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的《西遊記》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話本化,街頭藝術化,曲藝化」的改編,包括鳳仙郡求雨和寇員外延壽的改編,都是既接地氣有意思,又有人情世態的劇情,看懂了的人會體會裡面的悽涼和黑暗以及深深的無力感。
鳳仙郡三年不下雨,到底什麼惹怒神明?
鳳仙郡郡候的兒子強搶民女,被鳳仙郡候教育一番後,仍拒不放女子自由,鳳仙郡的老婆對兒子百般放縱,無理取鬧。正趕上向玉帝拜祭,一怒之下,鳳仙郡郡候推翻了貢品,貢品被狗吃了。
玉帝按時去巡查,剛巧碰到這苦命鳳仙郡的郡侯推倒貢品,口出穢言。玉帝可不管你是什麼原因,作為一個祭天的代表,你對我不敬,這樣子就要受到懲罰,於是鳳仙郡三年不下雨,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
郡候作為一個地方的主導,在做錯事時打翻玉帝的祭品,事後在地方大旱三年,卻百般隱瞞過錯,期間思維卻絲毫沒有在打翻玉帝祭品上靠近。
如果底下的百姓也關注這件事,早就向郡侯提出問題點,那麼虔誠悔過,玉帝也許早就寬恕鳳仙郡,可見百姓根本不關心什麼祭天不祭天的,無怪乎被牽連受罪。
但是侮辱神的人真的受過天罰嗎?並沒有,鳳仙郡候並不缺吃食,甚至在孫悟空一行人來的時候,拿出很多美食,餓死的都是縣裡的平民。
自古以來黎民百姓最愛三種人,明君,清官,俠客,但唯獨不想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此所謂神,近乎魔鬼,此所謂祭,近於行賄。
看來,就連神仙也是這樣,如果一方父母官犯錯,懲罰的都是當地的黎民百姓。
古代天災比人禍更要恐怖,人無法揣測「神」的意思,抵抗災難的能力有限,很多自然現象都無法解釋,只能靠祭祀來為神效力表忠心。
古代官員最怕遇到天災之年,身為清官,不忍百姓受災,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無能為力。身為貪官,無法從百姓身上獲得更多的油水。
孫悟空調查得知前因後果,跟鳳仙郡侯講明事情原委,然後郡侯禮拜皈依,請本處僧道來做法事,引罪自責,全民拜神,玉帝下旨下大雨,歡歡樂樂,雷雨閃電走的時候還亮相給百姓拜見。
故事就愉快的結局了。
但是,事情的起因不是郡候公子強搶民女嗎?結局處,有誰又想到了被強搶的民女和他丈夫呢?玉帝的貢品被狗吃了就要餓死一堆人。一個女人被搶走,被限制人身自由,卻無可奈何,連正義化身的悟空都不認為應該替她討回公道。
所有人都認為不下雨是為了懲罰強搶民女,最後發現其實只是因為打翻貢品,這才是真的諷刺吧。喜歡請關注電影醬,每天帶你深扒影視劇中最有趣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