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人物刻畫相對於一般的武俠小說來說要更為多面性一些,通常在武俠小說中人物會被籠統的分為兩類,即是正義之士和大惡人,正義與邪惡的鬥爭是武俠故事中永恆不變的主題,所以如此歸類人物也無可厚非,但卻是忽略了人的多面性,即便是平凡如你我也絕對不止一面,咱們也許都光鮮亮麗的活著,但偶爾也難免會有消沉或者虛偽的一面,畢竟人無完人的道理人人都懂,而金庸筆下的人物就顯得更貼近真實一些,比如楊過是個善良的人,他卻也曾經對郭靖動過殺心,郭靖是個善良的人,他卻曾經幫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造成數萬無辜百姓死於非命,因為更真實的展露人性,所以金老的故事才會如此吸引人。
不過即便是金老也許也會存在對自己筆下的人物或劇情把控得不太嚴謹的時候,比如王語嫣這個角色在《天龍八部》中的表現就讓人十分尷尬,這女子無腦到什麼程度呢?新修版的《天龍八部》中她居然拋棄了段譽,反而是重新回到逼死她父母的慕容復身邊,陪著一個將自己推下枯井的瘋子,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行為,金老此舉只為讓段譽「求不得」,卻忽略了王語嫣這角色所需要面對的情感邏輯問題,不過本文要說的並不是王語嫣這個無腦之人,而是一位大俠。
話說在《射鵰英雄傳》中是有了五絕高手的設定,他們分別是南帝、北丐、東邪、西毒以及中神通,之所以是這五個人站在武林之巔正是因為他們展開了一場華山論劍,在經過了七天七夜的武鬥過後,最終是由王重陽奪得了「天下第一」的名號,其他四人稍遜一籌,但原著中明確提到了,這一場大亂鬥絕不僅僅只是為了決出天下第一高手,而是為了另一件事,即是爭搶《九陰真經》。
《九陰真經》這本經書在新修版的設定中是由那北宋大內文官黃裳所著,是一本武學寶典,自它問世以來天下武林高手無一不想得到它,也正因為如此掀起了不少腥風血雨,無數英雄豪傑因此喪生,王重陽正是出於平息武林紛爭的角度來發起了這次比武。
在原著的第十回中便是由曲靈風提到了這段往事,原著道:「幾年前,武林中為了爭奪《九陰真經》這部武功秘笈而鬧得滿是腥風血雨,殺傷人無數。全真教教主王重陽真人邀集武林中武功絕頂的幾位高手到華山去比試武功,當時稱為『華山論劍』,言明武功最高的人掌管《九陰真經》,從此誰也不得爭鬥搶奪,使得天下江湖上復歸太平。當時參與論劍的共有五人,稱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東邪』就是師父,人家又叫他『黃老邪』,其實五人之中,師父年紀最小;『中神通』是重陽真人。論劍結果,東邪、西毒等四人都服中神通居首。」這即是五絕高手誕生和《九陰真經》之所以被爭搶的來龍去脈。
在原著第十六回中金老又借周伯通之口再次強調了「爭搶《九陰真經》」所掀起的武林紛爭帶來的殘酷後果,原著道:「那一年不知怎樣,此書忽在世間出現,天下學武之人自然個個都想得到,大家你搶我奪,一塌糊塗。我師哥說,為了爭奪這部經文而喪命的英雄好漢,前前後後已有一百多人。凡是到了手的,都想依著經中所載修習武功,但練不到一年半載,總是給人發覺,追蹤而來劫奪。搶來搶去,也不知死了多少人。」
由書中這兩段文字看出一個問題,即是《九陰真經》只有被一位極為強大的高手保管才能讓世人斷了爭搶的念頭,那麼試問洪七公這位大俠為何要站在王重陽的對立面?
南帝段智興搶這經書也許是為了他大理段氏,歐陽鋒純粹是個武痴,為了得到高深武學也會不擇手段,東邪黃藥師行事風格異於常人,他想要奪得經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唯獨洪七公不同,他作為一位胸懷正義的大俠,他有什麼理由去與王重陽爭經書?其實按正常的邏輯來看,他應該是與王重陽站在同一方,一同對抗另外三絕才對,至於王重陽需不需要他幫忙那是另外一碼事,至少他不該去搶經書,甚至從後來的劇情來看,他學了其中武功也不用,足見他根本無心其中武功,那還談什麼搶經書呢?因為私慾?只是想要找王重陽一較高下也得分時候吧。
所以洪七公這位大俠去與王重陽搶經書的劇情實屬邏輯硬傷,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