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楊萬裡這首詩指的是攸縣,讓我們一起探尋他與攸縣的故事

2020-12-17 小毛在株洲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首《宿新市徐公店》七言絕句,是中國每個小學生必學的一首古詩。寫這首詩的人為南宋詩人楊萬裡。

在2019年之前,我們的小學教材有十多個版本,各個版本對詩中新市的地名注釋各不相同,有說是在湖南攸縣,有說是在浙江德清,有的說是在湖北京山,或僅注為「地名」而迴避指其所在。

在各界爭論不止的局面終於在2019年蓋棺定論,經過多方考證,中國小學部編教材將此詩中的地名新市,注釋為湖南攸縣北。

至此關於此首詩的地名之爭,終於有了一個統一的注釋,而我們也可從這首詩中追尋到楊萬裡與攸縣新市的情緣。

楊萬裡,是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於今江西省吉水縣,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

據考證,南宋時期攸縣新市是一個繁華所在。當時新市是醴陵至攸縣驛道,又瀕臨於攸水中遊河畔,水陸貨運相當方便,生意人多聚集於此,南宋初於此新建集市,得名新市。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臨水的新市集市還繁盛如斯。街兩邊全是店鋪門面,茶樓酒肆點綴其間。攸水周圍平坦肥沃的土地,讓這兒又不失鄉村田園氣息。

新市位於攸水中段,曾是攸水百裡航道重要的一個碼頭。沿江而上便可到攸水上遊。後來隨著106國道的建成,原來的集市碼頭日漸凋敝。當年的鬧市已讓高樓新房取代,唯有不變的便是那依舊窄窄的街道。在一些未被水泥硬化的道路上,青石板路面依稀可辨。

楊萬裡的家鄉吉水與攸縣新市相距200多公裡,一衣帶水,而他不僅在攸縣留下了《宿新市徐公店》和《送奔醫時亭往攸縣省覲》二首古詩,在攸縣的周邊縣市也留下過《舟過安仁》與《將至醴陵》兩首詩。

詩人已遠去,詩歌留千古。 如今,雖然當年繁華的新市集市也如「飛入菜花的黃蝶」一樣無處尋了,但詩中留給我們的田園美景卻一直令人嚮往。詩中吟誦的美好,亦有人將之再現。

相關焦點

  • 印象杭州:南宋時,御街早市與夜市為何令大詩人楊萬裡徹夜失眠
    要想了解南宋時期御街究竟有多麼繁華,單單以介紹性的文字來說明,也許我們難以產生直觀印象,那麼,我們不妨從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楊萬裡的失眠故事說起。南宋御街楊萬裡的這個失眠故事還與另一位大詩人——王庭珪有關。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17歲的楊萬裡拜64歲的王庭珪為師。
  • 古詩文學習010:四年級下冊,楊萬裡《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裡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注釋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②〔疏疏〕稀疏。③〔陰〕樹蔭。譯文稀稀疏疏的籬笆旁,一條鄉間小路伸向遠方。賞析楊萬裡(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南宋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宿新市徐公店》寫的是楊萬裡借宿客店時見到的鄉村春日美景,描繪了一幅明麗、活潑的鄉村春景圖,體現了詩人閒適的心境。
  • 這首詩在小學教材裡,是著名詩人楊萬裡的詩,但這首詩與名字配嗎
    二年級孩子的語文書裡有一著名的詩,讓我非常困惑。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裡寫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全詩如下: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看到這首詩的時候,我換位思考了一下:既然是送別,就一定是相隔很遠,好久不見。而古代的交通又特別的不方便。按道理說,真正的好朋友分別時一定會依依不捨。哪怕只是一個老熟人分別,想到再見之日遙遙無期也會傷感吧。而詩人卻是「畢竟」西湖六月中,……映日荷花「別樣紅」。這種興高採烈,似乎還欠缺幾掛炮仗表示慶賀似的。
  • 中國湖南 攸縣香乾
    攸縣香乾攸縣香乾是湖南著名的豆製品地方土特產,發源於湖南省攸縣境內,於2000年後被引入湘菜菜譜,並迅速發展,受到城鄉人民的喜愛
  • 攸縣香乾記憶(下):正宗的攸縣香乾原來是這樣製成的!
    《攸縣香乾記憶(上)》,觸動了不少網友的鄉愁記憶,網友泉入湖留言:「我在深圳,每次在外吃飯,都要點我們的攸縣香乾。這也是一種情懷。」今天,我們將推送《攸縣香乾記憶》(下),介紹攸縣香乾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以及正宗攸縣香乾的製作工藝。
  • 攸縣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南宋以後,隨著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南移,蜜湖劉氏子孫殷繁,成為江西一大旺族,形成十八派。趙敬肅王彭祖位下蜜湖劉氏在攸縣的嗣孫有:丹陵劉氏、香山劉氏、圓湖劉氏、中洲劉氏、排溪劉氏、界江劉氏、石塘劉氏。
  • 艾汐媽菜譜——攸縣米粉
    第二天看曬出的成品,促使我這個二十年的攸縣媳婦一定要寫個步驟給大家參考。攸縣與茶陵毗鄰,東與江西蓮花縣接壤,北與醴陵相鄰,西與株洲、衡東交界。是一處集天地靈氣、鍾靈毓秀之地,在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上,有很多傳統的東西讓人流連忘返。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百吃不厭的傳統美食——攸縣米粉「攸縣米粉」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攸縣米粉,是湖南的地方特色米粉。
  • 楊萬裡這首詩寫得樸實無華,並且形象生動,表現力令人嘆為觀止!
    楊萬裡那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在描寫秀麗的田園風光,而且描寫的極為生動,樸實無華,讀來更是朗朗上口,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對於鄉村的熱愛,把原本平凡的鄉村美景,描繪的活靈活現,讓了讀了之後,會產生無限的遐想,這也正是楊萬裡的獨特之處,在平淡中見真情,一字一句中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本真
  • 在攸縣有所美麗的學校叫:攸縣二中
    對於一所中學而言,如果能擁有百畝以上的校園,那就算得上福氣,地處湘東的攸縣二中,面積200餘畝,不僅佔住著一個和緩的紅色山陵,還懷抱著一個水面超過六畝的自然湖泊,這不得不說是種幸運。有山有水,草木豐茂,本來就令人豔羨,而在各種人工栽培的花木之外,還保留著大片的野生竹子,珍藏著椴樹、鑿樹、桂木、樟樹、烏桕、枸骨等一千多株自然名木,攸縣二中可真稱得上是塊寶地。
  • 夏天到了就讀楊萬裡這首詩,感受不一樣的夏天,讀來讓人神清氣爽
    由於喜愛夏天,對於描寫夏天的詩句也是情有獨鍾,記憶最深刻的當數楊萬裡的這首《小池》,第一次讀時就覺得很美,長大了之後更加的感動,整首詩只有那麼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充滿了詩情畫意,讀來也是讓人神清氣爽;這也是楊萬裡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還年處收入在小學的課本裡,成為了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宋詩。
  • 攸縣旅遊
    洞內有寬敞的大廳,曲折的廊道,錯綜複雜的迷宮,更有一步一景、一步多景、令人眼花繚亂的鐘乳石。白龍洞的發現填補了湖南湘東沒有溶洞的空白。特別是2001年7月,中國地質科學院溶洞研究所所長朱學穩教授,考察溶洞後,對白龍洞讚不絕口,他說白龍洞「景賽黃龍洞,奇勝蘆笛巖」。  --東衝兵工廠位於漕泊鄉新聯村東衝三鬥嶺下陳家祠。
  • 楊萬裡這首小詩意趣盎然,堪稱描寫「秋荷」的佳作。(圖文原創)
    南宋大詩人楊萬裡吃過晚飯,獨自悠悠然漫步來到郊外,駐足荷池旁,望著眼前荷池的景色,看著那荷池中新生長出的「小荷葉」……牽動了他心中的思緒,頓覺此時必要作一首小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於是揮筆而成。楊萬裡的這首小詩,短短二十八字,清雅閒適,抒情自然,明白如話,質樸意趣。詩人對秋天有自己獨到的認識與見解,一改前人見秋悲秋的悵悵情懷,給讀者一種恬淡閒適,樂觀和積極向上的豁達人生態度。這首詩一字字一句句,引人入勝,把讀者對秋天的情感帶向了一個美好的意境與氛圍,讓讀者對秋天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仿佛讓讀者身臨其池,立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
  • 這位詩人比乾隆皇帝寫的詩還多,不過背下這7首代表作就差不多了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現存詩作最多的詩人,他現在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一萬多首,然而這些詩幾乎毫無價值,我們沒必要去看去背。排名第二的大詩人我們也很熟悉——陸遊,他現在有9300多首詩詞留下來,之前小仙給大家選了10首最經典的:>>>這位詩人寫了9300多首詩,最經典的是這10首!
  • 楊萬裡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美得如詩如畫
    前幾天陸陸續續為大家推薦了南宋詩人楊萬裡的幾首詩,今天繼續讀他的作品《新柳》,這也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首詩,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我們都知道南宋時期的文人處於夾縫之中,苦苦掙扎著求生存,當時南宋朝廷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可是又沒有任何的作為,那些人文有著家國情懷,可是又無可奈何,畢竟當時的南宋的主張還是議和。楊萬裡作為那個時代著名的詩人,也是堅持主戰,可是又處處碰壁,根本沒有任何的機會,這讓他心灰意冷,晚年只好回到江西老家吉水。
  • 楊萬裡的這首《蠟燭》,寫得很是感人,泣殘雙淚雨,愁得寸心灰!
    南宋時期的中興四大家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且這四位詩人,每一位都有很多經典的名篇佳作流傳於世,特別是其中的楊萬裡和陸遊,兩個人可謂是王不見王,作為那個時代最重要的詩人,他們的作品也是膾炙人口,並且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 攸縣米粉肉
    攸縣米粉肉       攸縣米粉肉是攸縣家鄉的一道特色佳餚,是攸縣鄉親逢年過節
  • 攸縣醬菜
    100多年來,攸縣醬菜以其獨特的風味:醬香味濃、香甜嫩脆而揚名於湘東地區乃至於江南數省。      攸縣醬菜的主要品種有:醬紅蘿蔔、醬乳黃瓜、醬瓜、醬花生米、醬粉、醬八寶菜、醬甘露、紅薯泥、醬荊芥、醬韭花、醬萵筍、醬辣椒、西瓜豆醬、甜麵醬等幾十種醬菜。        攸縣醬菜發展到今天又延伸出泡菜、滷菜。
  • 攸縣名門望族——梅城龍氏
    ————品牌推廣————名門望族是指歷史悠久而聲望很高人才輩出的家族,株洲也有一些家族能稱得上為名門望族,如茶陵的譚氏、株洲馬家河羅氏、攸縣梅城龍氏、茶陵東山陳氏、株洲百井袁氏、株洲姚家壩遊氏等等。▲譚可奕像。圖源「株洲發布」十八宏的後代遷移湖南多地,以後又向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以及東南亞地區遷移。
  • 大詩人爬山大徹大悟寫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再讀卻釋然了
    比如曾經小時候讀到柳宗元的江雪,覺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的不過就是一個靜謐雪天裡一個老人在垂釣,詩人不過是想表達自己心中的閒適。但長大後,了解了柳宗元一生的坎坷境遇,才發現這種寧靜下是孤傲和不屈。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人到中年才真的看懂了的詩,詩名《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作者楊萬裡。這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時再讀發現當時錯了,心中才真的釋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