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帶兒子去打預防針,在大廳等候之際,突然從打針室傳來一陣尖銳的哭叫聲:一個大約五六歲的男孩因為害怕打針,所以使出了渾身解數想逃脫:他扑打、尖叫、撕心裂肺地哭著。旁邊是他一臉嚴肅的媽媽命令道:「不許哭!給我閉嘴!」於是那個孩子哭得更兇了。這時打針的護士也發了話:「如果你再哭的話,我就給你多打幾針哦!」等孩子終於被按著打完了針,心中的氣無處可撒,於是他就衝著外婆拍打哭鬧。孩子媽媽看了,氣更是不打一處來,她拿起孩子的長杆玩具就打了下去,還邊打邊罵:「你還敢打人!叫你打,我叫你打。」這一幕吸引了所有人駐足圍觀。
中國人自古情感就是內斂、含蓄的。集體文化中,我們很少被鼓勵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當我們哭泣的時候,我們會聽見:「閉嘴!不許哭!」「哭了對身體不好!」「哭泣會讓家裡倒黴。」甚至就連至親去世,我們常常都會聽見:「請節哀順變。」
而面對孩子的哭鬧,好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想去禁止。除了社會文化的原因,還有就是很有可能,在父母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也是這樣被禁止表露負面情緒長大的,所以等他們長大做了父母,也不知如何去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他的《愛哭鬼小隼》裡面以他自己為原型,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叫小隼的孩子,他愛哭又敏感。他感動時會哭,傷心時也會流淚。每當周圍的朋友、兄弟姐妹笑話他是愛哭鬼時,他的媽媽卻總是跟他講:「沒關係,男孩子也是可以哭的啊!」是啊,在聽到這一句話的瞬間,小隼的心立刻就被一種濃濃的愛意包圍了,他感受到了被理解,被愛。而我們呢,我們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流血不流淚」。我們總是被告訴應該表現得堅強有力,脆弱是不被允許去表露的。
那個在打針室裡不被允許哭泣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呢?後來,他心中的恐懼和害怕被媽媽的打壓抑制了下去,但他卻是滿臉恨恨的表情。可以想見,他和媽媽的親子關係一定會大打折扣。
所以我想說的是,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想要去表達時,做父母的需要去接住孩子的情緒。想像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是一盆水,而你就是一個巨型容器。當他要將壞情緒潑向你的時候,你需要去安穩地接住它們。你可以講:「嗯,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對不對?沒關係,媽媽會陪著你的!」「看見你這麼害怕,媽媽心裡也很難受。」當我們感受著孩子的感受,跟他站在一起時,孩子心中的痛苦、難過便會減半。而一個能在家裡很好地釋放情緒的孩子,他會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容易被別人接納的,他也將以更強的心理韌性去面對明天未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