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甄嬛在後宮得寵,甄母也多次得到進宮探望女兒的機會,但奇怪的是她每次進宮都不敢久留,更是不敢見皇帝的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比較新穎的一種說法是,甄母其實是長得最像純元皇后的人,她擔心皇帝見到她,也把她當成純元皇后的替身,從而引起大亂。
然而這種說法實在是站不住腳,且不說皇帝極看重顏面,不是一個罔顧人倫禮法的人,就是從邏輯上,也是說不通的。
甄母一共進宮3次,前兩次都是在甄嬛出宮修行之前,那個時候連甄嬛都不知道自己長得像純元皇后,甄母又從何得知呢?
當然,也有人說是甄母與純元皇后有血緣關係,兩人是親戚,見過面。
這種說法就更經不起推敲了。
在甄嬛剛入宮的時候,皇后和華妃都想拉攏新人,又都留意著防範對方的人。為此她們把每一個新人的身份都查的一清二楚。如果甄母與純元皇后是親戚,那麼她與宜修也是親戚,宜修怎能不利用這一點拉攏甄嬛?華妃又怎能不因為這一點而找甄嬛的麻煩呢?
宜修和華妃,連同烏拉那拉氏和年氏一族,都不知道純元有甄母這樣一門親戚,而我們非說她倆是親戚,也未免太過牽強了。
既然不是親戚,那麼甄母見過純元的機率就很小了。不過,機率小也不代表完全沒有機會。
甄母在未出嫁的時候是官家小姐,出嫁以後是官眷,會不會與純元在某種場合見過呢?完全有可能。
然而即使見過,知道自己長得像純元又能怎樣呢?甄母又上哪兒知道皇帝對純元瘋狂至此,一直在尋找純元的替身呢?
這樣的細微密事恐怕只有太后、宜修、端妃,這幾個與皇帝和純元都極為親密的人才知道。別說甄母了,就連華妃和其他妃嬪也是不知道的。
既然與純元皇后無關,那麼甄母為何每次進宮都小心翼翼、不敢久留呢?
第一次進宮,她一路叮囑玉嬈少說話,又提醒甄嬛別對著鸚鵡說話,別讓侍女打扮的太漂亮,也一直說甄父不願意她來。第二次進宮,她不顧甄嬛的阻攔,堅持行大禮,聽說皇帝要來就提前走了。
可以看到,甄母的小心翼翼其實都是怕錯了規矩,怕別人說甄嬛恃寵而驕,只有最後一條提前離開是針對皇上,而甄母自己也道出了原因:外命婦不宜面聖。
看吧,還是因為規矩。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規矩也不算什麼大規矩,就是鬆動一下也沒什麼,為何甄母要如此一板一眼呢?
我們都知道,甄遠道是個言官。言官的作用就是在看到別人錯了規矩、亂了分寸的時候站出來,彈劾別人。這樣的人如果自身不硬,就很容易被人抓住小辮子倒打一耙,所以甄遠道夫婦一直都格外小心。
當初甄嬛選完秀回家,甄父甄母站在門口迎接,見到甄嬛他們立馬行跪拜大禮,甄嬛攔著不讓跪,甄父卻說這不合規矩,堅持拜完才起來。在自己家門口尚且如此謹慎,進了皇宮大內那還用說嗎?
還有一個細節,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在甄母第一次進宮的時候,華妃說過這樣一句話:本宮的家人從前倒是常來。
這裡華妃說的是「從前」,也就是說現在她的家人不進宮了。
的確,劇中除了年羹堯得到皇帝特許,和華妃一起吃過飯以外,我們都沒有看到華妃的家人進宮。起初我們以為是華妃的母親過世了,可是後來年羹堯平定西南的時候,皇帝對華妃說「再給你母親正二品誥命的封號」,注意,這裡皇帝說的是「封號」,而不是「諡號」,一字之差足矣表明華妃的母親還健在。
那為什麼華妃的母親,以及嫂嫂等人都不進宮了呢?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猜測一下,很有可能是因為她們之前經常進宮,不合規矩,遭到過言官彈劾。搞不好甄遠道就是參與彈劾的言官之一。而皇帝本身也十分厭惡後宮與前朝勾結,又忌憚年羹堯,於是借著言官的彈劾順水推舟,大做文章,搞得華妃的家人再也不敢進宮了。
有了華妃前車之鑑,甄遠道夫婦怎能不加倍小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