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俠小說中很特別的一部小說。說它特別是因為小說寫得內容比傳統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多了一點其他的味道。
第一次讀這部小說,大約是在十來歲左右。現在的記憶中,還留有些許殘缺的片段。
記得那是一個暑假,姥爺住的村裡,我在上大學的小舅包裡胡亂翻到一本模樣有些「奇怪」的書。
整部書像《新華文摘》那麼大,但是比它要厚很多。書的前幾頁畫了好幾幅插圖,都是兵器類的。印象尤深的是有一個狼牙棒。至於書中的內容,現在努力回憶後又斷斷續續想起來一些:有餘滄海滅福威鏢局時,在門外畫的的血線和「出門十步者死」的句子;有向問天在名門正派和魔教合力圍剿時,掌劈馬腿的畫面;有林狐衝梅莊比劍的場面,其他的都忘記了。
十歲的小孩兒能讀並讀得津津有味,那種體驗很獨特。模模糊糊地讀,以孩童的心理感受,可能理解起來膚淺,但是內心單純,看到的卻都是真實美好的東西。以至於我在那年以後的很長時間裡,再沒有體驗到那種閱讀快感。
這就是我與《笑傲江湖》的第一次邂逅,儘管我並沒有記住書的名字,但是給了我極大的閱讀滿足感。
一個人在很小時候讀過的書,有時候是很難真正忘記的。到了後來稍微大了一點,學會看各種各樣書,我還時不時地回憶起那本書。它叫什麼名字呢?我很想再讀一讀。
問了小舅,還記得那本書叫什麼?小舅說他看的書多,早忘記了是什麼書。我極力幫助他回憶,說裡面有一個人會劍的很多招數、在山洞裡有一個老人、還去了一個園子裡救了一個老漢.......。我發揮出最大的想像來描述,但是他茫然地搖著頭。記不起來了。
引導別人回憶很難。你必須提供清晰有力的線索,才有找到的可能。那時年紀小,眼中只有自己感興趣的物件,其他的則沒有多少印象。我急得頭上冒汗,終不可得。想不起來。就像自己童年時在某地曾經遇到過一個喜歡的小女孩,不知來歷,沒有名字,只有某一瞬間的美好,你想知道她現在的境況,卻不知道去哪裡找。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不方便查找。加上生活在村裡,接觸到的書少的可憐,記憶的線索又不是那麼清晰明了,總之是找了很長一段時間,大概斷斷續續有幾年,一直找不大,甚至連書名都沒搞清。
它一直在記憶的最深處,時不時地在心裡折騰一下,那種感覺很不好受。相信這種經歷不少人應該也有過。
轉機出現在讀中學的那一年。因為去了一個算得上是城市的地方讀書,書的資源就極大地豐富起來了。校門外有很多的租書店。我又一次動了尋找這本書的念頭。租書店老闆是個好心人,「業務」也熟。當我再一次把殘存的信息告訴他的時候,他說,是不是《笑傲江湖》?
什麼《笑傲江湖》?拿我看看。
老闆順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被翻得油膩膩的書,用夾著煙的手甩在了櫃檯上。比我印象中那本小了一倍。
我說,不像,應該比這個大一點。
老闆把夾在手指裡的香菸叼在嘴上,騰出手,拿著那本書譁啦譁啦地翻了幾下,不屑地說:「版本不一樣,看看不就知道了。」這一看,記憶的閘門瞬時就打開了。踏破鐵鞋無覓處,終究等得燕歸來。謝天謝地,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終於找到了。
人是飢餓的動物,對自身缺少的東西尤其有佔有欲。這與人類產生、發展過程中不斷適應自然的經歷有關,是人類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共同決定的。無論是對物質的、精神的,還是情感的(當然情感也是精神的一種),一旦有了補償的可能,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擁有。
這部書我整整細讀了十遍不止。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不能在外邊亂跑,就買了一套金庸小說全集,再細細地讀。隨著心境不同,閱歷增長,感受又自然不同。
小說寫得是人,通過描寫人在各種環境中的表現,塑造人的形象,反映社會現實,給讀者帶來感受。這是小說一般的寫法。
《笑傲江湖》的背景是什麼年代,金老先生沒有說明。按照老先生的說法,《笑傲江湖》寫得是帶有普遍性的東西,故事發生在各朝各代都有可能。正因為這部小說的年代背景非常的「虛幻」,少了時代的「桎梏」,才把人性寫的這麼複雜多變、酣暢淋漓。
《笑傲江湖》有一種特別的味道。這種獨特味道,得以把它和其它武俠小說分為《笑傲江湖》和其它武俠小說。在我看來,它應該是迄今為止整個武俠小說的頂峰。
武俠小說主要寫俠義。俠義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逐步沉澱為國民性格的一部分。什麼是俠義文化?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盛讚布衣之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俠義文化除了「言必信、行必果」之外,還包括「扶危濟困,抑強扶弱,慷慨赴義,不求回報」的精神內涵。金庸老先生對何謂之俠,有更精妙的解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義道是一種境界很開闊,格局和內涵都十分崇高的精神品格。但是很有趣的一點,《笑傲江湖》這部書寫得卻不是俠義文化,這就是《笑傲江湖》有味道的地方。
金庸老先生說這部書是一部政治之書,也是一部隱逸之書,其實我覺得老先生的話說得還是有點含蓄了,其實吧,我倒覺得這是一部描寫人性善惡之書。對人性的描寫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其深刻透徹連《紅樓夢》這樣的名著都不遑多讓。
人性是複雜的。以世俗的眼光看,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其所佔有權力和金錢的多少。江湖是人的江湖,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佔有權力,就是大部分江湖豪客的最大追求。在江湖的世界裡,武功的高低就代表權利的大小。所以,我們會看到餘滄海厚顏無恥、手段毒辣搶林家的闢邪劍譜,嶽不群、東方阿姨會毫不猶豫揮劍割去老二,左冷禪會不擇手段、處心積慮推行並派,為的就是千秋萬代,一統江湖。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江湖這種弱肉強食的黑暗森林中,如何確保自己不被強食,最根本的是提高自我實力,做食物鏈頂端的王者。處於頂端位置,才可睥睨眾生,操控別人,也可掌握自己的命運。
但是社會的運行有其精妙所在,江湖也不例外。食物鏈的頂端王者也有逃避不了的法則,更不用說莫名其妙就出世的某種神功,一夜之間就可能推翻存在的王者,而讓其墮入萬丈深淵。君不見,斬掉老二的林平之,搖身一變不費吹灰之力就連克餘滄海、木高峰兩大一流高手。因此,對於每一位有志成為食物鏈頂端王者的江湖豪客來說,追求武功的最高度化比命根子重要的多。
這種想要成為食物鏈頂端王者的追求,就把人的人性引向了惡。因為在追求頂端的過程中,一定會伴隨著爭鬥、殺戮,無數的相關人等都會成為追求者刀劍下的冤魂枉鬼。在追求頂端的過程中,追求者會忘記本身的俠義,甚至所有的道義、公平、良知和各種規則,赤果果的釋放人性之惡。林平之被滅門,有人會出來主持正義嗎?沒有。劉正風的全家被嵩山派滅門,有人出來主持正義嗎?也沒有。因為在若肉強食的黑暗森林裡,拳頭硬才是王道,才是最可靠的,如果你沒力量,不僅打不起,躲都躲不起。嶽不群明白這個道理,左冷禪也明白這個道理,林平之後來也終於明白這個道理。當江湖中人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也就是人性釋放惡的時候。
有火就有水,有矛就有盾,有天就有地,有出世就有入世,有追求權力就有逃避權力的人。這種人就是隱士。《笑傲江湖》裡也寫了隱士。像挑著餛飩擔子的何三七,像拉著一把破胡琴的瀟湘夜雨莫大先生,像厭倦江湖爭鬥欲金盆洗手而不可得的劉正風,像西湖梅莊四友等等,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厭倦了江湖,厭倦了這種刀口舔血的爭名奪利,想要逃離出來,保持內心的安靜。但是他們真正能逃離嗎,我認為脫離不了。就像最後的令狐衝伉儷,看似已逃離,實則仍然受到牽絆。身在深山,心還繫著紅塵。
所以,政治、俠義和隱士在江湖中就是一個大閉環。三者是相互衝突、相互侵入的,沒有絕對的分明。好在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是,你也不能說現實中沒有它的一點影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