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民間傳說諸葛亮《箭射打箭爐》

2020-09-05 老孫故事匯

在今天邛崍城南有一條河,相傳在蜀漢時期,河的北岸是漢人城池。河的南岸被夷人佔領。漢夷之間總是紛爭不斷。

當時的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此心憂,以為如此終非長久之策。便與夷人首領會商,提出以南河岸一箭之遠為界,漢夷分治,和平相處。夷人首領思忖:一箭之遠能有多遠?以幾裡土地換取雙方和平倒是可行。於是答應孔明:漢軍一箭能射多遠,夷人便退居多遠。

這一日,兩方相約來到南河。河邊有一古代冶鐵所遺「鐵牛」。孔明命人取來弓箭。踏上「鐵牛」,彎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但見那羽箭穿進雲端,竟久久不見落下,於是,雙方遣人尋箭,一直往南到了近康定跑馬山麓一處石崖上才尋到。夷人只能依約退居此處,並將此地取名「打箭爐」,也就是後來的康定城。

要說此事實在蹊蹺,雖說孔明智冠古今,但終究只是一文人,怎麼能一箭射出800裡呢?據說此事原來另有玄機。說是孔明將漢夷兩族相約之事告訴了當地的土地爺,並承諾:「只要土地爺能幫助,定將貢獻一座一箭之高的廟堂」。土地爺聞之竊喜,心想:「一少說能射幾十米高,這樣高大的廟堂將是何其宏偉,便欣然允諾」

於是土地爺在孔明射箭之日,隱身雲端,待到孔明羽箭射出,施法捲起長箭,行去百裡,投之於山頂。這就是孔明能「箭射打箭爐」的原因。

土地爺事成之後,欣欣然前往孔明處,索要回報。孔明將其帶至一兩尺高的小廟前取出一支箭,上下丈量,神色自若地對土地爺說:「一箭之高,還有多餘,請土地爺入駐。」

從那以後,蜀地很多地方的土地廟就只有一兩尺高。

圖片出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民間傳說:諸葛亮拜師的故事
    諸葛亮八、九歲時,還不會說話,家裡又窮,爹爹就讓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這山上有個道觀,裡邊住著個白髮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關門閒轉,見了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劃劃地問這問那。諸葛亮總是樂呵呵地用手勢一一回答。
  • 人物故事——諸葛亮吃瓜留子、諸葛亮的鵝毛扇八卦衣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麼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
  • 三國故事之關羽的民間傳說
    除了這些宏偉壯觀的關公像,其實在民間,也一直流傳著許多關羽關二爺的傳說,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關二爺的傳說。(這個轉折是不是有點生硬了?)關羽文武雙全,忠勇無敵,一直廣受後世追捧,人們不僅建廟來祭祀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公顯聖的傳說,甚至還被羅貫中寫進了《三國演義》裡面,最精彩的莫過於以下三次了。
  • 諸葛亮的羽扇
    ,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諸葛亮跟著他學習,這老師把自己寫的四卷書傳授給諸葛亮,諸葛亮太聰明了,一下子就全會背誦了,老師覺得諸葛亮就是死記硬背的一個學生,非常生氣,後果很嚴重,就把書燒了,也把諸葛亮趕下山去了。
  • 央視版《三國演義》裡的周瑜為什麼看上去比諸葛亮年輕?
    看過央視版《三國演義》的朋友們能發現,周瑜在劇中的扮相看上去比諸葛亮要年輕。但根據史書記載,周瑜要比諸葛亮年長近六歲。那麼央視版《三國演義》的周瑜為什麼看上去比諸葛亮年輕呢?《三國演義》原著從來沒有寫過周瑜比諸葛亮年輕,而是基本按照歷史記載描寫了兩人的年齡。
  • 民間故事傳說——金牛山的傳說
    一直想寫一些民間傳說,因為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我的父親一輩小時候的樂趣就是坐在大街上曬太陽,聊天,然後聽老一輩的講光怪陸離的故事,而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搬個小板凳坐在電視機錢看動畫片,而現在的小朋友們或抱著手機看各種動畫視頻,或拿著學習機聽一些小故事,或者對著圖畫書聽媽媽講書裡的故事,而一些民間的故事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歷史遺忘,我個人一直很喜歡這些民間的傳說,我小時候為了聽我爸講故事可以任勞任怨給家裡幹農活的
  • 月牙寨翻龍橋(民間傳說)
    月牙寨翻龍橋李闖王反明朝,反到河南,河南人放箭射瞎了李闖王一隻眼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三門峽市作家協會會員。
  • 舜王射鯉魚(民間傳說)
    舜王三支箭射進清水河左岸的石崖裡,撇到今兒,還在那兒,那段河也叫「箭的河」。鯉魚最後停留的地方有個村叫「魚立」。上遊山腳石板上,印著兩條魚痕跡,人都說那是「金魚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三門峽市作家協會會員。
  • 銅鼓嶺的民間傳說丨七月十四燒紙的傳說
    圖為:燒紙 七月十四燒紙的傳說 符策精 據傳,在古代,銅鼓嶺下方圓百裡人家,一到黃曆七月十四這一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自家的廳堂上燒紙。 這時他之爺爺即向他那個向他問話的孫子,說著這麼一個傳說故事。 據傳說,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是我國民間漢族傳統的中元節,又叫鬼節。一到鬼節,家家戶戶的祖宗廳堂都燃燒大堆的紙,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民間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
  • 諸葛亮:我不是「妖道」,我只是個「拼命丞相」
    說真實的諸葛亮之前,我們先要拎清《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那些事不是他自己幹的,是羅貫中「替」他幹的。在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樓船一掃空的時候,諸葛亮在管後勤。《三國演義》之前,前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就很高,覺得他做到了一位丞相的極致——劉備生前,一心扶持;劉備死後,面對託孤時說的「如果劉禪不行,可自裁也」,九年時間裡,諸葛亮集軍、政、財、文大權於一身,卻從來沒有謀求稱帝的「邪念」,實屬不易。諸葛亮的私德也是完美的。諸葛亮曾跟劉禪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他自己死的時候,不會留下多餘財產。到他去世時,確實如此。
  • 民間傳說:那吒
    那吒,是流傳於中國各地的民間信仰的神仙。很多人印象中的神仙那吒的形象大多來自於小說《西遊記》,但見他:腳踏風火輪,形如頑童,可以演化出三頭六臂,手執六種兵器,能降妖除魔,具有一定的法力。這時的神仙那吒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事實上,早期關於那吒的傳說卻源於印度的佛教。
  • 這些南陽民間傳說你知道嗎?
    十、 哪吒故裡   哪吒是我國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西遊記》和民間傳說中的哪吒太子。禹王鎖蛟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在桐柏山區民間廣泛流傳。說罷,提筆寫起諸葛亮的《出師表》來。他哭著寫著,寫著哭著,直到把前後《出師表》寫完,才出了一口氣,好似得到了一絲安慰,但仍不盡意,又大書「還我河山」四字。   事後道士請人把字刻在石上,嵌於壁間,成為傳世之寶。
  • 諸葛亮被「黑」了
    其中的諸葛亮,英姿颯爽,足智多謀,無論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他的英雄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任誰也無法改變。然而,近日就有一位「網紅老師」,將我們廣為熟知的「諸葛英雄」給盯上了,狠狠「黑」了他一番。這位「網紅老師」在視頻中說道:「諸葛亮身高不到一米七,黑黑的,很猥瑣。」「北伐實際上是諸葛亮想要奪兵權。」「龐統等謀士不死,諸葛亮沒有一席之地。」等等。
  • 民間傳說二三事
    但:這也只是傳說,誰也沒見過,到現在了那塊窪地還那樣大小,沒人敢動那塊地。試著寫一些民間傳說,各地都有類似傳說。你們老家都有哪些傳說呢?歡迎下面關注,評論,點讚。多謝觀看
  • 故事:諸葛亮三顧茅廬迎醜女(民間故事)
    大家都知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卻不知諸葛亮也曾三顧茅廬迎醜女。醜女何人?諸葛亮躬耕南陽時,就曾聽說黃承彥之女黃麼姑聰慧異常,雖深居閨閣,卻知曉天文地理,只因相貌奇醜,一直待字閨中,尚未出嫁。諸葛亮就託人說媒。其叔父諸葛玄與荊州牧劉景升關係密切,而劉景升又與黃承彥結拜兄弟,於是拜託劉景升做媒。黃承彥早就聽說諸葛玄侄子不僅一表人才,風流倜儻,而且深諳兵法,滿腹經綸,號稱「臥龍」。
  • 《水滸細節解密》之 雞肉背後的北宋待客之道
    《水滸細節解密》系列正在繼續,本期第一百四十四回!最近大錘的水滸細節解密,一直跟列位讀者聽友在聊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涉及的各種飲食。我們已經介紹了牛肉、豬肉、魚肉等等肉食,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水滸傳》中所反映的北宋時代另外一種重要的肉食——雞肉。
  • 《水滸細節解密》之 魚肉背後的歷史故事
    《水滸細節解密》系列正在繼續,本期第一百四十三回!最近大錘的水滸細節解密,已經開啟了新的章節,那就是跟列位讀者聽友,聊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涉及的各種飲食。本期我們要介紹的,是書中另外一種重要的食品:魚。
  • 奇聞怪談之解密黃延秋神秘飛行事件——蜀漢端公巫術鬼抬轎
    而我今天要從另外一種角度去解密這個事情,那就是川蜀地區一種神秘的巫術——端公巫術師鬼抬轎。當然,在解密黃延秋飛行事件之前,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個事件的經過:黃延秋,一個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舊店鄉東北高村的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於1977年7月27日至同年9月20日,三次遇見神秘人被夜晚背著飛行,跨越數個省。
  • 《魔域》全新英靈寵諸葛亮正式上線
    漫畫中的那位銀髮白衣少年便是今日正式登陸《魔域》的全新英靈寵——臥龍星君·諸葛亮,而那聲穿破天際的龍鳴便是來自那條環繞在他身後的玄青色星辰神龍!相傳陰陽際會,五行造化,將分別操縱地、水、火、風元素之力的4種臥龍星君·諸葛亮進行元素融合後,操縱雷元素的諸葛亮就會橫空出世!
  • 民間傳說中的"斬鬼使者"鍾馗到底是誰
    &34;鍾馗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民間傳說他系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醜;但很有才華,滿腹的經綸,且為人剛直,不懼邪祟。現今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與鍾馗有關的歇後語,如&34;、&34;、&34;、&34;等等。有關鍾馗的神話和故事歷代不衰,鍾馗的身世也被演繹得豐富多彩,讓人難以下定論。傳說中的鐘馗到底是誰?人們最為熟知的鐘馗的來歷版本,是來自明朝人所引的《唐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