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休閒放鬆好去處!生物島6.6公裡碧道「會呼吸、有生命」。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攝
市民經常在綠道上跑步健身。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攝
「生物島越來越美了!走在碧道上,看著江邊美景,感覺每天心情都很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全新升級的6.6公裡環島碧道成為附近上班族休閒放鬆的好去處。「會呼吸」的海綿綠地,「會循環」的生態水廊,沿途水清岸綠、鳥語花香,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近日,黃埔區完成生物島碧道示範段建設,率先落實廣州關於全市6條重點碧道示範段建設工作的部署。升級後的環島碧道全長6.6公裡(含2公裡室外全塑膠緩跑徑),充分利用生物島濱水優勢,融入「海綿城市」「循環經濟」等生態環保理念,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享的生態空間,用繡花功夫打造出一條充滿活力的廣州國際生物島生態海綿濱水廊道。
讓生物島「會呼吸」「有生命」
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步行在江邊碧道上,清風拂面,腳下是顏色鮮豔的步道,隨處可見具有生物高科技元素的小景,既可以欣賞濱江溼地、園林景觀,又可以遠眺鱗次櫛比的現代化新城,心情頓感舒暢,時光仿佛就此停留。
「碧道串聯了島上最好的山水、產業和人文景觀,讓生物島更具生命活力,希望能給在這裡工作的人們帶來『慢生活』的幸福感。」黃埔區水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桂紅豔說。
作為廣州市6條重點碧道示範段之一,生物島碧道建設結合自身親水性的自然屬性和生物醫藥高科技的產業特色,立足打造「島、水、天、樹、花」的自然格局。在原有較好的綠道基礎上,構建起濱水道、緩跑道、騎行道和遊憩帶「三道一帶」空間,串聯起水墨園、攬勝園、疊翠園、陳氏大宗祠、啟德威爾登酒店、高級人才公寓、官洲生命科學創新中心及8個濱水廣場。在沿線還增設了生物科普節點,提升了碧道的趣味性,豐富了遊憩體驗。
這些色彩鮮豔的步道採用的是具有「海綿」特性的鋪裝材料,不僅滲水、抗壓、耐磨、防滑性能好,還能吸音減噪,環保美觀且舒適易維護,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路面不再發熱。
「碧道讓生物島成為一座『會呼吸』、有生命活力的小島。」桂紅豔介紹,生物島碧道建設引入海綿城市、水生態、水文化的原理和理念,不僅使用了「海綿」特性的鋪裝材料,同時結合島內現狀及地形和排水系統特點,修建多處雨水花園、下沉綠地,增添用草皮、卵石鋪設的生態邊溝等,便於雨水的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實現「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溼腳」。
土壤及植被對雨水具有貯存的作用。晴天時,水分則會在太陽的照射下蒸發出來,達到吸熱效果。「水分帶走了熱量,人就會感到很舒適。」桂紅豔說,這正是碧道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緩解。
「最生態」「會循環」的碧道
水墨園是生物島的標識性景點之一。在這座頗具嶺南風情的溼地公園裡,不僅有適合休憩留影的樓臺閣宇,更有一片水鄉特色:綠樹紅花倒映湖面,魚兒在水生植物和景石中歡快穿行,夕陽下波光粼粼,猶如一幅水墨畫。
「這裡的水都是島上收集的汙水經處理後輸送過來的。」桂紅豔說。在生物島的西南端是一座全地埋式再生水廠,所有汙水處理設備和構築物都在地下,再生水廠採用先進的膜處理工藝,將島上汙水進行全收集和深度處理,處理後的再生水用於綠化和道路衝洗,日處理能力達1萬噸。
本次對碧道的升級改造,將再生水廠和島上另一端的水墨園進行有機聯接,對原有環島路市政中水管網進行微改造,打通汙水處理廠至水墨園溼地的生態補水通道,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生物島的再生水廠內,嗡嗡鳴響的水泵聲將處理後的清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室外。「經過處理後的水,可以用作城市景觀綠化用水。」桂紅豔說。
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堤岸安全和防洪能力,黃埔區對生物島進行了堤防改建加固,防洪潮能力達200年一遇的標準。在濱水道新建具有嶺南特色的花崗巖欄杆,更新濱水道排水系統,從根本上解決漲潮導致的管養保潔問題。
「為了契合生物島的產業特色,我們對碧道的欄杆進行了特殊設計。」黃埔區水務局河湧管理所副所長陳杰指著一處欄杆表示:「DNA是螺旋長鏈的形狀,我們就把欄杆頂部的花式,設計成『DNA』型的模樣。還有天花分子模型、蝌蚪狀細胞模型等,都被嵌入到了欄杆上。」
從「與水對抗」到「與水共存」,從「水岸防護」到「水岸體驗」,一條水脈相連的生態廊道正詮釋著城市的品質和溫度。
推進黃埔「三脈一灣」碧道建設
從2019年底開始,黃埔區在生物島原有綠道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生物島碧道示範段項目建設,期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繡花功夫、工匠精神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率先完成項目建設。
據陳杰介紹,下一步,黃埔區將依託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黃埔臨港經濟區四個重大戰略性創新發展平臺,以「科城綠脈」「河谷香雪」「鳳凰明珠」和「碧灣古港」為主題,重點推進黃埔「三脈一灣」碧道建設,確保優質高效完成省市部署的近期2020年36.7公裡、中期2025年127公裡的碧道建設任務。
其中,「三脈」分別指科城綠脈(烏湧及其支流水系)、河谷香雪(南崗河、永和河及其支流水系)、鳳凰明珠(鳳凰河、鳳凰湖、流沙河及其支流水系);「一灣」指碧灣古港(生物島等洲島、魚珠CBD、臨港經濟區)。
這些碧道承載的城市功能包括通勤、鍛鍊、防洪、休閒等。以西北—東南走向的科城綠脈為例,這段碧道規劃貫穿了科學城,不僅有濱水騎行通勤、濱水低碳步行的設計,還有慢跑道、景觀燈、條石座凳以及騎行道等。
「通過碧道建設,我們切實把水環境提升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等有機結合,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陳杰談道。
來源 |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