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佩渚位於襄陽古城西萬山附近的漢江中。解佩渚的來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東漢中期文學家張衡在其《南都賦》注引《韓詩內傳》記載:春秋時,多情的鄭大夫「鄭交甫將適楚,遵彼漢皋臺下,乃遇二神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他不知二女是漢江女神,便上前挑逗說:「願請子之佩。」二女含笑不語,解下佩珠相贈。鄭交甫喜不自禁,以為得到了定情信物,接過寶珠,藏於懷中。行約數十步,回望二女,杳無蹤跡,伸手探懷,已失佩珠,方悟遇到了漢水女神,不禁悵然。
劉向《列仙傳》卷(上)記載:「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曰:『我欲下請其佩。』僕曰:『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聽,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二女曰:『客子有勞,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採其芝而茹之,以知吾為不遜也。願請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莒,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採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中當心,趨去數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詩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此之謂也。」
此後就有了「漢皋解佩」「神女弄珠」的成語。人們稱神女解佩的江洲叫解佩渚。
解佩渚位於何處?
唐代詩人孟浩然在《萬山潭作》中寫道:「垂釣坐盤石,水清心亦閒。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明萬曆《襄陽府志》載:「萬山之西有曲隈,為解佩渚,乃鄭交甫遇神女處。」
清乾隆《襄陽府志》記載:「解佩渚,在萬山、阿頭山兩山下之曲隈。相傳為鄭交甫遇神女解佩處。」
阿頭山是座古老的小山。據《康熙字典》解釋:阿「《玉篇》水岸也、邸也。《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據此得名阿頭山。《後漢書·郡國志》註:「襄陽有阿頭山。」《後漢書·岑彭傳》又註:「彭潛兵渡沔水,擊張揚於阿頭山。」清光緒《襄陽府志·山川》載:「阿頭山在縣西九裡。」阿頭山,應是萬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小丘。
據此地形分析可知,萬山北部略向內彎曲,彎曲處向西北部延伸的山丘是阿頭山;彎曲處的下方,即為鄭交甫遇神女解佩處。
由「漢皋解佩」而衍生出襄陽的情人節。
鄭交甫遇神女解佩是正月二十一。宋代莊綽《雞肋篇》載:「襄陽正月二十一日謂『穿天節』,雲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會漢水之濱,傾城自萬山泛綠舟而下。婦女於灘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絲貫之,懸插於首,以為得子之祥。」男女青年也藉此機會表達愛情,所以這天也是古代襄陽的「情人節」。
由「神女弄珠」而建起弄珠亭。
北宋皇佑元年(1049)時,曾建有弄珠亭。蘇東坡的表兄、著名畫家、詩人文同(字與可,號笑笑先生),在遊弄珠亭時,曾賦詩三首,其一為《弄珠亭春日閒望》:「弄珠亭上客,來想弄珠人。野草迷晴岸,垂柳暗繞津。天涯羈旅地,村落寂寥春。何處然叟,扁舟下釣綸」。第二首是《弄珠亭春望》,其詩為「岸柳舞毿毿,春濃物象酣。煙雲分極浦,舟楫聚回潭。上水魚千萬,眠沙雁兩三。遙望無可奈,長是寄城南。」第三首是寫柳的,題為《弄珠亭下柳》:「江柳早春前,蒙蒙弄紫煙。末容長作帶,已見亂飛綿。遠外分晴島,深中泊暮船。惟應漢水色,賴爾一年年。」
由於「漢皋解佩」「神女弄珠」神話故事發生在萬山,且涉及到人神之愛,因而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著名的浪漫風情,引來歷代文人學士遊覽踏訪,留連歌詠,寫下了無數的詩詞歌賦。僅唐代就有李百藥、李白、孟浩然、張子容、陸龜蒙等30多位詩人,或親臨遊覽歌詠,或互趨唱和。
三國時期魏「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在其《漢川詠懷》詩中寫道:「二妃遊漢濱,逍遙順風翔。交甫懷環佩,婉孌有芬芳。猗靡情歡愛,千載不相忘……」。明初吏部尚書詹同有詩《送蔚教授歸襄陽分題得解佩渚》,再現了神女弄珠的情景:「襄陽城外西南阿,秋風江渚生白波。渚宮神女老龍子,手把瑤華雙踏歌。雙踏歌,醉晴日,嬌比春花紅欲滴。紫綃衣袂青霞裳,綠髻如雲高一尺。佩環解下明月珠,五色虹光照秋碧。鄭生所遇天下奇,樂莫樂兮初相知。桑田滄海幾更變,天上人間多別離。蔚君家在襄陽住,皎皎清標類交甫。攜琴合向萬山中,莫作書堂近江渚。向來神女亦化龍,時復尋珠起風雨。」
2018年,襄陽市政府決定在解佩渚處新闢解佩渚生態溼地公園。按照規劃,這裡將栽植大量桃樹、梅花、柿子、枇杷、紫薇等多種樹木,形成百樹、百花、百鳥共有的原生態景色。園內還有環島健身步道、健身器材等,總面積達1600畝。在襄城架設兩座直通解佩渚生態溼地公園的橋梁,同時設有碼頭,樊城的市民可乘船到達。
解佩渚生態公園將神話傳說融入其中,通過亭臺、雕塑等方式,將漢水女神與鄭交甫解佩贈珠的故事人間再現。(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