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甄嬛傳》的朋友,應該都對後宮家宴上,孟靜嫻意外中毒而死,感到意外和可惜。孟靜嫻原本是沛國公之女,年幼之時見過果郡王一眼,便暗許芳心非君不嫁,連皇帝選秀都推辭不去。奈何果郡王心有所屬,一直拖著不願娶福晉。孟靜嫻思念成疾,都拖成老姑娘了。好不容易聽說果郡王要娶側福晉,沛國公再三請求,才讓孟靜嫻也同日入府做側福晉。
不同於浣碧和王爺多年相識的情分,初入王府的孟靜嫻備受冷落。憑藉對王爺的真愛和觀察,孟靜嫻很快就發現了王府裡的秘密。一杯烈酒,幾分類似甄嬛的神韻,終於成功的讓她懷上了允禮的孩子。這個孩子便是孟靜嫻未來所有的希望。
皇兄舉辦家宴,允禮帶著兩個側福晉開開心心的前往宮裡參加。宴席上閒談中,六阿哥弘曕對孟靜嫻這個嬸母格外親熱,非要孟靜嫻餵食湯羹。孟靜嫻大約也很喜歡六阿哥,開開心心的接了過來。怕燙著孩子,餵之前還試了一口,這一口便害的孟靜嫻性命垂危。後來又強行催下孟靜嫻腹中胎兒,才讓孟靜嫻英年早逝。
當年熹貴妃誕下龍鳳胎,沛國公還特意送了一雙文犀闢毒筷。沒想到自己的女兒反死在了宮裡的暗毒之下。孟靜嫻看似意外中毒而亡,實則背後有太多的算計。
我們都知道,這砒霜是剪秋為了毒殺熹貴妃下的。剪秋是皇后最貼心的侍女,此時的皇后因誣陷熹貴妃私通,被皇帝囚禁宮。如果隨便就能毒殺熹貴妃,皇后早就派人去做了。更何況此時,甄嬛手握協理六宮大權,還有蘇培盛這個後宮總管歸心。皇后宮裡的剪秋姑姑,私下查看了熹貴妃的飲食。宮女們自然會主動把這個消息送到甄嬛耳中。所以甄嬛一開始就知道這碗湯羹有毒。甄嬛知而不言,是尚未造成大錯不好重罰。從剪秋乃至皇后宮中其它宮女太監嘴裡套出宜修的罪行。
宴席間,有六阿哥的生母熹貴妃,有姨母甄玉嬈和浣碧,為什麼六阿哥偏和不熟悉的嬸母孟靜嫻最為親近。說是和孟靜嫻肚裡同是果親王的孩子似乎有點牽強,小孩子根本不可能知道這些。唯一的可能,是甄嬛「指使」他過去的。
孟靜嫻中毒後被挪去後殿,太醫們趕過來醫治,為首的便是甄嬛黨的衛臨。太醫們的診斷結果是中了鶴頂紅,還好食用的量很小,中毒不深。但他們不採取解毒措施,而是立馬備藥催產。身中劇毒,體力虛乏,卻強灌下催產之藥強行產子。說好聽點是以防孩子中毒,難聽點,就是趁人之危「去母留子」。
我們再來說說甄嬛暗害孟靜嫻的必然性。
同樣是嫁給允禮,甄嬛可以不在意浣碧,但卻不能不在乎孟靜嫻。沒才情文學的浣碧一輩子都不可能走進允禮的心裡,孟靜嫻卻很有可能。孟靜嫻是高門貴女,才情文學不在甄嬛之下,又對允禮用情至深。同在一個屋簷下,又有著夫妻的名義,孟靜嫻走進允禮的心裡實在太容易。
孟靜嫻又太聰明,單從浣碧也同樣一直在討好王爺,就推斷出浣碧並非王爺內心多年的心有所屬,而是和浣碧神似的熹貴妃。並利用這一秘密很快的懷上了允禮的孩子。然而這個秘密,卻事關甄嬛、浣碧、允禮以及幾個孩子的性命。知道這個秘密的人,對她們來說始終是個威脅。
甄嬛即便不為了自己,也要為浣碧的未來著想。浣碧是熹貴妃義妹到底還只是個宮女,孟靜嫻是國公之女。當年同時嫁進王府全靠熹貴妃撐著才和孟靜嫻平分秋色。而如今孟靜嫻有了王府唯一的孩子,若是個小王爺,自然少不了允禮的偏寵。浣碧在王府的處境就尷尬了。王爺鍾情浣碧多年的說法也就不能服眾了。
所以,當甄嬛知道剪秋在湯羹裡下毒,沒有立馬揭穿。而是小心利用,借刀殺人。一邊借著有毒的湯羹「留子去母」,保住自己和浣碧;另一方面,又借著果親王側福晉沛國公之女被毒殺,下令捉拿景仁宮眾人問罪,套出宜修往日罪證,扳倒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