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這是小說《圍城》最著名的一句話,也成了形容婚姻最著名的一句話。
但說到《圍城》,你不能只知道這麼一句話吧。
其實豈止說婚姻,小說從方鴻漸初出茅廬零戀愛經驗寫到他婚後生活,從露水情緣的鮑小姐寫到把他圈進婚姻的孫柔嘉,種種糾葛之餘,男女交往的那些潛規則,也全在這本書裡。雖說這本書是講述了民國時期的故事,但是書中的很多例子無一不說的是當代的種種劣跡。
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所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吧,從前只覺得滑稽可笑的故事,覺得用再刻薄的言語形容都不過分的人物,現在也開始不忍苛責。
特別是對小說主人公方鴻漸,以前嘲笑他,成年後越發覺得,人人身上都有方鴻漸的影子。
在感情發生之前 互相掂量已經開始
人們看待感情很容易理想化,說什麼愛一個人沒有理由,其實都有理由。因為在每個人的意識裡,都自知或不自知地運行著一個篩選機制。
在感情發生之前,互相掂量已經開始,所謂的好感,就是初步通過了篩選。
在歸國郵輪上,鮑小姐和蘇小姐同時看上了方鴻漸,她們又是怎麼相互掂量的呢?
鮑小姐是覺得旅途無聊,只是想找個消遣對象,她看方鴻漸是坐二等艙的,供吃喝付小費出手會闊綽,人還說的過去,聊起來不悶,作為旅途消遣已然足夠了。
蘇文紈
蘇小姐是想趁航行,尋覓一個結婚對象:「她對方鴻漸的家世略有所知,見他人不討厭,似乎錢也充足」,蘇小姐考慮的因素更多一些,自己是留學博士,自然也要留學博士才配得上,此外還有家世、性格、經濟條件等等。
方鴻漸掂量鮑小姐,是鮑小姐身材性感勾人,生性浪蕩,主動熱情,容易得手,完事還不用負責任。
在鮑小姐下船之後,方鴻漸的女伴又換成了蘇小姐,方鴻漸同樣在掂量蘇小姐:「蘇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份,態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閨秀,和她同上飯館戲院並不失自己的面子。」
明知名花有主還來勾搭是因為可以不用負責任
方鴻漸在郵輪上,和「局部的真理」的鮑小姐發生了一夜情。
至於為什麼要叫「局部的真理」?
是因為在郵輪上的鮑小姐穿著大膽,在甲板上也只穿著三點式的比基尼,而另一方面是因為真理是赤裸裸的,所以方鴻漸等人也就稱鮑小姐為「局部真理」。
鮑小姐用兩句話就撩到了方鴻漸,一句是:「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未婚夫,你的相貌和他像極了」,這當然是假的,因為她未婚夫是個禿頂的黑胖子,但暗示的意味已經很明顯了;
另一句是:&34;,這句話一出,方鴻漸心中電光瞥過似的,忽然敞亮。
兩個心懷鬼胎的人,不謀而合,一觸即發。
歸國郵輪上的鮑小姐和方鴻漸
但是鮑小姐和蘇小姐都對方鴻漸有意思,為什麼方鴻漸選了鮑小姐做女伴呢?
有個重要的原因,鮑小姐已經訂婚了,方鴻漸知道,自己可以享受她未婚夫的權利,而不必履行跟她結婚的義務責任。
這是男女交往的一個潛規則:
通常一個男人知道一個女人名花有主還來勾搭,很少是真的想挖牆腳,追求真愛,而是因為可以不用負責任,不用給任何承諾,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對比,再看方鴻漸和蘇文紈的互動,當蘇小姐開始給他洗手帕、補襪子、縫紐扣的時候,這些都是太太對丈夫盡的小義務,方鴻漸感到承諾婚姻的壓力,開始恐慌,甚至毛骨悚然。
年齡越大
女性在婚戀市場慢慢貶值
蘇文紈剛出場,錢老爺子給的形容是:「有一種孤芳自賞、落落難合的神情——大宴會上沒人敷衍的來賓或喜酒席上過時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
蘇文紈就是個過時未嫁的少女,她留學歸國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她的追求者數量和質量都在下降,所以她才急著圈定候選人,把自己嫁出去。
蘇文紈
蘇文紈是這樣布局的:重點發展方鴻漸,養著備胎1號趙辛楣,和備胎2號曹文朗,讓三個人為她爭風吃醋,但方鴻漸是內定的丈夫。
書裡是這樣說的:
在大學同學的時候,她眼睛裡未必有方鴻漸這小子。那時候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捨不得穿,鎖在在箱底,過一兩年忽然發現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
雖然不願意承認,也很討厭年齡歧視,但事實就是這樣:女性年齡越大,會慢慢貶值,無論她的自身條件多麼好。
這是一條很強勢的男女交往潛規則。
曾經有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用來形容這條規則十分恰當:「女孩在18歲的時候,脖子可以挺得高高的,之後每過一年,就要懂得把頭低一點點。」
戀愛中耍心機用手段
只對對你有好感的人起效
蘇文紈的婚戀心理很有趣,她有一手好牌,傲人的家世、留洋歸來的學歷、不錯的品貌,唯一的劣勢就是錯過最好的花期。
她選擇低嫁,原因有其二,一個是她想要一個任她拿捏的丈夫,另一個是她爸爸是實權官員,有本事把女婿扶上位,不會因此而降低生活質量。
所以她選了方方面面不如她,但品貌相當,知情知趣的方鴻漸,而為了促成這段預謀的感情,她使了很多手段。
陳道明
她喜歡挑起醋意,讓幾個男人為她爭風吃醋,比如趙辛楣不在的時候,她叫方鴻漸方先生,趙辛楣來了,就親暱地叫「鴻漸」。
可是,戀愛中耍心機用手段,只對有好感的人起效。每個人擇偶的時候都有一個初步的篩選機制,通過第一層的篩選才有發展的可能,通過了第一層的篩選才會產生好感。
而蘇文紈是沒有通過方鴻漸的第一層篩選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蘇文紈缺乏方鴻漸喜歡的少女感,他覺得蘇文紈表現出來的頑皮嬌痴和她不相配。
方鴻漸和孫柔嘉
這是男女交往的一條潛規則: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擇偶的硬標準,如果沒有通過這個硬標準,就無法進入候選人行列,使再多的心機和手段,也是白搭,甚至令人鄙夷生厭。
只有對於那些對你有好感的人,愛你的人,心機和手段才能讓他們或方寸大亂,或心生憐惜。
再好的朋友也比愛人疏一層
朋友要有邊界感
這一條嚴格說起來是友情潛規則,但是和男女交往相關的。
趙辛楣和方鴻漸認識在先,兩人是年歲相當,無話不談。他們的談話內容就包括對身邊人的評價和看法。
起初,孫柔嘉對於趙辛楣和方鴻漸來說,只不過是認識的人,甚至連朋友都算不上,所以兩個男人私底下可以毫無忌諱地交換對於別人的評價。
可是後來孫柔嘉成了方鴻漸的未婚妻,繼而成為妻子。這種親疏關係就變了,再好的朋友也比愛人疏一層。
方鴻漸和孫柔嘉
其實這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永遠記住:
再好的朋友也比愛人疏一層,朋友要有邊界感。不要輕易置喙人家兩口子的事,即使你和當事人認識的時間再久,交情再深。
戀愛心術也許能一時奏效
但虛假人設無法一輩子不拆穿
《圍城》裡,戀愛心術最厲害的不是蘇文紈,而是普通家世、普通長相、普通學歷,卻把方鴻漸圈進婚姻的孫柔嘉。
趙辛楣評價她是一個「很心機」的人。
其實女孩子談戀愛有點小心思也沒什麼,
但孫柔嘉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那就是她一直在營造一個虛假的人設。她有意識地在方鴻漸面前樹立一個天真無知、柔弱可憐、沒有主見、需要保護的人設。
比如,同事陸子瀟寫信追求她,她跑來問方鴻漸的意見:
我照方先生的話去做,不會錯的。我真要謝謝你。我什麼事都不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商量,只怕做錯了事。我太不知道怎樣做人,做人麻煩死了,方先生,你肯教教我嗎?
方鴻漸這個傻子,偏偏就最吃這一套:
這太像個無知可憐的弱小女孩了,辛楣說她裝傻也許是真的,方鴻漸的猜疑像燕子略過水,沒有停留。孫小姐不但向他求計,並且對他言聽計從,這使他夠滿意了,心理容不下猜疑。
不過大概所有的男人都吃這一套。
可是訂婚之後,方鴻漸漸漸發現孫柔嘉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女孩子,並不是他以為的事事都需要請教自己的那種柔柔弱弱的女孩子。
而且她不僅不天真無知,對方鴻漸的境況看得比方鴻漸自己還清楚,嘴巴比刀子還厲害,往最痛的地方戳下去。
所以方鴻漸才會覺得,結婚之後,娶的根本不是婚前認識的那個人。
孫柔嘉營造虛假人設去迎合方鴻漸,在男女交往中,這種策略常常被用於沒那麼有把握的或條件優越於自己的對象。
這種策略短期可能是起效的,可是婚姻是漫長的、瑣碎的,虛假人設無法一輩子不拆穿。
所以最好也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坦誠地做真實的自己。
一個正確的心態應該是:我是這樣子的一個人,如果你喜歡,那很好,如果不喜歡,那就算了。我無法假裝成一個不是自己的人。
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
彼此不討厭就可以結婚了
這是方鴻漸的一個感觸。
趙辛楣最後找了個女學生結婚,方鴻漸明顯地感覺到這並不是出自於熱烈的愛:「他對她也許不過像自己對柔嘉,可見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資本了。」
他說的是真的,愛情是奢侈品,稀缺品,不是所有人都能幸運地嫁給愛情。現實的真相是:
這世間的男男女女,很多很多的人都是遇到一個條件相配,彼此不討厭的人,就走進了婚姻。
只不過大眾媒體把愛情鼓吹成了結婚的必要條件,很多人直到到了年紀,才發現原來並不是那麼回事。
在擇偶領域,還有個不成文但很有趣的規律:
一個人最愛的、最念念不忘的,往往是他配不上的人,其實哪有那麼多男神女神,不過是相貌、學歷、能力、家境、社會地位等方面配不上的人。一個人最終的伴侶,往往是他可選範圍內最好、最優的人。但凡能長久的關係,都是價值排序後的精準匹配。
只有經營不好的婚姻,才是圍城
方鴻漸的感情經歷,是《圍城》的一條主線,而他的表現也一直在印證著「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受著鮑小姐的勾引,吊著蘇小姐的胃口,卻追著完美的唐小姐,最後被孫小姐套牢,急著衝進婚姻的圍城裡。
婚後,兩個人天天吵架,此時方鴻漸便如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去了。
「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麼苦於終成眷屬的厭倦,要麼苦於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
有人說,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結婚之後,兩個人要各去掉一半的個性,才能組成美滿的家庭。
而你當下所做的妥協,其實都是在成就自己的婚姻。
生活中,兩個人雖然有爭吵,有嫌棄,但因為彼此的愛意和相互遷就,才讓婚姻裡的枯燥和乏味,多了一絲溫暖和幸福。
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圍城,只有經營不好的婚姻,才是圍城。
楊絳和錢鍾書
圍城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唯有懂得突破自我的圍城,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