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蘿莉,第一反應肯定是:純真,美好,無暇,無辜,萌。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蘿莉都只是如此,有些蘿莉他們天生就有著強大的氣場或超出年齡的成熟,她們甜美也危險,她們純潔且腹黑,她們嫵媚,她們天真……
相信很多人對她們很感興趣,接下來,我要盤點一下小說和影視劇裡的那些令人又愛又恨又共情的蘿莉們。
洛麗塔迄今為止共有幾個電影版本,但是最愛的,只有97版。
洛麗塔,亨勃特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亨勃特在情感上一直都在尋找過去,他走不出初戀情人死亡的夢魘。而在他看見她的第一眼開始,或許只是因為洛麗塔和他早早死去的初戀情人有著某種程度上的重疊吧,心中那顆被埋葬許久的心又蠢蠢欲動。以至於為了能繼續跟洛麗塔一起生活,亨勃特娶了他並不愛的夏洛特。
洛麗塔肯定是知道亨勃特是迷戀著她的,她的有意無意的挑逗,看似天真無暇的誘惑,以及那種活色生香的急切,其實也只是想要證明自己在亨勃特心中的那種朦朧的卻又愈陷愈深的不論之戀吧。
其實亨勃特何等睿智,他豈是看不出她的自私,愚蠢,與她的小小的貪婪?小小蘿莉的一切心理生理在這個閱歷頗豐的中年男人眼裡簡直洞若明鏡,而他也『不負眾望』的善加利用。
她可以是天真美好到,你將一切溫潤的形容詞放到她身上尚覺未能足夠,她用絕美的天使般的面孔微微衝你一笑,便讓亨勃特覺得一切都值得吧。
她同樣是危險的,在沒有哪一種誘惑比少女天真的挑逗更讓男人無法抗拒的了,這種無意識流露的性感是最危險的,而她卻不知道自己的看似毫無心機正讓一個男人經受最致命的蠱惑。
她也是自由的,厭倦了之後,洛麗塔與另外一個男人離開了亨勃特,最後在亨勃特送錢給洛麗塔離開的時候,她送他,然後對著自己的小狗說:「和我爸爸說拜拜」
看,她並不愛他,從來沒有愛過,而年少時那個飽滿豐潤的洛麗塔,似乎只是愛上了和亨勃特之間那種異於常人的、色彩濃鬱的刺激。
亨勃特最終殺死了將洛麗塔拐走的男人,他將在牢獄中度過他的餘生,而洛麗塔,則死於難產。
影片最後,是亨勃特的自白:
「我望著她,望了又望,全心全意,一生一世,昔日如花妖女,現在只剩枯葉還鄉,蒼白,臃腫,混俗,腹中的骨肉是別人的。但我愛她,她是我今生最愛的人。我肯定,就像我肯定我最終會死亡一樣,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謝,怎樣都可以,但我只要看她一眼,萬般柔情、湧上心頭。」
當然這樣去敘述有些美化亨伯特,如果納博科夫自己所說,亨伯特是一個自負、冷酷的壞蛋,他想方設法地去表現他的「感人」。
而他對洛麗塔所做的一切,是成年人對未成年少女的誘姦。
他是在犯罪,這一點毋庸置疑。
艾斯特是電影《孤兒怨》中的角色,這部電影講的是為了走出意外流產陰影的科爾曼夫婦決定通過福利機構收養一個孩子,在孤兒院他們選擇了看上去乖巧可人的艾斯特。艾斯特的出現,確實改善了科爾曼夫婦的心理,也確實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她聰慧,溫順,安靜,彬彬有禮,但事實上她也扭曲,心思慎密,小小年紀卻老謀深算,這些性格應該是和她生活在孤兒院那樣的總是帶著點傳奇卻又歧義的地方生活的原因吧。
艾斯特一石頭就將已經受傷的小鳥砸死,用力地將在學校裡嘲笑自己的小女孩從滑滑梯上推下去,她將心理有問題的養母慢慢逼的發狂、曾為了誣陷養母而將自己的手弄成骨折;她慢慢地開始勾引科爾曼,殺死上門來調查自己的修女,想要殺死哥哥卻未得逞,未能成功勾引科爾曼卻將他殺死。
難以想像這樣的事情是一個總是安安靜靜低眉順目的少女所做的吧?科爾夫一家人除了他的大兒子對艾斯特有點小小的不喜歡之外,對她真的是是極好極好的,包括那個可愛的卻有些聾啞的小女兒。
其實一個九歲的孤兒,想要被愛被理解想要撒嬌想要爭寵,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哪個兒童不想被捧在手心上呵護?可是你以為她想要得到的只有這些嗎?顯然不是,她想要的更多,可同時她毀壞的也更多,她似乎是想要將自己所經歷過的那種痛苦讓所有愛她的不愛她的人也經歷一遍,可是這樣的行徑更多的時候只能再次的失去所有人的關愛,將被環境所毀掉的那顆童心再一次翻出來被自己親手摧毀。
為什麼科爾夫一家人的傾心付出卻得到這樣的結果呢?他們收養孤兒難道是錯誤的嗎?其實倒也不是,個人覺得只是時間有點晚了,像艾斯特這樣的人都好像是童話中的那個惡毒的後母,那個自私的瓶子中的魔鬼,你不是沒有給她愛,只是這份愛對她而言,似乎出現的太晚了,她已經被沒有安全感的生活決絕又無情的摧殘過,現在於她而言,沒有安全感反而是最安全的,不正常的反而是正常的,既然得到的要摧毀之後才顯得正常,那麼就摧毀他,順勢也摧毀自己。
孤兒怨中飾演艾斯特的伊莎貝爾·福爾曼的演技真的是可圈可點啊,而電影整體的陰森蒼白的氛圍,出乎意料的情節,少女的兩面性的臉龐和內心,真的是營造出了一部很特別的恐怖電影。
一場槍戰訓練之後,曼迪的父親問正在吃巧克力聖代的她想要什麼生日禮物,她首先說的是一隻毛茸茸的小狗,和一個bratz娃娃,隨即便說是其實想要的是一把手工製作的42型號蝴蝶刀。可我寧願相信,可愛的小狗和bratz娃娃是她內心的選擇,但卻不是她的第一選擇。她的內心尚留著屬於兒童的純真,但是卻又不得不開始被高強度訓練。
曼迪的母親被暴徒殺害,他的退休的警察老爸又深信唯有暴力才能制裁罪犯,是以他開始用瘋狂的方式訓練年僅11歲的曼迪,而她也不負期望的成為身手利落的殺人武器,最後與她一起組成「大老爸」與「超殺女」,共同打擊地下犯罪活動。
被訓練的曼迪小小年紀便玩弄手槍蝴蝶刀之類的硬性武器,初次出頭便大顯身手,而在圖書館的過道上為父報仇的情節——暴力的槍戰,換子彈的速度,利落的身手,簡直讓人眼花繚亂的敏捷度,簡直是帥到了極點,情形險到了極點,動作也漂亮到了極點。
在《海扁王》中,超殺女曼迪的經典形象是:純正的紫色假髮、黑皮衣、黑風衣再加上黑色眼罩,其實她的整體形象並非是深邃魅豔的,卻依舊令人震撼;曼迪在整個影片中所展現的是一種囂張的、明目張胆的暴力,比如她將消音手槍塞進可憐小保安的嘴裡,然後「砰」一槍射出去;
其實這種以暴制暴的暴力蘿莉的形象如果是艾斯特的小演員伊莎貝爾·福爾曼來演,似乎更加的合乎情理一點,但是偏偏導演選了一個極其可愛有著天使面孔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小演員,這就讓螢屏角色和演員形象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特別是她甚至在殺了一個人之後的純正清澈卻又帶著些狡黠的笑聲,讓人以為她剛剛仿佛不是在殺人,而是沐浴在柔和溫暖的天倫環境裡,而更人意外的是你並不會覺得這樣的場景很違和。——噴湧的血漿,暴力的槍戰,蘿莉的臉龐,御姐的氣質,怎麼樣?超殺女很吸引眼球吧。
這部電影另值得一提的便是其很有質感的配樂,果斷利落的打鬥場面以及那種荒誕的無釐頭式的幽默;但是劇情卻很薄弱,當然相比於漫畫已經好多了,還是值得一看的。
光線穿過枝葉,如同蝴蝶飛舞。
裡昂死後,瑪蒂爾達像是經歷了涅槃,她成長了。
只是這成長的代價未免太大。
紐約貧民區住著一個義大利人,名叫裡昂。他是一名職業殺手,他的生活極其簡樸且有規律,他最愛的東西是一盆盆栽。
日子本來應該這樣過去,如果那一天,瑪蒂爾達沒有敲開他的門的話。
瑪蒂爾達的父親是警察的眼線,因為貪汙了一小包毒品而遭到警察史丹菲爾剿滅全家的懲罰。因為裡昂的收留,瑪蒂爾達逃過一劫。
之後兩個人共同生活,瑪蒂爾達教裡昂識字,幫助他管理家務,裡昂則教瑪蒂爾達用槍。
天長日久,兩個人之間產生了一些情愫,有人說那是愛情,但恕我不能苟同,我更願意把這種情感看成兩個孤獨的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瑪蒂爾達太年輕,才會誤以為那是愛情,才會很迫切地穿上性感的衣服想要與裡昂做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但這不是瑪蒂爾達的錯,她還小,她不懂得情感與情感之間的差別。
不過裡昂懂,所以他從來沒有踏出那一步。
後來瑪蒂爾達跟蹤史丹菲爾,想要報仇的時候,卻被抓走,裡昂及時趕到,將瑪蒂爾達救回來。儘管兩人很快搬家,但瑪蒂爾達依舊落入史丹菲爾的手中。
裡昂救出瑪蒂爾達,讓她通過通風管道逃生,並囑咐她將積攢的錢取出來。
瑪蒂爾達很幸運地再次逃生,而裡昂則不得已引爆了身上的炸彈死亡。
如果你問瑪蒂爾達後悔嗎?我相信那一刻,她是後悔的,她會寧願自己不要復仇,也不要失去裡昂。
然而人生沒有如果,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這是她的教訓,也是她的苦難,是她必須要跨過的一道坎。
PS:本文部分原發於其他網站。
本人是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