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屬正常的退保行為在近年間衍生出一條藉由惡意投訴代理退保的黑色產業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日前提醒廣大消費者,此類行為以非法牟利為目的,擾亂保險市場正常經營秩序,損害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代理退保」第一次上榜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所發布的風險提示了。伴隨著「代理退保」在行業內呈現愈演愈烈之勢,自去年以來,已有廣東、北京等多地監管機構向消費者發出風險提示。今年4月,銀保監會消保局也曾提醒消費者要警惕「代理退保」的風險隱患,根據需求謹慎辦理退保,依法理性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從業已披露的案例中不難識別出「代理退保」的常見操作手法。這些從事「代理退保」的個人或團體往往冒充監管部門或是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以消費者所購保險產品存在欺詐行為且已遭到眾多投訴等理由,慫恿保險消費者委託其辦理「全額退保」事宜,並藉此收取高額手續費或誘導消費者購買其推薦的「升級產品」「理財產品」。在某電商平臺上,此類打著「保險專業維權」幌子的信息為數不少。隨便選取其中一條來看,該機構便宣稱所代理的成功案例涉及保單保額少則幾萬元,多至上百萬元,「成功率達百分之百」。
不難想像,這類以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的團夥所標榜的「代理退保」並不能給保險消費者帶來任何其所鼓吹的「好處」。相反,其中風險絕對不容忽視。消費者在此類團夥鼓動下退保,首先會失去自身的風險保障。而且由於不同保險產品在保障範圍、繳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伴隨著消費者自身年齡、健康狀況的變化,當消費者未來考慮投保時,可能面臨重新計算等待期、保費上漲甚至被拒保的風險。從眾多案例來看,這些「代理退保」的個人或團夥往往在退保前要求消費者支付高額手續費或繳納定金,退保後誘導消費者「退舊投新」,購買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或其他公司保險產品。更有甚者,還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費者銀行卡及身份證複印件等,截留侵佔消費者退保資金,甚至有不法團夥誘導消費者參與非法集資。消費者不僅可能落得個金錢和保障「兩手空空」的局面,更有很大可能遭受較為嚴重的資金損失。
面對「代理退保」黑色產業鏈,保險業早已採取行動。例如,某地13家保險公司聯名致信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舉報當地一家企業諮詢管理公司從事惡意代理退保業務。此外,還有多家保險公司以各種手段調查「代理退保」黑色產業鏈,積極維權。
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以法律武器維護行業權益,是保險業打擊「代理退保」的重要手段。但在這場較量中,保險公司要想讓「代理退保」無機可乘,還需要克服銷售誤導痼疾。近來「代理退保」黑手從傳統壽險、健康險等人身險產品延伸至財險業務,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於保險公司經營的貸款保證保險業務在信息披露、宣傳提示等銷售環節存在一些不規範行為。近年來,整治銷售誤導也是監管工作的重點,監管部門通過落實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制度、規範網際網路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等手段督促保險公司提高服務質量,整治銷售誤導。但從今年第二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來看,在涉及人身險公司的投訴中,銷售糾紛佔比為43.66%。保險公司無疑還需加強對保險銷售行為的管理。
此外,考慮到「人情保單」等現象在現實中並不少見,消費者有時並非根據自身實際需求或能力進行消費,可能會在之後產生退保需求,針對消費者的正當訴求,保險公司也應當暢通相關渠道,做好消費者服務,積極引導消費者通過保險公司提供的正規渠道維護自身權益,以此避免給予惡意退保團夥以可乘之機。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消費者需要正確認識保險產品的保障功能,在購買保險產品時,主動了解所購買保險產品的保險責任、保障功能、除外責任和退保損失等重要信息。面對所謂「退舊投新」「高收益」產品等宣傳,要保持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在遇到可能需要退保的情況時,消費者也要從自身風險保障需求出發,謹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終止保險合同。如果對保險產品有疑問或相關服務需求,要注意選擇保險公司公布的官方維權熱線或服務渠道等正規渠道依法合理維權。對於保險公司而言,要積極做好消費者教育,通過眼下火熱的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普及保險知識,提升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