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越獄主題的電影,該片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奧斯卡七項提名,卻沒有獲獎,歷經20多年成了真正經典「無冕之王」。
電影講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 判無期徒刑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中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然而安迪利用自己銀行家善於理財的特長在監獄中如魚得水,贏得了獄友和典獄長和獄警們的認可,成了典獄長的私人助理和圖書管理員。他僅憑藉一把雕刻石頭的石錘,用20年的時間挖出一條逃生通道,在一個閃電雷鳴的雨夜成功越獄,帶著多年來在幫典獄長洗錢的巨款,去往自己心儀的一個太平洋小島安度餘生,他的經歷在肖申克監獄從此成為一段傳奇。
這就是安迪的人生:20年鐵窗關不住自由的鳥兒,他用希望創造了傳奇。
他用信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一把別人口中600年也不可能挖出通道的石錘,成功逃脫。
即使身陷囹圄也要實現理想,這就是忙著活。
電影中另一個主人公圖書管理員老布是監獄中的知識分子。他在監獄中被關了50年已經被監獄的制度體系化了,刑滿釋放後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無所適從,每天都在做噩夢驚醒生不如死,他甚至想再次犯罪主動回到那個生活了50年的監獄裡去。最後,他在公寓的裡自殺,牆壁上刻下了的遺言是「老布,到此一遊。」
這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人生:躲在制度化體制化的「鳥籠」裡,習慣了逆來順受隨波逐流的安全感。每一個苟且的人生都不過是「到此一遊」。
苟且的人生,就是每天忙著去死。
我們的生活就像一個困局,每個人都被困在「現在」,每個人都需要用希望去「破局」,才能去往未來。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若要如何,全憑自己。
有人說希望是個毒藥,千萬別碰。
被關進監獄的人還有希望嗎?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始終浮現在我眼前終身難忘。
成為圖書管理員的安迪偶然中發現了一個唱片,他做了一個被認為最愚蠢的決定:將門窗反鎖,把自己鎖在辦公室裡,還把音樂通過廣播放給監獄裡的所有人聽,事實上肖申克監獄的犯人甚至不知道放的音樂是什麼?好不好聽?而安迪自己將要面臨的卻是暗無天日的禁閉。
那是莫扎特創作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兩個義大利女高音的二重唱:《晚風輕輕吹過樹林》,那美妙的歌聲像一隻自由的鳥兒穿越雲霄,如天籟般在腦海中縈繞餘音不絕,就在那一刻,每一個關在肖申克監獄的失足者都觸摸到了自由,臉上都綻放出了難以形容的愉悅和凝重。
肖申克監獄奪走了安迪所有的財富,奪走了20多年的時間,還不留情面給奪走了享受莫扎特音樂尾聲的分秒,但總有一些東西監獄是奪不走的,腦海中對音樂的循環往復就是屬於自己的,對未來的希望永遠也不會被奪走。
在監獄中絕大多數人的絕望被放大,而這個「希望」看起來很蠢,很理想主義,像毒藥一樣讓他們從此再也不敢碰觸。
「人唯有找到生命的意義,才能承受任何境遇。」
尼採的這句名言正是安迪的監獄生活寫照。
同樣身陷牢籠有些人度日如年,有些人無所事事,而有些人相信:我可以選擇,我是一切的根源。
「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安迪就是那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的鳥。
因為有希望,就有無盡的能量。
安迪是如何從監獄中成功逃脫的?
用一把價值10元雕刻石頭的石錘。
一把在獄友瑞德口中「憑它600年也挖不出一個逃生的通道」的石錘。
普通人用眼睛在看世界,習慣於相信眼睛能看見的東西。而還有極少數的人他們還會用「心」看世界,那就是信仰——這是一種超能力。
信仰是藏在內心的一雙「眼睛」,它能洞見未來。
安迪最初也沒有想到挖牆壁,只是打算在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結果一摳,掉下一大塊。石灰質泥巴牆的監獄加上地質學的原理,用石錘慢慢挖,於是就有了方向:在牆上挖一個洞,再鑽到監獄牆縫的夾層裡,打破汙水管道,從汙水管道爬出去,在那盡頭就在那圍牆外面,就是自由。
相信就能看見,這就是信仰。
我們絕大多數人口中的「奇蹟」就是這樣被創造的。
這部拍攝於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贖》並沒有在翌年的奧斯卡上大放異彩,它輸給了當時風頭正勁的「主旋律」影片《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就像一個頑皮的天才,被奧斯卡這個刻板教條的老師篩出了「好學生獎勵」的 名單,七項大獎入圍,一個都不給!
然而時至今日,這部沒有獎盃的電影卻成了永遠的經典。
口碑就是最好的獎盃。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夠深深打動觀眾,經歷幾十年依然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希望,就是人性的光輝。
信仰,就是奇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