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多聞,未明心見性,請佛開示奢摩他[一心三藏],令眾明理成佛.

2021-02-14 蓮開此佛土

《印廣門清法師法語》【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七處破妄識,阿難已經理屈詞窮。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這句經文很有內涵啊!你解釋成「阿難馬上站起來,跪下來磕頭」,這是皮毛。「阿難在大眾中」,我們有沒有哪一法不在「大眾」中?我們時時都在萬法之中!

宇宙無中心,宇宙無處不中心。任何一個法,大至佛剎、小至微塵、一根草絲,俱盡作為一真法界,俱盡作為我們的本體。

注意這個「大」,在前面是不是從時間、空間、萬法、萬相四個角度講出了本來面目?眾,三人成眾,是不是三個如來藏?要好好觀照啊!

你以為那些文字專家是誰呀?他就是佛化身來成就大乘佛法。誰對這個問題觀照得明白、深信不疑,誰得大自在。這是真的。類似這樣漢字很多很多,繁體字、簡體字都有它的道理。那為什麼當今世界正法就在中國,而正好這個結構型的漢字在中國?這難道是個偶爾的巧合嗎?可不是啊!

即從座起:這就是六種震動。他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開始改變了,已經在破除自己的部分邪見——但是程度怎麼樣又當別論,他已經「即從座起」。告訴我們不要先入為主,不要執迷不悟,每一個人都要懂得「即從座起」。來聽經聞法就是為了「即從座起」,多聽一課、多聽一句、多聽一個字,就會提升一個品位。「即」就是當下,即聽、即起,不要等以後。要好好把這段經文觀照到位。

偏袒右肩:古印度以坦露右肩為敬,現在南傳佛教地區的的僧人身披袈裟仍然是偏袒右肩。

方便法來講:一般右肩力氣大,它是表方便菩提,表承擔如來家業。來聽經聞法的人有沒有做好準備要「偏袒右肩」呢?

講到真實義,簡直是妙不可言。當你看到了袒露右肩的時候,你會不會想一下:「那個印廣怎麼不把左肩也露出來啊?這傢伙左肩肯定是鋼筋混凝土」。會不會?不會。你雖然看不到左肩的皮肉,心能不能看到?(能),這就叫明心見性。右肩就是「不空如來藏」,左肩就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不是一個本體?

右膝著地:文官拜皇帝是雙膝跪地,武將拜皇帝是單膝跪地。表示什麼?隨時承擔保家衛國的重任。這是以軍隊、軍人見國王那種姿勢來表出家人,隨時準備護持正法,承擔如來家業,弘法度眾生,行菩薩道。

合掌恭敬:右手錶福德,左手錶智德,雙手合掌表福慧雙修。合掌當胸表恭敬,求佛賜給我智慧、福報,表這個法。所以我們同修之間相見都是表把別人當做佛、當做老師——「我向您老人家求法,阿彌陀佛。」這是謙虛學習。

而白佛言:「白」是說的意思。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這開始講老實話,服輸了。乖了。剛才那麼犟嘴,你要原諒我。這個意思都包含了。阿難在「四王八子」之中年齡最小——淨飯王兄弟四個,生了八個王子。阿難是佛的堂弟,孫陀羅難陀是佛的同父異母之弟,而提婆達多跟阿難是親兄弟。

「蒙佛慈愛」:因為阿難出家以後作為佛的侍者,與佛朝夕相處,所以他特別感慨「蒙佛慈愛」。那麼多弟子,對這個堂弟特別地關愛。往往天天跟師父在一起的人他不一定就能成就,離開師父十萬八千裡的人可能幾個電話、幾個信息他成就了。這就是我們的一種逆反心理——天天跟師父在一起,他還就專門觀察師父的毛病和習氣,結果把師父的毛病習氣他全盤接受,成了師父的垃圾桶;跟師父十萬八千裡的人,他只看師父的長處。有些人看到師父一個信息、看到師父的光碟,把「一心三藏」道理一轉,他成就了。我們要研究這個問題啊!

「雖今出家,猶恃憍憐」:雖然我也出家了,但是我仗著佛的慈愛,作人來風,撒嬌,無所顧忌。一般而言,除了阿難,誰敢跟佛那樣犟嘴啊?楞嚴172頁

相關焦點

  • 《法華經》——一心三藏與次第三藏的差別
    一個心裡包含了三藏無量法,三藏無量法又歸於一個「實」,沒有哪一個人、沒有哪一個法不是「一心三藏」,而且當下就是「一心三藏」,而且永遠都是「一心三藏」。每一個人的「一心三藏」以及無量的「一心三藏」又是一個總的「一心三藏」。我們從過去無始到現在,卻不知道自己就是一個「一心三藏」,不知道別人跟自己是同一個「一心三藏」。太「微」太「妙」啦!
  • 奢摩他的力量
    (3次)解 脫 之 鑰 尊者阿姜查 [英譯] 美國無畏山寺[中譯] 良稹奢摩他的力量 我在這裡一直同你講的是心在純淨狀態下經歷現實的情形。並沒有對心與心所作什麼理論分析。沒有那個必要。這就是奢摩他的力量。在這個階段,仍然是心單獨從奢摩他獲得力量。奢摩他達到這個地步,是最深、最強的。它不僅僅是剎那定。它達到了頂峰。你用這樣的定力作為修持維巴沙那的基礎,就可以流暢地觀。從這裡繼續下去,也可以用於其它途徑,例如培養神通或者奇蹟。不同的苦行者與宗教修道者以不同方式使用這種定力,比如符咒、聖水、護身符、避邪物。
  • 佛陀故事:多聞第一的阿難陀
    因此,當機緣成熟時,阿難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人一同加入僧團,追隨佛陀,一直侍奉在佛陀身邊。佛經中對阿難陀的讚揚很多。《增一阿含經》說他「知道時機,明白事物,所做的事都沒有疑問,記憶中的事不會遺忘,而且學識廣博又多聞,能忍而敬奉聖人。」在教團裡漸漸長大的阿難陀,有著溫和慈悲的天性,以及動人的俊容。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下)一:阿難和佛辯論:心在哪裡?——「七處證心」
    ,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闢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 【佛教故事】被稱為「多聞第一」的佛陀弟子阿難 記憶力為什麼那麼好?
    阿難,也叫阿難陀,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他的記憶力特別好,佛陀講的話,他能一字不落地講出來,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的時候,就是由阿難把經藏背誦出來的,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隨佛陀出家,在佛陀55歲,選阿難為常隨侍者。佛陀涅槃後,由大迦葉尊者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續率領弟子弘揚佛法,被後世尊稱為「二祖」。阿難的記憶力為什麼那麼好?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只有如來才知道我們將來的所歸之處,而且我們是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所公認的善知識,阿難常為佛的侍者,護持法藏;羅喉羅是佛的兒子。若是佛能為我們授無上正等正覺記,則我的心願就滿足了,眾人的希望也得到滿足了。」阿難和羅喉羅的這一席話很符合世法人情。佛陀前面授記了那麼多人,如果他的侍者和兒子都不能夠成佛,這似乎就說不過去了。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緣起非常奇妙!
    這裡很憂愁,首先是國王被禁了,沒有人送飯了,他要死了;接著自己被囚禁了,沒有辦法再見如來的弟子聽法,也是死路一條。遙向耆闍崛山,從這段開始,又在修感應道交的淨土法門。說完以後控制不住地涕淚悲憐,王沒有被囚禁的時候,韋提希跟國王親自見佛,或者佛讓弟子來受王請。現在她跟王都被困了沒有辦法,講到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
  • 《佛說卻溫神咒經》《佛說避瘟經》《南無佛說秘瘟經》《佛說斷溫經》
    若到處處村落,一心為人演說,有能須臾聽者,所願悉得。阿難,佛不虛言。此經佛所秘要,甚難可得。譬如妙藥,能愈毒病,能闢毒氣,能斷惡毒。有人將行者,諸惡毒蟲,眾邪蠱毒,欲來侵害。聞此藥氣,四向散去,不敢回視。此經亦復如是。若有病痛者,當淨洗浴,一心讀誦,眾患消除。佛告阿難:若有惡魔、眾邪蠱毒,不隨我語者,我當使此魔遭眾邪蠱毒,如押油殃,悉皆消滅,無有遺餘。佛即舉七佛名字。
  • 愍眾摩頂感佛
  • 《佛說救拔熖口餓鬼陀羅尼經施食法》
    《大正藏第21卷No.1313 佛說救拔熖口餓鬼陀羅尼經》《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爾時世尊。在迦毘羅城尼俱律那僧伽藍所。與諸比丘並諸菩薩無數眾會。前後圍繞而為說法。爾時阿難獨居靜處念所受法。即於其夜三更已後。見一餓鬼名曰熖口。其形醜陋身體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針鋒。頭髮蓬亂爪牙長利甚可怖畏。
  • 度母家的春節|大年初八,度母之子最新開示:共修《藥師經》
    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則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養正堂開示【東華禪】以人為本,借事煉心他們都說臨終靠佛接引。我說:「儘管你很自信,但做不了主,即便佛來接你,也不會跟他走。因為你是處於昏迷狀態。」過去很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把生死看透了,把一切放下了。可是到臨命終時,仍然表現得跟凡夫一模一樣!
  • 佛放光現瑞,周遍法界,是表什麼法?
    我們就是轉「一心三藏」這個法輪,萬法都是我,是不是一個平等心呢?通過轉「一心三藏」這個法輪,我們由凡夫的生死彼岸而過渡到佛菩薩涅槃的彼岸。湧出寶光:表智慧。我們講了「一心三藏」,破除了邪知見,是不是「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這是表我們有無量的智慧德能。
  • 佛教裡三聖佛們:本土三聖佛、東方三聖佛、華藏三聖和極樂三聖佛
    佛教裡的三聖佛是指本土三聖佛,東方三聖佛、華藏三聖佛和極樂三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