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你是體制的殉道者,還是時代的失意人

2020-08-29 約克鎮的影音室

作為常年在IMDb和豆瓣榜單上獨佔鰲頭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以其生動細膩、豐滿形象的人物刻畫,草灰蛇線、伏筆千裡的敘事藝術,將罪與罰,希望與救贖,倫理道德與集權統治之間的關係展現地淋漓盡致。影片將小人物的命運置身於對社會法治、倫理的反叛,具有深刻的諷刺和戲謔意味。

《肖申克的救贖》

在影片中,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及其情人雙雙死於家中而身陷囹圄,被判入獄。獄中的安迪以極強的心理素質和知識儲備,用長達19年的光陰在牢房中挖出地道,並最終逃出生天。

這是一個給人以希望和力量的故事,但是我們不禁會想,

為什麼安迪要逃出肖申克監獄?

為什麼安迪要用19年的光陰來逃出?

為什麼安迪能成功逃出?

一、個人主義對宗教神學的戲謔

在影片所處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戰後的美國人急需從戰爭中恢復正常生活,因此從宗教中尋求心理慰藉的需求也應運而生。

在電影中,安迪初入獄時,典獄長在集體訓話時說:「第一條規定,不可褻瀆神,不準濫呼上帝之名」。

典獄長在檢查安迪的牢房時,看到他的《聖經》,二人便就其中的字句對答。臨走時,典獄長將《聖經》還給安迪,對他說,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多年之後,典獄長也沒有料到自己能夠一語成讖。是啊,安迪的「救贖之道」,確實在《聖經》裡,只不過不是《聖經》本經,而是藏在裡面的一把鶴嘴錘。

影片中的暗藏錘子的《聖經》

安迪的個人主義在初入獄時,便已經覺醒。

美國是一個非常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個人主義也是一個脫胎於美國政體的政治詞彙。美國的政治綱領《獨立宣言》,也最先對個人主義作出詮釋「每個人都有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權利」。

安迪也充分相信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展示自己的金融才能,幫獄警處理稅務問題,修繕監獄圖書館,更重要的是,他在瑞德的心裡也埋下了希望的種子,抽芽開花只是時間問題。

這大概就是強者自救,聖者渡人。他不僅是自己的強者,更是他人的聖者。這是安迪的反叛,也是個人主義對宗教的反叛。

二、人是體制化的人質

安迪與瑞德

瑞德曾對安迪說:「這些圍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最典型的就是布魯克斯的自殺。布魯克斯在監獄兼職做圖書管理員的工作,五十年的監獄生活早已成為他身體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朋友聊天,曬太陽,整理圖書,似乎他的一生就該這麼度過。

出獄之後的老布,已然成為一個和社會脫節的人。他沒有見過這麼多的汽車,他也不知道如何過馬路,如何在超市幫顧客打包物品。

最終布魯克斯選擇懸梁自盡。

布魯克斯的沉思

五十年的監獄生活都沒有將他打垮,反而出獄後的自由生活將他一擊致命。

很難想像,他是多麼努力地去適應改天換地的生活;也很難想像,他在那一晚是躊躇還是輕鬆……

監獄的高牆黑瓦,獄警的暴力血腥,長期模式規範化的生活,把活生生的人裹挾成制度的人質。

誠如瑞德所說,痛恨—習慣—依賴,這只是時間問題。制度從來都沒有改變,有所改變的只是你那屈從於強權,甘當「人質」的心,僅此而已。

三、來自愛因斯坦的嘲諷

還記得這一幕嗎?當獄長闖進安迪的牢房時,鏡頭掃到了房梁上的一張海報:愛因斯坦萌萌噠的吐舌照。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裡,曾提到:「我以為科學和藝術的正途不僅不是去關懷弱勢群體,而且應當去冒犯強勢群體。使最強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做成就。以愛因斯坦為例,發表相對論就是冒犯所有在世的物理學家;他做得很對」。

以科學去冒犯強權,愛因斯坦這麼做了,安迪也是。

不懂金融學,怎麼能幫典獄長避稅,為日後逃跑積累下大量資產;

不懂地質學,怎麼能知道牢房的牆壁是何種巖石,土質是堅硬還是疏鬆;

不了解氣象學,又怎麼能料到逃出去的那晚雷電交加,剛好可以掩蓋砸下水道的聲音。

從前看《肖申克的救贖》,只覺得這是電影的巧合,都是刻意的安排。

現在想想,就算給安迪換一個職業,換一間牢房,安迪依然會逃出肖申克,只是方式有所不同罷了。

這是來自愛因斯坦的嘲笑,這也是科學與強權的正面較量。

還記得開篇那三個問題嗎:

為什麼安迪要逃出肖申克監獄?

為什麼安迪要用19年的光陰來逃出?

為什麼安迪能成功逃出?

無非就是個人主義、體制與科學。很少有一部電影能夠通篇只講一個純粹的故事,卻將那個時代的主題都蘊含其中。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也只有《肖申克的救贖》。


寫在後面的話

擱筆至此,總覺得意猶未盡……

《肖申克的救贖》是能帶給人力量的電影。它沒有任何說教色彩,卻總是讓人充滿生的希望;它也沒有刻意強調什麼,但讓人覺得一切都是出乎意料而又在意料之中……

我是約克鎮的影音室,歡迎關注與交流~

相關焦點

  • 從《肖申克的救贖》看親子教育,別讓孩子生活在你「愛的體制」下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電影史上一部傳奇經典,經久不衰,雖離上映已過去多年,相信很多人還會時不時重溫這部經典越獄片。這部電影的影評也有不少,主題大多是關於救贖、信念、自由以及監獄內的友誼等等。今天我想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切入,聯繫我們當今時代的實際情況,談一談《肖申克的救贖》對我們親子教育問題的一些啟發。這部影片帶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監獄內的體制化。
  • 《肖申克的救贖》:打破體制的禁錮,奔向自由的彼岸
    一本《肖申克的救贖》讓我知道了史蒂芬·金這個大師級別的恐怖小說家,喜歡書寫靈異和驚悚的他的這一本肖申克肖申克的故事很簡單,以一直在肖申克監獄為獄友提供外部物資,混得如魚得水的「我」的視角,寫一個被冤入獄的律師安迪,用二十七年的時間,逃獄奔向自由的故事。
  •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淺析其蘊含的社會學知識
    救贖一個人,不論是在哪裡,無論救贖的是別人還是自己都很難,安德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做到了,用他的一技之長以及信念和毅力。安德憑藉自己的個人才能,在監獄中可以說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建立圖書館、幫助獄友獲得高學歷。
  • 沒讀過《肖申克的救贖》原著小說,你便看不懂其中深意?
    文/任紫陌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看完《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後沒看懂,又回頭找來小說閱讀的?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被「封神」時,我還只是一個孩子。第一次觀看此片,是在大學的英語課上。猶記得影片放完,簾幕被拉開的一剎那,陽光穿過玻璃,刺得我睜不開眼睛。
  • 《肖申克的救贖》「全片最幸運的人」瑞德:讀懂他,就能讀懂人生
    第三次假釋會,瑞德在肖申克已經四十年了,他卻做好一生都在肖申克的準備。面對假釋會成員一如既往的詢問「你覺得自己被徹底改造了嗎?」,瑞德的態度較前兩次已經有了完全不一樣變化,他說「說實話,我已經不在乎了」。
  • 再看《肖申克的救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經受那場暴風雨的洗禮
    為什麼自己能夠在肖申克這樣一個齷蹉腐敗的人間地獄裡,活得如此通透,其實不也是充當了那些統治者的附屬嗎?雖然看似給囚犯製造了方便,其實自己也有收益的一方面,緩解了統治者與關押人的關係才是重點。這就是瑞德的罪,他是這個體制的幫兇,他是鞏固這個體制的人,是真正的有罪者。也是他為什麼會說自己是肖申克監獄唯一的罪犯的緣由。
  • 豆瓣9.6《肖申克的救贖》:只有靈魂自由,才能得到徹底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犯罪型電影,為什麼在電影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呢?也許它所表達出來的思想直擊每個人的心靈,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經有一座「肖申克」式的「監獄」,有的人願意一輩子待在裡面,有的人卻一刻也沒有放棄追求自由的抗爭。
  • 《肖申克的救贖》:生命中的奧秘:是該體制化,還是該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自1994年9月23日在美國上映以來,它以跌宕起伏的情節,生動形象的人物刻畫,意義深刻的人生啟示,在當時風靡一時,並穩居時代經典的寶座。 但是,它卻因為一些不可知的原因與奧斯卡獎失之交臂,鎩羽而歸。
  • 《肖申克的救贖》|一場越獄背後是一種永不妥協的人生態度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希望」電影。一部電影的經久不衰,必定有它的魅力之處。說到監獄,大家想到的是嚴酷的體制、駭人的懲罰和厚厚的高牆。瑞德說,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後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 《肖申克的救贖》排名第一:為什麼只有安迪逃出了肖申克監獄?
    看《肖申克的救贖》時,囚犯瑞德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先說說布魯克,在肖申克監獄服刑50年,從青年小夥到白髮老人,他人生中最黃金的時段都耗費在了獄中。當得知自己將刑滿釋放後,布魯克的第一反應不是欣喜,而是害怕。
  •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不同人物的毀滅與救贖
    「這些高牆很奇怪,起初你恨他,然後慢慢習慣它,再久一些,你就離不開它了,這就叫做徹底改造。」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杜佛蘭因被指控槍殺妻子及情人而被判處無期徒刑,監禁在肖申克監獄,為了不被肖申克這座高牆徹底改造,始終堅信希望,最終擺脫監獄長的魔抓,逃離了肖申克,重獲自由,完成了對自身的救贖。
  • 十多年後才看懂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作品名肖申克是監獄的名字(我曾把肖申克誤記為男主的名字~),這個詞原本起源於《舊約·以賽亞書》的救贖一詞,象徵著黑暗與惡。根據基督教神學論,人生而有罪,人性本惡,人生就是贖罪的過程。幾個關鍵詞體制化「我曾經試圖描述過,逐漸為監獄體制所制約是什麼樣的情況。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
  • 《肖申克的救贖》你看懂了嗎?
    —  加繆《局外人》《肖申克的救贖》是豆瓣電影排行第一的作品,它創作於被譽為電影奇蹟年的1994年。安迪被關押在一個叫做肖申克的監獄中。監獄充滿著暴力和罪惡,有滿口上帝和信仰,實際卻唯利是圖的監獄長,有看人不順眼就棍棒相加的管理員,還有搭夥結伴欺凌弱小的獄霸們。當然,也有好人,比如有著三十年獄齡的瑞德。瑞德是監獄世界的商人,熟知監獄的規則和運轉,建立一條穩定的銷售渠道。兩人漸漸交好,成為了朋友。監獄生活是苦悶的,安迪要找點樂子。他喜歡雕刻,於是拜託瑞德弄來小錘來雕磨石頭。
  • 重讀《肖申克的救贖》:大多數在編教師,都在圍牆之內體制化了
    文|汶河先生01 體制化還記得在《肖申克救贖》中,雷德和她們的囚友們那段經典對話嗎?大體意思是:監獄是個奇怪的地方,開始你恨它,之後你會慢慢適應它,最後你將離不開它。我在上大學的那年看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當時年輕的自己那看的是熱血沸騰,工作後又了買史蒂芬.金的書,通過文字重溫了《肖申克的救贖》。可以說電影和書籍高度的吻合,均是經典之作!重新讀完,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體制內的教師像不像身處一座無形的「肖申克監獄」呢?
  •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很早英語老師就推薦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但是涉及越獄,似乎與我平時所接受的觀念不一樣。最近抱著練習英語的態度,看了看這部電影。看完後給我很大的震撼。電影的主人公——安迪是一位銀行家,可是卻被冤枉殺害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入獄。故事從這裡開始,他進入了肖申克監獄。瑞德——後來成為安迪好友的犯人,認為這個文質彬彬的書生,會禁受不住監獄的折磨,第一個晚上就會哭泣。
  •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因為安迪走進肖申克大門那一刻,就決定自救,他知道哭鬧無用,只想觀察環境審時度勢;反觀瑞德救贖自己的方式,只剩與人賭煙這樣的無聊趣味。瑞德此時還察覺不到安迪會給肖申克帶來改變,哪怕自己對逃避有著清醒的認識:「起初你討厭它(肖申克監獄),然後你逐漸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
  • 《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稱之為救贖?因為沒有一個人是有罪的
    ,當他們飛走的時候…你會覺得把他們關起來是種罪惡,但是,他們不在了你會感到寂寞……」在沒看電影前我以為肖申克是一個人,萬萬沒想到它是一座監獄,一座關押了太多靈魂的監獄。為什麼稱它為救贖?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的體制化,慢慢適應可它,成為了一個舒適圈,最終發現自己再也逃離不出去。影片中的布魯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布魯斯在這座肖申克的監獄裡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待到了垂垂老矣。
  • 肖申克的救贖:要麼忙著生活,要麼忙著等死
    大家好,我是你的觀影小夥伴半夏,每天都會解讀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小編前幾天重溫了一部美國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改編自史蒂芬.金《不同的季節》中收錄的《麗塔海華絲及肖申克監獄的救贖》。
  • 影壇奇蹟之作:肖申克的救贖
    今天小編又刷了一遍 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小編前前後後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解讀《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救贖主題(一)身體的救贖縱觀美國的歷史,可以找到一條關於自由發展的線索。從華盛頓到歐巴馬,從羅斯福到馬丁·路德·金,雖然「美國民族精神」一直在變化與擴充內容,但是實質上美國民眾對於自由的追求卻沒有改變。許多美國好萊塢電影中都表現出美國民族對自由無限渴望的主題,而《肖申克的救贖》也是符合這一主題的經典美國電影。
  • 《肖申克的救贖》:三個人物,承載著三種關於「自由」的定義
    因為在這一年,不論是歐美電影還是國產電影,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其中最值得推崇的一部,就是《肖申克的救贖》。從1994年上映至今,仍以9.7分高居豆瓣高分電影榜首,不愧為世界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