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條「會呼吸」的生態海綿濱水廊道

2020-12-26 中國廣州發布

上班族休閒放鬆好去處!生物島6.6公裡碧道「會呼吸、有生命」。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攝

市民經常在綠道上跑步健身。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攝

「生物島越來越美了!走在碧道上,看著江邊美景,感覺每天心情都很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全新升級的6.6公裡環島碧道成為附近上班族休閒放鬆的好去處。「會呼吸」的海綿綠地,「會循環」的生態水廊,沿途水清岸綠、鳥語花香,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近日,黃埔區完成生物島碧道示範段建設,率先落實廣州關於全市6條重點碧道示範段建設工作的部署。升級後的環島碧道全長6.6公裡(含2公裡室外全塑膠緩跑徑),充分利用生物島濱水優勢,融入「海綿城市」「循環經濟」等生態環保理念,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享的生態空間,用繡花功夫打造出一條充滿活力的廣州國際生物島生態海綿濱水廊道。

讓生物島「會呼吸」「有生命」

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步行在江邊碧道上,清風拂面,腳下是顏色鮮豔的步道,隨處可見具有生物高科技元素的小景,既可以欣賞濱江溼地、園林景觀,又可以遠眺鱗次櫛比的現代化新城,心情頓感舒暢,時光仿佛就此停留。

「碧道串聯了島上最好的山水、產業和人文景觀,讓生物島更具生命活力,希望能給在這裡工作的人們帶來『慢生活』的幸福感。」黃埔區水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桂紅豔說。

作為廣州市6條重點碧道示範段之一,生物島碧道建設結合自身親水性的自然屬性和生物醫藥高科技的產業特色,立足打造「島、水、天、樹、花」的自然格局。在原有較好的綠道基礎上,構建起濱水道、緩跑道、騎行道和遊憩帶「三道一帶」空間,串聯起水墨園、攬勝園、疊翠園、陳氏大宗祠、啟德威爾登酒店、高級人才公寓、官洲生命科學創新中心及8個濱水廣場。在沿線還增設了生物科普節點,提升了碧道的趣味性,豐富了遊憩體驗。

這些色彩鮮豔的步道採用的是具有「海綿」特性的鋪裝材料,不僅滲水、抗壓、耐磨、防滑性能好,還能吸音減噪,環保美觀且舒適易維護,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路面不再發熱。

「碧道讓生物島成為一座『會呼吸』、有生命活力的小島。」桂紅豔介紹,生物島碧道建設引入海綿城市、水生態、水文化的原理和理念,不僅使用了「海綿」特性的鋪裝材料,同時結合島內現狀及地形和排水系統特點,修建多處雨水花園、下沉綠地,增添用草皮、卵石鋪設的生態邊溝等,便於雨水的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實現「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溼腳」。

土壤及植被對雨水具有貯存的作用。晴天時,水分則會在太陽的照射下蒸發出來,達到吸熱效果。「水分帶走了熱量,人就會感到很舒適。」桂紅豔說,這正是碧道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緩解。

「最生態」「會循環」的碧道

水墨園是生物島的標識性景點之一。在這座頗具嶺南風情的溼地公園裡,不僅有適合休憩留影的樓臺閣宇,更有一片水鄉特色:綠樹紅花倒映湖面,魚兒在水生植物和景石中歡快穿行,夕陽下波光粼粼,猶如一幅水墨畫。

「這裡的水都是島上收集的汙水經處理後輸送過來的。」桂紅豔說。在生物島的西南端是一座全地埋式再生水廠,所有汙水處理設備和構築物都在地下,再生水廠採用先進的膜處理工藝,將島上汙水進行全收集和深度處理,處理後的再生水用於綠化和道路衝洗,日處理能力達1萬噸。

本次對碧道的升級改造,將再生水廠和島上另一端的水墨園進行有機聯接,對原有環島路市政中水管網進行微改造,打通汙水處理廠至水墨園溼地的生態補水通道,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生物島的再生水廠內,嗡嗡鳴響的水泵聲將處理後的清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室外。「經過處理後的水,可以用作城市景觀綠化用水。」桂紅豔說。

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堤岸安全和防洪能力,黃埔區對生物島進行了堤防改建加固,防洪潮能力達200年一遇的標準。在濱水道新建具有嶺南特色的花崗巖欄杆,更新濱水道排水系統,從根本上解決漲潮導致的管養保潔問題。

「為了契合生物島的產業特色,我們對碧道的欄杆進行了特殊設計。」黃埔區水務局河湧管理所副所長陳杰指著一處欄杆表示:「DNA是螺旋長鏈的形狀,我們就把欄杆頂部的花式,設計成『DNA』型的模樣。還有天花分子模型、蝌蚪狀細胞模型等,都被嵌入到了欄杆上。」

從「與水對抗」到「與水共存」,從「水岸防護」到「水岸體驗」,一條水脈相連的生態廊道正詮釋著城市的品質和溫度。

推進黃埔「三脈一灣」碧道建設

從2019年底開始,黃埔區在生物島原有綠道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生物島碧道示範段項目建設,期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繡花功夫、工匠精神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率先完成項目建設。

據陳杰介紹,下一步,黃埔區將依託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黃埔臨港經濟區四個重大戰略性創新發展平臺,以「科城綠脈」「河谷香雪」「鳳凰明珠」和「碧灣古港」為主題,重點推進黃埔「三脈一灣」碧道建設,確保優質高效完成省市部署的近期2020年36.7公裡、中期2025年127公裡的碧道建設任務。

其中,「三脈」分別指科城綠脈(烏湧及其支流水系)、河谷香雪(南崗河、永和河及其支流水系)、鳳凰明珠(鳳凰河、鳳凰湖、流沙河及其支流水系);「一灣」指碧灣古港(生物島等洲島、魚珠CBD、臨港經濟區)。

這些碧道承載的城市功能包括通勤、鍛鍊、防洪、休閒等。以西北—東南走向的科城綠脈為例,這段碧道規劃貫穿了科學城,不僅有濱水騎行通勤、濱水低碳步行的設計,還有慢跑道、景觀燈、條石座凳以及騎行道等。

「通過碧道建設,我們切實把水環境提升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等有機結合,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陳杰談道。

來源 | 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連接龍河,廊坊一條新河道正在開挖,兩岸建設藍綠生態廊道!
    連接龍河,廊坊一條新河道正在開挖,兩岸設置功能多樣的濱水活力空間,建成後,將成為一條為人們提供一個具有交流、休閒、娛樂、健身等多種功能的優美藍綠生態廊道,一條充滿活力的城市內河。
  • 媯水河修復生態打造冬奧景觀廊道
    原標題:媯水河修復生態打造冬奧景觀廊道冬日,結冰的延慶媯水河蔚為壯觀。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打造2022年冬奧會景觀廊道,延慶「母親河」媯水河生態修復工程即將完工。歷經三年,媯水河水質從地表Ⅴ類提升至Ⅲ類,一年四季蕩漾靈動水韻。三年前,本市啟動了媯水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同步開啟國家水專項獨立課題——媯水河世園會及冬奧會水質保障與流域生態修復和示範,為山區季節性河流的治理探索科技路徑。
  • 關注| 推進長江大保護,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濱水生態綠城
    武漢地處古雲夢澤,優於水而不憂於水。水優勢是武漢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濱水生態綠城的執著與努力,引世人矚目。9月9日,《武漢市疫後重振規劃(三年行動規劃)》出爐。「建設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加快長江碧道等慢行系統改造」「開展長江岸線生態修復」「岸線整治」等關鍵詞句,再次將總書記囑託、老百姓期盼融入城市未來發展方向。
  • 南京鼓樓:建設海綿城市 打造會「呼吸」的鼓樓
    為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澇能力,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的指導部署下,鼓樓區積極搭建組織架構、組織文件編制、開展項目檢查,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並取得初步成效。
  • 濱水綠地空間 | 江蘇南通:持續構建濱水綠地空間體系(一)
    應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安排,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啟動了長江沿線城市濱水綠地公共空間建設研究工作,依託相關省市風景園林學(協)會,面向長江沿線近40個城市進行了優秀案例徵集,並針對上海、南通和成都等城市進行了重點調研。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在匯總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礎上,將擇選優秀案例進行展示,以更好地宣傳各地濱水綠地公共空間建設成果。
  • 武漢「兩江四岸」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正式啟建
    今年11月,湖北省委主要領導在武漢市調研長江、漢江「兩江四岸」規劃建設工作時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正確把握「五大關係」,立足百年大計,堅持世界眼光,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武漢「兩江四岸」,統籌協調好生態保護、經濟發展、防汛抗洪、生活休閒等功能布局和山、水、路、岸、產、城等空間關係,打造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
  • 劉剛:生態都市主義下三種濱水空間設計策略
    本次大會在主旨報告階段設置前瞻論壇、 熱點研討交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人居環境營造、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規劃和設計、國土空間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碧道建設、流域治理與生態修復、沿海/濱水景觀設計等領域最新科研動向及創新趨勢,融合政產學研等各方圍繞建立美麗中國的經驗及問題,共同探討展開交流研討。
  • 兩橫三縱、八湖圍城,運城打造「濱水」都市!
    通過對中心城區現狀水系的調研和分析,確定本次規劃官道河應堅持系統、貫通、防洪、生態、人文相融合的理念,達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水相融」的總目標。大運城官道河濱水建設,對標世界發達城市經驗,立足人文優勢、「廊道湖灣經濟」概念,做好「山水城市」文章。
  • 河南日報黃河課題組:生態大廊道,黃河大文章
    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生態河,要處理好河與林的關係,打造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區域生態格局——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極廣。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重大要求,正確處理河與林的關係,必須樹立大生態、大環保、大格局、大統籌理念。
  • 市委書記李亞:把沿黃廊道建成生態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
    11月2日,市委書記李亞調研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紮實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把沿黃廊道建成生態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當日下午,李亞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我市黃河生態廊道建設進展情況,特別是當前存在問題和下一步打算匯報,與會人員結合工作實際作了發言。
  • 西寧,一座會「呼吸」的城
    多年來,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西寧,不斷探索人與水、水與城的關係,以海綿城市建設這一開拓性的探索解鎖城市蝶變密碼。海綿城市,被形象地稱為「會呼吸的城市」。聽,西寧在「呼吸」!西寧市園林植物園海綿化改造屬於西山片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西山上,通過實施山林生態修復、衝溝溝道治理等項目,達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效果。
  • 運城要變"濱水"都市!17公裡長的老官道河開挖!
    兩千多年前,人們上承天道,師法自然,棲水築城,古運城應運而生。現如今,在大運城核心腹地,將再現千姿百態的水景風光,形成形態豐富的生態廊道,這裡將是休閒旅遊、民眾活動的樂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堂。大運之城,大運之河,官道河水系將成為大運城建設的引爆點。
  • 2000公裡「綠色廊道」串聯全域鄉村 南京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林蔭道
    如今,枝繁葉茂的綠樹也延伸到了南京的鄉村,南京用2000公裡的「綠色廊道」串聯起全域鄉村,因地制宜打造美麗鄉村林蔭道,這既是南京美麗鄉村的獨特風景,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溧水的鄉村林蔭道(資料圖) 丘陵型林蔭道:傍山添綠 成林種植近年來,南京秉承生態優先原則,著力打造升級版美麗鄉村,給一條條鄉村道路披上了
  • 鬥門濱水經濟煥發新活力
    企業持證排汙,既贏得了市場青睞,又降低了經營成本,生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花3年時間,持續整治8條黑臭水體,讓這片沙田水鄉的濱水經濟再次煥發活力。近年來,珠海市鬥門區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城鄉,爭當生態友好型城市先鋒,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成為群眾美好生活的好去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樣板。
  • 道路會「呼吸」 青島市李滄區文化公園海綿工程改造完成
    風格古樸的杉木樁擋牆依勢而建,消除了因山坡陡峭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裸露現象,打造成美麗的臺地景觀。老年人健身場地不再是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裸露黃土地,變成了帶有石板走邊的潔淨平整沙地。新更換的草坪平整順滑,如同綠色的絨毯,將樹木鮮花映襯得分外嬌豔。
  • 瑞安塘下推出塘河萬米濱水慢行道「眾籌」項目
    5月25日,瑞安市塘下鎮發起「塘河萬米濱水慢行道眾籌項目」,通過平臺向市民眾籌,共同打造一條塘下綠色長廊。  據了解,眾籌的樹種(草皮)價格從40元到3萬多元/棵(張)價格不等(包括維養費),眾籌樹木(草皮)目標是10000棵(張)。眾籌活動於5月25日啟動,為期1個月。眾籌活動結束後,將於下半年統一開展線下植樹活動。
  • 固安打造多景觀防護隔離生態廊道
    其中,該縣在全長20.8公裡的京雄城際鐵路(固安段)兩側500米範圍內,共安排綠化任務1.12萬畝,致力打造多景觀防護隔離生態廊道,進一步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 「絢麗海棠、複葉槭、金枝槐……今春我們在京雄城際鐵路(固安段)栽種的各類植物,花、葉顏色多樣,高矮分布錯落有致。」
  • 無錫:98個海綿項目為老城區添「智慧」
    其中,位於古運河沿線的興隆苑、禾嘉苑、豐澤苑、中星苑、金宇苑、錦明苑6個老新村作為試點小區將配合宜居住區改造,全面進行海綿化設計提升,梁東路西延、北濱路作為道路試點,建成後將成為無錫「智慧」海綿道路的樣板,馬夾浜將上馬「垂直流溼地」,試點依託海綿設施優化區域水系治理。
  • 金華首批浙中生態廊道「四大名品牌」及「廊道百景」出爐!
    接下來就跟著小布來看看此次公布的浙中生態廊道「四大名品牌」及「廊道百景」具體有哪些吧↓首批浙中生態廊道「四大名品牌」」建設過程中,我市自2017年開始打造全國首條全市域、全流域、複合型的浙中生態廊道。經過了近3年「水岸同治」的辛勤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廊道已初見成效。去年9月,我市浙中生態廊道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文廣旅遊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體育局評選共同啟動了全市首批浙中生態廊道「四大名品牌」及「廊道百景」命名活動,以進一步提升浙中生態廊道建設可體驗可感受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