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熟悉,它也一度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該電影背後的同名書籍。
首先,我想先介紹這部書的作者——史蒂芬·金。
作家史蒂芬·金一生最愛「恐怖」,他幾乎只寫「恐怖小說,並以一己之力開創了「社會恐怖小說」這一類型閱讀。在他成名之後,很多人認為他是因為恐怖小說的暢銷,和其帶來的巨大收益而沉醉其中。事實卻恰恰相反,「他先是喜歡寫作,然後賺到了錢」。
現代驚悚小說大師 史蒂芬·金
在他寫作的最初階段,一次又一次的退稿,是他不可迴避的事實;日復一日的貧窮與壓抑,使他看不到改變的曙光。關於他所熱愛的恐怖題材,也有很多人並不能接受。他的校長甚至對他說:
「我真搞不懂,史蒂芬,你明明很有才華,卻為什麼老愛寫這些垃圾東西,白白糟蹋天分呢?」
然而,即使生活如此艱難,他還是在寫作,因為他相信他的作品終有一日會被世人所接納。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74年,《魔女嘉裡》的出版使他一夜成名。到1982年,他的書本本暢銷,幾乎每一部小說都被搬上了銀幕。
但是,在大眾的一致好評中,主流文學界卻一直認為他所寫的東西是「不入流的垃圾」。這些「嚴肅文學」的倡導者認為,史蒂芬是在譁眾取寵,一味賺錢。
在這時,史蒂芬·金出版了《肖申克的救贖》這本與恐怖完全不沾邊的書。這幾乎也是史蒂芬一生中唯一的一本不涉及恐怖題材的中篇小說。
在我看來,史蒂芬也被禁錮在「大眾小說即是垃圾」的監獄中,而他的一生也是和這個「監獄」抗爭的一生。
史蒂芬只要有機會,就會跟人辯論到底:「大眾小說」絕非「垃圾」的代名詞,受歡迎的未必就不是好文學!「忠於自己」的小說即是好小說!
在1999年,史蒂芬·金慘遭車禍,身體每況日下。在他以為證明自己沒有糟蹋天分、不是寫些垃圾的願望無法完成了的時候,他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的「終身成就獎」。
當然,對於史蒂芬作品的批評和「通俗」與「嚴肅」之間的文學戰爭,並不會因為史蒂芬獲獎而結束。但是,他已經受到了部分主流文學界的認可,他的小說的價值也得到了證明。在這場戰爭中,他已經勝利了。
《肖申克的救贖》從肖申克監獄中瑞德的視角,講述了銀行家安迪·杜弗倫含冤入獄,在獄中謀求生存、堅守希望,經過了27年的時間,通過一條徒手開鑿的隧道逃出監獄的故事。
在杜弗倫成功擁抱自由,逃離體制化「監獄」的過程中,有哪些必不可少的因素呢?
該文中,最令我們震驚的莫過於:杜弗倫用了27年的時間才重獲自由。在這27年中,他每天需要完成犯人必做的任務,他還要打磨石頭做那些精美的小物件,在所有人都休息的時候,他還要完成他的「越獄大計」。
有多少犯人在完成每天的勞作任務後,便已筋疲力竭,只想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牢房去面對另一個無盡的夜。更何況杜弗倫需要做這麼多事,日復一日的堅持28年呢?
監獄並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在杜弗倫剛入獄時,他便被監獄中的「姐妹」看上了。之後的三年,杜弗倫身上總是帶著傷。每一次遇到麻煩,他都會狠狠地反擊,即使是被「輪暴」,他也從未放棄過自己。因為他知道:
只要有一次讓他們容易上手,以後便永無寧日。
無論杜弗倫遇到多大的麻煩,受多嚴重的傷,他還是繼續過他的日子,也從未想過用他所購買的錘子敲爆那些人的腦袋。因為,他渴望自由。
我告訴過你,安迪有一種大多數犯人(包括我在內)所缺乏的特質,是一種內心的寧靜,甚至是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認為漫長的噩夢終有一天會結束。
布魯克、瑞德等被判終身監禁的人,他們曾渴望自由嗎?答案是必然的。但是在他們長達數十年、日復一日的監獄生活後,他們習慣了監獄的一切,對外面的世界感到越來越陌生,甚至是害怕。
在布魯克獲得假釋後不到一年,便選擇了自殺,甚至是在牢房養著的一隻鴿子「傑克」,也在被放飛後死於監獄運動場的角落。
安迪難道從來也沒失去過渴望自由的信念嗎?並不是的。在1962年,一個能夠證明杜弗倫無罪的人,湯米進入了肖申克監獄。
他說,就好像湯米手上有把鑰匙,正好開啟了他內心深處的牢籠,他自我禁錮的牢籠。那個牢籠裡關的不是人,而是一隻老虎,那隻老虎的名字叫「希望」。湯米給的這把鑰匙正好可以打開牢籠,放出希望的老虎,在他腦中咆哮著。
但是,監獄長並不相信湯米的「片面之詞」,並且送走了他。這時,安迪也失去希望了。他瞬間就老了,也失去了笑容。
安迪陷入沮喪絕望的恍惚狀態持續了長達十個月之久。但他終究又重新「從衣櫃中拿出自由的隱形外衣,披在身上。」
在杜弗倫入獄之前,是波特蘭一家大銀行的信託部副總裁。他所擁有的關於銀行的知識,是他幫助獄卒甚至監獄長逃稅、炒股、退稅、洗錢的基礎。
杜弗倫畢業於緬因大學商學院,修過兩三門地質學的課。所以在獄中,他有很多時間研究牢房的牆,從而發現了混凝土中存在的問題。
監獄中來自「姐妹」的麻煩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發揮才能的機會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到來。
杜弗倫首先用偷帶進監獄的錢買通了警衛,教訓了「姐妹」中的頭目。然後,利用一次外出務工的機會,向監獄的管事者哈力舉薦自己,幫助其逃稅,從而得到了來自上層的保護和管理圖書館、獨居一室的機會。杜弗倫也經常關注股市動態和稅法變動,使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
在幫助典獄長將來自毒品的收入,轉換成股票、債券等的過程中,杜弗倫會受到內心道德的譴責嗎?對此,他是這麼回答的:
「因為像我們這種人,我們知道在超凡入聖與無惡不作之間還有第三種選擇,這是所有成熟的成年人都會選擇的一條路。因此你會在得失之間求取平衡,兩害相權取其輕,盡力將善意放在面前。」
杜弗倫無疑是智慧的。他在陷入困境時懂得,「懷抱最好的希望,但預做最壞的打算」。在被控告謀殺時,杜弗倫便讓他的朋友處理掉了他的財產,並捏造了一個虛擬身份,因此也為他出獄後的生活做出了準備。
當他發現監獄牆壁的混凝土存在問題時,無疑是興奮的,但是他並沒有被興奮衝昏了頭腦,而是積蓄力量、小心謹慎地用磨石布包住錘頭消音,一點點地敲下土塊,一袋袋地把混凝土運到操場倒掉。他足夠冷靜,能夠在巨大的希望面前不露絲毫破綻。
不得不說,杜弗倫最終成功獲得自由的一大因素是他足夠幸運。
恰好他所在的監獄牆壁的混凝土並不夠堅固;恰好他入獄前所藏下的錢未被掩埋或丟失;恰好那條汙水管通往監獄圍牆外;恰好海報下的秘密通道一直未曾被發現……
但是杜弗倫也是足夠勇敢的。即使面對的是無限的未知和永遠失去自由的風險,他還是願意去賭,去抓住一絲一毫獲得自由的機會;即使他已經適應了監獄生活,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恐懼,他也願意去大膽嘗試。
或許,如果你根本不下注,你就不會輸。但是,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請記住,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逃離體制化的「監獄」並沒有那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