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年前,梁啓超作《少年中國說》稱「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並自稱「少年中國之少年」,愛國之心鏗鏘擲地;百餘年後,如今的中國少年也正經歷著自己的故事,生成著自己的愛國感悟。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
12月28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少兒頻道(CCTV-14)和央視融媒體矩陣推出60分鐘特別節目《中國少年說》,這是一檔大型青少年文化勵志節目。節目中,三位少年登臺講演,講述親歷的故事,彰顯少年心中的愛國情懷和成長的思考。
創新節目表達,《中國少年說》採用了「少年出場+少年演講+專家同步觀察討論+話題發布」的模式。其中,無論是澳門少年喻彥茜的《祖國母親伴我成長》、屈原第76代後裔屈良元的《中華文化就像潤物無聲的春雨》,還是12歲的科幻片導演吳聯成的《少年的科幻世界》,都令人眼前一亮。
在《中國少年說》的舞臺上,三位少年依次站在聚光燈下,講述自己的故事和思考。三位專家廣東省青聯副主席王鵬、資深媒體評論員張春蔚、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作為成長見證官,認真聆聽三位少年的講演並適時點評。
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10歲的澳門少年喻彥茜深情講述她心中的祖國,祖國的概念在她心中原本比較模糊,但是她親歷的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讓她一下子和祖國母親的關係緊密了許多。那就是她和小夥伴們一起,給習爺爺寫了一封信。之後大概過了兩周時間,在2019年六一兒童節當天,她們收到了習爺爺的回信。她是第一個接觸到那封信的學生,並把信朗讀了出來。習爺爺在信裡說,「你們是祖國的花朵,是澳門的未來」。在那一刻,她感覺習爺爺,「離我們是那麼的近」。
「祖國母親,就像一個有著很多孩子的媽媽,但是對每個孩子都從不會偏心,我們時刻能感覺到母親對我們的關懷。」 喻彥茜接著講述了老校長杜嵐奶奶在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創辦初期(當時澳門還是葡萄牙殖民地),冒著生命危險升起五星紅旗的故事,從那時起,升國旗成為該校的傳統。澳門回歸後遭遇水災,解放軍為澳門救災做出了巨大貢獻。她說「祖國母親就是我們堅強的依靠」。
此外,現場,屈原的76代嫡孫屈良元還講述了屈原的愛國故事,重在深情表達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良好家風的傳承,並立志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傳播者」。12歲的「科幻導演」吳聯成說道要像劉慈欣老師一樣,到世界的舞臺上,為中國科幻再添榮譽的志向。
從少年親歷故事講起,結合自身思考感悟愛國情懷,《中國少年說》在細微、溫暖的故事中彰顯中國少年的祖國自豪感,濃濃的愛國情。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社會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單一的應試教育,要求孩子死記硬背,就會限制和扼殺青少年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那麼,如何破局未成年人教育局限?《中國少年說》節目最可貴之處,在於努力激勵青少年的豐富想像力,重視「小孩的想像力遠比大人們遼闊」,努力開發他們的潛能。
如節目中,對一個小孩大談科幻,不認為是湊個熱鬧,而是全力呵護,大膽鼓勵。喜歡科幻的少年吳聯成在節目中說:「如果讓在座的你們想像一下,一萬年以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也可能人類開始移民其他星球,『月球人』『火星人』相繼誕生;我們地球人發現了『外星人』,『外星人』也發現了地球人。」基於這樣的想法,他開始以此為主題拍攝了一部科幻動畫短片。
節目強調科學幻想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稱讚「少年最大特點就是你給我一根筆,一張紙,我們就能畫出自己的世界。」同時,也強調科學幻想也要有據可依。比如,在短片中,吳聯成在創作一隻叫做「金虎蛇獅皇」的神獸時,就參考了《山海經》,把幾種動物的特徵拼在一起,組成了虎頭、獅發、蛇身、鷹爪的形象。
「少年天馬行空的腦洞,是改變未來生活的火種。」《中國少年說》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也側重激發青少年豐富的想像力、創新力,讓少年對未來充滿自信。
突破演播室的錄製形式,《中國少年說》不局限於舞臺這個小物理空間,而是在時間的縱向打通上,在場景的橫向勾連上,用短片、動畫、照片、幻燈、快閃等多種手段與大屏聯動,實現了演說內容特定場景故事化的還原。
老校長杜嵐奶奶在回歸前冒著生命危險在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升起五星紅旗的影視資料,港珠澳大橋的實景展現,同學們讀習爺爺回信的情景,汨羅江上賽龍舟的場景,科幻短片的插入等等,讓每一個電視元素和內容緊密相連,幫助特定場景的故事引入。
同時,節目也兼具揭秘性,為大眾普及歷史故事和知識。如大家都以為屈原一定姓屈,但是屈良元介紹,屈原其實姓羋,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節目的揭秘性使節目有了懸念和看點,同時該節目重視互動,有問有答,激勵大家主動參與,增加了收看的忠誠度、參與度和黏性。
作為一檔面向全國中小學生彰顯愛國主義的「電視公開課」,《中國少年說》展現了當下中國少年兒童的精神面貌、理想和信念,是電視傳達愛國教育的一次前衛嘗試。
編輯 | 王海婷 葉晨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