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你最怕的是什麼?首先是害怕孩子生病,其次是怕孩子哭。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泣時會感到心煩意亂,其實,這種情況是難以避免的。英國心理專家說:「嬰兒和孩子的哭聲,會給父母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刺激,讓父母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
父母覺得心煩意亂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制止孩子的哭聲,於是在孩子哭時,父母通常最愛說的話大概就是:寶貝,別哭了!
孩子為什麼會哭?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蘇珊在《情緒敏感力》一書中提出:「一個人的情商低,究其根本是由於他的情緒感知力不足。」 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情商高的人不一定愛哭,但是,愛哭的人大多數情商都高。要知道,一個高情商的人往往會更加容易成功。
孩子哭是因為對某件事感到不公平、不舒服,某件事沒有讓自己滿意,或面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但卻無法得到滿足而哭泣。而家長是否允許孩子哭,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感知力。
哭和笑一樣,它是合理存在的生理反應,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父母面對孩子的天性,強制讓哭停止或者不發生,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它會讓孩子學會隱藏眼淚,會讓孩子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健康的影響。
美國發展心理學阿爾黛·索爾特博士說:「哭泣是機體在進行重新構建時所做的努力,它是進行自我療愈的一個過程。」
我們看到孩子哭,其實應該感到高興才對。因為孩子的每一次哭泣都是一個自愈的過程,它是孩子不斷成長的標誌。
我們成年以後,遇到挫折、不開心的事情也會傷心地哭泣,是不是每一次哭完都舒服了很多,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呢?這就是成長的過程,孩子同樣要經歷這個過程。
孩子哭泣時,父母試試用這6句話代替「別哭了」
孩子的心,是柔軟、單純的,感受到一點點快樂會笑個不停,感受到一點點難過也會淚如雨下。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能陪著他理解他,孩子的情緒被完全接納,內心才會有安全感,長大後才會有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
第一句:我知道你很想哭,想哭就哭吧!
第二句:我知道你因為這件事很難過,媽媽同樣也感到傷心。
第三句:我知道,這件事看起來的確不公平/不合理。
第四句:你的不開心可以跟媽媽說嗎?媽媽很想聽。
第五句:你需要媽媽幫忙嗎?
第六句:沒關係,想哭就哭吧,媽媽一直在你身邊!
孩子在難過和哭泣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當父母能與他「共情」時,孩子會感覺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了,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支持,知道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所以他很快就會穩定自己的情緒。
作為一位母親,我特別能理解養育一個愛哭鬧的孩子的辛苦,因為我家孩子小時候就屬於特別愛哭鬧的那種孩子,因此我每天都會感覺疲憊不堪。但是,我想說的是,即使再覺得煩躁,也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哭泣(孩子身體不舒服的除外),因為這對孩子一生的性格養成都至關重要。
所以,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不要再一聽到孩子哭就說「寶貝別哭了」,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允許他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