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生命中的奧秘:是該體制化,還是該救贖?

2020-10-10 十七有話說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自1994年9月23日在美國上映以來,它以跌宕起伏的情節,生動形象的人物刻畫,意義深刻的人生啟示,在當時風靡一時,並穩居時代經典的寶座。 但是,它卻因為一些不可知的原因與奧斯卡獎失之交臂,鎩羽而歸。

回顧過去,1994年是電影界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電影盛產之年,前前後後出了諸多著名電影,其中《阿甘正傳》《低迷小說》前後榮獲了諸多大獎,而《肖申克的救贖》在奧斯卡十大獎項中一項未得,著實令人遺憾。多年後的今天,《肖申克的救贖》以9.7的高分,位列豆瓣排行榜的第一名,成為當世無可爭議的「無冕之王」。那它為何能夠成為現當代的「無冕之王」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那個時代,走近《肖申克的救贖》,走近安迪,探討其中的奧秘。


該影片是美國著名導演費蘭克·達拉邦特的經典代表作品,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人主演,講述了著名銀行家安迪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判入獄,但在監獄裡用自己的智慧,周旋於犯人和監獄管理者之間,身在囹圄的他始終對自由充滿渴望,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越獄。

最後導演用安迪逃離肖申克監獄後的生活和他的摯友瑞德千裡來尋做結尾,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同時也在告訴世人:無論世界待我們如何,我們都要自由的活著,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

接下來,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走近《肖申克的救贖》,來深度解剖《肖申克的救贖》裡關於生命的探討:是體制化還是該救贖?


▶01

斯德哥爾摩效應,貫穿影片始終。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影片中老布是「斯德哥爾摩效應」的代表人物。他是監獄裡最老的一個囚徒,在監獄裡度過了大半生,負責看管圖書館,過著安逸的生活,甚至將監獄當作他的養老院,從沒有想過離開監獄,重新生活。他本是一個知識分子,按理說,知識分子本應該是一個國家最中堅的力量,是最具有先進思想的人物,可是在監獄生活多年的他,已經被徹徹底底的體制化了。正如瑞德所言:「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以後,你不能沒有它,這就叫體制化。」影片中,最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一幕,當老布知道自己被釋放的時候,它居然想通過傷害獄友的方法來獲得繼續留在監獄的機會,這一情節著實讓人感到震驚。


老布最終還是被釋放了,但是已經在監獄呆了50年的他怎麼能適應日益多變的社會呢?最終他在罪惡的驅使下上吊自殺,並在房梁上刻下「老布來此一遊」這是所謂的被制度化了的知識分子對自由的闡釋,令人感到萬分錯愕。

主人公瑞德何嘗不是「斯德哥爾摩效應」的實踐者,「制度化」中的受害者,當瑞德被釋放時,他沒有想像中的高興,他在外面的世界裡連上個廁所都需要請示別人,甚至出現在廁所裡沒有聽到命令就尿不出來的情況。如果安迪沒有出現在瑞德的生命裡,那我想,他的結局怕是和老布一樣,用一根繩子結束悲慘的一生。


老布和瑞德是監獄裡制度化的代表,當自由和思想被囚禁,那監獄將會無處不在。我們要做的是找到生命的意義,不要將自己的思維囚禁,要通過與外界的交流與實踐,不斷進取,接受人性的矛盾,直面生活,認可自己。

02意志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

意志是人對於自身行為的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具體而言,就是人腦對於自身行為的價值率高差的主觀反映,其客觀目的在於引導主體根據各種行為的價值收益率的多少(即行為價值率高差的大小)來選擇、實施、評價和修正自身的行為活動,使主體能夠以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收益。

電影的開篇,就像我們介紹安迪入獄的起因,因殺害妻子與其情夫判了終身監禁。作為旁觀者們都知道安迪是被冤枉的,但是法官不知道,由於安迪申訴理由不充分,他最終還是被判入獄。頃刻間他從雲間掉入了無間地獄,但是他沒有情緒失控。一個能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人,絕不能小覷,這也為後來他成功越獄奠定了基礎。


曾經風光無限的他變成了監獄的禁錮者,他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在這條黑暗的路上勇敢的走著,哪怕不知路在何方。剛進入肖申克監獄的他,就被「同性戀」的包格斯視為肥肉,並一直想著性侵安迪,可是安迪沒有一次讓他們得逞,每次都與他們進行殊死肉搏,儘管每次他都被打得滿身是傷,有時候打成功了,儘管很多時候他都是失敗的,可他從來沒放棄過自己的尊嚴,直到警備隊長海利為了利益制止包格斯,這件事才翻開了新的一頁。

安迪的意志體現在他克服困難的每一步,他為了讓獄友得到更多的圖書,他向州議會提出申請,每周一封信準時的寄到政府,這一寄他就寄了整整六年,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成功了,肖申克監獄的圖書館有了新的圖書,也有了政府的資金支持,從而幫助了許多人考取了文憑。寄信寄了六年,這是一個意志堅定人的所作所為。他打破了老布的認知,就如老布所言「少年啊,我經歷了六個典獄長,我學到亙古不變的真理,給錢是不可能的,他們沒一個生來又屁眼。」


樹立明確的目標,活出價值,在價值交換中得到更多屬於自己的價值,這是安迪對自己自由的獨特見解。

03「真正的生活」而不是「真正的生活」,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這位才華出眾的銀行家。

所有進入監獄的人,就像脫掉衣服的男女,自己曾經所擁有的一切,在這個地方,全部化為烏有。正如瑞德所言「在這裡,沒有人會關注你的過去,也沒有人去關心你是不是真正殺了人」。所有人的生命在這裡如同草芥,任人踐踏,沒有誰能夠救得了你,除了你自己。


監獄裡以老布為代表的一群人認為「過一天,是一天」是一種最好的生活方式,日復一日地重複一樣的事情,慢慢的,慢慢的,他們就被體制化了。安迪卻是特立獨行的,他想著過一種有創意的生活。所以他替獄友討酒喝,為警備長逃稅,更甚至成為了典獄長的洗錢工具,為圖書館的事項州政府寫信,日夜奔走。這些是其餘人都未曾想過的,更是他們未曾做過的。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的的體現,一種註定體制化,另一種註定有不平凡人生;一種出了監獄無所事事,最後一根繩子了結殘生,另一種越獄成功,開始了嶄新的生活;一種自我沉淪,一種實現了對他人的救贖。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種種不同的選擇在肖申克監獄裡被清晰的展現的同時,更是讓我們由衷的感嘆「要真正的生活」而不能「真正的生活」

▶04個人感悟

《肖申克的救贖》以其精湛的表演,蘊含重大哲理的一個個小故事告訴著世人:

(1)只要你看準目標,並為這個目標不斷努力,那終有一天,它會實現。

(2)若你沒有實力,你將被人群所淹沒。

(3)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要永存希望。

(4)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懷抱希望,逃離體制化「監獄」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熟悉,它也一度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該電影背後的同名書籍。首先,我想先介紹這部書的作者——史蒂芬·金。作家史蒂芬·金一生最愛「恐怖」,他幾乎只寫「恐怖小說,並以一己之力開創了「社會恐怖小說」這一類型閱讀。
  • 《肖申克的救贖》:你還在被體制化嗎?
    這句話想必大家很熟悉,這是多年來在IMDB以及豆瓣網評分雙雙第一《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話,國內外兩大較權威的網站都給出了這部電影第一名,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和「自由」,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 重讀《肖申克的救贖》:大多數在編教師,都在圍牆之內體制化了
    文|汶河先生01 體制化還記得在《肖申克救贖》中,雷德和她們的囚友們那段經典對話嗎?大體意思是:監獄是個奇怪的地方,開始你恨它,之後你會慢慢適應它,最後你將離不開它。我在上大學的那年看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當時年輕的自己那看的是熱血沸騰,工作後又了買史蒂芬.金的書,通過文字重溫了《肖申克的救贖》。可以說電影和書籍高度的吻合,均是經典之作!重新讀完,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體制內的教師像不像身處一座無形的「肖申克監獄」呢?
  •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
    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摧毀人的希望,將人變得「體制化」的可怕地方。該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的小說,由弗蘭克·德拉邦特執導,於1994年與觀眾見面。
  • 《肖申克的救贖》:你是體制的殉道者,還是時代的失意人
    作為常年在IMDb和豆瓣榜單上獨佔鰲頭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以其生動細膩、豐滿形象的人物刻畫,草灰蛇線、伏筆千裡的敘事藝術,將罪與罰,希望與救贖,倫理道德與集權統治之間的關係展現地淋漓盡致。影片將小人物的命運置身於對社會法治、倫理的反叛,具有深刻的諷刺和戲謔意味。
  • 《肖申克的救贖》:自由如風
    —《肖申克的救贖》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時,還太年輕,還不懂什麼叫「三姐妹」,還不理解什麼叫「體制化」,更不明白老布在離開監獄後為什麼要自殺。時隔好幾年再次看這部史詩般的巨作後,我開始漸漸明白體制化對人性的改變,體會到老布最後自殺的迫不得已和無奈。當瑞德說著「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時,我的心不禁跟著也顫抖了一下,那種絕望與無奈讓我對當時的自己有著一種莫名的憐憫和悲哀。
  • 《肖申克的救贖》|一場越獄背後是一種永不妥協的人生態度
    「救贖」這個詞最早來源於西方,它帶有濃濃的宗教主義色彩,出自《聖經》。在探討人性方面,「救贖」這個主題一直是西方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外大部分影視作品因為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會出現與之相關的故事題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是最具代表的經典作品之一。它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主演。
  • 肖申克的救贖次要人物篇
    人生需有意義[救贖之道 就在其中]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影片改編自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合集《四季奇譚》,副標題為《春天的希望》。 影片以第三人稱瑞德的口吻,講述了一段肖申克監獄的故事,講述了一段救贖的故事。
  • 《肖申克的救贖》:從高牆下的眾生相,看體制化禁錮下自由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於1994年,在次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七項提名卻顆粒無收,但在豆瓣電影TOP250和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影迷評選中,多年來卻是穩居第一的寶座。1946年,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終身監禁,這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渡過餘生
  • 《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稱之為救贖?因為沒有一個人是有罪的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鳥是不能關在籠子裡的,他們的羽毛太漂亮了為什麼稱它為救贖?這就是體制化。」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的體制化,慢慢適應可它,成為了一個舒適圈,最終發現自己再也逃離不出去。影片中的布魯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布魯斯在這座肖申克的監獄裡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待到了垂垂老矣。布魯斯在監獄裡是有自己的職業,他可以管理監獄的圖書館,管理分發圖書,在這裡,他能找到自己的價值。他在監獄大家都需要他,他感到很滿足。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從瑞德的三次假釋,看普通人的救贖之路
    這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摩根·弗裡曼飾演的瑞德,因為他包含了《肖申克的救贖》所講述的救贖之道以及什麼樣的人會被救贖。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了解自己才能走上救贖之路瑞德1927年因謀殺罪被判無期徒刑,長年的監獄生活讓他摸清了肖申克監獄中的門道,找到了能在地獄活的舒服的方法。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
    英國作家克萊夫·巴克曾說:「每個家庭都擁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可能就是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今天跟大家一起重溫的就是電影版的《肖申克的救贖》:在豆瓣電影Top250中排名第一,評分9.7分!
  •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淺析其蘊含的社會學知識
    救贖一個人,不論是在哪裡,無論救贖的是別人還是自己都很難,安德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做到了,用他的一技之長以及信念和毅力。安德憑藉自己的個人才能,在監獄中可以說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建立圖書館、幫助獄友獲得高學歷。
  • 《肖申克的救贖》因為有希望在,生活在前進
    《肖申克的救贖》,一部關於人性主題的勵志電影,被評為「美國十大經典影片」之一。故事中,年輕的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殺而被判無期徒刑,由於監獄的腐敗,他在真相即將大白的情況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監獄飽受了各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摧殘。
  • 影壇奇蹟之作:肖申克的救贖
    今天小編又刷了一遍 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小編前前後後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而正是這種對自由和希望的執著打動了觀眾心靈中最真最美最純的地方,使觀眾明白了為什麼人類在經歷了那樣多的苦難與沉淪之後還能生存,是因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解讀《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救贖主題(一)身體的救贖縱觀美國的歷史,可以找到一條關於自由發展的線索。
  •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經典影片,它在1994年奧斯卡評選中鎩羽而歸,卻被時間驗證了不朽。作為豆瓣9.7高分的影片,它所蘊含的希望主題,置於任何一個年代,都是人類精神的內核,這是它經久不衰的關鍵。
  • 《肖申克的救贖》排名第一:為什麼只有安迪逃出了肖申克監獄?
    看《肖申克的救贖》時,囚犯瑞德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先說說布魯克,在肖申克監獄服刑50年,從青年小夥到白髮老人,他人生中最黃金的時段都耗費在了獄中。當得知自己將刑滿釋放後,布魯克的第一反應不是欣喜,而是害怕。
  •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很早英語老師就推薦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但是涉及越獄,似乎與我平時所接受的觀念不一樣。最近抱著練習英語的態度,看了看這部電影。看完後給我很大的震撼。電影的主人公——安迪是一位銀行家,可是卻被冤枉殺害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入獄。故事從這裡開始,他進入了肖申克監獄。瑞德——後來成為安迪好友的犯人,認為這個文質彬彬的書生,會禁受不住監獄的折磨,第一個晚上就會哭泣。
  • 十多年後才看懂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原著作者《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史蒂芬·埃德溫·金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收錄於小說合集《四季奇譚》中,副標題為「春天的希望」。史蒂芬·金,1947年9月出生於美國緬因州一貧困家庭,在州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畢業後因工資菲薄走上寫作之路,70年代中期聲名漸起,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
  •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不同人物的毀滅與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杜佛蘭因被指控槍殺妻子及情人而被判處無期徒刑,監禁在肖申克監獄,為了不被肖申克這座高牆徹底改造,始終堅信希望,最終擺脫監獄長的魔抓,逃離了肖申克,重獲自由,完成了對自身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