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西決,勇士火箭的交手,應該是季後賽歷史上,小陣容+無限換防對決的巔峰之作。常規賽進攻效率排在第1和第3的兩支球隊,卻能打出便秘進攻的既視感,可見兩支球隊在防守準備上的充分。這可能也是一輪比誰犯錯更少的系列賽,從雙方的用人和比賽策略上看,他們在系列賽開始前對這點就有所覺悟。
但現在再回頭看這輪系列賽,又會有一些新的感悟,雖然這不影響過去我們對這輪系列賽攻防博弈大方向上的結論,有一些信息,對理解如今兩支球隊的打法和球員的能力,依然很有價值。
選哪一場來講呢?
就選最有窒息感的,天王山之戰吧。
先交代一下背景:
從G1勇士客場立威,杜蘭特近乎無解,到G2火箭角色球員爆發扳平比分,再到G3庫裡下半場覺醒,勇士大勝疑似強弱對比分明,在G4賽前,火箭已經沒有了退路。如果G4火箭在勇士主場被帶走,這輪系列的懸念將微乎其微,因為勇士的情況已經非常清晰——他們之前缺的就是庫裡復出後沒帶回來的外線手感,這條在G3下半場補齊了,勇士更好的團隊防守、更久經考驗的陣地戰王牌、更勝一籌的快攻和疑似復活的動態進攻,比起火箭手中雖有針對性但實在單調的兩張牌——無限換防+無限單挑——要更加豐富。
但火箭在勇士主場生啃下G4後,人們開始意識到,這輪系列賽的劇情不會那麼簡單。火箭把主場優勢搶回了手裡,系列賽剩下三戰兩勝決勝負,天王山和搶七都在火箭主場展開,局勢已經開始略微轉向了火箭。
2-2平的大分甚至都不是重點。火箭帶給勇士的防守窒息感,和火箭更適應泥沼戰氣氛的堅韌精神,讓人們看到了這支球隊勝出系列賽的希望。特別是考慮到伊戈達拉傷病帶來的變數,即使他僅僅是勇士第五重要的球員,但別忘了,這是一輪誰都不敢犯錯誤的系列賽,勇士攝於燈泡的單打威力,已經把大量球員拿出了輪換,這時候沒有伊戈達拉,就意味著:
第一,要麼輪轉加人,給燈泡更多的弱點,要麼繼續增加核心輪換的出場時間。但四巨頭在G4都已經被狠艹,再加時間的餘地不大,這條路走不通,於是,這輪系列賽中,已經被證明會被嚴重針對的韋斯特得到了接近12分鐘,庫克則得到了8分半,他們倆在天王山之戰中,都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勇士沒有了萬金油收官陣容漢普頓五小,在陣容搭配上的一點差錯,都可能葬送比賽。
天王山開打前,你雖不能說火箭已經處於上風,但他們的確嗅到了賽點的氣味,需要的就是一個靈敏的獵手,帶領他們搶佔先機——這就是克裡斯-保羅在17-18賽季絕唱中送出的表演。
1.保羅洞悉摧毀勇士的方式
克裡斯-保羅是這輪系列賽中,一開始就被看好的懲罰者嗎?
恐怕不是,在一輪以換防策略逼迫單挑為主的系列賽裡,更依賴錯位打法的保羅,本來的定位更像副攻手+掌舵人。在雙方G1的那場硬解法對拼中,哈登41分,杜蘭特37分,保羅23分,庫裡18分+8助攻,好像證明了,這輪系列賽的主旋律,就是這個時代最頂級的單挑手相互印證技藝,小個後衛的貢獻,將更多體現了輔助上。
結果誰也想不到,在系列賽深入發展之後,劇情去向了相反的方向。哈登年復一年的,賽季後半程手感衰落的現象,在這輪系列賽中也沒能倖免:
G1:9中5
G2:15中3
G3:6中2
G4:12中3
如果有人把這場天王山之戰哈登的三分數據交給你看,而不告訴你這是哪一場比賽,你很難相信最後火箭是贏球的一方。
但更令人驚詫的是,克裡斯-保羅這場的數據,同樣並不美觀:
20分,19中6,真實命中率48.2%,正負值-13——全場最低!
這場比賽,場面和數據統計的錯位感,總是讓我凌亂在風中啊...
但不需要太多解釋,看過直播的球迷都知道炮爺這場的硬氣——NBA有一些比賽,數據就是很難反映比賽內容,而這場球就該列入其中。
保羅在這場比賽裡,頭到尾都在做一件事——找到勇士的弱點予以攻擊。他的中距離全鐵,但三分球進了4個,在一對一單挑時,有靈巧的突破和出眾的視野,讓勇士在銜接段用人上的糾結付出了代價。
科爾曾說,哈登是一個特別的球員,這讓他改變了用人習慣,少有的縮短了輪換。但兩個大中鋒麥基和帕楚裡亞在系列賽中完全被棄用,懼怕的對象好像還不只是哈登。畢竟,借科爾幾個膽子,他恐怕也不敢讓缺少機動性的內線,直接面對上一輪系列賽裡,在殺人墳地滅掉最佳防守球員的保羅。
韋斯特在G2的出場被證明是個錯誤後,科爾在天王山之戰又哆哆嗦嗦的拿了出來,最後還是付出了代價,從保羅和韋斯特的這場捉迷藏遊戲,就能看出火箭對這組錯位的信心有多篤定——勇士不斷在無球端換防避免韋斯特被找,但火箭不甘心,還是用塔克和卡佩拉的雙掩護,把韋斯特放在了保羅面前。這時候進攻時間只剩下3秒,韋斯特也猜到時間不夠保羅往裡突,於是直接撲臉封蓋,結果保羅來了個神仙三分。
這不是保羅本場比賽唯一的神仙球,第三節還有一個類似的——在進攻時間快走完時,對著庫裡來了這麼一下。
回憶起來,下半場,保羅面對勇士內線,好像每個回合都讓勇士付出了代價——韋斯特也就罷了,那年季後賽的盧尼和貝爾,換防不好嗎?
最後你翻開系列賽的單挑數據,會發現,燈泡庫杜四位巨星,在這輪系列賽中,單挑效率最高的球員是保羅,40次拿了45分——換防再好的中鋒,對那個賽季的保羅來說,還是弱點。
這還不能概括那場比賽的保羅,他還展示了一下,在對手嘗試把一切防守回合轉變為單挑的體系下,應該怎樣抓縫隙,給隊友創造機會——假掩護,是兩邊針對換防都會用的手段,傳這種球,保羅很拿手。
這個球造成了犯規
6助攻0失誤不能反映保羅這場傳控貢獻的全部,因為有些造成了犯規的傳球不會計入數據。
熟悉假掩護戰術的同學可能會問了——既然假掩護是針對換防的妙招,而保羅和卡佩拉可以這麼打,那麼為何不在這輪系列賽裡頻繁使用,也避免在無盡的單挑裡三分打鐵啊...
一是勇士換防紀律性和協防能力都很好,保羅抓這種機會,多半是在攻防轉換落位不穩時,但這種情況不會總出現;
二是...卡佩拉他罰球罰不進啊...系列賽罰球25中10,就算對手換防晚了,拉人犯規,2罰中1都不錯了。
這也是火箭進攻端的問題——可用的花樣太少了。堅信單挑可以飆贏勇士的前提是,兩邊都拿不出單挑以外的東西,並且火箭的單挑強度始終能保持。回頭再看,在一個系列賽裡,這的確存在可能,可惜變故還是發生了。
克裡斯-保羅在這次單挑庫克不中後倒下了。
此時火箭領先1分,比賽還剩不到一分鐘,保羅嘗試爬起來退防但沒做到,庫克也沒能把握快攻多打少的空位三分,這讓天王山的結果,沒有因為保羅的受傷而改變。
但後面要怎麼辦呢?
保羅的受傷,給這輪系列賽留下了永恆的遺憾,完全體的漢普頓五小跟有炮的巴拿馬五小,在泥潭裡彼此扼住喉嚨,比起勇士4場拿不出終極陣容+火箭2場天缺一口,當然更讓球迷心滿意足。
命運的殘酷釘在保羅的腿筋上,讓兩場扭轉系列賽形勢的勝利前功盡棄。天王山一戰的保羅,就像水淹七軍的關二爺,萬丈深淵就掩藏在威震華夏背後,未來已經不掌握在自己手裡。
2.登哥與射手之間的割裂
現在把目光聚焦在技術統計的另一個名字上:
詹姆斯哈登,21中5,三分11中0,19分,4助攻,6失誤,真實命中率38.1%,哇哦。
我們知道,後撤步三分作為無視環境的解法,能給予限制的方式,要麼夾擊不讓投,要麼對位者爭氣,一對一單防儘可能幹擾。但那個賽季並沒有球隊認為夾擊哈登是可行的策略,而布登霍爾澤的菊花流也沒有問世,這種情況下,防守哈登這招,似乎就只能看天意,而一旦把那些體型或者機動性不足以幹擾哈登出手的球員換到面前,被打死是可期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科爾那麼怕,但凡一對一防哈登吃力的球員,科爾能不用就不用,因為協防保護都沒法上,會死得太難看。
但如果哈登後撤三分投不進,懲罰能力大大降低,把哈登的攻擊武器限定在突破時,勇士的優勢就能派上用場了。
在防守端,勇士的最大優勢是啥呀?
第一,橫移普遍出色,不會輕易被持球人完全擺脫,這就給予了協防更多的時間去支援。17-18賽季,甚至18-19賽季,勇士防守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他們還是能保持不錯的限制對手籃下出手比重,很能說明問題;
第二,協防時機和外線輪轉也不錯,不會輕易的讓火箭把突分打得流暢。
所以,哈登想徹底擺脫一線防守人沒那麼容易,不是每次都能過掉勇士的對位者。
而過掉之後,勇士也經常有後續協防。
哈登打得難是一定的,並且結合那輪系列賽哈登的表現,對比當下遭遇的困境,你會發現,有些問題早有預兆。
哈登這輪系列賽的三分命中率只有24.4%,這裡面到底有多少功勞來自防守成效並不好講,雖然勇士儘可能減少了大錯位,保證被找的球員不會因為機動性不夠而放給哈登太大的投籃空間,但哈登後撤步三分準不準,其實更看自己的狀態是否在線。2019年季後賽,同樣面對勇士的這群球員,哈登的三分命中率35.1%就好看得多。
哈登在季後賽罰球會變少也不是新鮮事,這幾乎是哈登職業生涯的普遍現象,那輪系列賽,哈登每百回合罰球只有9.7次,而常規賽這個數據是13.9次。
外線不準,罰球變少,造成了哈登效率的下滑,他的真實命中率只有53.8%,遠不如常規賽的61.9%,百回合助攻7.8次,失誤6.3次,也明顯比常規賽的12.1次和6次要差。
但哈登有一樣數據並沒有變,他的籃下命中率基本沒變,這也是為什麼哈登在如此鐵的情況下,還能帶給勇士巨大壓力——不得不說,勇士的配置和策略,就是很難限制住哈登的攻筐:
首先,勇士不算護筐強隊,那年常規賽,勇士限制對手籃下命中率聯盟第14,不過是中遊水平,遇上火箭還不敢用大中鋒,又進一步削弱了護筐;
第二,勇士的協防尺度拿捏得很曖昧,追夢在哈登和卡佩拉之間在不斷切換,但要說更在意哪一邊,應該是更想掐死卡佩拉的接餅。
這是過去我們對這輪系列賽,勇士防守的兩個基本觀點,但這次復盤,又發現了一些細節——勇士的協防整體偏保守,防定點時主動失位不多,協防基本是對位中鋒和弱側底角的兩個防守球員的任務——一個去籃下擋,另一個幫忙卡位。
這在當時看是合理的,因為那兩個賽季的火箭,外圍火力給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16-17的馬刺用蹲坑,17-18的勇士用換防+相對保守的局部協防,其實都是在儘量減少哈登給配角的帶動效果。你能在天王山之戰裡,看到不少勇士完全沒上協防的回合,特別是非庫裡對位哈登時,勇士的警惕性會下滑,而追夢不在時,其他人的協防意識差很多。
注意,上面兩個球,火箭都是五小陣容,空間拉得非常開,勇士在上線沒有在中路封堵突破,也沒有利用火箭小陣容弱側射手過多的弱點,而放在現在,大家都不這麼防火箭了,因為聯盟逐漸意識到,火箭的五小,並非是敢放就回應級別的致命:
即使沒有足夠好的機會,火箭的配角射手還是會投,往裡突破的能力有限。有些球員的強投能力還很強,但小空位把握度又沒有很致命,以至於稍微給點空間再撲防可能也不會被懲罰得太慘;
火箭的單挑,在運球過半場和哈登胯下找節奏上,會花費太多的時間,等到哈登突分開始找射手時,留給射手的時間往往不多了,再處理威脅又被進一步降低;
18-19賽季開始,哈登變得更強了,單挑的無解導致很多球隊已經承受不起哈登的一打一。但另一方面,哈登找射手的能力可能又被高估了,他對於弱側底角的覆蓋能力遠沒有勒布朗那麼強。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勇火西決七場,哈登一共只送出了6次底角三分助攻,左右各3次,其中有2次是快攻中開闊空間分球,1次是傑拉德-格林接球後的扭腰神仙球,另外3次,1次是從右側45°三分線往中路突破,用左手找了面前的對側底角,1次是空切接球後直接給同側底角,1次是左路突破,找到了右側底角。
換句話說,標準的突破找對側底角的助攻,哈登在這輪系列賽裡只完成了2次!
當然, 有一些傳球到位了,隊友沒把握不住沒辦法,畢竟,勇士兼顧籃下和底角的球員經常是追夢。
哈登在找底角上,是個大問題,如今徹底沒有了卡佩拉之後,想把五小體系帶活,又尤其需要這方面的能力。
事實上,火箭五小從17-18賽季西決得到的經驗,或許正在因為聯盟整體防守策略變得更加激進,更加重視護筐而適當把定點交給外線輪轉,而變得不那麼可靠。像勇士那種,護筐手不到2米,至少有2~3個球員在非底角站位時不去幹擾突破,而是僅僅相信單防球員的橫移和底角協防手判斷力的球隊,不太容易遇到了。
火箭的路線走錯了嗎?
為能突能傳的持球手創造空間,總不是錯事,但火箭的確遇到了麻煩,或許過去用石頭剪刀布猜拳去形容哈登的比喻,需要一些修正——對登哥來說,出石頭,還是出剪刀,或者出布,頻率是不一樣的。
但走回老路似乎也不行,對手防守風格的變化也無法忽視。17-18賽季時,如果有人想著,選擇放掉火箭射手大量協防夾擊哈登,你會覺得那個隊瘋了。本賽季,火箭成了接球投籃無人防守頻率最高的球隊,你品品這策略變化有多恐怖。
讓射手們成為令人懼怕的X因素,那是火箭太需要的環境了——17-18賽季的射手們,就能做到這點。
有時候你很難看懂登哥在一通胯下之後的進攻選擇,他花費大把時間成本後,猝不及防的出球好像就是臨時起興。
所以戈登這樣的球員,在火箭進攻中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火箭這套單挑前戲18秒的打法,很需要有這麼個,站在弧頂另一側,隨時等待接鍋的副攻手。
二登哥,代表了火箭簡單進攻體系的底限。那輪系列賽的二登哥,不講理的強硬三分和硬懟的突破風格,剛好是破解勇士防守的利器——超遠強投無視環境,硬懟破單防——天王山之戰的26分也是火箭最高。
17-18賽季,是戈登的生涯第二春,而如今的戈登,籃下命中率又回到了生涯低迷期水平,三分是有一搭沒一搭,他的衰落也是火箭五小不復當年的原因之一。唯一幸運的是,戈登的部分功能被現在的兩個球員分擔了——考文頓接手了部分弧頂強投戲份,威少顯然是牛逼幾倍的攻筐手。
問題就是,戈登每場比賽用31.9%的三分命中率打鐵的戲份你還是得給,因為火箭配角整體的進攻能力,還是很難完全替代戈登作為一個消化球權解法的貢獻——畢竟,球隊另一個X因素,在天王山之戰用完全沒道理的方式,妖嬈的扔進三記致命三分的傑拉德-格林,也不在了。
二登哥和格林,他們是火箭的兩把概率武器,你永遠不知道前者離著三分線一步的強投,後者各種姿勢的巨星球,在哪個時間點突然無視護甲的形成殺傷。勇士本來是整體牌面略佔優的一邊,但無法估算的概率武器,就像兩軍激戰正酣時,突然加入戰場的援軍發射出的幾枚炮彈,改變了比賽的平衡。
3.糾結的杜蘭特
從系列賽開始時無解單挑扛起球隊進攻大梁,到被指責單挑傷害球隊,杜蘭特在這輪系列賽中五味雜陳。有杜勇士在第二個賽季被逼到了懸崖邊,媒體和球迷又把矛頭指向了體系與個人之間的衝突,對於前四場場均拿到31.8分——隊內最高——的杜蘭特來說,這並不公平。
但已經沒有時間去辯解和爭論,G4勇士停滯的進攻必須在天王山之戰被活,不管方式是什麼。
勇士對這輪系列賽的戰略是有設計的。
我在過去的文章裡常提到,勇士以庫裡為核心的體系是「一發」,威力大,而杜蘭特是勇士的「二發」,能保底。這樣的搭配表面上看是天衣無縫的,因為對於任何對手來說,拆掉「一發」再去面對杜蘭特,已經是強弩之末,指望雙發失誤並不現實。
可火箭是個特別的對手,精心準備的無限換防,天然就讓勇士很難在傳切上交出滿意答卷,以格林為軸的策應,會因為火箭形成條件反射的無球端遇掩護換防,和對空切傳球的格外警惕,很難發揮出理想效果。
科爾很清楚這點,所以他要更仰仗不吃火箭這套的杜蘭特。
另一個因素也讓科爾在系列賽初期,決心把戰略重心放在杜蘭特身上——別忘了,庫裡在次輪打鵜鶘的系列賽才復出,沒有100%的進入節奏,他的狀態在西決中段才調整到最佳。
這輪系列賽,以杜蘭特和哈登的巔峰單挑對決拉開帷幕一點也不意外。問題在於,杜蘭特也會出現低迷,當杜蘭特打出一場投籃命中率37.5%的比賽,同時勇士丟掉主場,陷入必須在客場打天王山和搶七的被動局面後,這支頂著四巨頭壓力,承受不了失敗的球隊,有點慌了。
最拿手的傳切,火箭不讓你打;
杜蘭特也不見效了,那要怎麼辦?
走任何一條路,看起來都有風險,堅持傳切,大概率是跑來跑去不出機會,杜蘭特單挑,萬一是G4劇情的重演,那麼球隊就到了懸崖邊。
如果有一套戰術,可以讓杜蘭特單挑的同時,不耽誤球隊的傳切打法,讓球隊的雙保險合二為一,避免走極端,那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庫、杜、追三人同側的王牌戰術,就是這個思想,而天王山之戰上,你也能看到這招。
當然了,這球格林傳急了,保羅也的確是個能在低位給大個子壓力的防守者。
事實上,與這輪系列賽後,心有餘悸的科爾,在整個18-19賽季,都在杜蘭特帶動隊友這件事上絞盡腦汁——要不然為什麼杜蘭特在這一季場均助攻來到生涯新高呢?
但杜蘭特的綽號終歸是死神,策應為先,其實也在消磨當世最具威力的無視環境大殺器的耐心。科爾後來的這套準備,在2019年季後賽對陣火箭時收效甚微——杜蘭特就是杜蘭特,勇士體系就是勇士體系,他們可以兼容,但合二為一太過理想,讓他們做好自己就行了。
這一年的西決,只要勇士輸球,對杜蘭特單挑的批評聲音就會不絕於耳。問題就是,杜蘭特單挑並不是因為自私,而是火箭的防守策略,就容易把比賽帶入單挑的節奏裡——要順著火箭的心意走嗎?這由不得你,因為球隊終歸要在陣地戰消化掉這些球權,勇士當然想過在杜蘭特打低位前,先搞一堆傳切跑動看看有沒有機會,但很大概率就發展成,無球沒跑出機會,最後杜蘭特來了個一錘子買賣。
所以在兩種路都難走的時候,談不上選哪一條必然是錯的,關鍵在於,不管走哪一種,都要打得合理,勇士的問題就是,那些決心單挑的回合裡,沒打好。
天王山,杜蘭特單挑的第一個疑問,為什麼要選擇如此多突破攻筐?
杜蘭特面筐找哈登,的確針對了一個橫移不佳球員。但杜蘭特接近2米10,哈登1米96,不管杜蘭特爆發力和運球多出眾,大打小用速度去打,難度都會加大。比如杜蘭特這次面筐打哈登,為什麼看著這麼彆扭?水花兄弟幫杜蘭特清空了左路,這種情況,杜蘭特要麼過掉哈登形成攻筐,要麼在罰球線附近拉球急停幹拔,但杜蘭特既沒有過掉人,又突破的太深,到了這個區域再急停轉後仰跳投就非常難受了。
但這個回合算有戰術支持的,更糟糕的是那些沒有戰術支持的,因為勇士有明顯的空間瑕疵,杜蘭特如果決心往裡殺,遭遇協防是必然的。
這些顯然都不是最理想的攻擊方式。
低位用高度去懲罰小個,或許是更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又有了奇怪現象——杜蘭特非常執著的試圖切中路,或者轉身攻擊籃筐,每次都剛好落入火箭準備的協防陷阱。
說好的無視環境中距離單挑,杜蘭特把每一次單挑都打成了被環境影響,這當然很難了,這也不是勇士要的結果。
但杜蘭特為什麼要這麼打呢?
內心的敏感,可能讓杜蘭特回應質疑的急切欲望難以壓制,以及,G4開始的手感波動,也會影響進攻選擇。於是,杜蘭特變得過於有侵略性,恨不得手撕了火箭,而忽略了策略上的靈活性。
科爾賽後說,他希望杜蘭特在打出侵略性的同時相信隊友,這話沒錯,但以這輪系列賽火箭換防為主,不激進協防的策略看,孤立環境下的一對一幾乎不可避免,當落入這種環境時,讓杜蘭特想得太多,反而不如麥迪在第二年給出的那句經典建議——拔就完事了。
這樣的投籃,才是他正常的比賽節奏。
勇士更要搞定的,其實是杜蘭特單挑之外的突破口。事實上,對陣火箭時,兩種看起來並不容易成為主導的進攻方式,恰恰是這輪系列賽中最有效的武器。
4.大招的伏筆
無限換防真的能鎖死水花兄弟嗎?
這兩個人在G6和G7,合計拿了110分,投進了24記三分球——無限換防是為水花兄弟準備的,但無限換防能拆的是勇士體系,並不能從根本上讓水花兄弟偃旗息鼓,畢竟,湯神不是體系科沃爾,庫裡也不是真的體系雷迪克。
天王山之戰,你已經能看出一些勇士新突破口的苗頭,甚至一些未來兩隊交手中的常見畫面,也能找到。那支勇士進攻的四大招牌:
傳切;
擋拆;
快攻;
杜蘭特。
傳切和杜蘭特之外的兩個招牌如何呢?
那就得先想想,為什麼那支火箭要消耗大量陣地戰時間,拖慢比賽節奏了。
有一部分說不清楚,只能歸因為哈登的癖好。但在跟一支快攻超強的球隊對決時,減少攻防轉換的回合,陣地戰打成功率的確是有意義的。不輕易推無把握的快攻,本身也是在限制對手的快攻,因為快攻不必然等於一次衝鋒扣籃或者搶投三分命中,也可能是長傳失誤、強攻被協防冒下或者搶投打鐵,而由於此時球員還在攻防轉換的落位中,快攻不成又要折返跑,很容易讓火箭沒時間布置防守陣型——勇士恰好就是趁亂取勝的最強球隊。
但火箭不讓起速,勇士就不起速了嗎?
火箭再壓節奏,退防弱點就在那。水花兄弟的快攻能力,在這時候就體現了出來——抓立足未穩,打火箭準備不足,就是水花兄弟的第一個突破口,湯神G6的爆發,也有不少快攻搶投。
但這種球不會穩定出現。勇士厲害的是,他們的推進球員,迅速觀察陣型,立刻戰術發起的能力夠強,這也火箭對陣勇士時,不易解決的問題,畢竟,火箭是屏住呼吸,繃緊十二分精神,才能去拆掉那些掩護,跟住那些反跑和空切,可退防你總得把注意力分散一部分在找對位球員上,這種瞬間的混亂,就是勇士喜歡的。
但再怎麼搶速度,打立足未穩,落到陣地,進入大家都難受的泥沼戰依然無法迴避?面對一支拆掩護的球隊,傳切不好打,擋拆似乎天然不靈,要怎麼辦?
後來我們知道,第二年的季後賽,兩隊再次交手,勇士最後打死火箭的,恰恰是無限的庫追擋拆,火箭在拆解這招上並沒有做到完美,這固然有18-19賽季的火箭已經拿不出頂級五小陣容的原因,但即使在17-18賽季,也不要忘了,猶他爵士在半決賽,就用假掩護順下打穿過一次火箭——只要你變化夠多,面對換防,依然可以在擋拆上做文章。
比如這兩次雙掩護戰術,火箭都沒有出現嚴重的防守失誤,但勇士都打進了。
這是為什麼?
第一個球,湯神的外拆三分,得到的僅僅是一次節奏不錯但沒空位的出手機會,但湯普森這樣的進球平時就很多——湯神和KD可能是聯盟裡在一定幹擾下接球投最精準的兩個球員,出手高度和速度讓湯神只需要一個瞬間,把投籃動作完成,就可能是一次精準的狙殺——這個進球,也為G6G7的杜湯擋拆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球,掩護並沒有擋住任何人,但那輪系列賽庫裡已經證明了,過哈登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籃下是不是夠空,協防力量如何。雙掩護把三個球員帶到了上線,讓籃下空間變得開闊多了。
勇士的擋拆還是打得太少了,這不奇怪,畢竟平時就打得少,而遇到一支拆掩護聞名的球隊,不往擋拆上想也很正常。如果我們把擋拆想成,掩護擋住人的持球投,夾擊傳擊地的順下,突破往裡走直接攻筐或餵餅二選一,那麼確實,換防會讓這些選擇變得毫無意義。
但如果把握了換防不可避免的時間差,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先看一個反例,杜追的這次擋拆,火箭的及時換防,讓杜蘭特沒有選擇出球,而他突破再想找追夢時,被身前的阿里扎攔截了。
其實這次擋拆有一個短暫的機會,或許能打出順下,追夢也向杜蘭特有過示意。
注意,庫裡溜底線吸引了卡佩拉,他在盡力幫上線清空籃下,這個球傳過去了會很有機會。
我們再看一個正面例子,杜蘭特與西爺的這次擋拆,通過庫克的二傳打出了局部2打1,最後由利文斯頓完成終結——這就是勇士最喜歡的進攻。
今天我們回頭再看17-18賽季火箭五小的防守,的確優秀,並且不只是簡單的用換防拆掩護,把比賽拖入單挑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火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保持了出色的無球端紀律性(但G6G7這方面開始崩盤),對於無球掩護和空切的限制效果顯著,也有效的利用了勇士的非空間點,經常能及時出現在協防位置。
但一線防守並非滴水不漏,存在不少上線可以被突破的點,庫裡作為持球人良好的運控能力和速度,不管是單挑還是擋拆都能抓機會打出缺口。
火箭靠貼身防守和搶斷威脅,雖然可以限制持球投,對形成一定身位差的投籃卻受限於身高不易幹擾,而勇士恰恰有那種,不需要絕對空位,只需要符合投籃節奏,就能保持效率的射手。
靈活的擋拆+庫裡在上線撕開防線的能力+杜湯超強的抗幹擾接球投能力,把這三樣融合在一起,或許是勇士在對陣火箭時,更有效的陣地戰解法吧。這些有一部分在G6、G7的翻盤中兌現了,有一部分在未來兩隊的交手中實現了。
5.總結
五小的西決天王山之戰過去兩年了,這場比賽當時就寫過,現在的復盤沒有了時效性,提出的一些兩隊可改進的地方,也沒有了對系列賽後續觀賽的引導意義。
但五小的終極對決,可品味和提煉的內容卻很有意義。如果不再次深度的回看這場比賽,我也不會更加直觀的體會到,勇士對當初火箭五小戰戰兢兢的防守,跟現在聯盟對火箭五小主次分明防守的不同。不得不說,這個聯盟對於火箭外圍三分投射的恐懼已經在消退,防守陣型在收縮,簡單粗暴的突分會變得越來越難,火箭在打法上需要有所改進,也需要再次建立他們的外線威懾力,他們或許需要更好的戰術型射手,或者真正的空間型內線來改善環境。
而勇士這邊,讓人感慨的是,即使庫杜在技術特點上,已經是兼容性最好的巨星,他們的組合,彼此依然要做出犧牲。這種犧牲不是因為技術特點的相互排斥,而是因為他們各自有一套成熟而足夠強大的打法,如果讓任何一人在對方的體系裡僅僅扮演一個普通角色——杜蘭特單挑時,庫裡跑無球,庫裡擋拆時,杜蘭特站定點——都會覺得很可惜,有一部分才華沒有施展出來。
或許,只有簡單粗暴的杜庫擋拆,才能讓你在一個回合裡感受到兩大巨星滿滿的存在感吧,而這次標準的閃擋順下,正是2018年西決,二人打入的最後一記運動戰進球。
在兩種體系的紛爭中艱難的走到搶七,最後用合體的一擊結束表演,這是巧妙的戲劇安排,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這樣的畫面,本該再多一些吧......
那麼,30號,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