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咕嚕——咕嚕——」正睡得迷迷糊糊的我,突然被一陣三輪車的噪聲吵醒。
透過窗簾的縫隙,我發現外面路燈還亮著,應該天還沒亮吧,因為小區早晨關路燈的時間,冬天是6:40,夏天是6點。
打開手機一看,才凌晨3:50!
這一來瞌睡蟲全被趕跑了,我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不禁埋怨起這不識趣的車輪聲:「哎呀,真煩人!」
此後,三輪車的聲音天天出現,時間差不多都是凌晨4點左右,天晴的時候早一些,下雨的時候稍晚一些。
慢慢的也就習以為常了,某一天晚上如果睡得太沉,沒有聽見車輪聲,天亮時還會擔心:這三輪車的主人今天是不是生病了?
我一直想不通,這三輪車的主人每天凌晨4點出去到底是做什麼。直到有一天在跟母親聊天的時候,她說起了父親去賣菜的事。
我父母在農村,有幾小塊菜地,除了供給一家人所需的蔬菜之外,有時候有剩餘,就需要把它拉到市場去賣。
每到賣菜這一天,父親總是凌晨三點多鐘就起床,然後把綑紮好的菜收拾整齊裝進籮筐裡,用三輪車拉到菜市場去。到達菜市場的時間經常是四點多鐘,因為如果去得太晚,就佔不到地盤,擺不開攤子,那這一天的蔬菜就可能賣得不順利,甚至會剩下許多。
雖然老兩口的手中也不欠缺這幾個賣菜的錢,種菜地只是當做一種鍛鍊身體和消遣的方式,但是他們付出心血和勞力換來的產品如果不出售,看著它們白白地爛在地裡,對於老人來說是多麼心痛的一件事情啊!
因為很少使用農藥和化肥,所以父母種出來的蔬菜樣子都不是很好看,顏值都不高,自己吃上去當然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一放到市場上和其它的一比,就顯得像一隻醜小鴨落在天鵝群裡一樣格格不入,所以賣菜得到的收入微乎其微。
我們姐妹幾個曾多次勸老兩口放棄這幾塊菜地的種植,轉租給別人或者請人代管,但是老兩口總捨不得,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對土地有了感情。
尤其是最近些年,國家對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好,農民生活得到越來越多的改善,父母就更加珍愛自己的身體,經常說:「我們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好好鍛鍊,一方面減輕你們姐妹幾個的負擔,另外一方面國家政策這麼好,我們得多活幾年,多過幾年好日子。」樸樸實實的話中,透著深深的滿足。
最近這一年多,周一到周五父母就幫我帶著孩子,到了周末,我的本意是讓老人回家去放鬆一下,休息一下,孩子我自己來帶。豈知老人星期六一大早起床,就忙著去看那幾塊菜地裡的蔬菜長勢,除除草,松鬆土,澆澆水,施點農家肥,累得滿頭大汗,卻仍不亦樂乎。
看著老人在菜地裡自得其樂,我們姐妹幾個也就不再阻撓,隨他們的心意去,他們想種菜那就種吧,尊重老人的意願,這不也是一種孝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