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知否》裡出現得最多的話,上至皇親貴胄,下至黎民百姓。
盛明蘭說的
盛明蘭對二叔說這話時,二叔在江邊討生活,因為要尋找自己的兒子,便帶著女兒顛沛流離,明蘭看著蓉姐兒,優思她的將來,於是對二叔說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蓉姐本是侯府千金,可因為跟著二叔流離在外,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雲泥之別。
皇帝的貴妃
皇貴妃因為跟著太后站隊,企圖逼宮,讓太后掌權,太后無子嗣,妄想以後自己的兒子能當上皇帝,因此,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太后的屋裡撫養。事後被太后否認合夥逼宮之事,被皇帝處置。
王家老太太對自己的兒子說的
王老太太因為自己的嫡長女王若與下毒謀害盛老太太而出場,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嫡長女因為從小備受寵愛,恃寵而驕,心腸狠毒,唯利是圖又心胸狹隘看誰過得好都不順眼,後來因為要刺殺剛剛產子的明蘭而被二叔一劍穿心殺死。王老太太因此穿上誥命服夜訪太后求情。
顧府嫡長子顧廷煜得知自己時日無多時,將妻女託付給自己的兄弟顧廷燁時說的話
顧府裡三個嫡親兄弟,顧廷煜,顧廷燁,顧廷偉。顧廷煜生母是秦大娘子,在他小的時候就已經過世,後來顧候續弦娶了顧廷燁的母親白氏,白氏在生二胎時也難產過世,再後來又娶了秦大娘子的妹妹小秦氏為妻,生下顧廷偉。顧廷偉跟男主顧二叔的感情最好,二叔的這個哥哥一直是明裡暗裡跟他作對。甚至二叔的科考之路斷送也是拜他這個大哥哥所賜,顧二叔曾說,若不是因為他大哥哥身體的原因,顧家早就沒有他什麼事了。顧廷煜深怕自己死後妻女得不到好的照顧,於是將整個顧家交到二叔的手中,向二叔賣好,想讓二叔在他死後能善待他的妻女。
孔嬤嬤在給盛家三個姑娘教習中,因為三個姑娘發生爭執而處置時對盛家的主君和主母說的話,這話不管是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可用的。孔嬤嬤說:兒女眾多的人家,父母最要一碗水端平,方能家宅安寧。雖說姊妹之間應該互相謙讓,可也得是這個讓,或者是那個讓,總不能讓一頭讓的,日子久了,就難免生出嫌隙來。兄弟姐妹之間有了嫌隙,自然不能家宅安寧,而很多大家庭,往往都是從裡頭先敗起來的。
雖說現在已經是新時代,可多子女家庭裡,父母偏心的不在少數。會討父母歡心的總是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和愛,而那個不會討父母歡心的就只能吃最笨的虧。
可多少父母,還記得當初生孩子時的初心嗎?兄弟姐妹之間生出來的嫌隙,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偏心,所以,在責怪他們不手足情深,團結友愛之時,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一視同仁。
王老太太因為溺愛嫡長女王若與,放縱她的種種行為不加於管教,最終釀成大錯,死在了顧二叔的手裡。所以今天就有了,你不管教好自己的孩子,自然有人替你管教,到時候可就不是你能護得了的了。當今社會,巨嬰新聞屢出不窮,皆是因為父母不嚴加管教,導致很多已經三十而立的成年人仍然跟三歲小兒一樣,不懂對錯,不辯是非。
我們,先為人子女,才為人父母。自己為人子女時不喜歡的事,為何等到為人父母時又重現在自己孩子身上?
孔夫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若你看到了孩子不足的地方,那也是你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若你看到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那也是你需要改進的地方;若你看到孩子閃光的地方,那也是你閃光的地方。
因為孩子,我們的血脈能夠得以延續;因為孩子,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因為孩子,我們才能在與孩子的相處之中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