其實,鄙人認為,要真正得道登真,除了自身修煉之外,還需濟世度人以積功累德,否則,雖然煉成仙體,若功德不夠,亦很難真正獲得果位。歷史上曾修道成真者無不如此。王重陽祖師、邱大真人、呂洞賓祖師等等不計其數,皆兼修行與煉道於一身,相輔相成,經過重重考驗,最後才得道成仙的。作為後世修道者,不可不察。

似乎跑偏了。今日要說的,其實是修行中的另一種堅持,即素食的問題。說實話,本人讀書甚少,因此未能引經據典,在此僅談談個人觀點。素食之說源於佛教。佛教不提倡殺生,而以素食為修行之要,素食即不結惡緣,脫離地水火風之束縛,最後以極樂世界為最終修行目標,而極樂世界萬法皆空,因而,若要修成正果,素食是首要條件。

佛教傳入中土之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亦借鑑了佛教之素食戒,進而對入十方叢林修行之道士行素食齋戒,以不結惡緣為目的。因此,在全真十方叢林戒律之中,有不殺生、素食等戒,要求所有住觀道士素食,以清淨身心,免遭濁辱。因而,自全真創立以來,自有素食齋戒之說。

道教正一派顯然比全真早得多。早期正一派道士即天師道道士有部份為出家道士,亦多素食,後部份道士火居在家,未能嚴格遵守素食之俗,因而未對道士實行嚴格的素食要求,但逢天尊聖誕、祖師聖誕或初一、十五之日必須素食齋戒,其餘各日則可食葷辛。這也是正一道能迅速在民間傳播的原因。故而,我們平時在民間所見之道士,平時也以俗裝打扮,唯有做道場、法事之時才見其著道裝。

實際上,暫時不論葷食素食的因果之說,因為一般人很難接受。且從健康的角度看,素食確實能讓我們身心清淨,這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的身體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的肉類食品的攝入,我們的身體對動物蛋白、動物脂肪等方面的需求量並不是很大,所以,若能適量攝入、基本上能滿足身體需求就很好了,過量的攝入往往給身體增加負擔。完全素食、不沾油葷也不是不行,只要素食種類相對齊全,攝入的各種營養素相對均衡,依然能讓我們身體健康、面色紅潤。不過,可惜的是,當我們堅持素食的時候,往往未能全面攝入營養,故而,久而久之,身體開始缺乏某些營養元素最終致病者也不在少數。因此,就素食問題,因人而異,不必過於執著。要修成正果,素食未必是最重要的法門。

道教修行者在這方面做得還算圓融。道教雖然也提倡素食,因為素食可以清淨身心,但並未硬性要求素食,但不建議殺生,這也是戒律之一。當佛家大力提倡放生之時,道家則注重救生,將面臨宰殺之生靈從刀口救下來,其功德無量。也有些道教人士認為,有些時候,吃肉其實也在度化這些被宰殺的生靈,因為有些生靈生下來就是成為人類的盤中之物。因此,在特殊場合下,以度人之心吃些肉食也無大礙。這種提法也是合情合理的。也許,這就是道法自然。

綜上所述,鄙人認為,是否能修道成真其實跟素食關係不大,吃葷辛卻修成正果者大有人在,如傳說中「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活佛濟公,也有在昆明龍泉觀內煨一鍋狗肉犒饗觀內道士、後自將狗肉全部吃光後呼呼大睡的張三丰真人等等。因此,真正的修行是修心。素食是外在的,是形式上的。若外在的修好了,內心卻汙穢不堪,惡念叢生,即使修行千年,亦如浮雲罷了。

放下執著,將心修空,方能有所成就。

春季鼻炎肆掠,若多方問藥無效,不妨試試阿洛籣鼻炎枕,道醫研製,患者反饋效果好。若有需要請聯繫龍泉道人。福生無量天尊。


雲南道教網 . 公眾號:yntaoism

投稿請加微信:158 0888 2227

相關焦點

  • 《天道》修行勿取真經,悟道休言天命
    人生何處不修行,生老病死苦都是修行,酸甜苦辣鹹也是修行,貪痴嗔慢疑也是修行,順境逆境都是修行,順流逆流都是人生。玄奘法師悟道了,真經不在西天,不在佛祖哪裡,而是在自己心中,心中有經,名不見經傳,心中無經勝有經,萬法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也沒有,如來如去,如如不動。
  • 修行制度與性別
    當女性想越過這些組織性的限定時,就得採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奇蹟、苦行,以這樣的見證,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宗教真理。甚至有女性以奇蹟的方式批判教會,如聖女貞德,來重振信徒的信仰。然而教會與僧團還是會檢驗這些女性的宗教體驗,判定她們是聖女或巫婆。歷史上的女性宗教領袖或修行者,大多是留下極端化的典範,不是任勞任怨的完美母性象徵,就是有不可思議的奇蹟支援。
  • 體光老和尚開示錄|修行不能求速成
    我們總想省點勁,總想一開始就得很大的好處,總想趕快成佛,這成佛不是你想成就成的呀,要三十年五十年不雜用心哪!我們現在這個心多雜呀?趙州禪師親近南泉開了悟,還要三十年不雜用心,香林禪師四十年才打成一片,四十年哪!不是你這樣到禪堂來走一下,馬上就成片了,沒有那麼快,你想快不行。什麼是雜用心?你今天用用這個法,明天用用那個法,那都是枝葉。
  • 持齋修行的重要
    持齋修行的重要一.持齋修行的重要師云:戒殺放生壽命延,慈悲養性可成仙。(一)三世因果經有言今生長壽為何因 前世造橋放生人今生短命是何因 前世宰豬殺牛人(二)慈悲養性,乃在培養聖人心懷,如此才能成就仙佛,解脫輪迴。
  • 南懷瑾老師講述:周利槃特迦尊者怎樣修行悟道的
    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湣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鼻:調伏氣息的法門:  周利槃特迦(譯名道生)起立自敘說:「我缺乏誦持多聞記憶的能力。最初遇到佛的時侯,聽聞到佛法就出家了。佛教我記億四句偈語。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修行的正道,是在世間的當下體認出世間,在煩惱的當下體認菩提。修行的核心就是培養正念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也不是修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只是指導我們怎樣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實踐要靠自己。而實踐又離不開正見指導,這就需要從調整觀念開始。不同的觀念,會形成不同的心態,產生不同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會使相關心態得到長養,兩者是相互增上的。
  • 佛教:修行是否必須要出家?紅塵是練心的最好道場!
    所以,一定要學會在生活中、工作中悟道、修道和證道。悟道,就是領悟萬事萬物帶給自己的啟示,不僅是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更需要從社會的大事。這些大事因緣當中,都有自己的一份因緣在裡面,就是說都與自己有關,是真真切切地與自己有關。你必須要領悟到這一點,你才會有心,這樣你對這些大事因緣你才會入心,有了入心的體會才能從中悟道,因悟道而明心。
  • 抄寫《心經》,是一場靜心的修行
    一筆一畫中,就是與智者對話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就是開啟智慧的過程。抄寫《心經》是一場自我修行,在經文中參思悟道,助你開智慧、破執著、得自在。願《心經》都能讓我們成為內心喜悅強大之人。
  • 什麼是「修行」?「修行」是什麼意思?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慧能佛教常說「修行」,可是到底什麼是修行呢?修行是不是就誦經、念佛或者打坐。?這些的確是修行的一些方法,但修行不等於就是這些。那修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若不會修行的呢,就給自己很多麻煩,向前邁一步也不對,向後退一步更不對,向左也不對,向右也不對。就好像腳和口打官司一樣!
  • 今生緣分仙和因果慧根緣分仙的結合才是末法年的修行
    末法之年如果不能看破天機查透禪機,那麼你所修行的一切都是假緣假象和愛好、樂趣,只有明心見性和大徹大悟的大覺之心,才能真的看破末法之年修行的真相和慧根法門。末法無法,有法無法的無形修為,才是最高的境界,境界不在其中又在何處,只有悟道得到,才是大道無為的混元之理,去尋找因果慧根的法道升級。
  • 萬行大和尚開示:修行要修什麼——懂得即能修成
    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有的人抱著「只要能修行,不餓死就行了」的想法,認為龍天護法會護持他。他們只迷信一種口頭傳說,說釋迦牟尼佛早涅槃了二十年(本來可以活100歲),把福報留給了徒子徒孫,這是佛留給我們的福報。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01何為修行?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警惕:遠離朋友圈常見的這四種「修行人」
    那麼我們就了解以下四種修行人,到底是如何的邏輯。【1】生不如死修行人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總在感嘆世間沒有什麼是值得留戀的。於是看似學佛,對家人工作卻不上心,其實走偏了。因為佛不是讓你什麼都不管不愛,佛沒有說忘記所有就是平和。淨土是平和、接受,但並不是什麼都不關心,做不到又如何走向大智慧。
  • 儒釋道三家修行硬核直透!看完便知修行和傳武大門!
    馬可解讀:這句話直接說出了道的特徵和體悟道的方法。道的本質是「恍惚」,體悟道的途徑也是「恍惚」。恍惚之間,仿佛有形,仿佛有個東西,又好像沒有。 我們體悟道的方式,也在恍惚二字。高人傳道,基本都是講述式思維,經常旁顧左右而言他,把聽者的意識調到「恍惚」裡。我們在聽和聽到,看和看到的一瞬間,剛好在那個「恍惚」的狀態裡!
  • 修行,我們應該「常清靜」
    談及道教修行,人們慣常去追尋某種仙道法術,認為修行等同於具備某種大神通。這其實是對修行人的狹隘化解讀。真正的修行,應該是以明道、悟道為前提,並把道之理貫穿於整個修真過程中,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把術法歸於正途。
  • 三災八難與修行的關係
    #修行#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災難也就隨之而來,水災、火災、風災,也叫三重劫。火災來的時候,欲界和初禪天都燒得乾乾淨淨;火災來的時候,欲界、初禪天和二禪天都給水淹了;風災來的時候,三禪天以下全部被風破壞掉了。
  • 你的書法是修行?還是苦行?
    所以今天要反問書友一句:「你的書法是修行?還是苦行?」以楷書而言,最常見的練習方法是「一個字練習一張,下一張再換一個字」。這個方法本來沒有錯,錯在「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錯的地方都一樣」。換句話說:「一直在『加強』錯誤的練習」。最後,最後弄得身心俱疲,甚至懷疑自己不是那塊料,導致心灰意泠,書法之路也就中斷了。
  • 仙翁洩天機:真正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是大修行,能得大自在
    《華嚴經》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講的第一部經,這部經重點是在講「一真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是很直截了當地直指心性的法門,以至於後來唐朝時期興起的華嚴宗,就是主要奉這部經為教派經典。
  • 閉關是修行的舞臺,紅塵是修行的道場!
    1、修行未出現境界時的外在知見,包括同修之間的不同知見,都是外境。 2、修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境界,亦即真修實煉所產生的沿途風光,就是內境。 3、走出了閉關的境界後還要面對紅塵,還會有更大的功課。這也是祖師大德們證得了根本智後,還要繼續走入紅塵以證得後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