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是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它們才開始陸續被搬上銀幕。1986年,西遊記首先登陸螢屏,1987年紅樓夢也拍出來了,按說三國演義應該也很快就能跟觀眾見面,可是全國觀眾等啊盼呢,它就是沒動靜。原來,自打西遊記被搬上螢屏之後,中央電視臺就有了拍攝三國演義的打算,但是各路專家開會一商量,最後都認為這事不好辦,很可能會吃力不討好。為什麼呢,首先三國演義跟西遊記、紅樓夢不一樣,後兩部要不是神話要不就純屬虛構,好看就可以了,沒人較真,而三國演義呢,它既有真實的歷史背景,又有小說的演繹,兩者之間的度很難把握。萬一沒拍好,那糟蹋歷史的罵名,誰都擔不起。其次,三國演義整個小說跨度長達幾十年,篇幅巨大,人物眾多,還有大量的戰爭場面,以央視當時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想拍出原著那恢宏的氣勢就是一個字,難。
就這樣事情一拖就是好幾年,直到1989年七月,廣電部和央視的領導才下定決心,反正都得拍,晚拍不如早拍,有再多的困難,那也得迎難而上。經過多次的討論,領導們決定由王扶林來挑這副重擔,當三國演義的總導演。
王扶林是中國的第一代電視人,咱們國家的第一部電視劇,叫《敵營十八年》,就是由他執導的。更重要的是,兩年前由王扶林導演拍的紅樓夢,那是大獲成功,所以說他絕對有經驗。
接著,王扶林又找來了蔡曉晴,沈好放等五位國內最優秀的電視導演,一起來籌備三國演義的拍攝。導演班子搭好之後,他們又找來了國內最好的電視編劇,最權威的三國史專家,歷時半年幾易其稿,終於把120集的小說原著改編成了八十集的電視劇本。
有了劇本啟動資金也到位了,那麼接下來就是選演員了。別說這還真是個難題,要知道三國演義裡光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四百多個,很多人物是家喻戶曉,在老百姓心裡都有著明確的形象,不是說你會演戲就能上的。那麼上哪兒去找這麼多合適的演員呢?為此,導演組走遍了國內幾乎所有的電影廠、劇團、專業院校,面試過的演員多達一千多人。為了把好演員關,王扶林還親自定下了兩條規矩,不管角色大小,定演員都得六個導演一致點頭才行,有一個覺得不合適,那就不用。還有劇組選演員不看名氣和資歷,只看合不合適,所以當時不少的新人甚至是非專業演員都意外的得到了機會。比如說貂蟬的扮演者陳紅,當時剛剛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有人就告訴她三國演義劇組正在選貂蟬的扮演者,你可以去試試。
當時陳紅想這麼大的戲,這麼出名的角色,想演的明星那還不多了去了,怎麼可能輪到我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不過抱著增加一點面試經驗的心態,陳紅還是去了劇組,結果一上妝一試鏡,六位導演那是連聲叫好,行了貂蟬就是她了。就這樣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新人陳紅走進了劇組,她也確實沒有辜負導演們的信任,劇中的貂蟬一出場就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們倍感驚豔。
只要能演好角色,別的什麼都不看,這就是當年三國演義挑演員的唯一原則。而今天不少的影視劇選主角,首先看的是演員的腕夠不夠大,粉絲多不多,你說這個效果能一樣嗎?
而說到主角,當年三國演義裡最重要的一個角色,諸葛亮由誰來演,卻遲遲定不下來。今天我們都知道,扮演諸葛亮的是唐國強,國家一級演員,老戲骨。而在當時,唐國強在全國觀眾心目中就是一個奶油小生的形象,因此當王扶林一提出讓唐國強演諸葛亮這個想法,不少人就直搖頭,表示怎麼能找個奶油小生來演諸葛亮呢,對不上號啊。反對的聲音,最後甚至都驚動了廣電部的領導,有一位副部長就多次找到王扶林詢問此事。而面對領導的質疑,王扶林沒有多說話,而是拿出一本三國演義直接翻到諸葛亮出場的那段。我們來看看小說裡是怎麼寫諸葛亮出場的: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麾,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而唐國強一米八幾的大個子,不正是身長八尺嗎?面如冠玉,說通俗一點不就是細皮嫩肉嗎,怎麼能說唐國強跟諸葛亮對不上號呢?當然了,王扶林頂著壓力堅持要用唐國強,還不光是這兩點,定妝試鏡之後,他更加確定唐國強一定能演好諸葛亮。後面的事那就不用多說了,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不但獲得了億萬觀眾的認可,還一舉奪得了第二年的電視飛天獎的最佳男主角。而演完諸葛亮,唐國強立馬就摘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綻放了事業的第二春。
說到這兒,咱們再來說一說大家都可能非常感興趣的片酬問題。
很多人都知道,拍三國演義一共耗資是一億七千萬,這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可以說是個天文數字。也許有人覺得劇組這麼有錢,那演員們拿的片酬肯定少不了。其實不是這麼回事。《三國演義》裡的主要演員,無論名氣大小,資歷深淺,片酬都一樣,每集只有225元,一分也沒多。像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這樣最重要的角色,演員從頭演到尾,也就只能拿個兩三萬塊錢,至於其他的演員,那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說,參演三國演義的演員基本上就沒有衝著錢來的。像演呂布的張光北當時名氣已經不小了,可是接到劇組的邀請之後,二話沒說就來了。劇組一開始準備讓他演周瑜,試鏡之後發現不理想,接著又試演趙雲,還是不合適,試來試去大半個月,最後才確定讓張光北演呂布。
一個當紅的明星被導演們這樣折騰,換今天可能嗎?還有演周瑜的洪宇宙當時名氣也不算小,結果剛進來的時候,被安排的角色卻是青年袁紹這樣一個小小的龍套,可他依然是演得認認真真。後來是最初演周瑜的演員,因為家裡有急事演不成了,洪宇宙才得到了出演周瑜的機會。
在三國演義劇組裡面,像張光北洪宇宙這樣的情況可不在少數。再舉個例子,周瑜的夫人小喬,在三國裡面算不上一個什麼重要角色,戲份不多。可是導演組精益求精,覺得小人物也得出彩,不能馬虎。當時試了不少女演員,大家都不是很滿意,最後總導演王扶林想起了一個熟人,紅樓夢裡演秦可卿的何晴。何晴的名氣當時已經非常大了,可一聽王導說要演三國演義,何晴二話沒說就來到劇組。上完妝導演們一看,這份溫柔賢淑的勁,活脫脫就是人們心目當中的小喬。而何晴自己都沒想到,出演小喬讓她創造了一個記錄,什麼記錄呢?她之前已經演過《西遊記》裡四聖試禪心那一集裡面靈吉菩薩變的憐憐,還有《紅樓夢》裡的秦可卿,後來又演了《水滸傳》裡的李師師,再加上小喬,何晴成為了中國唯一一個演遍四大名著電視劇的演員。
經過了這一番的折騰,三國演義劇組終於是選好了演員。按說演員全部都到位了,就該開拍了吧,換一般的電視劇肯定是這樣,因為耽擱一天那就得多花一天的錢啊。可想要拍出經典來這麼做可不行。演員到位之後,所有人還必須先進學習班。這個學習班還不是三天五天的,而是整整四個月。那麼這四個月裡大家都幹什麼呢?每天早上,全體男演員都要早起先學騎馬練身體,接下來一整天就是雷打不動的六節課,聽各路專家講三國歷史,講漢代風俗禮儀,講古代戰爭的陣法,一句話,就是人人都得吃透原著的精髓。四個月後,等人人都吃透了原著,劇組這才正式開機。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億七千萬的大製作,可是錢大多都投在了建拍攝基地,弄服裝道具上。光是無錫和涿州這兩個基地,就花了差不多一億,三萬多套服裝,六萬多件道具,又花了幾千萬,剩下能花在演員酬勞,生活待遇上的錢,算下來就沒多少了。當時劇組規定,從演員到場工,所有工作人員一視同仁,大家吃一樣的大盆菜大鍋飯,住一樣的四人間宿舍,倒不是大家願意過苦日子,而是好鋼得用在刀刃上,只要能拍出好戲來,吃的差一點,住的擠一點都不算什麼。
演員們後來一說起這段經歷,都是少不了一個字的感嘆,苦啊。怎麼個苦法呢?咱們來看幾個例子。拍借東風這場戲的時候正值隆冬季節,太湖邊那更是狂風大作,寒氣刺骨。就是這樣的天氣,唐國強還得穿著單薄的道袍,赤腳踩在冰冷的石頭上,一拍就是兩天。等戲拍完,唐國強不但凍成了重感冒,兩隻腳也被凍得是又紅又腫。而挨凍的,也不止唐國強一個人,三國演義劇組的最高記錄,那是幾百人同時感冒。有這麼一場戲,可能有觀眾還有印象,赤壁之戰前夜,曹操在江邊大宴文武,還橫槊賦詩。
為了表現曹操志得意滿的氣概,那場戲場面很大,角色加群眾演員總共有好幾千人。而當時的無錫雖然沒有北京那麼冷,但是也有零下三四度的樣子。而且劇組都是通宵的拍,一共拍了幾天幾夜,據當時演曹操的鮑國安回憶,當時拍攝現場全是一片咳嗽聲。
要說為拍戲感個冒生個病是苦,那有些演員就不同意了。演關羽的陸樹銘就說了,感冒算什麼,我為了演關羽我都毀容了。拍個戲還能毀容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關羽的相貌除了面如重棗,長鬚過腹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長了一雙丹鳳眼。所謂丹鳳眼就是眼睛的外側眼角明顯要高於內側眼角往上挑著,而陸樹銘的眼睛不是這樣的,那怎麼辦呢?當時的特效化妝技術還不成熟,為了給陸樹銘造出一雙丹鳳眼,化妝師想了一個土辦法,就是用乳膠條粘住陸樹銘的外側眼皮,再用力往上扯。這麼一來,丹鳳眼的效果那是出來了,可是演員就遭了罪了。每次卸完妝撕下乳膠條後,陸樹銘的兩邊眼角都是破了起泡,最後還留下了兩個永久的痕跡,所以陸樹銘常戲稱為了演三國演義自己都毀容了。
為了關羽的一雙丹鳳眼,演員陸樹銘幾乎被毀了容,不過要跟下面幾位演員比起來,毀容又只能算小兒科了,人家拍戲差點都丟了性命。這樣的演員在三國演義裡面有好幾位,第一位就是演呂布的張光北。鳳儀亭這場戲的高潮是董卓發現呂布跟貂蟬的私情,頓時惱羞成怒,操起方天畫戟,直接就甩了過去,想取呂布的性命。拍打戲的時候,張光北用的方天畫戟,那是鐵打的真傢伙,三十多斤,拍鳳儀亭時劇組特意做了一把仿製品才幾斤重,就算是不小心扎到演員身上,也出不了大事。沒想到這仿製品安全是安全,可是擲出去的時候輕飄飄的,完全表達不出董卓那種氣急敗壞的感覺,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張光北主動提出,算了就用那把真傢伙吧,結果拍的時候還真就差點出了事。演董卓的演員擲畫戟的時候力量稍微大了一點,三十多斤重的鐵戟呼的一下擦著張光北的肩膀,深深的扎進了門板裡。效果是出來了,可在場的所有人都嚇出了一身冷汗,只要再稍微偏上一點兒,那可就出人命了,至少一條胳膊是保不住了。
張光北這場戲雖然危險,可是萬幸人沒事,算是有驚無險。而下面兩位演員可就沒有這份幸運了,人家可是付出了血的代價。
長坂坡這場戲為了表現趙雲武藝高強,有這麼一個情節,趙雲的戰馬被陷坑絆倒,摔下馬後,他爬起來接著打,還很快又躍上了戰馬。就這麼一個情節,可是第一次拍的時候,演趙雲的張山從馬上一摔下來,可就爬不起來了。原來張山當時一頭撞到了土坑邊上,撞的是頭暈眼花,而且頭上也留下了一個傷疤,幸虧頭沒撞破,也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跟張山有著相同經歷的,還有演張飛的李靖飛。有天拍劉備三兄弟一起騎馬跑的戲,導演要求他們一定要快速跑,結果劉備關羽快到終點的時候,回頭一看,怎麼三弟沒了。原來因為馬跑的太快了,李靖飛一個不留神就重重的摔倒在地上,頓時就昏死了過去。到醫院一檢查,腦震蕩加骨折,李靖飛躺了一個月才恢復過來。
說完了演員吃的苦,咱們再來說說導演。導演們倒是沒有生命危險,可是他們吃的苦也是尋常人難以想像的。三國演義裡面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火燒連營這樣的大場面不少,而拍這些大戲,群眾演員動輒就幾千,甚至上萬,還要四處放火,七八臺攝像機從水、陸、空三個方向同時拍攝。導演既要調度場面,又要協調幾十個部門相互配合,還要看效果,幾天幾夜不合眼那都是家常便飯。
而比勞神更辛苦的,那就是勞心了。三國演義這種名著改編的電視劇,要把文字變成畫面,絕不像咱們外行想的那麼簡單,有的時候一個鏡頭就能讓導演想破腦袋痛苦不堪。比如說草船借箭這場戲,按照原著裡的描寫,它是在大霧當中進行的。文字處理很簡單: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12個字就夠了,接下來該怎麼寫就怎麼寫。可是拍電視劇就不一樣了,放煙霧的話你什麼都看不清也拍不清,沒有霧的話,它又對不上原著。為了這事,導演蔡曉晴愁了好幾天,絞盡腦汁,最後總算是想到了解決辦法。她先拍外景,表現船在茫茫大霧之中,然後鏡頭就轉到船艙,對著案几上一個裝滿酒的酒杯,用酒杯的動靜,來表現船隻中箭後的傾斜與搖晃。
可以說三國演義的每一場戲,每一個鏡頭,都集中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1994年除夕之夜,中央電視臺在播完春晚之後,試播了三集三國演義。當時凌晨兩三點了,又剛剛看完春晚,按說大家都應該休息了,沒什麼人還會繼續看電視。可是第二天收視數據一出來,試播版三國演義的收視率竟然直逼春晚。
1994年10月23日,完整版三國演義正式在央視播出,首日收視率高達46.7%。這是什麼概念,它意味著有將近五億的觀眾圍在電視機前收看同一部電視劇。因為三國演義的熱播,從內地到港澳臺再到東南亞,甚至整個亞洲都掀起了一股三國文化熱。所以說真正的經典,是能夠跨越國界,跨越文化,打動所有人的。但是這樣的藝術作品需要像電視劇三國演義這樣,數年磨一劍,凝聚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才最終能夠創作出來。