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笑傲江湖》

2020-09-05 英雄劍2000

《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俠小說中很特別的一部小說。說它特別是因為小說寫得內容比傳統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多了一點其他的味道。

第一次讀這部小說,大約是在十來歲左右。現在的記憶中,還留有些許殘缺的片段。

記得那是一個暑假,姥爺住的村裡,我在上大學的小舅包裡胡亂翻到一本模樣有些「奇怪」的書。

整部書像《新華文摘》那麼大,但是比它要厚很多。書的前幾頁畫了好幾幅插圖,都是兵器類的。印象尤深的是有一個狼牙棒。至於書中的內容,現在努力回憶後又斷斷續續想起來一些:有餘滄海滅福威鏢局時,在門外畫的的血線和「出門十步者死」的句子;有向問天在名門正派和魔教合力圍剿時,掌劈馬腿的畫面;有林狐衝梅莊比劍的場面,其他的都忘記了。

十歲的小孩兒能讀並讀得津津有味,那種體驗很獨特。模模糊糊地讀,以孩童的心理感受,可能理解起來膚淺,但是內心單純,看到的卻都是真實美好的東西。以至於我在那年以後的很長時間裡,再沒有體驗到那種閱讀快感。

這就是我與《笑傲江湖》的第一次邂逅,儘管我並沒有記住書的名字,但是給了我極大的閱讀滿足感。

一個人在很小時候讀過的書,有時候是很難真正忘記的。到了後來稍微大了一點,學會看各種各樣書,我還時不時地回憶起那本書。它叫什麼名字呢?我很想再讀一讀。

問了小舅,還記得那本書叫什麼?小舅說他看的書多,早忘記了是什麼書。我極力幫助他回憶,說裡面有一個人會劍的很多招數、在山洞裡有一個老人、還去了一個園子裡救了一個老漢.......。我發揮出最大的想像來描述,但是他茫然地搖著頭。記不起來了。

引導別人回憶很難。你必須提供清晰有力的線索,才有找到的可能。那時年紀小,眼中只有自己感興趣的物件,其他的則沒有多少印象。我急得頭上冒汗,終不可得。想不起來。就像自己童年時在某地曾經遇到過一個喜歡的小女孩,不知來歷,沒有名字,只有某一瞬間的美好,你想知道她現在的境況,卻不知道去哪裡找。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不方便查找。加上生活在村裡,接觸到的書少的可憐,記憶的線索又不是那麼清晰明了,總之是找了很長一段時間,大概斷斷續續有幾年,一直找不大,甚至連書名都沒搞清。

它一直在記憶的最深處,時不時地在心裡折騰一下,那種感覺很不好受。相信這種經歷不少人應該也有過。

轉機出現在讀中學的那一年。因為去了一個算得上是城市的地方讀書,書的資源就極大地豐富起來了。校門外有很多的租書店。我又一次動了尋找這本書的念頭。租書店老闆是個好心人,「業務」也熟。當我再一次把殘存的信息告訴他的時候,他說,是不是《笑傲江湖》?

什麼《笑傲江湖》?拿我看看。

老闆順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被翻得油膩膩的書,用夾著煙的手甩在了櫃檯上。比我印象中那本小了一倍。

我說,不像,應該比這個大一點。

老闆把夾在手指裡的香菸叼在嘴上,騰出手,拿著那本書譁啦譁啦地翻了幾下,不屑地說:「版本不一樣,看看不就知道了。」這一看,記憶的閘門瞬時就打開了。踏破鐵鞋無覓處,終究等得燕歸來。謝天謝地,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終於找到了。

人是飢餓的動物,對自身缺少的東西尤其有佔有欲。這與人類產生、發展過程中不斷適應自然的經歷有關,是人類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共同決定的。無論是對物質的、精神的,還是情感的(當然情感也是精神的一種),一旦有了補償的可能,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擁有。

這部書我整整細讀了十遍不止。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不能在外邊亂跑,就買了一套金庸小說全集,再細細地讀。隨著心境不同,閱歷增長,感受又自然不同。

小說寫得是人,通過描寫人在各種環境中的表現,塑造人的形象,反映社會現實,給讀者帶來感受。這是小說一般的寫法。

《笑傲江湖》的背景是什麼年代,金老先生沒有說明。按照老先生的說法,《笑傲江湖》寫得是帶有普遍性的東西,故事發生在各朝各代都有可能。正因為這部小說的年代背景非常的「虛幻」,少了時代的「桎梏」,才把人性寫的這麼複雜多變、酣暢淋漓。

《笑傲江湖》有一種特別的味道。這種獨特味道,得以把它和其它武俠小說分為《笑傲江湖》和其它武俠小說。在我看來,它應該是迄今為止整個武俠小說的頂峰。

武俠小說主要寫俠義。俠義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逐步沉澱為國民性格的一部分。什麼是俠義文化?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盛讚布衣之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俠義文化除了「言必信、行必果」之外,還包括「扶危濟困,抑強扶弱,慷慨赴義,不求回報」的精神內涵。金庸老先生對何謂之俠,有更精妙的解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義道是一種境界很開闊,格局和內涵都十分崇高的精神品格。但是很有趣的一點,《笑傲江湖》這部書寫得卻不是俠義文化,這就是《笑傲江湖》有味道的地方。

金庸老先生說這部書是一部政治之書,也是一部隱逸之書,其實我覺得老先生的話說得還是有點含蓄了,其實吧,我倒覺得這是一部描寫人性善惡之書。對人性的描寫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其深刻透徹連《紅樓夢》這樣的名著都不遑多讓。

人性是複雜的。以世俗的眼光看,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其所佔有權力和金錢的多少。江湖是人的江湖,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佔有權力,就是大部分江湖豪客的最大追求。在江湖的世界裡,武功的高低就代表權利的大小。所以,我們會看到餘滄海厚顏無恥、手段毒辣搶林家的闢邪劍譜,嶽不群、東方阿姨會毫不猶豫揮劍割去老二,左冷禪會不擇手段、處心積慮推行並派,為的就是千秋萬代,一統江湖。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江湖這種弱肉強食的黑暗森林中,如何確保自己不被強食,最根本的是提高自我實力,做食物鏈頂端的王者。處於頂端位置,才可睥睨眾生,操控別人,也可掌握自己的命運。

但是社會的運行有其精妙所在,江湖也不例外。食物鏈的頂端王者也有逃避不了的法則,更不用說莫名其妙就出世的某種神功,一夜之間就可能推翻存在的王者,而讓其墮入萬丈深淵。君不見,斬掉老二的林平之,搖身一變不費吹灰之力就連克餘滄海、木高峰兩大一流高手。因此,對於每一位有志成為食物鏈頂端王者的江湖豪客來說,追求武功的最高度化比命根子重要的多。

這種想要成為食物鏈頂端王者的追求,就把人的人性引向了惡。因為在追求頂端的過程中,一定會伴隨著爭鬥、殺戮,無數的相關人等都會成為追求者刀劍下的冤魂枉鬼。在追求頂端的過程中,追求者會忘記本身的俠義,甚至所有的道義、公平、良知和各種規則,赤果果的釋放人性之惡。林平之被滅門,有人會出來主持正義嗎?沒有。劉正風的全家被嵩山派滅門,有人出來主持正義嗎?也沒有。因為在若肉強食的黑暗森林裡,拳頭硬才是王道,才是最可靠的,如果你沒力量,不僅打不起,躲都躲不起。嶽不群明白這個道理,左冷禪也明白這個道理,林平之後來也終於明白這個道理。當江湖中人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也就是人性釋放惡的時候。

有火就有水,有矛就有盾,有天就有地,有出世就有入世,有追求權力就有逃避權力的人。這種人就是隱士。《笑傲江湖》裡也寫了隱士。像挑著餛飩擔子的何三七,像拉著一把破胡琴的瀟湘夜雨莫大先生,像厭倦江湖爭鬥欲金盆洗手而不可得的劉正風,像西湖梅莊四友等等,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厭倦了江湖,厭倦了這種刀口舔血的爭名奪利,想要逃離出來,保持內心的安靜。但是他們真正能逃離嗎,我認為脫離不了。就像最後的令狐衝伉儷,看似已逃離,實則仍然受到牽絆。身在深山,心還繫著紅塵。

所以,政治、俠義和隱士在江湖中就是一個大閉環。三者是相互衝突、相互侵入的,沒有絕對的分明。好在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是,你也不能說現實中沒有它的一點影子。(完)

相關焦點

  • 《笑傲江湖》年代考
    金庸在後記中說《笑傲江湖》是一本政治小說,可以放到任何朝代。更有甚者有人根據金庸創作的時間考證這本書是在影射大陸的「文化大革命」。但實際上,還是能從《笑傲江湖》和其他小說中發現一些這本書的時代背景的蛛絲馬跡的。 首先確定一個時代的上限,《笑傲江湖》發生在元末明初之後。
  • 《笑傲江湖》的時代背景
    《射鵰》也在南宋,《碧血劍》在明末清初,《鹿鼎記》在清朝……然而,最受觀眾喜愛,翻拍次數最多之一的《笑傲江湖》,是個例外。它沒有交代時代背景,歷史中的人物也沒有在書中作為角色出現。金庸在新修版的後記中,這樣寫到:因為想寫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政治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所以本書沒有歷史背景,這表示,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團體之中。
  • 金庸留下的問題:是「笑傲江湖」,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他們既要行走江湖行俠仗義,又要抵抗江湖對於個體人性的吞噬,以笑傲的姿態超然於江湖。正如金庸強調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濟世理想,「笑傲江湖」也是金庸為俠者表達的人格宣言。金庸兩部最重要的作品——《射鵰英雄傳》與《笑傲江湖》塑造的郭靖與令狐部,正好分別代表了俠的兩種理想形象:郭靖為國為民,乃俠之大者;令狐衝放浪不羈,笑傲江湖。兩者互為補充,組成近乎完美的俠客形象。
  • 笑傲江湖之後,華山派重新崛起於江湖之謎
    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笑傲江湖》被廣大讀者評為「最有江湖氣息的武俠小說」,因為《笑傲江湖》不同於「射鵰三部曲」亦或是《天龍八部》、《書劍恩仇錄》等等牽扯到民族大義的武俠小說,它是真正意義上遠離廟堂,單講江湖的小說。
  • 《笑傲江湖》崩壞的主角——林平之
    少年出身於武林世家,祖上武功蓋世,卻迷之斷絕了武學傳承,家傳絕學被強人覬覦,慘遭滅門,幾經波折拜入江湖名門,接下來就應該是勤學苦練數年,一朝出山天下驚,手刃仇人報仇雪恨,重振家族聲威。這是典型的復仇式主角模板,然而在金庸筆下,卻淪為配角,從原本意氣風發心懷正義的江湖少俠淪落為不能人道的武林敗類。
  • 金庸的《笑傲江湖》是《連城》、《射鵰》、《天龍》的結合體
    一曲《笑傲江湖》讓人激情澎湃久難忘懷。而《笑傲江湖》也成為了武俠小說史上不朽的經典。並且成為金庸作品中份量最重的作品之一。那就是《笑傲江湖》與《射鵰三部曲》以及《天龍八部》還有《連城訣》好像都有一定的聯繫。這或許是金庸也想借《笑傲江湖》來持續《射鵰三部曲》和其他作品的熱度的一種方式。
  • 《笑傲江湖》沒有時代背景?書中兩個細節,將時代背景鎖定在明朝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很多人認為,十五部武俠小說中,《笑傲江湖》最為特殊,因為《笑傲江湖》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時代背景,認為《笑傲江湖》中的人物情節,在哪個朝代都會發生,其時代背景是通用的。然而,徐克導演在拍電影《笑傲江湖》時,卻將演員的服裝風格,鎖定在了明朝,也就是說,徐克眼中,《笑傲江湖》的時代背景,更接近於明朝。徐克導演的觀點是否正確?通觀整部《笑傲江湖》,有兩處細節,暗示了時代背景確實是明朝。
  • 談談對李亞鵬版本《笑傲江湖》的看法
    儘管有如此多的稱呼,2001年的《笑傲江湖》剛播出的時候,迎來一片罵聲,很多人吐槽這到底是什麼玩意兒。對於新出現的東西總是會帶有很多偏見,而《笑傲江湖》就撞到槍口上了。第二是因為在這一部之前,已經拍過很多版本的《笑傲江湖》了,幾乎每一版都會被稱為經典,最經典的莫過於呂頌賢那個版本。
  • 《笑傲江湖》為什麼從福威鏢局滅門開場?
    文|砂鍋君很多人都稱讚《笑傲江湖這是《笑傲江湖》的開篇結構。以五嶽劍派的江湖鬥爭為基本故事情節的《笑傲江湖》,為什麼開篇寫一個鏢局?《笑傲江湖》展現的是人的權謀鬥爭,霸道角逐,卻是從一個鏢局的滅門牽引而出,雖然娓娓道來,輾轉尋勝,但是不是似乎也有點引得太遠了,且落難之子林平之居然不是開啟復仇的戲碼,卻只是一個前奏,逐漸從林平之步入江湖,而筆鋒一轉,寫出個令狐衝。
  • 《笑傲江湖》,一段無關性別的相惜,一段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想必大家都看過這部徐克監製,程小東導演的電影。影片中徐克使用了金庸的經典武俠架構,講述了和笑傲江湖完全不同的故事,一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故事。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人希望能夠掌控自己身邊的事情,比如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愛情,但是現實往往不遂人意,往往被現實打敗,人想去掌控現實,卻被現實所改變。影片中通過江湖紛爭很好的表達了這個主題。
  • 《笑傲江湖》令狐衝失敗的人生,一手葬送華山派,還成了江湖罪人
    在放不下小師妹的情況下,還主動接受任盈盈的好,雖倆人看似甜蜜結尾笑傲江湖,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整個日月神教。儀琳、藍鳳凰、定逸師太、師娘等等,金庸小說裡令狐衝欠下的感情債,只怕連段正淳都要自愧不如。比如在同為笑傲作品的《新笑傲江湖》手遊中,令狐衝的發展方向就可以被徹底改變。因為有多線劇情系統的存在,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發展路線,觸發不一樣的後續劇情。
  • 笑傲江湖中我喜歡的三俠一隱士一教主一淫賊
    笑傲江湖中我喜歡的三俠一隱士一教主一淫賊。說到笑傲江湖這一電視劇,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該劇是改編金庸大師寫的小說笑傲江湖。我最喜歡的就是霍建華版的了。因為這裡面特效很不錯,而且演員的演技都非常不錯。當中的人物我最喜歡的就是陳喬恩演的東方不敗,還有其他幾個人物我也比較喜歡,比如男主令狐衝,他的師娘寧中則,萬裡獨行田伯光,依琳。還有他的恩師風清揚,下面我就說說為什麼喜歡他們吧。
  • 笑傲江湖中的政治鬥爭
    因為他們才智非凡,他們自信有能力改變江湖既往的勢力格局,自信能憑藉一己之力稱雄於江湖,建一代霸業。笑傲江湖中的江湖也是如此,經歷了短暫的平靜之後江湖中又起波瀾。笑傲一書中的江湖主要有三大勢力集團:少林武當代表了正派傳統勢力,五嶽劍派代表了正派新興勢力,日月神教及其所轄的三山五嶽代表了不見容於正派的邪派勢力。
  • 解碼金庸書裡隱藏在女主背後的那些事-從笑傲江湖說起
    笑傲江湖馬上又要被翻拍了,我也湊個熱鬧,和大家聊點事兒。  一部作品要是寫的好,那麼作品中的人物也就被賦予了生命,不知道有沒有人象我一樣,看完一部作品後,為作品中的人物遭遇糾結不已,歷久不忘。  記得朱時茂和陳佩斯演過一部小品,主角和配角,這兩個人為了爭主次角色爭來鬥去的。
  • 笑傲江湖五霸崗
    五霸崗古名碑五霸崗名揚四海源於上世紀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的風靡於世。在《笑傲江湖》中,五霸岡是天下武林英雄會盟之地,是令狐衝和任盈盈相識相親相愛的紀念地。金庸在《笑傲江湖》中這樣描述五霸崗:「五霸岡正當魯豫兩省交界處,東臨山東菏澤、定陶,西接河南東明。
  • 張莉作品 ||《笑傲江湖》隨想
    文| 張莉 圖| 網絡  《笑傲江湖3如果說《神鵰俠侶》的底色是一種儒家的救世精神,《天龍八部》是佛家的悲憫情懷,那麼《笑傲江湖》則是道家的出世遁世追求。「笑傲」中的江湖,比較黑暗:正派中的嶽不群一開始就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左冷禪野心勃勃,妄圖稱霸武林,正派中暗流湧動,殺機重重;魔教的東方不敗時期搞個人崇拜,後來的任我行時期,個人崇拜更是登峰造極,魔教內部人人自危,歌功頌德,滿口諛詞,言不由衷,同時正邪之間也在醞釀著一場大戰。在這種背景下,令狐衝一直表現得很疏離很厭倦,對權力的疏離,對鬥爭的厭倦,他嚮往自由,不自由毋寧死。
  • 《笑傲江湖》:一場盛大的權利遊戲,一曲不羈的自由之音
    以前我很喜歡令狐衝,但很不喜歡《笑傲江湖》。 在不喜被說教的年紀,放蕩不羈的浪子劍俠是少年的一種寄託。一把劍,一壺酒,一聲「去他的」……就是這種寄託的具象載體。《笑傲江湖》通篇都是爾虞我詐的爭權奪利。年少只喜光華,不喜長夜,所以那時我不喜歡《笑傲江湖》。如今再看,《笑傲江湖》像一座寶山,去一趟有一趟的金銀。
  • 解讀經典《笑傲江湖》三部曲,你不知道的幕後故事
    《笑傲江湖》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經典之作,我非常喜歡個性放蕩不羈的大師兄令狐衝。今天就來解讀經典之作《笑傲江湖》三部曲。由於《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與胡金銓1990版的電影《笑傲江湖》有著師承的關係,因而電影《笑傲江湖》中對於江湖和俠義的理解也被保留到了影片中 。
  • 劉正風:另一種笑傲江湖
    歷盡腥風血雨的令狐衝與任盈盈,一個吹簫、一個撫琴,彈奏起《笑傲江湖》曲時,已真正達到自由與逍遙之境。衝盈所面臨的世界,正邪對立得以緩和、強權人物如任我行、左冷禪均成過眼雲煙,而他二人也具有立足江湖的強大力量。
  • 金庸傳,第二十二章:笑傲江湖 鹿鼎記成為絕唱
    於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會問題小說——《鹿鼎記》。查良鏞的社評,是《明報》的靈魂;而他的武俠小說,則是《明報》的血肉。也正因為這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笑傲江湖》終於誕生。《笑傲江湖》開始寫於1967年,那正是中國大陸「文革」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期。查良鏞在這部作品中,第一次不以幫主、盟主、武林至尊為主角,他所刻意塑造的令狐衝只不過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武林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