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自1994年9月23日在美國上映以來,它以跌宕起伏的情節,生動形象的人物刻畫,意義深刻的人生啟示,在當時風靡一時,並穩居時代經典的寶座。 但是,它卻因為一些不可知的原因與奧斯卡獎失之交臂,鎩羽而歸。
回顧過去,1994年是電影界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電影盛產之年,前前後後出了諸多著名電影,其中《阿甘正傳》《低迷小說》前後榮獲了諸多大獎,而《肖申克的救贖》在奧斯卡十大獎項中一項未得,著實令人遺憾。多年後的今天,《肖申克的救贖》以9.7的高分,位列豆瓣排行榜的第一名,成為當世無可爭議的「無冕之王」。那它為何能夠成為現當代的「無冕之王」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那個時代,走近《肖申克的救贖》,走近安迪,探討其中的奧秘。
該影片是美國著名導演費蘭克·達拉邦特的經典代表作品,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人主演,講述了著名銀行家安迪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判入獄,但在監獄裡用自己的智慧,周旋於犯人和監獄管理者之間,身在囹圄的他始終對自由充滿渴望,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越獄。
最後導演用安迪逃離肖申克監獄後的生活和他的摯友瑞德千裡來尋做結尾,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同時也在告訴世人:無論世界待我們如何,我們都要自由的活著,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
接下來,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走近《肖申克的救贖》,來深度解剖《肖申克的救贖》裡關於生命的探討:是體制化還是該救贖?
▶01
斯德哥爾摩效應,貫穿影片始終。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影片中老布是「斯德哥爾摩效應」的代表人物。他是監獄裡最老的一個囚徒,在監獄裡度過了大半生,負責看管圖書館,過著安逸的生活,甚至將監獄當作他的養老院,從沒有想過離開監獄,重新生活。他本是一個知識分子,按理說,知識分子本應該是一個國家最中堅的力量,是最具有先進思想的人物,可是在監獄生活多年的他,已經被徹徹底底的體制化了。正如瑞德所言:「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以後,你不能沒有它,這就叫體制化。」影片中,最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一幕,當老布知道自己被釋放的時候,它居然想通過傷害獄友的方法來獲得繼續留在監獄的機會,這一情節著實讓人感到震驚。
老布最終還是被釋放了,但是已經在監獄呆了50年的他怎麼能適應日益多變的社會呢?最終他在罪惡的驅使下上吊自殺,並在房梁上刻下「老布來此一遊」這是所謂的被制度化了的知識分子對自由的闡釋,令人感到萬分錯愕。
主人公瑞德何嘗不是「斯德哥爾摩效應」的實踐者,「制度化」中的受害者,當瑞德被釋放時,他沒有想像中的高興,他在外面的世界裡連上個廁所都需要請示別人,甚至出現在廁所裡沒有聽到命令就尿不出來的情況。如果安迪沒有出現在瑞德的生命裡,那我想,他的結局怕是和老布一樣,用一根繩子結束悲慘的一生。
老布和瑞德是監獄裡制度化的代表,當自由和思想被囚禁,那監獄將會無處不在。我們要做的是找到生命的意義,不要將自己的思維囚禁,要通過與外界的交流與實踐,不斷進取,接受人性的矛盾,直面生活,認可自己。
▶02意志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
意志是人對於自身行為的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具體而言,就是人腦對於自身行為的價值率高差的主觀反映,其客觀目的在於引導主體根據各種行為的價值收益率的多少(即行為價值率高差的大小)來選擇、實施、評價和修正自身的行為活動,使主體能夠以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收益。
電影的開篇,就像我們介紹安迪入獄的起因,因殺害妻子與其情夫判了終身監禁。作為旁觀者們都知道安迪是被冤枉的,但是法官不知道,由於安迪申訴理由不充分,他最終還是被判入獄。頃刻間他從雲間掉入了無間地獄,但是他沒有情緒失控。一個能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人,絕不能小覷,這也為後來他成功越獄奠定了基礎。
曾經風光無限的他變成了監獄的禁錮者,他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在這條黑暗的路上勇敢的走著,哪怕不知路在何方。剛進入肖申克監獄的他,就被「同性戀」的包格斯視為肥肉,並一直想著性侵安迪,可是安迪沒有一次讓他們得逞,每次都與他們進行殊死肉搏,儘管每次他都被打得滿身是傷,有時候打成功了,儘管很多時候他都是失敗的,可他從來沒放棄過自己的尊嚴,直到警備隊長海利為了利益制止包格斯,這件事才翻開了新的一頁。
安迪的意志體現在他克服困難的每一步,他為了讓獄友得到更多的圖書,他向州議會提出申請,每周一封信準時的寄到政府,這一寄他就寄了整整六年,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成功了,肖申克監獄的圖書館有了新的圖書,也有了政府的資金支持,從而幫助了許多人考取了文憑。寄信寄了六年,這是一個意志堅定人的所作所為。他打破了老布的認知,就如老布所言「少年啊,我經歷了六個典獄長,我學到亙古不變的真理,給錢是不可能的,他們沒一個生來又屁眼。」
樹立明確的目標,活出價值,在價值交換中得到更多屬於自己的價值,這是安迪對自己自由的獨特見解。
▶03「真正的生活」而不是「真正的生活」,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這位才華出眾的銀行家。
所有進入監獄的人,就像脫掉衣服的男女,自己曾經所擁有的一切,在這個地方,全部化為烏有。正如瑞德所言「在這裡,沒有人會關注你的過去,也沒有人去關心你是不是真正殺了人」。所有人的生命在這裡如同草芥,任人踐踏,沒有誰能夠救得了你,除了你自己。
監獄裡以老布為代表的一群人認為「過一天,是一天」是一種最好的生活方式,日復一日地重複一樣的事情,慢慢的,慢慢的,他們就被體制化了。安迪卻是特立獨行的,他想著過一種有創意的生活。所以他替獄友討酒喝,為警備長逃稅,更甚至成為了典獄長的洗錢工具,為圖書館的事項州政府寫信,日夜奔走。這些是其餘人都未曾想過的,更是他們未曾做過的。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的的體現,一種註定體制化,另一種註定有不平凡人生;一種出了監獄無所事事,最後一根繩子了結殘生,另一種越獄成功,開始了嶄新的生活;一種自我沉淪,一種實現了對他人的救贖。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種種不同的選擇在肖申克監獄裡被清晰的展現的同時,更是讓我們由衷的感嘆「要真正的生活」而不能「真正的生活」
▶04個人感悟
《肖申克的救贖》以其精湛的表演,蘊含重大哲理的一個個小故事告訴著世人:
(1)只要你看準目標,並為這個目標不斷努力,那終有一天,它會實現。
(2)若你沒有實力,你將被人群所淹沒。
(3)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要永存希望。
(4)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