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斐曄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深刻影響著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人。隨著國外疫情日益嚴峻,海外同胞的生命健康安全時刻牽動著國人的心。12月17日,在2020年度領事工作吹風會上,外交部領事司司長崔愛民介紹了疫情下的領事工作,闡釋中國外交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積極投入抗疫鬥爭,踐行「外交為民」理念。
讓「回家」的人更安全,讓「家裡」的人更安心
「疫情暴發以來,除了商業航班不斷航,我們已安排351架次航班從義大利、英國、美國、南非、伊朗等92個國家接回超過7.3萬名同胞。其中,有未成年的小留學生和暑期必須離校的留學生約2.8萬人,還有老幼病孕及疫情前短期出國探親和出差等人員約2.9萬人,以及因境外項目完工、停工急需輪換的企業人員約1.3萬人。此外,我們還協助香港特區政府從日本接回195名『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的港澳同胞。」
崔愛民介紹,不同於歷次戰亂中的撤離行動,這一次面臨著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威脅和生命危險,必須做好必要防護措施,嚴控疫情傳播。面對同胞們回家的期盼,我駐外使領館工作人員爭分奪秒、四處奔波跑辦各項手續,把工作做到航班起飛前最後一刻。「當同胞們在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發出了『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的感慨時,我和我的同事們都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崔愛民說。
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2月以來,入境客運航班(國際正班航班,不含港澳臺)共約2.1萬班,其中外國航空公司執行約8000班,中國航空公司執行約1.3萬班。即便是在第二波疫情來襲的秋冬季,來華航班的數量在國際上仍保持了較高水平。為了讓「回家」的人更安全、「家裡」的人更安心,我國在國際上率先開展遠端防控,採取防疫健康碼國際版、遠端核酸檢測、血清抗體檢測等舉措。自11月上旬起,對來華人員增加血清抗體檢測,為確保國際旅行健康安全、降低疫情跨境傳播風險加上了「雙保險」。截至目前,「雙檢測」已經在全球160多個國家落地。駐外使領館累計審核近53萬份檢測證明,阻止3.8萬很可能「帶疫」旅行的人,並「安排和幫助他們進行救治」。崔愛民還特別提到,對一些暫不具備條件的國家,採取了兩次核酸檢測等替代方案。針對檢測、中轉確實存在困難的個別情況,根據當地實際做出靈活處理,儘可能協助大家安全、順暢地踏上回國旅程。「事實證明,遠端檢測措施最大限度防止了旅客途中感染,有效降低了境外疫情輸入風險。」
「只要中國同胞還在,大使館不會撤退」
疫情在海外暴發蔓延後,海外僑胞、留學生、中資企業工程勞務人員一度產生恐慌情緒,日常生活也面臨許多困難。崔愛民說,對此,領事服務不「停擺」,領保工作不「掉鏈」,讓海外同胞切實感受到無論疫情多麼嚴峻,祖國在你身後。
崔愛民介紹,在許多國家出現醫療防疫物資短缺時,駐外使領館人員當上了運送和發放「健康包」「愛心包」的「快遞員」。一個口罩、一副手套,傳遞的是祖國人民的牽掛和惦念。截至目前,已向在100多個國家的500多萬海外同胞發送近5000萬隻口罩、600萬副手套、70萬盒連花清瘟膠囊等,基本實現了對華僑主要居住國全覆蓋。
5月下旬,日本名古屋的一位中國女孩急需回國做心臟移植手術。當地機場因疫情防控已關閉,外交部與駐日使領館、國內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通力協作,安排國內醫療專家搭乘日方特批航線的包機,將女孩順利接回國內開展後續治療。
11月上旬,一艘中資企業的運輸船在西非幾內亞灣海域被海盜劫持。外交部和駐幾內亞灣沿岸國家使領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全力營救我被劫船員。經多方努力,目前被劫持船員已安全獲救並回國。
中國駐外大使、總領事通過座談、視頻連線等方式,與當地中國留學生、僑胞和中資企業人員談心交流、答疑解惑;向海外同胞推介國內遠程在線醫療平臺,精心安排與專家在線交流活動;增設疫情專線電話,開通微信群組等;4月以來,12308熱線日均人工接聽各類求助電話3000多通,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只要同學們在,只要中國同胞還在,大使館不會撤退,我不會離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與學生代表視頻談心時動情的話語,是無數領事保護工作人員的心聲。
加強國際合作 中外一視同仁
疫情發生以來,外交部門在要求在華外國公民嚴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積極做好信息通報,及時回應合理訴求,並開通了面向駐華使領館的24小時諮詢電話,地方政府開設多語種信息發布平臺和24小時諮詢專線,對外國公民採取一視同仁的救治措施。今年2月,一位感染新冠肺炎的巴基斯坦留學生在廣州住院期間得到悉心照顧和治療,他病癒出院後表示:「(醫院)很好地照顧我們,對我們很友善。中國加油!」1月下旬至2月底,應36個國家請求並從人道主義出發,我國批准56架次包機,自武漢接走數千名外國公民。
崔愛民表示,這些措施充分展現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也為我與有關國家的雙邊友好合作注入了新內涵。
疫情以來,外交部加強做各國衛生部門和醫療機構的工作,對已經確診及有疑似症狀的中國公民做到「應收盡收」和「應治盡治」;積極推動亞非40多個國家將20多所我國援建的醫院和40多所當地醫院設為服務中國同胞的「定點醫院」。
崔愛民還表示,不久前,中國向國際社會正式發出了健康碼國際互認的重要倡議。外交部將加緊工作,爭取讓大家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碼」上出國。
(光明日報北京12月18日電)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9日 08版)
[ 責編:楊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