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的原因也許是遺傳,也許是環境壓力,也許只是轉瞬即逝的一種情緒。但無論如何你要相信,你一定會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那種感覺會讓你如獲新生。
賓·威廉士(63)、艾倫·施瓦茨(26)、亞歷山大·麥昆(40)、希薇亞·普拉斯(30)、恩斯特·海明威(61)、艾倫·圖靈(41)、維吉尼亞·伍爾芙(59)、文森特·梵谷(37)。當你念完這張自殺死亡的名人清單時,可能已經有人在某個地方做了同樣的事。世界上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每年合計80萬人左右),自殺也成為美國人死亡的第十大原因。這到底是為什麼?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傑出心理學家傑西·貝林(Jesse Bering)在自傳式作品《自殺:我們為什麼殺死自己》(Suicidal: Why We Kill Ourselves)中寫道:「使某些人產生自殺傾向的原因和他們的DNA一樣多元化,一位專家就曾說過,造成自殺事件的原因『五花八門,令人應接不暇』。」確實,我在上面列出的那張簡短的清單裡就包含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性格和不同性別的人。在許多自殺事件中,抑鬱症常被認為是罪魁禍首,然而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卻並沒有自殺。「通常,自殺行為有大約43%的變化可以用遺傳解釋的。」貝林寫道,「而餘下的57%就要歸結為環境因素了。」有些人天生遺傳了自殺傾向,又被特殊的環境事件打擊,所以就想「做個了解」這是1999年的電影《移魂女郎》(Girl, Interrupted)中的臺詞。
自殺行為有大約43%的變化可以用遺傳解釋。圖片來源:pixabay
貝林說,自己是在青少年時期遭遇環境打擊的。當時,他是一位「躲在柜子裡」的同性戀者,卻不幸生活在「美國一個風氣閉塞的中西部小鎮」。他在學術生涯的巔峰期被解僱,事後又因為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再一次受到打擊。可是,大多數受到壓迫的同性戀者和倒黴的學者並沒有想過自殺。「在絕大部分案例中,人自殺還是因為其他人。」 貝林說,「別人怎麼想我們,或者在他們知道了一些令我們惱火的真相後又會怎麼想我們?過分警惕這些問題,會點燃一場致命的火焰。」
和大部分人類行為一樣,自殺有很多原因。我們很難從中梳理出預測力最強的幾種變量,畢竟就連遭遇問題的本人也未必能分辨出來其中的區別。我們無法感知大腦中的神經是怎麼發揮作用的,所以常常將這些內部問題歸結為外部的原因。就算那些體會過自殺意念(suicidal ideation)的人,也未必知道這種意念為什麼會轉化為行動。甚至,不確定會不會,以及什麼時候才會轉化為行動。
這個觀點得到了拉爾夫·劉易斯(Ralph Lewis)的支持,他是多倫多大學的一位精神病學家,曾和癌症患者及其他即將死亡的人一起開展研究,他還在我的播客 《科學沙龍》(Science Salon)上和我探討過他的著作《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裡找到目的》(Finding Purpose in a Godless World)。「許多診斷出抑鬱症的人都認為他們的病根是一種「存在主義危機」(existential crisis),是他們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了,或者對發生的各種事情感到無力,」劉易斯說道,「但這只是患者根據主觀印象歸結的原因,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病因。」比如,在臨床實踐中,他發現很多病歷,「在使用抗抑鬱藥物之後,危及生命的危機感幾乎完全消失了。」
劉易斯指出,這種歸因謬誤(attributional error)相當普遍:「歸根到底,我們都會將自己的精神狀態歸為錯誤的原因,比如把暴躁的情緒歸為某人說的某句話,但其實是因為我們餓了或者累了。」在給自殺倖存者作諮詢時,劉易斯觀察到了一個現象,「他們會說:『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我不知道當時在想什麼。』這正是自殺預防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在特定的情況下,人會執著地覺得人生,尤其是自己的人生不值一過。但是幾個月後,他們的看法就會變得和自殺時截然不同。有時候是因為服用了抗抑鬱藥物,有時候只是周圍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還有時候甚至只是自己的內心發生了某種神秘的轉變。」
如果你有自殺的念頭,那就撥打當地自殺預防生命熱線,或者給家人或朋友打電話。耐心等待吧,要知道,你很有可能會體驗到內心發生的那種轉變,並且因此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撰文 麥可·舍默
翻譯 紅豬
《環球科學》11月刊現已上市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