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是著名小說家麥家歷經5年打磨出的新作品,麥家著有多部深受讀者喜愛的作品,被譽為「中國特情文學之父」、「諜戰小說之父」。
他的的長篇小說《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作品《解密》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還在2014年被英國《經濟學人》評為「全球年度十佳小說」。
《人生海海》剛出版,就得到莫言、王家衛和高曉松等多位文化名人的強烈推薦,王家衛這麼說:「有人說,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經典文學的直線距離只差三步,但走不完的也正是這三步。麥家的了不起在於他走完了這三步,且步伐堅定,緩慢有力,留下的腳印竟成了一幅精巧而詭秘的地圖。」
這本書巧用孩童視角,結合孩童身邊人的講述,勾勒出了一個被眾人尊稱為「上校」,卻在背地裡被叫「太監」的怪人的一生。
上校,也就是太監,最令人好奇的,是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太監,因為他不娶老婆,也不找女人,只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更由傳言說他那地方受過傷。
大人們在背地裡叫他太監,小孩們偷偷觀察他如何小解,也有調皮搗蛋的熊孩子會結成伴兒,配合著拍手聲,衝他嬉笑:「太監!太監!」多數情況上校都不理會。
只有父親和上校關係好,從不讓人稱上校為太監,但爺爺卻很討厭上校,不讓父親和他來往,說上校是「造了孽」的,要斷子絕孫,說怕影響到父親的運勢,每次上校來家裡,爺爺都要發脾氣。
但上校從不為自己辯解,只過著自己的悠閒小日子,養一黑一白兩隻貓,比養孩子還盡心;從不幹活,也常常有肉吃;有人出事就找他,救活了人也只要一碗肉絲麵作為報酬。
與上校相反的是爺爺,爺爺被稱為村裡最有智慧,口才最好的人,但也最在意別人的眼光。
當父親被村裡人傳言和上校有不正當關係時,爺爺出賣好友、出賣上校也要拼命證明這不是事實,最終導致上校被抓,差點成為死囚,最後還成了瘋子。
爺爺只希望讓村裡人知道,上校小腹上的字不是「雞姦犯」,證明父親和上校沒有不正當關係,以免家裡人被看不起。
但這件事還是讓村裡人知道了,父親不理爺爺,全家人也因為爺爺的舉動被村子人辱罵、看不起,比被說是「雞姦犯」還難熬。
最後,爺爺因為這事上吊自盡,大孫子成了別人家的上門女婿,二孫子死了,三孫子,也就是「我」,不得不背井離鄉,在外漂泊。
以為打破了謠言,就能挽回尊嚴與顏面,卻不想將自己置入更深的深淵。
在心理學裡,自尊是對自己能力感和價值感的評價,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依賴型自尊,指依賴他人肯定和表揚的自尊。
第二階段是獨立型自尊,指不依靠他人看法,自我產生的自尊,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第三階段是無條件型自尊,指既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較,是一種自在的狀態。
我們大部分人的自尊屬於前兩類,並且,幾乎沒有人不具備依賴性自尊,我們都會在意他人的看法,這是人性使然。
在大學宿舍裡,有人早起學習,卻被舍友用吃檸檬的語氣說:「噢喲,這麼刻苦呀,小書呆子。」
一部分人為了不被認為是「書呆子」,漸漸被他們同化,開始了一起混吃混喝的時光,這就依賴型自尊;另一部分人明白自己內心所想所求,更在意是否完成了對自己的要求,依舊將主要精力置於自己想要做的事,這就是獨立型自尊。
我們應當重視他人的看法,但前提是,自己內心是否有標尺,用來衡量他們的建議是否符合自己內心的需要,有道理就吸收,沒道理就聽聽而已。
我們更需要堅持自我,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如果內心迷茫,就會活在他人的話語中,開心與否,也全依賴於他人的看法。
楊絳說:「我們曾花費七八十年的時間去期盼得到外界的認可,而到了最後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在自己的思維世界裡,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
我們要自己決定該與不該,快樂與否。
當不過於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時,我們才會活得更輕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