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釋疑 | 《朝聖》六句偈的含義

2021-02-07 博山正覺寺


問:法師,朝山圓滿的時候,您提出《朝聖》六句偈「人人禮佛、天天朝聖、同願同行、實修實證、悲智雙運、明心見性」,六句偈的含義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如何按照這個六句偈去做呢?


答:朝山雖然到達了目的地,但是修行並沒有圓滿。依照佛陀開示,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人生百年,跟三大阿僧祇劫來比是非常短暫的一瞬。而這百年一瞬中,個人的精進修行和完善自我卻是成佛的基石,非常重要。



基於這個理念,仁炟提出來《朝聖》六句偈。


「人人禮佛、天天朝聖」:雖說朝拜九華山到達了目的地,但是我們的修行還沒有到達目的地,修行仍要繼續,還要禮佛、朝聖;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的自心、自性就是淨土,就是聖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講到:「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從相上禮佛,另一方面我們要朝禮自性三寶。朝禮自性三寶更為重要。認識到這一點,這是「人人禮佛、天天朝聖」,朝拜我們心靈的聖地,朝拜我們自性的三寶。


「同願同行、實修實證」:「同願同行」就是我們的願望、信念、見地、修行都是一樣的,在同願的引領下,共同修行。「實修實證」更重要,不在於口頭上、不在於表面上,而在於我們的實際行動。實修佛法、實證佛法是最重要的。這個跟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上慧下深大和尚,還有九華山佛教協會的秘書長能仁法師,我們的理念都是一致的。慧深大和尚在「同願同行」後面又加了四個字「共成共想」。



「悲智雙運、明心見性」:悲是慈悲,智是智慧,慈悲與智慧是佛教的精髓。「悲智雙運」展現的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不但要自己修行,還要以慈悲之心去度化眾生。「明心見性」就是開啟大智慧,親證自己的本來面目,從而去除一切煩惱,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不僅自己能夠明心見性,同時要度化眾生,都能夠開智慧、去煩惱、明心見性。


這六句話,可以作為我們修行的目標和途徑。

相關焦點

  • 學佛遇到疑難我就這樣做
    學佛的人說它可以破一切法,可以斷一切煩惱。世俗中人以為它可以降服一切妖魔,可以保家宅平安。提起金剛二字,影視劇看多了的人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那隻大猩猩,勇力無雙,一往無前,在這一點上倒是有些對應經中金剛的含義。在倩女幽魂電影中小和尚身懷一本《金剛經》,每逢遇到危險便掏出經書擋在身前,妖魔鬼怪便立刻退避三舍,不敢加害。
  • 世人學佛有誤區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以說是在全世界影響力都是非常大的,自漢朝傳入中國便被大眾所接受並且發展迅速有了很多的教徒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學佛的幾大誤區。一:學佛不是任務、臨時抱佛腳沒有用現在許多人認為的學佛就是,沒事把"阿彌陀佛"放在嘴邊,每天都有安排去做功課誦經文。但是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誦經不是任務我每天照本學科讀幾遍,就完成任務了佛就保佑我們了。其實不然我們誦經的目的在於了解這部經的真是含義,其中引人向善的處事態度和生活哲學。
  • 【佛教常識】【朝聖】朝聖是什麼意思?朝聖的意義是什麼?
    朝聖(佛教解釋)  朝聖指教徒朝拜聖地的宗教活動。朝聖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
  • 六齋日齋戒的具體含義,了解後能更好幫助學佛人,受持八關齋戒
    以上就是六齋日的具體含義,了解後能更好地幫助學佛人修行。總體來講六齋日既是惡鬼降災日,也是四天王賞善罰惡日。在這天的學佛人,一定要齋戒得福。這裡的齋戒不但是指不吃肉和五辛,還包括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和不邪淫,不妄語以及不飲酒。
  • 釋疑造句和解釋_釋疑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釋疑(shì yí)。 [釋疑消嫌。] 釋疑參考例句: 1、吳儀希望對話能夠幫助兩國"增信釋疑"。 2、醫院有一群熱心的義工,時常為病人及其家屬解困釋疑。
  • 朝聖之路上的「公雞教堂」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西班牙北部拉裡奧哈有個小鎮,叫做Santo Domingo de LaCalzada,是去往聖地牙哥朝聖路上的經典一站但是西班牙的聖地牙哥,很有意義,非常有意義,即使在全世界這麼多「亞哥」互相衝突的時候,它仍舊獨樹一幟。不僅在宗教上擁有非凡無比的意義,在驢友中間也極其出名。
  • 善知識少的原因是很多人學佛的形式外表、不明經裡的意思
    學佛的人很多都學佛的形式外表;也讀經,經裡面的意思不明了,也遇不到善知識,這都叫「業障」。要學佛,首先得消業障,消業障也要靠善知識,為什麼?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哪些是業障,換句話說,修行無從下手,我們在一起學習講得很多,毛病習氣很多,這不是一生造成的,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薰染成了習慣。  「六根」,真的修行人都知道,怎麼個修法?
  • 兩僧人苦修朝聖九華山 一路叩首三十多萬次(組圖)
    晚上睡覺就在路邊搭帳篷(圖片來源:泉州網)早報昨日報導了內蒙古的釋萬榮師父從泉州開元寺出發,發願去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朝聖。在四個月時間裡,儘管兩人都帶上手機,但是為了趕路,大多數時間都關機。「一般10天半個月才打開手機,給寺廟或家人打個電話,報聲平安。」宏亙師說。
  • 朝聖的歷史與文化
    在藏傳佛教的某些修行法門中,亦有著終生流浪的朝聖傳統。如果回看人類歷史,會吃驚地發現在物質和科技不斷更新發展的同時,心靈層面的「朝聖」卻沿襲了古老而傳統的步伐。在早期希伯來歷史上,成千上萬的朝聖者,曾經從不同國家和地區,朝著共同的方向,走向其心目中的聖城耶路撒冷瞻禮聖跡。希臘和羅馬,同樣有豐富的朝聖歷史。
  • 佛學與學佛有區別嗎?學佛與佛學的關係
    對於『佛學』與『學佛』,我們許多佛弟子搞不清楚它們的關係,往往把它們混為一談。其實,學佛與佛學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它們之間差別很大很大。我們大家知道,學佛,我們是學習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佛學,是把佛法當作一門學術去研究。我們同修如果不是特別明白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特別清楚它們之間的界限,我跟大家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社會上的許多大學,它們都開了一科來研究佛學。在這個大學裡面,有哲學系,有宗教系。專門有一科,來研究佛學。
  • 朝聖的意義
    每年大家都要朝聖,那麼到底什麼是朝聖,我在這裡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朝聖的意義。朝聖是宗教或靈性生活中尋覓靈性意義的過程,而不是一般旅遊觀光或看風景。按聖經神學辭典的解釋:「大多數的宗教都實行朝聖,在聖經編輯以前朝聖已是一種習俗。朝聖是善男信女的一種旅行,目的地是曾顯靈顯聖或宗教大師曾在那裡活動的某一聖地,為在一種特別有利的環境中獻上他們的祈禱。
  • 楞嚴經釋疑:佛教楞嚴經讀誦
    學佛念經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考驗。意志不夠,修不了大功德。當師兄能夠堅持的誦讀地藏經的時候,就是可以體會到很多的功德,這樣對我們修行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師兄一定要用心的去念誦、體會楞嚴經中的含義。
  • 攻略-西班牙朝聖之路
    有人說,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而有那麼一條路,身體跟靈魂相伴同行,那就是西班牙聖地牙哥朝聖之路。現如今,這一條條朝聖之路早已超越了宗教本身的含義,來自於世界各地的遊客們徒步前往Santiago de Compostela,在這條漫長曲折的道路上,感受著對自己對生活有更深的理解。當然,現在的Camino de Santiago 也是一條美景與美食交匯之路。網上有個數據,一年中大概有87% 是徒步走上朝聖之路的,12% 騎自行車,0.4% 騎馬,0.03% 輪椅。
  • 朝聖季|鹹陽堂區十字山聖母山朝聖
    5月6日,鹹陽堂區組織十字山、聖母山朝聖。
  • 戒定慧是學佛的基礎,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何以說此三學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釋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所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則攝於戒定慧三學之內,如下表所示: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
  • 大藏經團隊喜得學佛十年的錄音師
    學佛能「返老還童」,這令張振平著實震驚,於是,他開始看大量的佛教類書籍。2007年,佛教成了他的信仰,並且還經常去寺院做義工。        熟知傳統文化的張振平知道,大藏經都是歷朝歷代舉全國之力來做的一項工程,即便有帝王出面,工程尚不容易進行,而如今,一個叫李罕的人,帶領一群普通的學佛之人,成立一個民間團體,做語音大藏經,其中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張振平說,隨著關注大藏經工程,他對李罕老師和團隊成員的發心,看的越來越清,團隊的堅韌、願力,也深深的令他折服。
  • 《大悲咒》釋疑:天天念大悲咒對身體好嗎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簡稱《大悲咒》,《大悲咒》為任何學佛者所必修,這是念經基礎課。其中的一種功能適合:能圓滿眾生一切願望,並能治各種疾病,常有龍天善神護持。每日讀誦多遍臨終時可以隨意往生任何佛國。每天功課:一般3遍或7遍,宜每天念誦直至百年。大悲咒白天晚上都可念,每天狂念《大悲咒》,遍數21、49遍,或越多越好。
  • 葡萄牙布拉加:因為朝聖,所以朝聖
    走完這段朝聖之路之後便抵達了終點-山頂的教堂,其實遠在臺階之下就能看到教堂正立面那兩個高聳的鐘樓。教堂於1784年開工,1811年完工,出自於 布拉加 當地的一個建築師,而與之配套的這段臺階也是在1811年完工的。
  • 你真的了解朝聖嗎?朝聖是什麼,我來告訴你
    這些熱心敬禮環繞著教會的聖事生活,包括敬禮聖髑,拜訪聖堂,朝聖,各式敬禮遊行,拜苦路,念玫瑰經及配戴聖牌等(cf. 教理1674)。朝聖是宗教或靈性生活中尋覓靈性意義的過程,而不是一般旅遊觀光或看風景。到底朝聖有什么意義呢?按聖經神學辭典的解釋:「大多數的宗教都實行朝聖,在聖經編輯以前朝聖已是一種習俗。
  • 陳忠實短篇精選集《釋疑者》出版
    《釋疑者》書封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本報訊 (記者 職茵) 為更完整地呈現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綜合創作實力、藝術品位和思想內涵,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遴選部分獲獎作家的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的經典作品,薈萃成「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短經典」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