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邛崍城南有一條河,相傳在蜀漢時期,河的北岸是漢人城池。河的南岸被夷人佔領。漢夷之間總是紛爭不斷。
當時的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此心憂,以為如此終非長久之策。便與夷人首領會商,提出以南河岸一箭之遠為界,漢夷分治,和平相處。夷人首領思忖:一箭之遠能有多遠?以幾裡土地換取雙方和平倒是可行。於是答應孔明:漢軍一箭能射多遠,夷人便退居多遠。
這一日,兩方相約來到南河。河邊有一古代冶鐵所遺「鐵牛」。孔明命人取來弓箭。踏上「鐵牛」,彎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但見那羽箭穿進雲端,竟久久不見落下,於是,雙方遣人尋箭,一直往南到了近康定跑馬山麓一處石崖上才尋到。夷人只能依約退居此處,並將此地取名「打箭爐」,也就是後來的康定城。
要說此事實在蹊蹺,雖說孔明智冠古今,但終究只是一文人,怎麼能一箭射出800裡呢?據說此事原來另有玄機。說是孔明將漢夷兩族相約之事告訴了當地的土地爺,並承諾:「只要土地爺能幫助,定將貢獻一座一箭之高的廟堂」。土地爺聞之竊喜,心想:「一少說能射幾十米高,這樣高大的廟堂將是何其宏偉,便欣然允諾」
於是土地爺在孔明射箭之日,隱身雲端,待到孔明羽箭射出,施法捲起長箭,行去百裡,投之於山頂。這就是孔明能「箭射打箭爐」的原因。
土地爺事成之後,欣欣然前往孔明處,索要回報。孔明將其帶至一兩尺高的小廟前取出一支箭,上下丈量,神色自若地對土地爺說:「一箭之高,還有多餘,請土地爺入駐。」
從那以後,蜀地很多地方的土地廟就只有一兩尺高。
圖片出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