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播劇《盜墓筆記·重啟》中的第一集裡,王胖子就給他和吳邪攬了一個「收益高、風險低、周期短、回報快」的優質賺錢項目——幫助倉庫老闆調查,因倉庫地面塌陷而產生的大坑。
經過「下墓高手」吳邪和王胖子的初步探查,他們發現,這個大坑下很有可能隱藏了一個非常具有考古價值的大墓。
於是,他們果斷下墓,在石質的墓室中,發現了神秘的漢代「吊葬古棺」!
這些「吊葬古棺」均為青銅材質,懸吊於頂梁之上,葬制和形制都頗為特殊。吳邪和王胖子通過細緻觀察棺上精美的紋飾,發現這些古棺所葬為漢代樂師。
神秘的古墓、罕見的葬制、浪漫的樂師,《盜墓筆記·重啟》給大家呈現出一個頗具有吸引力的開篇。那麼,「吊葬古棺」這種葬制,是否真的具有現實依據呢?它在我國目前的考古實踐中是否真實存在呢?
目前,我國漢代墓葬發現量巨大,有帝陵、諸侯王墓和眾多中小型墓。依據墓葬結構類型的不同,可分為豎穴木槨墓、土坑墓、土洞墓、崖洞墓、磚室墓、石室墓等,其中黃腸題湊墓、空心磚墓、畫像墓、壁畫墓是其中的特殊類型。
樂師應屬於平民階層。漢代屬於平民的中小型墓葬,根據其形制、建材、結構和墓室布置,可分為土坑豎穴木槨墓、土坑墓、洞室墓、磚室墓、空心磚墓、石室墓、畫像石墓、畫像磚墓、壁畫墓、崖洞墓等。每一類墓葬又有大小等級之分,表現在墓壙規模、葬具和葬品多少等方面。
(一)土坑豎穴木槨墓:主要流行於西漢早、中期,中期以後逐漸為橫穴磚室墓取代。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邊遠地區一直使用到東漢初期。在木棺的構造上,西漢棺以榫卯拼接,東漢則普遍使用鐵釘。無槨的土坑墓無論何時都是下層人士普遍使用的墓葬形式。木槨還見於洞室墓等西漢前期其他類型的墓葬。墓葬規模與墓主身份並非完全一致,如2003年5月西漢時考古所發掘的張湯墓,僅有一棺。
(二)洞室墓:又稱土洞墓,戰國早期在渭河流域出現,中期普及到洛陽一帶,秦漢時期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大量流行並延續到以後各代。洞室墓以長方形豎井或斜坡為墓道,以設於墓道底部一邊的橫穴式土洞為墓室,前部一側或兩側往往設有耳室或小龕,放置隨葬物品,是中小型墓中的一個地方類型。在較大規模的洞室墓中也使用木槨,一般為一棺一槨,很少分隔槨箱。西漢早期以木板或土坯封門,中晚期多以條磚封門,並且開始在硐室內作磚券墓室,代替原來的木槨墓。
(三)磚室墓:西漢中後期小磚墓(磚室墓)首先流行於中原、關中地區,東漢時期遍及全國,與豎土坑墓一併成為最為常見的墓葬類型。由於磚砌墓室本身起了槨的作用,墓內往往有棺無槨,但在磚室墓流行早期,有的墓仍使用木槨。磚室墓的大小不一,往往設有耳室,以簡單的單券墓為多見,大墓分為前、中、後室,模仿生人住屋前堂後室格局。
(四)壁畫墓和畫像磚、石墓:屬於磚室墓、石室墓或磚石混築墓。畫像是附在墓室壁面和建材磚、石上的圖案。壁畫是畫上去的,磚畫是模印的,石面上則是雕刻的,它們既是裝飾藝術作品,又是人生理想、社會風俗、生產生活和喪葬觀念的一種表現形式。三種墓主以官僚、富豪、地主為主,平民較少,很少見於小型單室墓。
(五)崖墓:又稱崖洞墓。西漢主要分布於江蘇徐州、河北滿城、山東曲阜等地,是西漢諸侯王(後)墓葬的一種類型。東漢時期集中分布於巴蜀地區,從大型多室墓到小型單室墓都有,墓主身份從高官到普通平民。崖墓、畫像磚室墓、地面石闕等構成巴蜀地區東漢考古一大特色。四川崖墓大都位於沿江或沿河的臺地和山崖,鑿崖開洞,以洞穴為墓室,其組成部分有墓道、墓門和墓室,是古巴蜀地區東漢墓的重要形式。四川中部地區流行多室家族墓,墓葬規模較大,一般由墓道、甬道、廳堂、主室和多個側室組成,式樣和功能具有明顯的地上居室建築風格。川東和重慶地區崖墓規模較小,構造簡單,樣式也少。
由此可見,使用青銅棺槨的「吊葬」類型墓葬,在我國目前的考古資料中暫時還沒有相關的發現和依據。雖然缺少現實依據,但是《重啟》劇中的瑰麗墓葬和神秘設定,仍然點燃了我們這些觀眾巨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正是因為作者如黑洞般的巨大腦洞,使得盜墓類型的文學作品非常引人入勝,讓人慾罷不能。至於重啟後面的劇情,還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